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席弘賦(《針灸大全》)

凡欲行針須審穴,要明補瀉迎隨訣,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陰陽男女別。

氣刺兩乳求太淵,未應之時瀉列缺;列缺頭痛及偏正,重瀉太淵無不應。

耳聾氣痞聽會針,迎香穴瀉功如神。誰知天突治喉風,虛喘須尋三里中。

手連肩脊痛難忍,合谷針時要太衝。曲池兩手不如意,合谷下針宜仔細。

心疼手顫少海間,若要除根覓陰市。但患傷寒兩耳聾,金門聽會疾如風。

五般肘痛尋尺澤,太淵針後卻收功。手足上下針三里,食癖氣塊憑此取。

鳩尾能治五般癇,若下湧泉人不死。胃中有積刺璇璣,三里功多人不知。

陰陵泉治心胸滿,針到承山飲食思。大杼若連長強尋,小腸氣痛即行針。

委中專治腰間痛,腳膝腫時尋至陰。氣滯腰疼不能立,橫骨大都宜救急。

氣海專能治五淋,更針三里隨呼吸。期門穴主傷寒患,六日過經尤未汗,

但向乳根二肋間,又治婦人生產難。耳內蟬鳴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

若能補瀉五會間,且莫向人容易說。睛明治眼未效時,合谷、光明安可缺。

人中治癲功最高,十三鬼穴不須饒,水腫水分兼氣海,皮內隨針氣自消。

冷嗽先宜補合谷,卻須針瀉三陰交。牙疼腰痛並咽痺,二間陽谿疾怎逃。

更有三間腎俞妙,善除肩背浮風勞。若針肩井須三里,不刺之時氣未調。

最是陽陵泉一穴,膝間疼痛用針燒。委中腰痛腳攣急,取得其經血自調。

腳痛膝腫針三里,懸鐘二陵三陰交。更向太衝須引氣,指頭麻木自輕飄。

轉筋目眩針魚腹,承山崑崙立便消。肚疼須是公孫妙,內關相應必然瘳。

冷風冷痺疾難愈,環跳腰間針與燒。風府風池尋得到,傷寒百病一時消。

陽明二日尋風府,嘔吐還須上脘療。婦人心痛心俞穴,男子痃癖三里高。

小便不禁關元好,大便閉澀大敦燒。髖骨腿疼三里瀉,復溜氣滯便離腰。

從來風府最難針,卻用工夫度淺深,倘若膀胱氣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尋。

若是七疝小腹痛,照海陰交曲泉針。又不應時求氣海,關元同瀉效如神。

小腸氣撮痛連臍,速瀉陰交莫在遲。良久湧泉針取氣,此中玄妙少人知。

小兒脫肛患多時,先灸百會次鳩尾。久患傷寒肩背痛,但針中渚得其宜。

肩上痛連臍不休,手中三里便須求。下針麻重即須瀉,得氣之時不用留。

腰連胯痛急必大,便於三里攻其隘。下針一瀉三補之,氣上攻噎只管在。

噎不住時氣海灸,定瀉一時立便瘥。補自卯南轉針高,瀉從卯北莫辭勞,

逼針瀉氣令須吸,若補隨呼氣自調。左右拈針尋子午,抽針行氣自迢迢,

用針補瀉分明說,更用搜窮本與標。咽喉最急先百會,太衝照海及陰交。

學者潛心宜熟讀,席弘治病名最高。

2. 金針賦(楊氏注解)

觀夫針道,捷法最奇,須要明於補瀉,方可起於傾危。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頭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識其時。午前為早屬陽,午後為晚屬陰,男女上下,憑腰分之。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陰升陽降,出入之機。逆之者為瀉、為迎,順之者為補、為隨。春夏刺淺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更觀元氣厚薄,淺深之刺猶宜。

白話文:

