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玉龍賦(《聚英》)

夫參博以為要,輯簡而舍煩;總玉龍以成賦,信金針以獲安。

原夫卒暴中風,頂門百會;腳氣連延,里絕三交。

頭風鼻淵,上星可用;耳聾腮腫,聽會偏高。

攢竹頭維,治目疼頭痛;乳根俞府,療氣嗽痰哮。

風市陰市,驅腿腳之乏力;陰陵陽陵,除膝腫之難熬。

二白醫痔漏,間使剿瘧疾;大敦去疝氣,膏肓補虛勞。

天井治瘰癧癮疹;神門治呆痴笑咷。

咳嗽風痰,太淵列缺宜刺;尪羸喘促,璇璣氣海當知。

期門大敦,能治堅痃疝氣;勞宮大陵,可療心悶瘡痍。

心悸虛煩刺三里,時疫痎瘧尋後谿。

絕骨三里陰交,腳氣宜此;睛明太陽魚尾,目症憑茲。

老者便多,命門兼腎俞而著艾;婦人乳腫,少澤與太陽之可推。

身柱蠲嗽,能除膂痛;至陽卻疸,善治神疲。

長強承山,灸痔最妙;豐隆肺俞,痰嗽稱奇。

風門主傷冒寒邪之嗽,天樞理感患脾泄之危。

風池絕骨,而療乎傴僂;人中曲池,可治其痿傴。

期門刺傷寒未解,經不再傳;鳩尾針癲癇已發,慎其妄施。

陰交水分三里,蠱脹宜刺;商丘解谿丘墟,腳痛堪追。

尺澤理筋急之不用,腕骨療手腕之難移。

肩脊痛兮,五樞兼於背縫;肘攣痛兮,尺澤合於曲池。

風濕傳於兩肩,肩髃可療;壅熱盛乎三焦,關衝最宜。

手臂紅腫,中渚液門要辨;脾虛黃疸,腕骨中脘何疑。

傷寒無汗,攻復溜宜瀉;傷寒有汗,取合谷當隨。

欲調飽滿之氣逆,三里可勝;要起六脈之沉匿,復溜稱神。

照海支溝,通大便之秘;內庭臨泣,理小腹之䐜。

天突膻中,醫喘嗽;地倉頰車,療口喎。

迎香攻鼻窒為最;肩井除臂痛如拿。

二間治牙疼,中魁理翻胃而即愈;百勞止虛汗,通里療心驚而即瘥。

大小骨空,治眼爛,能止冷淚;左右太陽,醫目疼,善除血翳。

心俞腎俞,治腰腎虛乏之夢遺;人中委中,除腰脊痛閃之難制。

太谿崑崙申脈,最療足腫之迍;湧泉關元豐隆,為治尸勞之例。

印堂治其驚搐;神庭理乎頭風。

大陵人中頻瀉,口氣全除;帶脈關元多灸,腎敗堪攻。

腿腳重疼,針髖骨膝關膝眼;行步艱楚,刺三里中封太衝。

取內關於照海,醫腹疾之塊;搐迎香於鼻內,消眼熱之紅。

肚痛秘結,大陵合外關於支溝;腿風濕痛,居髎兼環跳於委中。

上脘中脘,治九種之心痛;赤帶白帶,求中極之異同。

又若心虛熱壅,少衝明於濟奪;目昏血溢,肝俞辨其實虛。

當心傳之玄要,究手法之疾徐。

或值坐閃疼痛之不足,此為難擬定穴之可祛。

輯管見以便誦讀,幸高明而無哂諸。

此賦總輯《玉龍歌》要旨爾,歌見三卷。

白話文:

