《針灸大成》~ 卷二 (2)
卷二 (2)
1. 標幽賦(《楊氏注解》)
拯救之法,妙用者針。
白話文:
救命之法,妙用者為針灸。
劫病之功,莫捷於針灸。故《素問》諸書,為之首載,緩、和、扁、華,俱以此稱神醫。蓋一針中穴,病者應手而起,誠醫家之所先也。近世此科幾於絕傳,良為可嘆!經云:『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砭石者,不可與言至巧。』此之謂也。又語云:『一針、二灸、三服藥。』則針灸為妙用可知。業醫者,奈之何不亟講乎?
察歲時於天道,定形氣於余心。
白話文:
在治療疾病方面,沒有比針灸更快捷有效的方法了。因此,《素問》等醫學典籍都將針灸列為首要。緩侯、和仲、扁鵲、華佗等醫聖,都因精通針灸而被世人稱讚。只要一針刺中穴位,患者就能立刻起身,這的確是醫家首要掌握的技能。但遺憾的是,最近這個技術幾乎失傳了。經書上說:「拘泥於鬼神的人,不能與他們談論高深的醫術;厭惡於砭石的人,不能與他們談論精妙的針灸。」這就是這個情況。又有一句話說:「一針、二灸、三服藥。」由此可見,針灸是一種很有用的方法。做醫生的,怎麼能不趕緊去鑽研呢?
察歲時於天道,定形氣於餘心:
觀察一年四季的變化規律,將這些變化規律銘記於心。
夫人身十二經,三百六十節,以應一歲十二月,三百六十日。歲時者,春暖、夏熱、秋涼、冬寒,此四時之正氣。苟或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暖,是故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歧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焉。
白話文:
人的身體有十二條經絡,三百六十個關節,與一年的十二月、三百六十天相呼應。一年四季的變化為: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這是四季的正常天氣。然而,如果春季應暖反寒、夏季應熱反涼、秋季應涼反熱、冬季應寒反暖,就會產生以下情況:冬天受寒傷身,春天必生溫熱疾病;春天受風傷身,夏天必腹瀉、痢疾;夏天受暑熱傷身,秋天必患瘧疾;秋天受潮濕傷身,會上逆引起咳嗽。歧伯說:「針灸治療時,必須仔細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和四季的變化,等到氣候穩定再進行針灸。」
是故天溫日陽,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則氣血始清,衛氣始行;月廓滿,則氣血實,肌肉堅;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天寒無刺,天溫無灸,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廓空無治,是謂得天時而調之。
白話文:
因此,天氣溫暖陽光充足時,人的血液會較稀薄,營衛之氣會上浮,所以血液容易流出,氣血容易運行;天氣寒冷陰暗時,人的血液會凝固沉滯,營衛之氣會下沉。月亮開始升起時,氣血開始清澈,營衛之氣開始運行;月亮圓滿時,氣血充盈,肌肉緊實;月亮缺損時,肌肉萎縮,經絡空虛,營衛之氣散去,身體變得脆弱。所以要順應天時,調養氣血。天氣寒冷時不要針灸,天氣溫暖時不要用灸法,月亮升起時不要瀉血,月亮圓滿時不要補益,月亮缺損時不要治療,這樣才能順應天時,調養身體。
若月生而瀉,是謂臟虛;月滿而補,血氣洋溢;絡有留血,名曰重實。月廓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又曰:『天有五運,金水木火土也;地有六氣,風寒暑濕燥熱也。』
白話文:
如果月經剛開始就要瀉下,說明臟腑虛弱;月經快結束時才來,說明氣血充盈;經絡中有殘留血液,稱為重實。月經斷斷續續地來,稱為亂經。
陰陽發生衝突,真假虛實難以分辨,導致疾病纏綿不癒,外在虛弱,內在紊亂,外邪就會趁虛而入。
《內經》還說:天有五運,金、水、木、火、土;地有六氣,風、寒、暑、濕、燥、熱。
經云:『凡用針者,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定其血脈,而後調之。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不調者病,相失者死。』是故色脈不順而莫針。戒之戒之!
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
白話文:
古書上說:「凡是使用針灸的人,必須先觀察病人的體型肥瘦,以此來判斷其氣血虛實,虛的補之,實的瀉之。必須先確認病人的血脈,然後才能根據情況施針。如果病人體格強壯,但脈搏細弱,氣息不足以維持呼吸,情況危急。如果病人體格消瘦,脈搏粗大,胸中氣多,則將會死亡。體格和氣血相匹配的,就能存活;不匹配的,就會生病;相差太遠的,就會死亡。」因此,如果病人面色和脈搏不協調,就不要施針。這一點一定要謹記!
春天和夏天體型容易消瘦,針灸應該刺得淺一些;秋天和冬天體型容易肥胖,針灸應該刺得深一些。
經云:『病有沉浮,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外壅,壅則賊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傷五臟,後生大病。』故曰:『春病在毫毛腠理,夏病在皮膚。故春夏之人,陽氣輕浮,肌肉瘦薄,血氣未盛宜刺之淺;秋病在肉脈,冬病在筋骨,秋冬則陽氣收藏,肌肉肥厚,血氣充滿,刺之宜深。』又云:『春刺十二井,夏刺十二滎,季夏刺十二俞,秋刺十二經,冬刺十二合。
』以配木火土金水,理見子午流注。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
白話文:
《黃帝內經》提到:疾病病勢有深有淺,針刺深度也有淺有深,各依其理進行,不可超過適度。超過適度會內傷,不到適度會外堵。外堵則病邪會乘虛而入,針刺深度不當,反而會加重病情。內傷五臟,後來會導致大病。
所以說:「春季疾病在體表的皮膚毛孔,夏季疾病在皮膚表面。所以春夏季的人陽氣浮動,肌肉薄弱,血氣不足,宜淺刺。秋季疾病在肌肉血管,冬季疾病在筋骨中。秋冬季節陽氣收藏,肌肉豐厚,血氣充足,宜深刺。」
此外,還說:「春季刺十二井穴,夏季刺十二滎穴,初夏季刺十二俞穴,秋季刺十二經穴,冬季刺十二合穴。」
運用五行(木、火、土、金、水),以子午流注的時間觀念,來調和經絡之間的陰陽關係。這樣纔不會違反經絡的規律,而避免出現針灸禁刺的部位。
經有十二,手太陰肺,少陰心,厥陰心包絡,太陽小腸,少陽三焦,陽明大腸,足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太陽膀胱,少陽膽,陽明胃也。絡有十五,肺絡列缺,心絡通里,心包絡內關,小腸絡支正,三焦絡外關,大腸絡偏歷,脾絡公孫,腎絡大鐘,肝絡蠡溝,膀胱絡飛揚,膽絡光明,胃絡豐隆,陰蹻絡照海,陽蹻絡申脈,脾之大絡大包,督脈絡長強,任脈絡尾翳也。陰陽者,天之陰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
白話文:
十二正經:肺屬手太陰,心屬手少陰,心包屬手厥陰,小腸屬足太陽,三焦屬足少陽,大腸屬手陽明,脾屬足太陰,腎屬足少陰,肝屬足厥陰,膀胱屬足太陽,膽屬足少陽,胃屬足陽明。
十五絡脈:肺絡通列缺穴,心絡通通裏穴,心包絡通內關穴,小腸絡通支正穴,三焦絡通外關穴,大腸絡通偏歷穴,脾絡通公孫穴,腎絡通大鐘穴,肝絡通蠡溝穴,膀胱絡通飛揚穴,膽絡通光明穴,胃絡通豐隆穴,陰蹻絡通照海穴,陽蹻絡通申脈穴,脾大絡通大包穴,督脈絡通長強穴,任脈絡通尾翳穴。
陰陽:指天地的陰陽,從清晨到正午是天的陽氣,而正午的陽氣是最旺盛的。
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至於人身,外為陽,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手足皆以赤白肉分之。五臟為陰,六腑為陽,春夏之病在陽,秋冬之病在陰。背固為陽,陽中之陽,心也;陽中之陰,肺也。
白話文:
從中午到黃昏,是天空陽氣最盛的時候,但陽氣之中也潛藏著陰氣。從晚上到雞鳴,是天空陰氣最盛的時候,但陰氣之中也暗藏著陽氣。從雞鳴到天亮,是天空陰氣之中逐漸轉化為陽氣的過程中。因此,人的身體也遵循這個規律。
就人體而言,外在是陽,內在是陰;背部是陽,腹部是陰;手腳根據皮肉顏色區分為紅(陽)和白(陰)。五臟屬於陰,六腑屬於陽。春夏的疾病主要發生在陽氣旺盛的時候,秋冬的疾病主要發生在陰氣旺盛的時候。背部是典型的陽中之陽,其對應的臟器是心臟;肺臟則是陽中之陰。
腹固為陰,陰中之陰,腎也;陰中之陽,肝也;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裏,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是以應天之陰陽。學者苟不明此經絡,陰陽升降,左右不同之理,如病在陽明,反攻厥陰,病在太陽,反攻太陰,遂致賊邪未除,本氣受蔽,則有勞無功,反犯禁刺。
白話文:
想要了解臟腑的健康狀況,必須先診脈判斷氣血的盛衰。知道了氣血的盛衰之後,還需要分辨經脈的通暢與否。臟是指心、肝、脾、肺、腎;腑是指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如果脈搏衰弱,說明氣血不足,會出現麻木的感覺。如果脈搏強勁,說明氣血過盛,會出現腫痛。但是,臟腑位於體內,而經絡分佈於體表。臟腑虛弱時,要補其經絡對應的臟腑;臟腑氣血過盛時,要瀉其經絡對應的腑。 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
欲知臟腑之虛實,必先診其脈之盛衰,既知脈之盛衰,又必辨其經脈之上下。臟者,心、肝、脾、肺、腎也。腑者,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也。如脈之衰弱者,其氣多虛,為癢為麻也。脈之盛大者,其血多實,為腫為痛也。然臟腑居位乎內,而經絡播行乎外,虛則補其母也,實則瀉其子也。
若心病,虛則補肝木也,實則瀉脾土也。至於本經之中,而亦有子母焉。假如心之虛者,取本經少衝以補之,少衝者井木也,木能生火也;實取神門以瀉之,神門者俞土也,火能生土也。諸經莫不皆然,要之不離乎五行相生之理,當細思之!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
白話文:
如果患有心臟疾病,虛症就應補肝木,實症就應瀉脾土。在經絡系統中,也有子母關係。假設心臟虛弱,就用少衝穴來補,少衝穴是井木穴,木能生火;如果心臟實熱,就用神門穴來瀉,神門穴是俞土穴,火能生土。所有經絡系統都是這樣,關鍵在於把握五行相生原理,務必要仔細琢磨!