觀察針灸之法,速效奇特,需要懂得補瀉的原理,才能在危急時挽救生命。

首先區分病變的上下部位,再確定取穴的深度。頭部有病,可以取穴於腳部;左側有病,可以取穴於右側。

男性的氣血,早上在上部,晚上在下部,取穴時必須遵循這個原則。女性的氣血,早上在下部,晚上在上部,用針時必須掌握好時機。

午前為早,屬陽;午後為晚,屬陰。男陽女陰,以上下腰部為界。

手足三陽經,手經走頭,頭經走足;手足三陰經,足經走腹,胸經走手。

陰氣升,陽氣降,這是氣血出入體內的規律。逆著這個規律針刺,稱為瀉法或迎法;順著這個規律針刺,稱為補法或隨法。

春夏季節,氣血充盈,針刺較淺可以發揮作用;秋冬季節,氣血衰弱,針刺較深纔有效。另外,還要考慮患者元氣的強弱,不同的人適合不同的針刺深度。

經曰:『榮氣行於脈中,周身五十度,無分晝夜,至平旦與衛氣會於手太陰。衛氣行於脈外,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平旦與榮氣會於手太陰。是則衛氣之行,但分晝夜,未聞分上下,男女臟腑經絡,氣血往來,未嘗不同也。』今分早晚何所據依?但此賦今人所尚,故錄此以參其見。

白話文:

經典中記載:『榮氣在脈中運行,周身五十度,不分晝夜,到黎明與衛氣會合於手太陰經。衛氣在脈外運行,白天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度,晚上在陰經運行二十五度,黎明與榮氣會合於手太陰經。也就是說衛氣的運行,只分晝夜,沒有上下之分,男女的臟腑經絡,氣血往來,從來沒有不相同的。』現在分為早晚,依據何在呢?只是因為這個賦是當今流行的,所以才把它記錄下來作為參考。

原夫補瀉之法,妙在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進前左轉,呼之為補,退後右轉,吸之為瀉,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女子者,大指退後右轉,吸之為補,進前呼之為瀉,插針為熱,提針為寒。左與右各異,胸與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後者反之。是故爪而切之,下針之法;搖而退之,出針之法;動而進之,催針之法;循而攝之,行氣之法。搓而去病,彈則補虛,肚腹盤旋,捫為穴閉。重沉豆許曰按,輕浮豆許曰提。一十四法,針要所備。補者一退三飛,真氣自歸;瀉者一飛三退,邪氣自避。補則補其不足,瀉則瀉其有餘。有餘者為腫為痛曰實,不足者為癢為麻曰虛。氣速效速,氣遲效遲,生者澀而死者虛,候之不至,必死無疑。

白話文:

補瀉的方法妙在掌握呼吸手指的動作。

男性:大拇指向前左轉,呼氣為補;向後右轉,吸氣為瀉;針向上提為熱;針向下插為寒。

女性:大拇指向後右轉,吸氣為補;向前左轉,呼氣為瀉;針向下插為熱;針向上提為寒。

左手和右手不相同,胸部和背部也不同,上午這樣做,下午相反。

所以用指甲掐按,是下針的方法;左右搖動後拔出,是出針的方法;向上移動,是催針的方法;循經運行,是導氣的方法。

搓揉可以祛病,彈撥可以補虛,腹部盤旋按揉,是穴位閉塞。

用力按壓如豆子般重稱為「按」,輕輕提拉如豆子般浮稱為「提」。

總共有十四種手法,是針灸的基本方法。

補法:退一步,飛起三下,真氣就會自動恢復;瀉法:飛起一下,退三步,邪氣就會自動消失。

補法是補充不足的,瀉法是祛除有餘的。

有餘的會導致腫痛,稱為「實」;不足的會導致瘙癢麻木,稱為「虛」。

氣行得快,效果就快;氣行得慢,效果就慢;活人針感澀滯,死人針感空虛,如果等不到針感,肯定是必死的結果。

此一段手法,詳注四卷。

白話文:

此段手法,詳載於前四卷中。

且夫下針之先,須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聲,隨咳下針。凡補者呼氣,初針刺至皮內,乃曰天才;少停進針,刺入肉內,是曰人才;又停進針,刺至筋骨之間,名曰地才。此為極處,就當補之,再停良久,卻須退針至人之分,待氣沉緊,倒針朝病,進退往來,飛經走氣,盡在其中矣。凡瀉者吸氣,初針至天,少停進針,直至於地,得氣瀉之,再停良久,即須退針,復至於人,待氣沉緊,倒針朝病,法同前矣。其或暈針者,神氣虛也,以針補之,口鼻氣回,熱湯與之,略停少頃,依前再施。