這部著作以博大精深為要旨,簡潔明瞭而不拖沓;彙集《玉龍歌》要義,信奉《金針賦》以求安康。

本來,中風猝發,頭頂百會;腳氣蔓延,裏絕三焦。

頭風鼻炎,上星穴位可以治療;耳聾腮腫,聽會穴較高。

攢竹頭維穴,治目痛頭痛;乳根俞府穴,療氣咳痰哮。

風市陰市穴,驅腿腳乏力;陰陵陽陵穴,除膝腫難耐。

二白穴醫痔漏,有時消瘧疾;大敦穴去疝氣,膏肓穴補虛勞。

天井穴治瘰癧癮疹;神門穴治呆癡笑咷。

咳嗽風痰,太淵列缺穴宜刺血;尪羸喘促,璇璣氣海穴當知。

期門大敦穴,能治堅痃疝氣;勞宮大陵穴,可療心悶瘡痍。

心悸虛煩刺三里,時疫痎瘧尋後谿穴。

絕骨三里陰交穴,腳氣宜此;睛明穴太陽魚尾穴,目症憑藉。

老年人便多,命門腎俞穴而灸艾;婦人乳腫,少澤穴與太陽穴可推拿。

身柱穴蠲咳嗽,能除膂痛;至陽穴卻疸,善治神疲。

長強承山穴,灸痔最妙;豐隆肺俞穴,痰嗽稱奇。

風門穴主傷冒寒邪之嗽,天樞穴理感患脾泄之危。

風池絕骨穴,而療乎傴僂;人中曲池穴,可治其痿傴。

期門穴刺傷寒未解,經不再傳;鳩尾針癲癇已發,慎其妄施。

陰交水分三里穴,蠱脹宜刺;商丘解谿丘墟穴,腳痛堪追。

尺澤穴理筋急之不用,腕骨穴療手腕之難移。

肩脊痛兮,五樞穴兼於背縫穴;肘攣痛兮,尺澤穴合於曲池穴。

風濕傳於兩肩,肩髃穴可療;壅熱盛乎三焦,關衝穴最宜。

手臂紅腫,中渚液門穴要辨;脾虛黃疸,腕骨中脘穴何疑。

傷寒無汗,攻復溜穴宜瀉;傷寒有汗,取合谷穴當隨。

欲調飽滿之氣逆,三里穴可勝;要起六脈之沉匿,復溜穴稱神。

照海支溝穴,通大便之祕;內庭臨泣穴,理小腹之脹。

天突膻中穴,醫喘嗽;地倉頰車穴,療口喎。

迎香穴攻鼻窒為最;肩井穴除臂痛如拿。

二間穴治牙疼,中魁穴理反胃而即愈;百勞穴止虛汗,通裏穴療心驚而即瘥。

大小骨空穴,治眼爛,能止冷淚;左右太陽穴,醫目疼,善除血翳。

心俞腎俞穴,治腰腎虛乏之夢遺;人中委中穴,除腰脊痛閃之難制。

太谿崑崙申脈穴,最療足腫之迍;湧泉關元豐隆穴,為治屍勞之例。

印堂穴治其驚搐;神庭穴理乎頭風。

大陵人中穴頻瀉,口氣全除;帶脈關元穴多灸,腎敗堪攻。

腿腳重疼,針髖骨膝關膝眼穴;行步艱楚,刺三里中封太衝穴。

取內關穴於照海穴,醫腹疾之塊;搐迎香穴於鼻內,消眼熱之紅。

肚痛祕結,大陵穴合外關穴於支溝穴;腿風濕痛,居髎穴兼環跳穴於委中穴。

上脘中脘穴,治九種之心痛;赤帶白帶,求中極穴之異同。

又若心虛熱壅,少衝穴明於濟奪;目昏血溢,肝俞穴辨其實虛。

當心傳之玄要,究手法之疾徐。

或值坐閃疼痛之不足,此為難擬定穴之可祛。

輯管見以便誦讀,幸高明而無哂諸。

此賦總輯《玉龍歌》要旨爾,歌見三卷。

2. 通玄指要賦(楊氏注解)

必欲治病,莫如用針夫治病之法,有針灸,有藥餌,然藥餌或出於幽遠之方,有時缺少,而又有新陳之不等,真偽之不同,其何以奏膚功,起沉疴也?惟精於針,可以隨身帶用,以備緩急。。巧運神機之妙巧者,功之善也;運者,變之理也。神者,望而知之。機者,事之微也。妙者,治之應也。,工開聖理之深工者,治病之體。聖者,妙用之端。故《難經》云:『問而知之謂之工,聞而知之謂之聖。』夫醫者意也,默識心通,貫融神會,外感內傷,自然覺悟,豈不謂聖理之深也。

白話文:

如果一定要治療疾病,沒有比使用針灸更好的方法了。治療疾病的方法有針灸和服藥。但是,藥物可能來自遙遠的地方,有時會短缺,而且新舊藥物不同,真假也有差異。它們怎麼可能起到治病的效果,消除沉重的疾病呢?

