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一 (2)
卷一 (2)
1. 針道源流
《千金翼方》三十卷,孫思邈掇拾遺帙,以羽翼其書。首之以藥錄,次之以婦人、傷寒、小兒、養性、辟穀、退居、補益、雜病、瘡癰、色脈、針灸,而禁術終焉。
《外臺秘要》,唐王燾在臺閣二十年,久知弘文館,得古方書千百卷,因述諸症候,附以方藥、符禁、灼灸之法,凡一千一百四門。天寶中出守房陵、及大寧郡,故名焉。
《金蘭循經》,元翰林學士忽泰必列所著,其子光濟銓次。大德癸卯,平江郡文學岩陵邵文龍為之序。首繪臟腑前後二圖,中述手足三陰、三陽走屬,繼取十四經絡流注,各為注釋,列圖於後,傳之北方,自恆山董氏鋟梓吳門,傳者始廣。
《濟生拔萃》十九卷,一卷取《針經節要》,二卷集《潔古云歧針法》、《竇氏流注》,三卷《針經摘英》。首針法,以仿古制也。延佑間杜思敬所撰者。
《針經指南》,古肥竇漢卿所撰,首標幽賦,次定八穴指法及葉蟄宮圖,頗與《素問》有不合者。
《針灸雜說》,建安竇桂芳類次,取《千金》禁忌人神及離合真邪論,未能曲盡針灸之妙。
《資生經》,東嘉王執中叔雅,取三百六十穴,背面巔末,行分類別,以穴屬病,蓋合《銅人》、《千金》、《明堂》、《外臺》而一之者也。
《十四經發揮》三卷,許昌滑壽伯仁,傳針法於東平高洞陽,得其開闔流注交別之要。至若陰、陽、維、蹻、帶、衝六脈,皆有系屬,而惟督、任二經,則包乎背腹,而有專穴,諸經滿而溢者,此則受之,宜與十二經並論。通考邃穴六百五十有七,而施治功,以盡醫之神秘。
《神應經》二卷,乃宏綱陳會所撰。先著《廣愛書》十二卷,慮其浩瀚,獨取一百一十九穴,為歌為圖,仍集治病要穴,總成一帙,以為學者守約之規。南昌劉瑾校。
《針灸節要》三卷、《聚英》四卷,乃四明梅孤高武纂集。
《針灸捷要》,燕山廷瑞徐鳳著集。
《玄機秘要》,三衢繼洲楊濟時家傳著集。
《小兒按摩經》,四明陳氏著集。
《古今醫統》、《乾坤生意》、《醫學入門》、《醫經小學》中取關於針灸者,其姓氏各見原書。
《針灸大成》總輯以上諸書,類成一部,分為十卷,委晉陽靳賢選集校正。
白話文:
針道源流
孫思邈的《千金翼方》三十卷,收集整理了許多醫書遺漏的內容,內容涵蓋藥物、婦科、傷寒、兒科、養生、辟穀、退休養生、補益、雜病、瘡瘍、面色脈診、針灸等,以禁術(禁忌)作為結尾。
唐朝王燾的《外臺秘要》,他在臺閣任職二十年,長期接觸弘文館的典籍,蒐集了上千卷古方書,撰寫了各種症狀的診治方法,並附上處方、符籙、灸法等,共計一千一百四十種。他在天寶年間出任房陵、大寧郡太守,因此書名以此命名。
元朝翰林學士忽必烈所著《金蘭循經》,其子光濟校訂。大德癸卯年,平江郡文學岩陵邵文龍為其作序。此書首先繪製了臟腑前後圖,接著闡述手足三陰三陽經脈的循行走向,並詳細註釋十四經絡的流注,附圖於後。此書最初從恆山董氏刻印,經吳門傳播,才逐漸廣為流傳。
杜思敬在延佑年間編撰的《濟生拔萃》十九卷,其中一卷取材於《針經節要》,二卷輯錄了《潔古云歧針法》、《竇氏流注》和《針經摘英》三卷的內容,以仿古針法為首,編撰而成。
《針經指南》為古肥竇漢卿所著,書中首先闡述了針灸的精髓,然後確定了八穴的指法及葉蟄宮圖,部分內容與《素問》有所出入。
竇桂芳編撰的《針灸雜說》,參考了《千金翼方》中關於針灸禁忌、人神及真邪辨證論述,但未能完全闡明針灸的精妙之處。