白話文:

在針灸前,要用指甲用力按壓穴位,然後讓病人咳嗽一聲,隨著咳嗽的動作下針。

針灸補的方法:在吐氣的時候下針。針尖刺入皮膚內,稱為「天才」。稍等一會兒再刺入肌肉內,稱為「人才」。再等一會兒刺入筋骨之間,稱為「地才」。這裡就是最深的位置,應該在那裡進行補針。再等一段時間,把針退到「人」分的部位,等到氣息沉穩,把針頭再朝著病竈部位進針。如此反覆進退針,經氣就會運行流動。

針灸瀉的方法:在吸氣的時候下針。針尖刺入「天」,稍等一會兒再刺入,一直刺到「地」,得氣後開始瀉針。再等一段時間,把針退到「人」分的部位,等到氣息沉穩,把針頭再朝著病竈部位下針。方法和補針相同。

如果病人出現暈針的狀況,是因為神氣虛的緣故。可以針灸補法,讓病人把氣息吐回到口鼻間,再給予熱湯,稍等片刻,按照前面的方法再次針灸。

如刺肝經之穴,暈,即補肝之合穴,針入即蘇,餘仿此。或有投針氣暈者,即補足三里,或補人中,大抵暈從心生,心不懼怕,暈從何生?如關公刮骨療毒,而色不變可知。

白話文:

當針刺肝經的穴位時,如果患者昏厥,就針刺與肝臟配對的合穴,針灸下去就能醒來,其他情況以此類推。或者有人因為針灸而氣血暈厥,那就補足三里穴或人中穴。總之,昏厥是源於心理恐懼,如果心不害怕,又怎麼會昏厥?就像關公刮骨療傷時,面不改色,就可以證實這一點。

及夫調氣之法,下針至地之後,復人之分,欲氣上行,將針右捻;欲氣下行,將針左捻;欲補先呼後吸,欲瀉先吸後呼。氣不至者,以手循攝,以爪切掐,以針搖動,進捻搓彈,直待氣至。以龍虎升騰之法,按之在前,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運氣走至疼痛之所,以納氣之法,扶針直插,復向下納,使氣不回。若關節阻澀,氣不過者,以龍虎龜鳳通經接氣,大段之法,驅而運之,仍以循攝爪切,無不應矣。此通仙之妙。

白話文:

關於調節氣的方法:

針灸到特定深度後,根據人體的不同部位,想要氣往上走,就順時針旋轉針頭;想要氣往下走,就逆時針旋轉針頭;想要補氣,先吐氣再吸氣;想要瀉氣,先吸氣再吐氣。

如果氣無法傳導到,可以用手沿著經絡按摩,用指甲刮掐,用針搖動、旋轉、搓動、彈撥,直到氣到達為止。

可以用「龍虎升騰」的手法,前面按壓,使氣在後方;後方按壓,使氣在前。讓氣運行到疼痛的地方,用「納氣」的方法,扶著針垂直刺入,再向下納入,使氣不迴流。

如果關節不通暢,氣過不去,可以用「龍虎龜鳳通經接氣」的手法,用「大段」的方法,推動並運行,搭配沿經絡按摩、刮掐,沒有不有效的。這就是通仙的妙法。

龍虎龜鳳等法,亦注四卷。

白話文:

內含龍虎龜鳳等符法,並附有四卷註解。

況夫出針之法,病勢既退,針氣微鬆,病未退者,針氣始根,推之不動,轉之不移,此為邪氣吸拔其針,乃至氣真至,不可出之;出之者其病即復,再須補瀉,停以待之,真候微鬆,方可出針豆許,搖而停之。補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捫;瀉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閉。欲令腠密,然後吸氣,故曰:『下針貴遲,太急傷血;出針貴緩,太急傷氣。』以上總要,於斯盡矣。

白話文:

至於針灸的方法,當疾病勢頭減弱時,針灸之氣開始減弱;而疾病沒有減弱時,針灸之氣剛扎入,推不動也轉動不了,這是因為邪氣將針吸住了。等到真氣到來時,就不能拔出針來。拔出針來,病會復發,需要再次補益或瀉氣。先等等,等到針灸之氣稍微鬆動,才能拔出針來,並且要慢慢搖動。補益時,吸氣以去除疾病,針孔需要緊緊按住;瀉氣時,呼氣以慢慢去除疾病,針孔不可以閉合。要讓腠理緻密,然後吸氣,所以說:「下針要緩慢,太快了會傷血;拔針要緩慢,太快了會傷氣。」以上所說的,就是總的要領了。