只有精通針灸,才能隨身攜帶,以備不時之需。

巧妙運用神機

巧妙是指技術精湛;運用是指變化之道;神妙是指觀察就能明白;機微是指事物細微之處;妙用是指治療的效果。

深入理解聖理

精通是指治療疾病的根本;聖妙是指妙用之根本。所以《難經》說:「看了病就能明白病情的是『工』;聽了就能明白病情的是『聖』。」醫者要有靈敏的觀察力,心通意達,融會貫通,外感內傷,自然能明白,不正是所謂的聖理之深嗎?

外取砭針,能蠲邪而扶正砭針者,砭石是也。此針出東海,中有一山,名曰高峰,其山有石,形如玉簪,生自圓長,磨之有鋒尖,可以為針,治病療邪無不愈。;中含水火,善回陽而倒陰水火者,寒熱也。惟針之中,有寒邪補瀉之法,是進退水火之功也。回陽者,謂陽盛則極熱,故瀉其邪氣,其病自得清涼矣。倒陰者,謂陰盛則極寒,故補其虛寒,其病自得溫和矣。此回陽倒陰之理,補瀉盛衰之功。

白話文:

使用針砭術和針灸術,可以除去疾病,幫助康復

針砭術使用的工具是砭石。這種針產自東海,那裡有一座山叫做高峯,山上有一種石頭,形狀像玉簪,天生圓滑細長。磨利後,它們具有鋒利的針尖,可以用來作為針具,治療各種疾病,療效顯著。

針砭術和針灸術中蘊含著寒熱兩性,可以使陽氣恢復,陰氣退散

寒熱在針灸術中被稱作水火。針具本身具有寒熱兩種屬性,可以通過補瀉的方法來調整水火。補瀉水火就是調節寒熱的過程。使陽氣恢復,即指陽氣過盛,導致發熱,通過瀉除邪氣,疾病就能得到緩解。使陰氣退散,即指陰氣過盛,導致發寒,通過補益虛寒,疾病就能得到溫暖。這就是使陽氣恢復,陰氣退散的原理,也是補瀉虛實的作用。

原夫絡別支殊別者,辨也。支者,絡之分派也。《素問》云:『絡穴有一十五,於十二經中每經各有一絡。外有三絡:陽蹻絡,在足太陽經;陰蹻絡,在足少陰經;脾之大絡,在足太陰經。』此是十五絡也,各有支殊之處,有積絡,有浮絡,故言絡別支殊。,經交錯綜經交者,十二經也。錯者,交錯也。綜者,總聚也。言足厥陰肝經,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後,足太陰脾經,交出厥陰肝經之前,此是經絡交錯,總聚之理也。,或溝池谿谷以歧異歧者,路也。其脈穴之中,有呼為溝、池、谿、谷之名者,如歧路之各異也。若水溝、風池、後谿、合谷之類是也。一云《銅人經》乃分四穴。溝者水溝穴,池者天池穴,谿者太谿穴,谷者陽谷穴。所謂四穴同治,而分三路,皆皈於一原。,或山海丘陵而隙共隙者,孔穴或取山、海、丘、陵而為名者,其孔穴之同共也。如承山、照海、商丘、陰陵之類是也。一云《銅人經》亦分四穴、山者承山穴,海者氣海穴,丘者丘墟穴,陵者陰陵穴。四經相應,包含萬化之眾也。斯流派以難揆,在條綱而有統。

白話文:

脈絡的分支和差異

辨別就是區分,分支指的是脈絡的細小分叉。《素問》說:「絡穴共有十五個,每條經絡上各有一個絡穴。體外有三條絡脈:陽蹻絡在足太陽經上,陰蹻絡在足少陰經上,脾之大絡在足太陰經上。」這便是十五條絡脈,每一條都有不同的分支,有的深埋於內,有的浮於表面,所以說脈絡的分支和差異。