本來發源於中焦的部位,水氣開始向下流,與太陰經相對應,到了厥陰經才完全結束;穴位在雲門穴發出,最後抵達期門穴。
此言人之氣脈,行於十二經為一周,除任、督之外,計三百九十三穴。一日一夜有百刻,分於十二時,每一時有八刻二分,每一刻計六十分,一時共計五百分。每日寅時,手太陰肺經生自中焦中府穴,出於雲門起,至少商穴止;卯時手陽明大腸經,自商陽起至迎香止;辰時足陽明胃經,自頭維至厲兌;巳時足太陰脾經,自隱白至大包;午時手太陰心經,自極泉至少衝;未時手太陽小腸經,自少澤至聽宮;申時足太陽膀胱經,自睛明至至陰;酉時足少陰腎經,自湧泉至俞府;戌時手厥陰心包絡經,自天池至中衝;亥時手少陽三焦經,自關衝至耳門;子時足少陽膽經,自瞳子髎至竅陰;丑時足厥陰肝經,自大敦至期門而終。周而復始,與滴漏無差也。
正經十二,別絡走三百餘支;
白話文:
這句話的目的是說明人體的氣脈,在十二條經絡中運行一週,除去任脈和督脈之外,共有三百九十三個穴位。一天一夜有 100 分鐘,分為 12 個時辰,每個時辰有 8 分鐘 20 秒,每一分種有 60 秒,每一個時辰共有 500 秒。
每天早晨 3 點到 5 點,手太陰肺經從中焦中府穴開始,從雲門穴出來,止於少商穴;早上 5 點到 7 點,手陽明大腸經從商陽穴開始,止於迎香穴;早上 7 點到 9 點,足陽明胃經從頭維穴開始,止於厲兌穴;早上 9 點到 11 點,足太陰脾經從隱白穴開始,止於大包穴;中午 11 點到下午 1 點,手太陰心經從極泉穴開始,止於少衝穴;下午 1 點到 3 點,手太陽小腸經從少澤穴開始,止於聽宮穴;下午 3 點到 5 點,足太陽膀胱經從睛明穴開始,止於至陰穴;下午 5 點到 7 點,足少陰腎經從湧泉穴開始,止於俞府穴;晚上 7 點到 9 點,手厥陰心包絡經從天池穴開始,止於中衝穴;晚上 9 點到 11 點,手少陽三焦經從關衝穴開始,止於耳門穴;晚上 11 點到凌晨 1 點,足少陽膽經從瞳子髎穴開始,止於竅陰穴;凌晨 1 點到 3 點,足厥陰肝經從大敦穴開始,止於期門穴。
這樣循環往復,就像計時漏斗一樣準確。
正經十二條,分出三百多條別絡
十二經者,即手足三陰、三陽之正經也。別絡者,除十五絡,又有橫絡、孫絡,不知其紀,散走於三百餘支脈也。
白話文:
十二經脈指的是手足三陰經和三陽經這六條主經絡。除了十五條絡脈之外,還有橫位相連的橫絡和孫絡,數量眾多,散佈在三百多條支脈中,無法準確計量。
正側仰伏,氣血有六百餘候。
此言經絡,或正或側,或仰或伏,而氣血循行孔穴,一周於身,榮行脈中三百餘候,衛行脈外三百餘候。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
此言經絡,陰升陽降,氣血出入之機,男女無以異。
要識迎隨,須明逆順。
白話文:
人體在不同的姿勢下,氣血運行會有六百多種變化。
意思是說,經絡運行,無論是正面、側面、仰臥還是俯臥,氣血在經絡和穴位中運行,繞行全身,其中營氣在經脈內運行三百多次,衛氣在經脈外運行三百多次。
手部的三陽經,從頭部開始,然後流向腳部;手部的三陰經,從腳部開始,然後流向腹部,再從胸部流向手部。
意思是說,經絡運行,陰氣上升,陽氣下降,氣血出入的機理,男女沒有差異。
要了解迎隨二脈,必須明白逆順之道。
迎隨者,要知榮衛之流注,經脈之往來也。明其陰陽之經,逆順而取之。迎者以針頭朝其源而逆之,隨者以針頭從其流而順之。是故逆之者為瀉、為迎,順之者為補、為隨。若能知迎知隨,令氣必和,和氣之方,必在陰陽,升降上下,源流往來,逆順之道明矣。
白話文:
使用迎隨針法時,需要了解榮衛氣血的流動,以及經絡的走向。明白陰陽經絡之後,可以根據氣血流動的方向,採取逆向或順向施針。
迎法:針尖朝向氣血流動的源頭,對其進行逆向施針。 隨法:針尖順著氣血流動的方向,進行順向施針。
因此,逆向施針具有瀉氣、迎氣的作用,而順向施針具有補氣、隨氣的作用。如果能夠掌握迎法和隨法,就能讓氣血平衡。氣血平衡的關鍵在於理解陰陽、升降、上下、源流和逆順的關係。
況夫陰陽,氣血多少為最。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而又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氣盛血多者,陽明之位。
白話文:
此外,人體的陰陽之氣和氣血的多少也極為重要。厥陰和太陽經絡,氣血偏少,血多氣少;太陰和少陰經絡,氣血偏多,氣少血多;如果氣血偏少,屬於少陽經絡;如果氣血偏多,屬於陽明經絡。
此言三陰、三陽,氣血多少之不同,取之必記為最要也。
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
凡用針者,先明上文氣血之多少,次觀針氣之來應。
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
白話文:
先瞭解氣血的多寡,再觀察針灸反應的氣感。
凡是使用針灸的人,首先要弄清楚上文的氣血有多寡,然後再觀察針灸後氣感的反應。
針刺時感覺輕盈滑順而針氣還沒到,針刺時感覺沉重澀滯而針氣已經到了。
輕浮、滑虛、慢遲,入針之後值此三者,乃真氣之未到;沉重、澀滯、緊實,入針之後值此三者,是正氣之已來。
既至也,量寒熱而留疾;未至也,據虛實而候氣。
白話文:
入針後感到輕浮、滑動、遲鈍,這表示真氣還沒到達。入針後感到沉重、澀滯、緊實,這表示正氣已經抵達。
當疾病已經到達時,要觀察寒熱虛實,決定是否需要留下探視;當疾病還未到達時,要根據虛實情況等待疾病的氣機。
留,住也;疾,速也。此言正氣既至,必審寒熱而施之。故經云:『刺熱須至寒者,必留針,陰氣隆至,乃呼之,去徐,其穴不閉;刺寒須至熱者,陽氣隆至,針氣必熱,乃吸之,去疾,其穴急捫之。』
白話文:
「留」就是停留,「疾」就是迅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正氣抵達時,必須仔細辨別寒熱,再針對不同的情況進行治療。
因此,經典上說:「需要刺熱的部位,必須等到寒氣充足時,再將針保留一段時間,等陰氣盛到極致時,才拔出針,動作要緩慢,讓穴位不至於閉合。需要刺寒的部位,必須等到陽氣盛到極致時,針身溫度一定會上升,此時才拔出針,動作要迅速,讓穴位快速閉合。」
氣之未至,或進或退,或按或提,導之引之,候氣至穴而方行補瀉。經曰:『虛則推內進搓,以補其氣;實則循捫彈努,以引其氣。』
白話文:
當氣還沒到達穴位時,可以按壓或放鬆、提拿或導引,等待氣到達穴位後再進行補或瀉的治療。經書上說:「氣虛時要推拿內進,以補充氣;氣實時要按順序按壓、彈撥和往上提,以引出氣。」
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
氣既至,則針有澀緊,似魚吞鉤,或沉或浮而動;其氣不來,針自輕滑,如閑居靜室之中,寂然無所聞也。
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
白話文:
**氣到達時:**好像魚兒吞下魚餌在水中沉浮。 **氣未到達時:**像在幽靜的大廳,深邃安詳。
氣到時,針會有阻滯感,像魚兒咬住魚鉤後忽沉忽浮;氣不到,針會輕滑無阻,就像靜坐空房,沒有任何動靜。
快氣到快效,慢氣到難治。
言下針若得氣來速,則病易痊,而效亦速也。氣若來遲,則病難愈,而有不治之憂。故賦云:『氣速效速,氣遲效遲,候之不至,必死無疑矣。』
白話文:
俗話說,若針灸後氣血很快出來,那麼疾病容易治癒,效果也快。如果氣血遲遲沒有反應,那麼疾病難以治癒,會有治不好的風險。因此,古人也曾說過:如果氣血反應快,療效也快;如果氣血反應慢,療效也慢;如果氣血根本不出,那肯定沒救了。
觀夫九針之法,毫針最微,七星上應,眾穴主持。
言九針之妙,毫針最精,上應七星,又為三百六十穴之針。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長水也,有決凝開滯之機。
白話文:
觀看九針的原理,毫針細微無比,與天上的七星相應,掌管三百六十個穴位。
毫針的本質為金,具有祛除邪氣、扶助正氣的功效;短針和長針的本質為水,能疏通阻塞、化解鬱結。
本形,言針也。針本出於金,古人以砭石,今人以鐵代之。蠲,除也。邪氣盛,針能除之。扶,輔也。正氣衰,針能輔之。