《醫經小學》云:『出針不猛出,必須作三、四次,徐轉出可之則無血,若猛出必見血也。』《素問》補遺篇注云:『動氣至而即出針,此猛出也。然與此不同,大抵經絡有凝血,欲大瀉者當猛出。若尋常補瀉,當依此可也。亦不可不辨。』

白話文:

《醫經小學》說:「拔針不要太用力,必須分三次或四次慢慢轉動拔出,這樣就不會出血,如果猛力拔出一定會出血。」《素問》補遺篇註解說:「針灸後氣血運行到針孔部位就拔出針,這就是猛力拔出。不過,這與上面所說的不同。一般來說,經絡中有凝結的血瘀,想要大瀉的時候可以猛力拔出。如果是平時的補瀉,就按照上面所說的做就可以了。但也不能不分情況。」

考夫治病,其法有八: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痺,先淺後深,凡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寒至,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去病準繩。三曰陽中隱陰,先寒後熱,淺而深,以九六之法,則先補後瀉也。四曰陰中隱陽,先熱後寒,深而淺,以六九之方,則先瀉後補也。補者直須熱至,瀉者務待寒侵,猶如搓線,慢慢轉針,法淺則用淺,法深則用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五曰子午搗臼,水蠱膈氣,落穴之後,調氣均勻,針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轉之,十遭自平。六曰進氣之訣,腰背肘膝痛,渾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補,臥針五七吸,待氣上下,亦可龍虎交戰,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針。七曰留氣之訣,痃癖癥瘕,刺七分,用純陽,然後乃直插針,氣來深刺,提針再停。八曰抽添之訣,癱瘓瘡癩,取其要穴,使九陽得氣,提按搜尋,大要運氣周遍,扶針直插,復向下納,回陽倒陰,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應,反復再施。若夫過關過節催運氣,以飛經走氣,其法有四:一曰青龍擺尾,如扶船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二曰白虎搖頭,似手搖鈴,退方進圓,兼之左右,搖而振之。三曰蒼龜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進,鑽剔四方。四曰赤鳳迎源,展翅之儀,入針至地,提針至天,候針自搖,復進其原,上下左右,四圍飛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

白話文:

針灸治療疾病,有八種方法:

  1. **燒山火:**治療頑固麻木和寒痺,先淺刺後深刺,共九次,每三次進三次退針,輕提重按,熱到一定程度後,快速緊閉針孔扎針,可以有效祛除寒氣。

  2. **透天涼:**治療肌肉發熱和骨蒸,先深刺後淺刺,共六次,每三次出針三次入針,重提輕按,寒氣到了一定程度後,徐徐出針,可以退熱。都需要細細搓動針具,準確去除病症。

  3. **陽中隱陰:**先感覺寒冷後發熱,由淺入深刺針,採用九六之法,先補後瀉。

  4. **陰中隱陽:**先發熱後感覺寒冷,由深至淺刺針,採用六九之法,先瀉後補。補針時要熱到一定程度,瀉針時要等到寒氣深入,就像搓線一樣,慢慢轉動針具,方法淺則用淺,方法深則用深,兩種方法不可混用。

  5. **子午搗臼:**治療水蠱和隔氣,針刺後,調整氣息均勻,上下行針,九次入針六次出針,左右轉動,十次後氣息自然平穩。

  6. **進氣之訣:**治療腰背肘膝疼痛,全身遊走性疼痛,針刺九分深,進針九次補針九次,臥針五到七次呼吸,等待氣息上下運行,也可以進行龍虎交戰之法,左旋九次右旋六次,這樣也可以止痛。

  7. **留氣之訣:**治療痃癖癥瘕,針刺七分深,用純陽之氣,然後直刺針具,氣息到來時深刺,出針後稍作停留。

  8. **抽添之訣:**治療癱瘓和瘡癤,取穴要領,使九陽之氣得到,提按搜尋,關鍵在於氣息周遍運轉,扶針直刺,再向下納氣,回陽倒陰,手指下微妙靈動,胸中活法運用,只要有一處不應,反覆再施。