經絡的交錯和匯聚

經絡交錯指的是十二條經絡的相互交會。錯是交錯的意思,綜是匯聚的意思。比如足厥陰肝經會出現在足太陰脾經之後,而足太陰脾經會出現在厥陰肝經之前,這就是經絡交錯,匯聚貫通的道理。

溝、池、谿、谷等部位的差異

歧是道路的意思。脈絡的穴位中有些被稱為溝、池、谿、谷,它們就像不同的道路,各有差別。比如水溝穴、風池穴、後谿穴、合谷穴等。也有人說《銅人經》把它們分為四個穴位:溝是水溝穴,池是天池穴,谿是太谿穴,谷是陽谷穴。這四個穴位雖然同治,但分屬三條不同的經絡,卻都歸於同一個來源。

山、海、丘、陵等部位的通共

隙是孔穴的意思。有些穴位以山、海、丘、陵命名,它們的特點是孔穴之間相通。比如承山穴、照海穴、商丘穴、陰陵穴等。也有人說《銅人經》同樣分為四個穴位:山是承山穴,海是氣海穴,丘是丘墟穴,陵是陰陵穴。這四個穴位相互對應,包含著萬物的變化。脈絡的流派複雜難以推測,但它們都有條有理,脈絡分明。

此言經絡貫通,如水流之分派,雖然難以揆度,在條目綱領之提挈,亦有統緒也。故書云:『若綱有條而不紊。』一云經言:『井滎俞原經合,甲日起甲戌時,乃膽受病,竅陰所出為井金,俠谿所溜為滎水,臨泣所注為俞木,丘墟所過為原,陽輔所行為經火,陽陵泉所入為合土。凡此流注之道,須看日腳,陰日刺五穴,陽日刺六穴。』

白話文:

經絡之間相通,就像水流的分支,雖然難以測量,但是在綱目提要的引導下,也是有條理的。所以古書上說:「像網的綱目有條理而不混亂。」

經絡學說說:「井、滎、俞、原、經、合六個穴位。在甲子日甲戌時,膽經會生病。屬於厥陰經的井穴是金井,屬於少陽經的滎穴是俠溪,屬於太陽經的俞穴是臨泣,屬於少陽經的原穴是丘墟,屬於膀胱經的經穴是陽輔,屬於腎經的合穴是陽陵泉。這些循行流動的路線,需要根據具體的日子來看。陰日(即單數日)刺五個穴位,陽日(即雙數日)刺六個穴位。」

理繁而昧,縱補瀉以何功蓋聖人立意,垂法於後世,使其自曉也。若心無主持,則義理繁亂,而不能明解,縱依補瀉之法,亦有何效?或云:『假如小腸實則瀉小海,虛則補後谿;大腸實則瀉二間,虛則補曲池;膽實則瀉陽輔,虛則補俠谿。』此之謂也。中工治病已成之後,惟不知此理,不明虛實,妄投針藥,此乃醫之誤也。?法捷而明,自迎隨而得用夫用針之法,要在識其通變,捷而能明,自然於迎隨之間,而得施為之妙也。

白話文:

理論繁雜而模糊,即使使用針灸治療又有什麼用處? 聖賢先師們制定理論,流傳下來給後人,是要讓後人自己領悟。如果心中沒有主見,那麼理論就會繁雜混亂,不能清晰理解,即使按照針灸治療的方法去做,又有什麼用呢?有人說:“如果小腸實證,就瀉小海穴;虛證,就補後谿穴;大腸實證,就瀉二間穴;虛證,就補曲池穴;膽實證,就瀉陽輔穴;虛證,就補俠谿穴。”這就是說的這個道理。有的醫生在醫病時,雖然已經治療成功,但是不懂理論,不辨虛實,亂用針藥,這纔是醫生的失誤。