白話文:
「本形」指的是針。針的本質來自金屬,古代人使用砭石製成針,現在的人則用鐵代替。
「蠲」指去除。當邪氣旺盛時,針可以去除邪氣。
「扶」指扶助。當正氣衰弱時,針可以扶助正氣。
此言針有長短,猶水之長短,人之氣血凝滯而不通,猶水之凝滯而不通也。水之不通,決之使流於湖海,氣血不通,針之使周於經脈,故言針應水也。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進陽補羸。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就像水的長短一樣,針也有長有短;就像人體氣血凝滯不通暢,就像水凝滯不通暢一樣。水不通暢時,疏通它讓它流入湖海;氣血不通暢時,用針刺讓它在經脈中運行,所以說針應當像水一樣。
刺在象木定穴上,或斜刺或正刺;口藏有比火穴,進補陽氣,補益虛弱。
此言木有斜正,而用針亦有或斜或正之不同。刺陽經者,必斜臥其針,無傷其衛;刺陰分者,必正立其針,毋傷其榮,故言針應木也。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樹木沒有正斜之分,而針灸也有斜刺和正刺的不同。刺陽經時,一定要斜著下針,以免損傷衛氣;刺陰分時,一定要正著下針,以免損傷榮血。所以說針灸要順應樹木生長的規律。
口藏,以針含於口也。氣之溫,如火之溫也。羸,瘦也。凡下針之時,必口內溫針暖,使榮衛相接,進己之陽氣,補彼之瘦弱,故言針應火也。
白話文:
「口藏」是指用嘴含著針。口中的溫度,就像火一樣溫暖。「羸」是指瘦弱。每次針灸時,必定要將針在嘴裡溫熱,讓體內的氣血相通,並且將自己的陽氣送進去,補養病人的瘦弱之處,所以說針應該像火一樣。
循機捫而可塞,以象土,實應五行而可知。
循者,用手上下循之,使氣血往來也。機捫者,針畢以手捫閉其穴,如用土填塞之義,故言針應土也。
五行者,金、水、木、火、土也。此結上文,針能應五行之理也。
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雖細楨於毫髮,同貫多歧。
言針雖但長三寸六分,能巧運神機之妙,中含水火,回倒陰陽,其理最玄妙也。
楨,針之幹也。歧,氣血往來之路也。言針之幹,雖如毫髮之微小,能貫通諸經血氣之道路也。
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虛實。
平,治也。調,理也。言針能調治臟腑之疾,有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熱痺痛,開四關而已之。
白話文:
循機捫而可塞,以象土,實應五行而可知。
循:用手上下撫摸,使氣血流動。機捫:針灸後用手按壓穴位,使氣血聚集,就像用土堵塞一樣,所以說針灸應對應土行。
五行:金、水、木、火、土。這句話總結上文,說明針灸能運用五行之理。
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雖細楨於毫髮,同貫多歧。
雖然針只有三寸六分長,但能巧妙發揮神效,包含水火之性,轉換陰陽,其原理十分奧妙。
楨:針的柄。歧:氣血流動的通路。雖然針的柄細如毫髮,但能貫通全身的經絡血氣通路。
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虛實。
平:治療。調:調理。針灸能治療臟腑疾病,對於寒症則溫熱,熱症則清涼,虛症則補益,實症則瀉除。
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熱痺痛,開四關而已之。
拘攣閉塞:指肌肉痙攣、氣血不通。遣:驅除。八邪:指風、寒、暑、濕、燥、火、內傷七情、飲食不節。針灸能驅除八邪,使氣血通暢。
寒熱痺痛:指寒症、熱症、麻木疼痛。開:疏通。四關:指手關、肘關、足關、膝關。針灸能疏通經絡,解除四肢的關節疼痛。
拘攣者,筋脈之拘束。閉塞者,氣血之不通。八邪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言疾有攣閉,必驅散八風之邪也。寒者,身作顫而發寒也。熱者,身作潮而發熱也。四關者,六臟有十二原,出於四關,太衝、合谷是也。故太乙移宮之日,主八風之邪,令人寒熱疼痛,若能開四關者,兩手兩足,刺之而已。
白話文:
「拘攣」是指經脈拘束,無法伸展。「閉塞」是指氣血不通暢。「八邪」是指風、寒、暑、濕、燥、火、飢、飽等八種外在致病因素,用來預測「八風」的致病性風邪。「疾有攣閉」是指疾病表現出拘攣或閉塞症狀,這時必須驅逐「八風」邪氣。「寒」是指身體發抖發冷。「熱」是指身體發熱出汗。「四關」是指人體的六臟十二原經,它們通過「四關」與外相通,「太衝」和「合谷」穴就是「四關」。
因此,在「太乙移宮」的日期上,容易受到「八風」邪氣的影響,導致人體寒熱疼痛。如果能打開「四關」,也就是刺激兩手兩腳的「太衝」和「合谷」穴,則可以緩解症狀。
立春一日起艮,名曰天留宮,風從東北來為順令;春分一日起震,名曰倉門宮,風從正東來為順令;立夏一日起巽,名曰陰洛宮,風從東南來為順令,夏至一日起離,名曰上天宮,風從正南來為順令;立秋一日起坤,名曰玄委宮,風從西南來為順令;秋分一日起兌,名曰倉果宮,風從正西來為順令;立冬一日起乾,名曰新洛宮,風從西北來為順令;冬至一日起坎,名曰葉蟄宮,風從正北來為順令。其風著人爽神氣,去沉疴。
白話文:
立春當天開始,天氣由東北風為主,稱為「天留宮」;春分那天開始,天氣由正東風為主,稱為「倉門宮」;立夏當天開始,天氣由東南風為主,稱為「陰洛宮」;夏至當天開始,天氣由正南風為主,稱為「上天宮」;立秋當天開始,天氣由西南風為主,稱為「玄委宮」;秋分當天開始,天氣由正西風為主,稱為「倉果宮」;立冬當天開始,天氣由西北風為主,稱為「新洛宮」;冬至當天開始,天氣由正北風為主,稱為「葉蟄宮」。這些風向對人體有益,能提神醒腦,去除疾病。
背逆謂之惡風毒氣,吹形骸即病,名曰時氣留伏。流入肌骨臟腑,雖不即患,後因風寒暑濕之重感,內緣飢飽勞欲之染著,發患曰內外兩感之痼疾,非刺針以調經絡,湯液引其榮衛,不能已也。中宮名曰招搖宮,共九宮焉。此八風之邪,得其正令,則人無疾,逆之,則有病也。
白話文:
違背四季變化的風毒之氣,侵襲人體表面就會生病,稱為「時氣留伏」。如果流入肌肉骨骼或臟腑,雖然不會立即發病,但日後可能會因風寒暑濕等邪氣侵襲,或因飢飽勞欲等內因誘發,最終導致內外合成的頑固性疾病。這種疾病無法單靠針灸來調和經絡,或用藥湯來引導氣血,就能痊癒。
身體中央部位稱為「招搖宮」,共分為九個宮位。這八種風邪遵循自然規律而不逆,則人體不會生病;如果逆其規律,就會發病。
◎九宮圖(風向順位如圖表):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白話文:
◎九宮圖(風向順位如圖表):
凡是進行針灸的人,必須讓被針灸者的精神集中,然後再下針;針刺後,要讓被針灸者的精神安穩,然後氣才能跟著針灸。如果被針灸者的精神沒有集中,就不要針刺;如果被針灸者的精神已經安定,就可以施針。
凡用針者,必使患者精神已朝,而後方可入針,既針之,必使患者精神才定,而後施針行氣。若氣不朝,其針為輕滑,不知疼痛,如插豆腐者,莫與進之,必使之候。如神氣既至,針自緊澀,可與依法察虛實而施之。
白話文:
凡是用針灸治療的人,一定要讓患者的精神集中,然後才能施針。施針後,患者的精神安定下來才能進行針灸氣功。如果患者的精神不集中,那麼針灸的效果就會很輕微,患者感覺不到疼痛,就像插豆腐一樣。不要治療這樣的人,一定要等待他們的精神集中。當患者的精神集中時,針灸就會變緊,可以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進行治療。
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下手處,認水木是根基。
言欲下針之時,必取陰陽氣血多少為主,詳見上文。
白話文:
在決定扎針部位時,務必以氣血的盛衰為依據;在下手扎針時,務必以水與木為基礎。
當要扎針時,一定要根據上文中所說的,以陰陽氣血的盛衰多少為主要依據。