如果需要過關過節催運氣,通過飛經走氣的方法,有四種手法:

  1. **青龍擺尾:**像扶船舵一樣,不進不退,左右慢慢撥動。

  2. **白虎搖頭:**像搖鈴一樣,退針呈方形,進針呈圓形,左右兼顧,搖晃振動。

  3. **蒼龜探穴:**像進入土地一樣,一退三進,四方鑽探。

  4. **赤鳳迎源:**像展翅一樣,入針至底,出針至頂,等待針具自行搖晃,再入原處,上下左右,四面旋轉,病在上則吸氣而出,病在下則呼氣而入。

以上手法,乃大略也。其始末當參考四卷。

白話文:

以上手法,僅為大致說明。詳細內容請參閱四卷。

至夫久患偏枯,通經接氣之法,有定息寸數。手足三陽,上九而下十四,過經四寸;手足三陰,上七而下十二,過經五寸,在乎搖動出納,呼吸同法,驅運氣血,頃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熱者涼,痛者止而脹者消。若開渠之決水,立時見功,何傾危之不起哉?雖然,病有三因,皆從氣血,針分八法,不離陰陽。蓋經脈晝夜之循環,呼吸往來之不息,和則身體康健,否則疾病競生。譬如天下國家地方,山海田園,江河谿谷,值歲時風雨均調,則水道疏利,民安物阜。其或一方一所,風雨不均,遭以旱澇,使水道湧竭不通,災憂遂至。人之氣血,受病三因,亦猶方所之於旱澇也。蓋針砭所以通經脈,均氣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

白話文:

對於長期的半身不遂,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方法有固定的數值。手足三陽經,從上到下有九寸十四寸,超過經脈四寸;手足三陰經,從上到下有七寸十二寸,超過經脈五寸。這些數值都是根據搖動針具、疏導氣血的動作,與呼吸互相配合,讓氣血運行,在短時間內全面流遍全身,上下貫通。這樣一來,就可以讓寒冷的部位溫暖起來,發熱的部位涼爽下來,疼痛的部位止痛,腫脹的部位消腫。就像開鑿渠道決出水一樣,立竿見影,怎麼會不起作用呢?

儘管如此,疾病有三大起因,都來自氣血失調。針灸有八種不同的手法,都與陰陽理論有關。人體經絡就像晝夜不停運行的大道,氣血就像往返不絕的行者。如果陰陽調和,身體就會健康;如果陰陽失衡,疾病就會產生。就好像國家的疆土,有山川田地、江河溪谷。如果風調雨順,水道就會暢通,百姓安居樂業。如果某個地方風雨失調,就會出現旱災或水災,導致水道堵塞,災禍就會降臨。人體的氣血受到三種病因影響,就像國家領土受旱澇災害影響一樣。因此,針灸治療的作用就在於疏通經脈,調和氣血,祛邪扶正。所以說,針灸治療是最神奇、最有效的方法。

嗟夫!軒歧吉遠,盧扁久亡,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盡,斯文細密,在久習而能通。豈世上之常辭,庸流之泛術,得之者若科之及第,而悅於心;用之者如射之發中,而應於目。述自先聖,傳之後學,用針之士,有志於斯,果能洞造玄微,而盡其精妙,則世之伏枕之疴,有緣者遇針,其病皆隨手而愈矣。

白話文:

唉呀!軒轅皇帝和岐伯早已仙逝,盧扁也已長逝多時,因此醫術深奧難懂,無法用三言兩語就能說盡,其中的精微之處,需要長期學習才能透徹理解。難道中醫只是那些凡夫俗子口中隨便說的,或是醫術平庸的人胡亂應付的江湖伎倆嗎?掌握醫術的人就像科舉考試登科一樣歡欣喜悅,運用醫術就像是射箭命中目標一樣心滿意足。醫術從古代聖人流傳下來,再傳承給後輩。凡是矢志鑽研針灸的大夫,如果能透徹領悟醫學奧祕,並且發揮其精妙之處,那麼天下那些臥病在牀的患者,有緣遇到這樣的大夫,他們的疾病就能隨手而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