方法簡便而清晰,自然就能迎刃而解,得心應手 使用針灸的方法,關鍵是要懂得它的靈活變化,如果能簡便而清晰地領悟,自然就能在迎隨之間,發揮治療的妙用。

且如行步難移,太衝最奇。

人中除脊膂之強痛;神門去心性之呆痴。

風傷項急,始求於風府;頭暈目眩,要覓於風池。

耳閉須聽會而治也,眼痛則合谷以推之。

胸結身黃,取湧泉而即可;腦昏目赤,瀉攢竹以便宜。

但見兩肘之拘攣,仗曲池而平掃;四肢之懈惰,憑照海以消除。

牙齒痛,呂細堪治;頭項強,承漿可保。

白話文:

且如行步難移,太衝穴最適宜。

人中穴可消除脊背的疼痛;神門穴可去除心神的呆滯。

風邪傷及頸部導致僵硬,應先治療風府穴;頭暈目眩,須找尋風池穴。

耳鳴耳閉宜治療聽會穴;眼痛則按摩合谷穴。

胸悶氣結、身體發黃,可取湧泉穴;腦昏眼赤,瀉攢竹穴即可改善。

若見雙肘僵硬拘攣,以曲池穴調理可緩解;四肢疲軟無力,憑照海穴可消除。

牙齒疼痛,找呂細穴治療;頭項強硬疼痛,承漿穴可保無憂。

太白宣通於氣衝太白脾家真土也,能生肺金。,陰陵開通於水道陰陵泉,真水也,滋濟萬物。

白話文:

太白連接氣血通暢太白穴是脾臟的真土之氣,可以生出肺臟的真金之氣。

陰陵打開水道暢通 陰陵泉穴是真水之氣,可以滋養萬物。

腹膨而脹,奪內庭以休遲;筋轉而疼,瀉承山而在早。

大抵腳腕痛,崑崙解愈;股膝疼,陰市能醫。

癇發癲狂兮,憑後谿而療理;瘧生寒熱兮,仗間使以扶持。

期門罷胸滿血膨而可已,勞宮退胃翻心痛亦何疑。

稽夫大敦去七疝之偏墜,王公謂此;三里卻五勞之羸瘦,華佗言斯。

固知腕骨祛黃;然骨瀉腎

行間治膝腫目疾;尺澤去肘疼筋緊。

目昏不見,二間宜取;鼻窒無聞,迎香可引。

肩井除兩臂難任;絲竹療頭疼不忍。

咳嗽寒痰,列缺堪治;眵䁾冷淚,臨泣尤準頭臨泣穴。** 。**

白話文:

腹脹而漲,奪內庭穴位以休養,筋轉而疼,瀉承山穴位以舒緩。

腳腕疼痛,按壓崑崙穴可以治療;股膝疼痛,按壓陰市穴可以治療。

癲癇發作,按壓後谿穴可以治療;瘧疾發作,按壓間使穴可以緩解。

按壓期門穴可以消除胸滿血脹;按壓勞宮穴可以緩解胃翻心痛。

按壓大敦穴可以治療七疝偏墜;按壓三里穴可以治療五勞羸瘦。

按壓腕骨穴可以祛除黃疸;按壓然骨穴可以瀉腎。

按壓行間穴可以治療膝腫目疾;按壓尺澤穴可以緩解肘疼筋緊。

眼睛昏花看不見,按壓二間穴可以治療;鼻子不通氣,按壓迎香穴可以疏通。

按壓肩井穴可以緩解兩臂難任;按壓絲竹空穴可以治療頭疼不忍。

咳嗽寒痰,按壓列缺穴可以治療;流淚不止,按壓臨泣穴可以緩解。

髖骨將腿痛以祛殘髖骨二穴,在委中上三寸,髀樞中,垂手取之,治腿足疼痛,針三分。一云:『跨骨在膝臏上一寸,兩筋空處是穴,刺入五分,先補後瀉,其病自除。』此即梁丘穴也,更治乳癰。按此兩解,俱與經外奇穴不同,並存,以俟知者。;腎俞把腰疼而瀉盡。

白話文:

髖骨穴治療腿痛,消除殘疾

髖骨穴共有兩個,位於委中穴(膝窩內側橫紋中點)上方三寸處,在髀樞穴(股骨外側上緣)中間。垂下手取穴,治療腿足疼痛,針刺深度三分。

另一種說法:「跨骨穴在膝蓋骨上方一寸處,兩條肌腱之間的空處,刺入深度五分。先補後瀉,疾病即可痊癒。」這個穴位就是梁丘穴,除了治療腿痛,還能治療乳房腫瘤。

據記載,這兩種說法都與經外奇穴不同。但都記載於古籍中,等待有經驗的人來考證。

腎俞穴緩解腰痛,

以見越人治尸厥於維會,隨手而蘇維會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陽輔穴),內應足少陽膽經。尸厥者,卒喪之症,其病口噤氣絕,狀如死,不識人。昔越人過虢,虢太子死未半日,越人診太子脈曰:『太子之病為尸厥也。脈亂故形如死,太子實未死也。』乃使弟子子陽,鑱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有間,太子蘇,二旬而復。故天下盡以扁鵲能生死人。鵲聞之曰:『此自當生者,吾能使之生耳。』又云:『乃玉泉穴,在臍下四寸是穴(中極穴),手之三陽脈,維於玉泉,是足三陽脈會。治卒中尸厥,恍惚不省人事,血淋下瘕,小便赤澀,失精夢遺,臍腹疼痛,結如盆杯,男子陽氣虛憊,疝氣水腫,賁豚搶心,氣急而喘。』經云:『太子尸厥,越人刺維會而復蘇。此即玉泉穴。真起死回生奇術。婦人血氣癥瘕堅積,臍下冷痛,子宮斷緒,四度刺有孕,使胞和暖,或產後惡露不止,月事不調,血結成塊,盡能治之。針八分,留五呼,得氣即瀉,更宜多灸為妙。』;文伯瀉死胎於陰交,應針而隕灸三壯,針三分。昔宋太子善醫術,出苑游,逢一懷娠女人,太子診之曰:『是一女子。』令徐文伯診之,文伯曰:『是一男一女。』太子性暴,欲剖腹視之。文伯止曰:『臣請針之。』於是瀉足三陰交,補手陽明合谷,其胎應針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今言妊婦不可針此穴。昔文伯見一婦人臨產症危,視之,乃子死在腹中,刺足三陰交二穴,又瀉足太衝二穴,其子隨手而下。此說與《銅人》之文又不相同。

白話文:

聖人觀察麻木與疼痛,區分出實症和虛症。雖然一般認為所有疼痛都是實證,所有麻癢都是虛證,但這只是大概的說法,並非盡善盡美。 聖人於是察麻與痛,分實與虛雖云諸疼痛皆以為實,諸癢麻皆以為虛,此大略也,未盡其善。其中有豐肥堅硬,而得其疼痛之疾者;亦有虛羸氣弱,而感其疼痛之病者。非執而斷之,仍要推其得病之原,別其內外之感,然後真知其虛實也。實者瀉之,虛者補之。。實則自外而入也,虛則自內而出歟夫冒風寒,中暑濕,此四時者,或因一時所感而受病者,謂實邪,此疾蓋是自外而入於內也。多憂慮,少心血,因內傷而致病者,謂虛邪,此疾蓋是自內而出於外也。此分虛實內外之理也。一云:『夫療病之法,全在識見,癢麻為虛,虛當補其母;疼痛為實,實當瀉其子。且如肝實,瀉行間二穴,火乃肝木之子;肝虛,補曲泉二穴,水乃肝木之母。胃實,瀉厲兌二穴,金乃胃土之子;胃虛,補解谿二穴,火乃胃土之母。三焦實,瀉天井二穴;三焦虛,補中渚二穴。膀胱實,瀉束骨二穴;膀胱虛,補至陰二穴。故經云:『虛羸癢麻,氣弱者補之;豐肥堅硬,疼痛腫滿者瀉之。』凡刺之要,只就本經,取井滎俞原經合,行子母補瀉之法,乃為樞要。深知血氣往來多少之道,取穴之法,各明其部分,即依本經而刺,無不效也。

有些人身強體壯,但卻出現疼痛的疾病;有些人體弱氣虛,卻也感到疼痛。不能一概而論,必須推究疾病的起因,區別外感和內傷,才能真正瞭解疾病的虛實。實證就瀉,虛證就補。

實證是由外而入,虛證是由內而出的。外感風寒、暑濕等四季之邪,或者一時感邪而生病,稱為實邪,這種疾病是由外而入的。內傷憂慮過多、氣血不足,從而致病,稱為虛邪,這種疾病是由內而外的。這就是區分虛實內外的道理。