下手,亦言用針也。水者母也,木者子也,是水能生木也。是故濟母裨其不足,奪子平其有餘,此言用針,必先認子母相生之義。舉水木而不及土金火者,省文也。
白話文:
「下手」也指使用針灸。水滋養萬物,像母親;樹木依賴水而生,像兒子。因此,調補母親水行之氣可以彌補其不足,瀉除兒子木行之氣可以平衡其過剩。這說明使用針灸,必須先明白子母相生相剋的道理。這裡只舉了水、木,而沒有提到土、金、火,是為了簡潔起見。
天地人三才也,湧泉同璇璣、百會;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
百會一穴在頭,以應乎天;璇璣一穴在胸,以應乎人;湧泉一穴在足心,以應乎地,是謂三才也。
大包二穴在乳後,為上部;天樞二穴在臍旁,為中部;地機二穴在足腨,為下部,是謂三部也。
白話文:
天地人三才也,湧泉同璇璣、百會: 百會穴位於頭部,對應天;璇璣穴位於胸部,對應人;湧泉穴位於腳底,對應地,這就是所謂的三才。
大包與天樞、地機: 大包穴位於乳房後方,為上部;天樞穴位於肚臍旁,為中部;地機穴位於小腿後側,為下部,這就是所謂的三部。
陽蹻、陽維並督帶,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陰蹻、陰維、任、衝脈,去心腹脅肋在裏之疑疑者,疾也。。
白話文:
陽蹻經、陽維脈與督脈、帶脈相並行,主治肩、背、腰、腿等部位表面的疾病;陰蹻經、陰維脈、任脈、衝脈從心腹、脅肋向內行,主治內臟的疾病。
疑,指疾病。
陽蹻脈,起於足跟中,循外踝,上入風池,通足太陽膀胱經,申脈是也(腿)。陽維脈者,維持諸陽之會,通手少陽三焦經,外關是也(肩)。督脈者,起於下極之腧,並於脊裏,上行風府過腦循額,至鼻入齦交,通手太陽小腸經,後谿是也(背)。帶脈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如繫帶然,通足少陽膽經,臨泣是也(腰)。
言此奇經四脈屬陽,主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白話文:
陽蹻脈:
- 起點:足跟中部
- 經過:沿著外腳踝向上,進入風池穴
- 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通
- 主穴:申脈
陽維脈:
- 作用:維持所有陽經的會合點
- 與手少陽三焦經相通
- 主穴:外關
督脈:
- 起點:會陰穴
- 經過:沿著脊柱後側,向上行經風府穴、腦部、額頭,最後進入鼻腔和齒齦
- 與手太陽小腸經相通
- 主穴:後谿
帶脈:
- 起點:肋骨下緣
- 經過:環繞身體一週,就像繫腰帶一樣
- 與足少陽膽經相通
- 主穴:臨泣
奇經四脈屬陽,主治肩背腰腿之病,在病位之表。
陰蹻脈,亦起於足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通足少陰腎經,照海是也。陰維脈者,維持諸陰之交,通手厥陰心包絡經,內關是也。任脈起於中極之下,循腹上至咽喉,通手太陰肺經,列缺是也。衝脈起於氣衝,並足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通足太陰脾經,公孫是也。言此奇經四脈屬陰,能治心腹脅肋在裏之疑。
二陵、二蹻、二交,似續而交五大;兩間、兩商、兩井,相依而別兩支。
白話文:
陰蹻脈也從腳後跟開始,沿著內腳踝往上走到喉嚨,與衝脈相通,連接足少陰腎經,照海穴就是它的位置。陰維脈的作用在於維護各條陰脈的交會,它連結手厥陰心包絡經,內關穴就是它的位置。任脈從中極穴下方開始,沿著腹部往上走到喉嚨,與手太陰肺經相通,列缺穴就是它的位置。衝脈從氣海開始,與足少陰經相並行,經過肚臍往上走到胸中散開,與足太陰脾經相通,公孫穴就是它的位置。這四條奇經屬陰,可以治療心腹脅肋等內部疑難病症。
二陵、二蹻、二交,似連續而交會於五大;兩間、兩商、兩井,互相依傍而分隔兩支。
二陵者,陰陵泉、陽陵泉也。二蹻者,陰蹻、陽蹻也;二交者,陰交、陽交也。續,接續也。五大者,五體也。言此六穴,遞相交接於兩手、兩足並頭也。
白話文:
二陵:指的是陰陵泉和陽陵泉穴道。 二蹻:指的是陰蹻和陽蹻穴道。 二交:指的是陰交和陽交穴道。 續:指穴道之間相互串連。 五大:指人體的五臟六腑。 這段話的意思是:這六個穴道,相互交接於兩手、兩足和頭部。
兩間者,二間、三間也。兩商者,少商、商陽也。兩井者,天井、肩井也。言六穴相依而分別於手之兩支也。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審自意,次觀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內容兩間者,二間、三間也。兩商者,少商、商陽也。兩井者,天井、肩井也。言六穴相依而分別於手之兩支也。
這六個穴位成雙,相隔兩寸或三寸。兩商指的是少商和商陽。兩井指的是天井和肩井。意思是六個穴位相鄰,分別位於手部的兩邊。
取穴之法: 取穴的方法必須準確,首先自己思考,其次觀察肉的分佈;或者伸屈手指來確定,或者平直手臂來固定位置。
此言取量穴法,必以男左女右中指,與大指相屈如環,取內側紋兩角為一寸,各隨長短大小取之,此乃同身之寸。先審病者是何病?屬何經?用何穴?審於我意;次察病者,瘦肥長短,大小肉分,骨節髮際之間,量度以取之。
白話文:
這句話說的是取穴方法。必須用男左女右的中指和大拇指相扣成圈狀,取內側指紋上的兩個角之間的距離為一寸。根據手指長短、大小的不同,取穴時按比例推算。這是根據本人身體的比例取穴的。首先要判斷病人的病情是什麼?屬於哪條經絡?用哪個穴位?這需要醫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其次觀察病人的體型是瘦是胖、長是短,肌肉分佈的厚薄,骨節和髮際線之間的距離,以此來確定取穴的位置。
伸屈者,如取環跳之穴,必須伸下足,屈上足,以取之,乃得其穴。平直者,或平臥而取之,或正坐而取之,或正立而取之,自然安定,如承漿在唇下宛宛中之類也。
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分郄膕之間,動脈相應。
白話文:
伸屈的穴位:比如取環跳穴時,必須先伸展小腿,然後彎曲大腿,才能找到正確的穴位。
平直的穴位:可以平躺著取,也可以端坐或站立著取。這些穴位通常位於身體自然放鬆的位置,比如承漿穴就在下嘴脣正中間的凹陷處。
在陽氣佈散的筋骨一側,陷入凹陷纔是真的痛點;在陰氣聚集的膝窩和臀部的交會處,動脈相應連接。
陽部者,諸陽之經也,如合谷、三里、陽陵泉等穴,必取俠骨側指陷中為真也。陰分者,諸陰之經也,如手心、腳內、肚腹等穴,必以筋骨郄膕動脈應指,乃為真穴也。
白話文:
陽部的穴位是陽經的穴位,例如合谷、三里、陽陵泉等穴,必須取在骨頭旁邊,用手指按壓陷下去的地方纔算找到正確的穴位。陰部的穴位是陰經的穴位,例如手心、腳內側、肚腹等穴,必須在筋骨、動脈交會的部位用手指觸摸,感覺到動脈的脈動纔算找到正確的穴位。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
此言取穴之法,必須點取五穴之中,而用一穴,則可為端的矣。若用一經,必須取三經而正一經之是非矣。
頭部與肩部詳分,督脈與任脈易定。
白話文:
意思是说,在选择穴位时,必须从五个穴位中精挑细选,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穴位,这样才能保证针灸效果的准确性。同样地,选择经脉时,必须参考三个经脉的走向,才能确定一条经脉的正确位置。
而关于头部和肩部的穴位,它们在经络上的分布比较清晰,所以督脉和任脉的走向也比较容易确定。
頭部與肩部,則穴繁多,但醫者以自意詳審,大小肥瘦而分之。督、任二脈,直行背腹中,而有分寸,則易定也。
明標與本,論刺深刺淺之經;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逕。
白話文:
頭部和肩部分佈著很多穴位,但是醫生需要仔細辨別,根據穴位的具體位置、大小、豐潤程度來區分。督脈和任脈在背部和腹部正中直行,而且有固定的距離,因此比較容易確定。
標明命門與本穴,論述針刺深度與淺度的經緯;鎮痛止痛,掌握相交相貫的途徑。