還有人說:「治療疾病的方法,全在於認識病情。麻癢是虛證,虛證要補其母;疼痛是實證,實證要瀉其子。比如:肝實,瀉行間穴位,火是肝木之子;肝虛,補曲泉穴位,水是肝木之母。胃實,瀉厲兌穴位,金是胃土之子;胃虛,補解谿穴位,火是胃土之母。三焦實,瀉天井穴位;三焦虛,補中渚穴位。膀胱實,瀉束骨穴位;膀胱虛,補至陰穴位。所以經文說:『體弱氣虛、麻癢者補之;身強體壯、疼痛腫滿者瀉之。』凡是針刺,只需根據本經,取井、滎、俞、原、經合穴位,運用子母補瀉法,纔是關鍵。深入瞭解氣血往來多少的道理,取穴方法各明其部位,那麼依照本經而針刺,一定能收到效果。」

白話文:

有的人身體強壯,卻出現疼痛的疾病;有的人身體虛弱,也感到疼痛。不能一概而論,必須找出疾病的根源,區分是外因還是內傷,才能真正瞭解疾病的實虛。實證就應該瀉,虛證就應該補。

實證是由外向內侵犯,虛證是由內向外發作。外感風寒、暑濕等四季之邪,或者一時受到邪氣而生病,稱為實邪,這種疾病是由外向內侵犯的。內傷過度憂慮、氣血不足,從而導致疾病,稱為虛邪,這種疾病是由內向外發作的。這就是區分虛實內外的原因。

還有的人說:「治療疾病的方法,關鍵在於瞭解病情。麻癢是虛證,虛證要補其母;疼痛是實證,實證要瀉其子。比如:肝實,瀉行間穴,火是肝木之子;肝虛,補曲泉穴,水是肝木之母。胃實,瀉厲兌穴,金是胃土之子;胃虛,補解谿穴,火是胃土之母。三焦實,瀉天井穴;三焦虛,補中渚穴。膀胱實,瀉束骨穴;膀胱虛,補至陰穴。所以經文說:『體弱氣虛、麻癢者補之;身強體壯、疼痛腫滿者瀉之。』凡是針灸,只要根據這部經書,取井、滎、俞、原、經合穴,運用子母補瀉法,纔是關鍵。深入理解氣血往來的道理,取穴部位準確,那麼按照這部經書針灸,一定會收到效果。」

故濟母而裨其不足;奪子而平其有餘裨者,補也。濟母者,蓋補其不足也。奪子者,奪去其有餘也。此補母瀉子之法,按《補瀉經》云:『只非刺一經而已。假令肝木之病,實則瀉心火之子,虛則補腎水之母,其肝經自得安矣。五臟仿此。』一云:『虛當補其母,實當瀉其子。』故知肝勝脾,肝有病必傳與脾,聖人治未病,當先實脾,使不受肝之賊邪,子母不許相傳,大概當實其母,正氣以增,邪氣必去。氣血往來,無偏傷,傷則疾蜂起矣。

白話文:

所以幫助母親改善不足,剝奪孩子來平衡其過剩。這裡的「裨」是補充的意思,幫助母親就是補充她的不足。剝奪孩子就是奪走他的過剩。這種補母瀉子的方法,根據《補瀉經》記載:「不僅僅針對一條經絡進行針灸。比如肝木有病,實證時瀉心火之子,虛證時補腎水之母,那麼肝經自然會恢復健康。其他五臟以此類推。」另一種說法是:「虛證應補其母,實證應瀉其子。」所以,我們知道肝勝脾,肝有病必定會傳給脾,聖人治未病,應該先實脾,讓它不受肝的邪氣侵害,子母之間不能互相傳遞,總的原則是實其母,正氣就會增強,邪氣必定會消失。氣血往來,沒有偏傷,如果偏傷,疾病就會蜂擁而至。