標本者,非止一端也,有六經之標本,有天地陰陽之標本,有傳病之標本。以人身論之,則外為標,內為本;陽為標,陰為本;腑陽為標,臟陰為本;臟腑在內為本,經絡在外為標也。六經之標本者,足太陽之本,在足跟上五寸,標在目;足少陽之本在竅陰,標在耳之類是也。更有人身之臟腑、陽氣陰血、經絡,各有標本。
白話文:
所謂「標本」,並非只有一種分類方式,而是有以下幾種:
六經的標本:
- 六條經脈各有其標本,例如:
- 足太陽經的本在足跟上五寸,標在眼睛。
- 足少陽經的本在耳後的竅陰穴,標在耳朵。
天地陰陽的標本:
- 陽為標,陰為本。
傳病的標本:
- 外在症狀為標,內在病因為本。
依人體而論:
- 外在為標,內在為本。
- 陽性為標,陰性為本。
- 腑部的陽氣為標,臟腑的陰氣為本。
- 臟腑位於內部為本,經絡位於外部為標。
此外,人體的臟腑、陽氣陰血、經絡,也各自有其標本。
以病論之,先受病為本,後傳變為標,凡治病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餘症皆除矣。謂如先生輕病,後滋生重病,亦先治其輕病也。若有中滿,無問標本,先治中滿為急。若中滿、大小便不利,亦無標本,先利大小便,治中滿充急也。除此三者之外,皆治其本,不可不慎也。
白話文:
從疾病的角度來看,疾病最初發生的部位是根本,之後傳變的部位是標誌。凡是治療疾病,都要先治療其根本,再治療其標誌,其他的症狀才會消除。就像先生的病情,起初是輕微的,後來發展成嚴重的,我們也應該先治療輕微的病情。如果出現中滿(腹脹腹痛),不論是根本還是標誌,都應該先治療中滿,因為這很緊急。如果中滿合併大小便不通,也不論根本還是標誌,都應該先解決大小便問題,以緩解中滿的緊急情況。除了這三種情況之外,其他疾病都應該先治療根本,這一點不容忽視。
從前來者實邪,從後來者虛邪,此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也。治法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假令肝受心之邪,是從前來者,為實邪也,當瀉其火;然直瀉火,十二經絡中,各有金、木、水、火、土也。當木之本,分其火也。故標本論云:『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白話文:
以前來的病邪是實邪,後來來的病邪是虛邪。這個兒子能夠使母親實,母親也能夠使兒子虛,所以治療的方法是,虛的就補它的母親,實的就瀉它的兒子。假設肝臟受到心臟的病邪,這是從前面來的,就是實邪,應該瀉掉它的火;但是隻瀉掉火,十二條經絡中,各有金、木、水、火、土,應該分清楚木的根本,再分出它的火。所以《標本論》說:「從根本治標,先治其本,再治其標。」
』既肝受火之邪,先於肝經五穴,瀉滎火行間也。以藥論,入肝經藥為引,用瀉心藥為君也。是治實邪病矣。又假令肝受腎邪,是為從後來者,為虛邪,當補其母,故《標本論》云:『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肝木既受水邪,當先於腎經湧泉穴補木,是先治其標,後於肝經曲泉穴瀉水,是後治其本,此先治其標者,推其至理,亦是先治其本也。以藥論之,入腎經藥為引,用補肝經藥為君,是也。
以得病之日為本,傳病之日為標,亦是。
白話文:
當肝臟受到火邪的侵襲時,首先要瀉掉肝經五穴的滎火,也就是行間穴。從藥物方面來說,應該用入肝經的藥物引導,用瀉心藥物為主。這就是治療實邪的疾病。
如果肝臟受到腎邪的侵襲,這就屬於後來的、虛邪的病症,應該補益其母臟腎臟。《標本論》中說:「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因為肝臟屬木,受到水邪的侵襲,首先應該補益腎經湧泉穴,這是先治其標;然後再瀉掉肝經曲泉穴的水邪,這是後治其本。雖然表面上先治其標,但其實這也是先治其本。從藥物方面來說,應該用入腎經的藥物引導,用補肝經的藥物為主,道理就在這裡。
把發病的那天當作本,把傳病的那天當作標,也是這個道理。
此言用針之法,有住痛移疼之功者也。先以針左行左轉,而得九數,復以針右行右轉,而得六數,此乃陰陽交貫之道也。經脈亦有交貫,如手太陰肺之列缺,交於陽明之路,足陽明胃之豐隆,走於太陰之逕,此之類也。
豈不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針灸可以起到止痛和移動疼痛的作用。
首先用針向左進行左轉,達到九次,然後再用針向右進行右轉,達到六次,這就是陰陽交貫的道理。
經脈也有交貫,比如手太陰肺經的列缺穴,交會於陽明經的路線,足陽明胃經的豐隆穴,通向太陰經的路線,就是這種情況。
難道沒有聽說過:臟腑有病,就要尋求門、海、俞、募等穴位的微妙之處;經絡阻塞,就要探討原、別、交、會之道。
門海者,如章門、氣海之類。俞者,五臟六腑之俞也,俱在背部二行。募者,臟腑之募,肺募中府,心募巨闕,肝募期門,脾募章門,腎募京門,胃募中脘,膽募日月,大腸募天樞,小腸募關元,三焦募石門,膀胱募中極。此言五臟六腑之有病,必取此門、海、俞、募之最微妙矣。
白話文:
門海:指章門、氣海等穴位。 俞穴:五臟六腑的俞穴,都位於背部的兩條經脈上。 募穴:臟腑的募穴,肺募在中府,心募在巨闕,肝募在期門,脾募在章門,腎募在京門,胃募在中脘,膽募在日月,大腸募在天樞,小腸募在關元,三焦募在石門,膀胱募在中極。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五臟六腑如果有疾病,必須從這些門、海、俞、募穴中取用最有效的穴位進行治療。
原者,十二經之原也。別,陽別也。交,陰交也。會,八會也。夫十二原者,膽原丘墟,肝原太衝,小腸原腕骨,心原神門,胃原衝陽,脾原太白,大腸原合谷,肺原太淵,膀胱原京骨,腎原太谿,三焦原陽池,包絡原大陵。八會者,血會膈俞,氣會膻中,脈會太淵,筋會陽陵泉,骨會大杼,髓會絕骨,臟會章門,腑會中脘也。此言經絡血氣凝結不通者,必取此原、別、交、會之穴而刺之。
更窮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痊;但用八法,五門,分主客而針無不效。
白話文:
原穴:是十二經脈的源頭。 別穴:指陽經的別支。 交穴:指陰經的交會處。 會穴:指八個會穴。
十二原穴:膽經的原穴是丘墟;肝經的原穴是太衝;小腸經的原穴是腕骨;心經的原穴是神門;胃經的原穴是衝陽;脾經的原穴是太白;大腸經的原穴是合谷;肺經的原穴是太淵;膀胱經的原穴是京骨;腎經的原穴是太谿;三焦經的原穴是陽池;包絡經的原穴是大陵。
八會穴:血會膈俞穴;氣會膻中穴;脈會太淵穴;筋會陽陵泉穴;骨會大杼穴;髓會絕骨穴;臟會章門穴;腑會中脘穴。
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經絡血氣不通,就必須取用這些原穴、別穴、交穴、會穴來進行針刺治療。
只要深入理解「四根」與「三結」的理論,並且依據「標本」的原則而針刺,幾乎都能痊癒;只要運用「八法」和「五門」理論,區分主證和次證而針刺,幾乎都能有療效。
根結者,十二經之根結也。《靈樞經》云:『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也;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也;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堂也;太陽根於至陰,結於目也;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鉗耳也;少陽根於竅陰,結於耳也;手太陽根於少澤,結於天窗、支正也;手少陽根於關衝,結於天牖、外關也;手陽明根於商陽,結於扶突、偏歷也。』手三陰之經不載,不敢強注。
白話文:
根結是指十二經脈的根源和發結之處。《靈樞經》中記載:
- 足太陰經:根源於隱白穴,發結於太倉穴。
- 足少陰經:根源於湧泉穴,發結於廉泉穴。
- 足厥陰經:根源於大敦穴,發結於玉堂穴。
- 足太陽經:根源於至陰穴,發結於目中(眼部)。