觀二十七之經絡,一一明辨經者,十二經也。絡者,十五絡也。共計二十七之經絡相隨,上下流行。觀之者,一一明辨也。;據四百四之疾症,件件皆除歧伯云:『凡人稟乾坤而立身,隨陰陽而造化,按八節而榮,順四時而易,調神養氣,習性咽津,故得安和,四大舒緩。或一脈不調,則眾疾俱動,四大不和,百病皆生。』凡人之一身,總計四百四病,不能一一具載,然變症雖多,但依經用法,件件皆除也。

白話文:

觀察二十七條經絡,一一辨明

經絡由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組成,總共有二十七條經絡,它們相互連接,上下運行。觀察它們的時候,必須逐一辨明。

根據四百四種疾病症狀,逐一治療

歧伯說:「人體遵循天地陰陽而生長,隨著四季變化而榮衰,調理精神,滋養氣血,養成咽津的習慣,就能安和健康,身體各方面都舒暢。一旦某條經絡失調,就會引起各種疾病;身體失衡,就會產生百病。」

人體總共有四百四種疾病,無法一一列舉,但症狀變化繁多,只要根據經絡的原理用藥,就可以逐一治療。

故得夭枉都無,躋斯民於壽域躋者,登也。夭者,短也。枉者,誤傷其命也。夫醫之道,若能明此用針之理,除疼痛迅若手捻,破鬱結渙如冰釋。既得如此之妙,自此之後,並無夭枉之病。故斯民皆使登長壽之域矣。;幾微已判,彰往古之玄書幾微者,奧妙之理也。判,開也。彰,明也。玄,妙也。令奧妙之理,已煥然明著於前,使後學易曉。

白話文:

因此,能夠消除疾病夭亡和冤枉死亡,讓百姓們都得以長壽。

登者,意為攀登。夭者,意為短命。枉者,意為誤傷性命。醫學的道理,如果能夠理解這些施針的原理,消除疼痛就像用手指捏東西一樣快速,化解鬱結就像冰雪融化一樣徹底。一旦掌握了這種妙法,從此以後,就不會有夭折和冤枉之病了。因此,百姓們都能夠登上升壽長生的境界。

隱微奧妙的道理已經揭示清楚,讓過去深奧難懂的醫學著作變得明朗。奧妙的道理已經完全明晰,使後學者容易理解。

抑又聞心胸病,求掌後之大陵;肩背患,責肘前之三里。

冷痺腎敗,取足陽明之土;連臍腹痛,瀉足少陰之水。

脊間心後者,針中渚而立痊;脅下肋邊者,刺陽陵而即止。

頭項痛,擬後谿以安然;腰腳疼,在委中而已矣。

白話文:

抑又聞心胸病,求掌後之大陵;肩背患,責肘前之三里。

此外,又聽說治療心胸疾病,應按摩手掌背部的「大陵」穴;肩背疼痛,應按壓肘部前方的「三里」穴。

冷痺腎敗,取足陽明之土;連臍腹痛,瀉足少陰之水。

如果出現手腳冰冷麻痺、腎臟虛弱等症狀,應調理足陽明經脈的「土」氣;連及肚臍的腹痛,應疏泄足少陰經脈的「水」氣。

脊間心後者,針中渚而立痊;脅下肋邊者,刺陽陵而即止。

背脊中間、心臟後方的疼痛,針灸「中渚」穴可立即痊癒;肋骨下方的疼痛,刺「陽陵」穴可立刻止痛。

頭項痛,擬後谿以安然;腰腳疼,在委中而已矣。

頭部、頸部疼痛,按揉「後谿」穴可使疼痛平息;腰部、腿腳疼痛,按摩「委中」穴即可。

夫用針之士,於此理苟能明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捻指夫用針之士,先要明其針法,次知形氣所在,經絡左右所起,血氣所行,逆順所會,補虛瀉實之法,去邪安正之道,方能除疼痛於目前,療疾病於指下也。

白話文:

對於行針的人來說,如果能明白這些道理,就能去除邪氣,而關鍵在於捻指。行針的人,首先要明白針法,然後要知道氣血所在、左右經絡的起止、血氣運行、逆順會合、補虛瀉實的方法、祛邪安正之道,才能立竿見影地消除疼痛,指尖起效地治療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