- 足陽明經:根源於厲兌穴,發結於鉗耳穴。
- 足少陽經:根源於竅陰穴,發結於耳中(耳部)。
- 手太陽經:根源於少澤穴,發結於天窗穴、支正穴。
- 手少陽經:根源於關衝穴,發結於天牖穴、外關穴。
- 手陽明經:根源於商陽穴,發結於扶突穴、偏歷穴。
手三陰經的經絡根結位置,由於古籍中未記載,因此不敢妄自推測。
又云:『四根者,耳根、鼻根、乳根、腳根也。三結者,胸結、肢結、便結也。』
此言能究根結之理,依上文標本之法刺之,則疾無不愈也。
白話文:
「四根」是指耳根(聽覺器官)、鼻根(嗅覺器官)、乳根(乳房)、腳根(腳後跟)。「三結」是指胸結(胸悶不適)、肢結(四肢麻痺)、便結(大便祕結)。
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能深入瞭解病根和癥結所在,並根據上文的「標本同治」方法進行針灸治療,那麼所有的疾病都會痊癒。
針之八法,一迎隨,二轉針,三手指,四針投,五虛實,六動搖,七提按,八呼吸。身之八法,奇經八脈,公孫、衝脈、胃心胸,八句是也。五門者,天干配合,分於五也。甲與己合,乙與庚合之類是也。主客者,公孫主,內關客之類是也。或以井滎俞經合為五門,以邪氣為賓客,正氣為主人。先用八法,必以五門推時取穴,先主後客,而無不效之理。
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十二經絡十二原,是為樞要。
白話文:
針灸有八種手法:
- **迎隨:**針尖迎著經絡,順著氣血流動方向刺入。
- **轉針:**針刺入後,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針柄。
- **手指:**用手指撥動針柄,調整針尖的位置。
- **針投:**針刺入一定深度後,突然快速刺入。
- **虛實:**針刺入的深度輕重不同。
- **動搖:**針刺入後,前後左右搖動。
- **提按:**針刺入後,上下提按針柄。
- **呼吸:**配合患者的呼吸節奏施針。
身體有八條經脈:
- 奇經八脈
- 公孫
- 衝脈
- 胃經
- 心包經
- 胸腔
五行是指天干的配對關係,分為金、木、水、火、土五類。
主客是指針灸取穴時,主穴和客穴的關係。
還有一種取穴法是用井穴、滎穴、俞穴、經穴這四種穴位配合,把邪氣當作客穴,正氣當作主穴。
在針灸之前,必須先用八種手法來選擇穴位,然後根據五行關係和主客關係來取穴,這樣纔能有效治療疾病。
繁體中文:
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十二經絡十二原,是為樞要。
八條經脈首尾相連,匯集於八個部位,形成脈絡系統的綱領;十二條經絡各有十二個起始點,這些起始點是脈絡系統的樞紐。
八脈者,奇經八脈也。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維、陽維、陰蹻、陽蹻也。八會者,即上文血會膈俞等是也。此八穴通八脈起止,連及八會,本是人之綱領也。如網之有綱也。十二經、十五絡、十二原已注上文。樞要者,門戶之樞紐也。言原出入十二經也。
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一時取一十二經之原,始知要妙。
白話文:
八脈指的是奇經八脈,包括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和陽蹻脈。
八會穴指的是前面提到過的血會膈俞穴等八個穴位。這八個穴位貫通了八脈的起止點,並與八會穴相連接,是人體最重要的脈絡,就像一張網的網格一樣。
十二經、十五絡、十二原已經在前面提到過了。
樞要,指的是門戶的樞紐。這裡指十二經的原穴可以出入十二經絡。
一日取穴六十六處之法,才能瞭解其中的精妙之處;一時取十二經之源頭,才能領悟其中的奧妙深意。
六十六穴者,即子午流注井滎俞原經合也。陽於注腑,三十六穴,陰於注臟,三十穴,共成六十六穴,具載五卷子午流注圖中。此言經絡一日一周於身,歷行十二經穴,當此之時,酌取流注之中一穴用之,以見幽微之理。
白話文:
這六十六個穴道,就是十二經絡的井、滎、俞、原、經、合這些穴位。陽經的穴道歸屬於腑,有三十六個穴位;陰經的穴道歸屬於臟,有三十個穴位,加起來就是六十六個穴位,這些穴位都記載在五卷《子午流注圖》裡。這裡所說的,就是經絡氣血一天循環全身,經過十二經穴,在這時候,從流注穴位中取一個穴位來使用,用來顯示出陰陽消長的道理。
十二經原,俱注上文。此言一時之中,當審此日是何經所主,當此之時,該取本日此經之原穴而刺之,則流注之法,玄妙始可知矣。
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識本經。
白話文:
所有十二經脈的主要穴位都記載在上文。這是說在一定時間內,必須仔細判斷這一天是哪條經脈主事,在這個時候,應該取用這天該經脈的主要穴位進行針刺,這樣氣血運行的方法,才會玄妙神奇,才能真正理解。
原來,補虛洩實的方法,不在呼吸,而在於手指的運作。要讓治療快速見效,關鍵在於辨別正確的經絡,並熟知《本草經》所記載的藥物。
此言補瀉之法,非但呼吸,而在乎手之指法也。法分十四者,循、捫、提、按、彈、捻、搓、盤、推、內、動、搖、爪、切、進、退、出、攝者是也。法則如斯,巧拙在人,詳備《金針賦》內。
白話文:
補瀉手法的不只在於呼吸,更在於手指的技巧。技巧分為十四種:循、捫、提、按、彈、捻、搓、盤、推、內、動、搖、爪、切、進、退、出、攝。手法原則如此,靈活運用在於個人。詳情記載在《金針賦》中。
交正者,如大腸與肺為傳送之府,心與小腸為受盛之官,脾與胃為消化之宮,肝與膽為清淨之位,膀胱合腎,陰陽相通,表裏相應也。本經者,受病之經,如心之病,必取小腸之穴兼之,餘仿此。言能識本經之病,又要認交經正經之理,則針之功必速矣。故曰:『寧失其穴,勿失其經;寧失其時,勿失其氣。』
白話文:
交正的原理,就像大腸和肺是傳遞食物的通道,心臟和小腸是儲存食物的器官,脾臟和胃是消化食物的場所,肝臟和膽囊是淨化身體的地方,膀胱和腎臟相連,陰陽相互貫通,身體的表裡相互影響。
本經,是指發病的經絡。例如心臟有病,就必須同時取用小腸的穴位來治療。其他經絡也以此類推。
如果能理解本經的病症,還要懂得交經和正經的關係,就能更快地用針灸治療疾病。
因此醫聖張仲景說:「寧可找不到穴位,也不要錯過對應的經絡;寧可錯過最佳時機,也不要錯過治療時機。」
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
繆刺者,刺絡脈也。右痛而刺左,左痛而刺右,此乃交經繆刺之理也。
三陽之經,從頭下足,故言頭有病,必取足穴而刺之。
巨刺與繆刺各異,微針與妙刺相通。
白話文:
交經繆刺、瀉絡遠針
**交經繆刺:**左邊有病,刺右邊的經脈。 **瀉絡遠針:**頭部有病,刺腳上的穴道。
**交經繆刺的原理:**刺絡脈(指經脈交會處的穴位),右邊痛就刺左邊,左邊痛就刺右邊。
**瀉絡遠針的原理:**三條陽經從頭部向下延伸到腳部,所以頭部有病,一定要刺腳上的穴位才能治療。
巨刺和繆刺不同,微針和妙刺相似。
巨刺者,刺經脈也。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則巨刺之,左痛刺右,右痛刺左,中其經也。繆刺者,刺絡脈也。身形有痛,九候無病,則繆刺之,右痛刺左,左痛刺右,中其絡也。此刺法之相同,但一中經,一中絡之異耳。
白話文:
「巨刺」:刺入經脈深處。如果痛在左側,而脈絡在右側有問題,就使用「巨刺」,痛在左側刺右側,痛在右側刺左側,這樣就能刺中經脈。
「繆刺」:刺入絡脈。如果身體有疼痛,但九種檢查方法都沒有發現疾病,就使用「繆刺」,痛在右側刺左側,痛在左側刺右側,這樣就能刺中絡脈。
巨刺和繆刺的刺法相同,只是巨刺刺入經脈深處,而繆刺刺入絡脈而已。
微針者,刺之巧也。妙刺者,針之妙也。言二者之相通也。
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視沉浮而辨臟腑之寒溫。
白話文:
刺之精妙者,稱為微針。針之妙用者,稱為神針。此兩者之間有所相通。
觀察身體局部徵兆,可知經絡是否通暢;檢視皮膚浮沉,可判斷內臟是否寒熱。
言針入肉分,以天、人、地三部而進,必察其得氣則內外虛實可知矣,又云:『察脈之三部,則知何經虛,何經實也。』
言下針之後,看針氣緩急,可決臟腑之寒熱也。
且夫先令針耀,而慮針損;次藏口內,而欲針溫。
白話文:
針刺入肉的深度,依據天部、人部、地元三部分深入,必須觀察是否感到氣息,就能知道內外虛實的狀況。又說:「觀察脈象的三個部位,就能知道哪條經絡虛弱,哪條經絡強盛。」
在針刺之前,先將針炙熱,以防止針損傷身體;接著將針含在口中,目的是讓針溫暖。
言欲下針之時,必先令針光耀,看針莫有損壞;次將針含於口內,令針溫暖與榮衛相接,無相觸犯也。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慕,如待貴人。
白話文:
當準備針灸時,一定要先讓針顯得閃亮,檢查針頭是否有損壞;接著把針含在口中,讓針溫暖並與身體的氣血相通,避免針刺過度或不夠。目光不要向外看,雙手要像握著老虎一樣穩定;心態要平靜沉穩,如同期待貴客到來。
此戒用針之士,貴乎專心誠意,而自重也。令目無他視,手如握虎,恐有傷也;心無他想,如待貴人,恐有責也。
白話文:
對於使用針灸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專心致志,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舉止。
要做到:
- 雙目不東張西望,好像手裡握著老虎一樣警覺,以免傷到人。
- 心中沒有雜念,好像在接待貴客一樣小心謹慎,以免出錯受到責備。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
下針之時,必先以左手大指爪甲於穴上切之,則令其氣散,以右手持針,輕輕徐入,此乃不痛之因也。
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背目沉掐,坐臥平而沒昏。
白話文:
左手用力按壓,有助散氣;右手輕柔緩緩插入,可減少疼痛。
下針時,一定要先用左手大拇指的指甲在穴位上輕輕刮擦,這樣可以讓氣散開,然後用右手拿針,輕輕緩緩地插入,這樣可以減少疼痛。
心空膽怯,容易頭暈;後腦被壓,會感到昏沉。
空心者,未食之前,此言無刺飢人,其氣血未定,則令人恐懼,有怕怯之心,或直立,或側臥,必有眩暈之咎也。
白話文:
肚子空空的人,在還沒吃東西之前,正是因為沒有食物填補,所以感到飢餓,這時候人的氣血還沒有恢復穩定,就會讓人感到恐懼和害怕,或者站不穩,或者只能側躺著,必定會有頭暈目眩的毛病。
此言欲下針之時,必令患人莫視所針之處,以手爪甲重切其穴,或臥或坐,而無昏悶之患也。
推於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闔;論其五行、五臟,察日時之旺衰。
白話文:
針刺時,病人不可注視針刺部位,要用指甲用力按壓穴位,病人可以臥躺或坐著,這樣就不會感到昏眩或不適。
根據十干十二支和六合年法的變化,瞭解穴位開合的規律;分析五行和五臟的性質,觀察時令和氣血的盛衰。
十干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十變者,逐日臨時之變也。備載《靈龜八法》中,故得時謂之開,失時謂之闔。
白話文:
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變:是指每天臨牀上實際的變化。這些變化詳細記載在《靈龜八法》中,所以符合時令的情況叫做「開」,不符合時令的情況叫做「闔」。
五行五臟,俱注上文。此言病於本日時之下,得五行生者旺,受五行克者衰。如心之病,得甲乙之日時者生旺,遇壬癸之日時者克衰,餘仿此。
白話文:
前面已經列舉出了五行的屬性和五臟的對應關係。這裡說明,如果疾病在某一日時發作,得到五行相生的日子就會好轉,受到五行相剋的日子就會加重。例如,心臟病發作,遇到甲乙日時會好轉,遇到壬癸日時會加重,其他情況以此類推。
伏如橫弩,應若發機。
此言用針刺穴,如弩之視正而發矢,取其捷效,如射之中的也。
陰交陽別而定血暈,陰蹻、陽維而下胎衣。
白話文:
伏如橫弩,應若發機。
這句話描述針刺穴位時,要像橫放的弩箭一樣平穩,發針刺入時要像弩箭射出的那般迅速,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就像射箭命中目標一樣。
陰交陽別而定血暈,陰蹻、陽維而下胎衣。
這句話說明瞭在針刺治療血暈時,要使用陰交穴和陽別穴,而針刺治療胎衣不下時,則要使用陰蹻穴和陽維穴。
陰交穴有二,一在臍下一寸,一在足內踝上三寸,名三陰交也,言此二穴,能定婦人之血暈。又言照海、外關二穴,能下產婦之胎衣也。
痺厥偏枯,迎隨俾經絡接續;漏崩帶下,溫補使氣血依歸。
白話文:
陰交穴有兩個,一個在肚臍下方一寸處,一個在腳踝內側上方三寸處,也被稱為三陰交。這兩個穴位能安定孕婦的血暈症。另外,照海穴和外關穴這兩個穴位也可以幫助產婦排出胎衣。
痺厥偏枯,迎隨使經絡暢通相連接;漏崩帶下,溫補使氣血歸正。
痺厥者,四肢厥冷麻痺。偏枯者,中風半身不遂也。言治此症,必須接氣通經,更以迎隨之法,使血氣貫通,經絡接續也。
白話文:
痺厥是指四肢冰冷麻痺。偏枯是指中風半身不遂。治療這些疾病,必須疏通經絡,讓氣血暢通,再配合迎隨的手法,讓經絡相接續。
漏崩帶下者,女子之疾也。言有此症,必須溫針待暖以補之,使榮衛調和而歸依也。
靜以久留,停針待之。
此言下針之後,必須靜而久停之。
必準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痴。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
此言疼痛者,熱宜瀉之以涼;癢麻者,冷宜補之以暖。
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
俞者,十二經中之俞。井者,十二經中之井也。
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疼肋痛針飛虎。
飛虎穴即支溝穴,以手於虎口一飛,中指盡處是穴也。
白話文:
女子漏崩帶下的疾病
這種症狀需要用溫灸溫暖來治療,讓身體的氣血調和順暢。
靜以久留,停針待之
意思是針灸之後,要靜養一段時間,讓針灸的效果持續。
必準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癡。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
意思是疼痛時可以用瀉法治療,癢麻時可以用補法治療。
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
俞穴和井穴分屬不同的經絡,治療身體不同的部位。
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
太衝穴在腳上,針灸可以緩解心脹咽痛;公孫穴也在腳上,針灸可以緩解脾胃疼痛。
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疼肋痛針飛虎
內關穴在手腕上,針灸可以緩解胸腹疼痛;飛虎穴在肩部,針灸可以緩解脅肋疼痛。
筋攣骨痛而補魂門,體熱勞嗽而瀉魄戶。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眼癢眼疼,瀉光明於地五。瀉陰郄止盜汗,治小兒骨蒸;刺偏歷利小便,醫大人水蠱。中風環跳而宜刺,虛損天樞而可取。
地五者,即地五會也。
由是午前卯後,太陰生而疾溫;離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
白話文:
- 筋骨疼痛,應補魂門穴。
- 身體發熱,咳嗽頻繁,應瀉魄戶穴。
- 頭痛,應刺申脈穴和金門穴。
- 眼睛發癢或疼痛,應瀉光明穴和地五穴。
- 瀉陰郄穴可以治療盜汗,治癒兒童骨蒸。
- 刺偏歷穴可以利小便,治療成人水蠱。
- 中風時,應刺環跳穴。
- 身體虛弱時,可以取天樞穴。
由於寅時前卯時後,肺經開始活躍,因此早上溫和;從酉時往左南方轉到戌時,腎經開始衰弱,因此傍晚則快速轉冷。
此以月生死為期,午前卯後者,辰、巳二時也。當此之時,太陰月之生也。是故月廓空無瀉,宜疾溫之。離左酉南者,未、申二時也。當此時分,太陰月之死也。是故月廓盈無補,宜速冷之。將一月而比一日也。經云:『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至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十七日十三痏,漸退,至三十日二痏。』月望以前謂之生,月望以後謂之死,午前謂之生,午後謂之死也。
循捫彈怒,留吸母而堅長;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噓短。
白話文:
月亮週期為一個月,生與死的時間點:
早上(卯時)到中午(巳時),這是月亮生長的時段。此時月亮呈現瘦削的模樣,適合用溫熱的方式調養。
下午(未時)到晚上(申時),這是月亮消退的時段。此時月亮呈現豐滿的模樣,適合用寒冷的方式調養。
整個月中每一天的變化,與月亮的變化類似。經典中記載:「月亮生長時,每天增加一痏(虛症),到十五日增加到十五痏;月亮消退時,每天減少一痏,到三十日減少到二痏。」
十五日前為月亮生長期,稱為「生」;十五日後為月亮消退期,稱為「死」;上午為「生」,下午為「死」。
撫摸推按肌肉時,感到有彈性、堅固而有韌性時,應配合吸氣運功,讓動作舒展且持續;爪子伸縮動作靈敏,配合快速吐氣運功,讓動作快速且有力。
循者,用針之後,以手上下循之,使血氣往來也。捫者,出針之後,以手捫閉其穴,使氣不泄也。彈努者,以手輕彈而補虛也。留吸母者,虛則補其母,須待熱至之後,留吸而堅長也。
白話文:
循,指的是針灸後,用手指上下搓動,讓血氣流通。
捫 ,指的是針灸後,用手按住針灸點,防止氣息洩漏。
彈和努 ,指的是用手輕輕彈壓,以補充虛弱。
留吸母 ,指的是虛証時補其相應的臟腑,等到身體熱氣達到一定程度後,持續深吸氣,以保持堅強。
爪下者,切而下針也。伸提者,施針輕浮豆許曰提。疾呼子者,實則瀉其子,務待寒至之後,去之速,而噓且短矣。
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
白話文:
爪下:指用針尖在皮膚上切劃,然後刺入。
伸提:指施針時,輕輕提起皮膚一點點,稱為「提」。
疾呼子:指實則瀉其子,指的是在施灸時,如果發現實症,則瀉其子,意思是灸出膿液。但要等候寒氣到達後,才能迅速去除,並短時間灸之。
按壓退火,迎合右手向下按摩以瀉除寒涼;推拿內進,順應左手向上按摩以補益溫暖。
動退,以針搖動而退,如氣不行,將針伸提而已。空歇,撒手而停針,迎以針逆而迎奪,即瀉其子也。如心之病,必瀉脾子,此言欲瀉必施此法也。推內進者,用針推內而入也。搓者,猶如搓線之狀,慢慢轉針,勿令太緊。隨,以針順而隨之;濟,則濟其母也。如心之病,必補肝母,此言欲補必用此法也。
白話文:
動退: 用針左右搖動,如果氣血不通暢,就將針向上提。
空歇: 鬆開手停止針灸,用針逆向針刺,起到瀉子的作用。例如心臟有病,就需要瀉脾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希望瀉子時要用這種方法。
推內進: 用針向內推進。
搓: 就像搓線一樣,緩慢轉動針灸針,不要太緊。
隨: 用針順著氣血運行方向針刺;濟: 起到補母的作用。例如心臟有病,就需要補肝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希望補母時要用這種方法。
此乃遠刺寒熱之法,故凡病熱者,先使氣至病所,次微微提退豆許,以右旋奪之,得針下寒而止。凡病寒者,先使氣至病所,次徐徐進針,以左旋搓提和之,得針下熱而止。
白話文:
這是一種治療遠距離熱症和寒症的方法,所以凡是得了熱症,先用針使氣到達病痛處,然後輕輕地將針提出來一點點,用右手旋轉的方式拔出,等到扎針處變冷就停止。凡是得了寒症,先用針使氣到達病痛處,然後慢慢地把針刺入,用左手旋轉的方式搓動和提拔,等到扎針處變熱就停止。
慎之!大患危疾,色脈不順而莫針;寒熱風陰,飢飽醉勞而切忌。
慎之者,戒之也。此言有危篤之疾,必觀其形色,更察其脈若相反者,莫與用針,恐勞而無功,反獲罪也。
此言無針大寒、大熱、大風、大陰雨、大飢、大飽、大醉、大勞,凡此之類,決不可用針,實大忌也。
望不補而晦不瀉,弦不奪而朔不濟。
白話文:
慎之!大患危疾,色脈不順而莫針;寒熱風陰,飢飽醉勞而切忌。
小心啊!有大患或危重的疾病時,一定要仔細觀察其面色,再診察其脈搏,如果兩者相反,就不要針灸,恐怕會勞累而無功,反而造成傷害。
這句話的意思是,以下情形不要針灸:大寒、大熱、大風、大陰雨、飢餓、飽食、醉酒、勞累,這些情況是絕對禁止針灸的。
望不補而晦不瀉,弦不奪而朔不濟。
意指:對於望診沒有補瀉跡象,晦暗不清的病症不能瀉法治療;脈象弦緊不能奪其氣血,弦脈 начальное вхождение в учебу фазы убывающей луны 退潮期的初潮不能濟其氣血。
望,每月十五日也。晦,每月三十日也。弦有上、下弦,上弦或初七、或初八,下弦或廿二、廿三也。朔,每月初一日也。凡值此日,不可用針施法也。如暴急之疾,則不拘矣。
白話文:
「望」是指每月的十五日。「晦」是指每月的三十日。月亮有上弦和下弦,上弦可能出現在初七或初八,下弦可能出現在廿二或廿三。「朔」是指每月的一日。凡是這些日子,都不能使用針灸療法。如果病情非常緊急,則不受此限。
精其心而窮其法,無灸艾而壞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針而失其位。
此言灸也,勉醫者宜專心究其穴法,無誤於著艾之功,庶免於犯於禁忌,而壞人之皮肉矣。
此言針也,勉學者要明其針道之理,察病之原,則用針不失其所也。
避灸處而加四肢,四十有九;禁刺處而除六腧,二十有二。
禁灸之穴四十五,更加四肢之井,共四十九也。禁針之穴二十二,外除六腑之腧也。
白話文:
精其心而窮其法,無灸艾而壞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針而失其位。
這句話說的是灸法。勉勵醫生要專心研究穴位的方法,不要在使用艾灸時出現錯誤,這樣纔不會觸犯禁忌,傷害患者的皮肉。
這句話說的是針法。勉勵學習針灸的人要明白針灸的道理,瞭解疾病的根源,這樣才能在用針時不至於失誤。
避灸處而加四肢,四十有九;禁刺處而除六腧,二十有二。
不能灸的穴位有四十五處,加上四肢的井穴,共四十九處。不能針的穴位有二十二處,除了六腑的腧穴。
抑又聞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闕而後蘇;太子暴死為厥,越人針維會而復醒。肩井、曲池,甄權刺臂痛而復射;懸鐘、環跳,華佗刺足而立行。秋夫針腰俞而鬼免沉,王纂針交俞而妖精立出。取肝俞與命門,使瞽士視秋毫之末;刺少陽與交別,俾聾夫聽夏蚋之聲。
此引先師用針,有此立效之功,以勵學者用心之誠。
白話文:
此外,還聽說漢高祖曾患病未愈,李氏刺了巨闕穴,之後才蘇醒;太子突然暴死,宛如中風,越人針刺了維會穴,太子才恢復意識。甄權曾經刺了肩井、曲池穴,緩解了手臂疼痛,才得以再次射箭;華佗刺了懸鐘、環跳穴,患者才得以站立行走。秋夫針刺了腰俞穴,惡鬼才離開患者的身體;王纂針刺了交俞穴,妖精才立即顯現出來。刺取肝俞和命門穴,可以讓盲人看見細微的事物;刺少陽和交別穴,可以讓聾人聽到蚊子的聲音。
當年先師行針時,總能立竿見影地發揮功效,藉此勉勵學者用真誠的心意努力求學。
嗟夫!去聖逾遠,此道漸墜。或不得意而散其學,或愆其能而犯禁忌。愚庸智淺,難契於玄言,至道淵深,得之者有幾?偶述斯言,不敢示諸明達者焉,庶幾乎童蒙之心啟。
白話文:
唉呀!自聖賢遠去以來,這門學問逐漸沒落。有的人失意潦倒,便放棄學習;有的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違背了禁忌。愚昧淺薄之人,難以領會深奧的道理;深遠的真理,能理解的人又有多少?我只是偶然抒發這些話語,不敢示現給見識廣闊的人們,希望能啟發初學者的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