東嘉王執中叔雅編著的《資生經》,收錄了三百六十個穴位,並按部位和病症分類,整合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千金翼方》、《明堂針灸》、《外臺秘要》等書的內容。
許昌滑壽伯仁編撰的《十四經發揮》三卷,將針法傳授給東平高洞陽,詳細闡述了經脈的開闔、流注、交接等要點。書中對陰、陽、維、蹻、帶、衝六脈的歸屬關係都有詳細說明,並指出督脈和任脈貫穿背腹,各有特殊穴位,是十二經脈的總匯,因此應與十二經脈並列論述。全書共考訂穴位六百五十七個,並詳細闡述了針灸治療的精妙之處。
陳會編著的《神應經》二卷,作者先編撰了《廣愛書》十二卷,因篇幅過長,便選取一百一十九個重要穴位,配以歌訣和圖譜,並收集了治療疾病的重要穴位,編成一卷,供學者學習參考,南昌劉瑾校訂。
梅孤高武編撰了《針灸節要》三卷和《針灸聚英》四卷。
燕山廷瑞徐鳳合著《針灸捷要》。
三衢繼洲楊濟時家傳的《玄機秘要》。
四明陳氏所著的《小兒按摩經》。
此外,《古今醫統》、《乾坤生意》、《醫學入門》、《醫經小學》等書中也記載了部分針灸內容,作者姓名可參考原書。
靳賢選編並校正的《針灸大成》十卷,彙集了以上諸書的內容,成為一部完整的針灸學著作。
2. 針灸直指
3. 針灸方宜始論
黃帝問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歧伯對曰:『地勢使然也。故東方之域,天地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緻理而赤色,其病攣痺,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醫生治病,同樣的病,治療方法卻各不相同,但都能治好,這是為什麼呢?」
歧伯回答說:「這是地理環境造成的。東方這個地方,是天地開始產生萬物的地方。這裡有魚有鹽,靠近海邊,人民吃魚而且喜歡鹹味,都能安於居住,覺得食物美味。魚會使人體內產生熱氣,鹽會使血液濃度增高,所以這裡的人民膚色都比較黑,皮膚紋理粗糙,容易生癰腫瘡瘍,治療方法適合用砭石。所以砭石這種療法,也是從東方來的。西方這個地方,盛產金玉,多沙石,是天地收斂萬物的地方。這裡的人民住在高地上,風多,水土堅硬,人民不穿衣服,只用粗布或草蓆遮體,他們吃得豐盛而且肥膩,所以外邪不易侵犯身體,疾病多從內部產生,治療方法適合用毒藥。所以毒藥這種療法,也是從西方來的。
北方這個地方,是天地閉藏的地方。這裡地勢高峻,風寒冰冷,人民喜歡住在野外,吃奶製品,容易因內臟寒冷而產生腹脹等疾病,治療方法適合用艾灸。所以艾灸這種療法,也是從北方來的。南方這個地方,是天地滋養萬物,陽氣最盛的地方。這裡地勢低窪,水土濕軟,容易聚集霧氣露水。這裡的人民喜歡酸味,吃腐爛的食物,所以這裡的人民皮膚紋理細密而呈紅色,容易得筋脈拘攣、麻木等疾病,治療方法適合用細微的針刺。所以九針這種療法,也是從南方來的。
中央這個地方,地勢平坦而潮濕,是天地孕育萬物的地方,種類繁多。這裡的人民飲食雜亂而且不勞動,所以容易得肢體痿弱、昏厥、忽冷忽熱等疾病,治療方法適合用導引、按摩等手法。所以導引、按摩這種療法,也是從中央地區來的。所以聖人結合各種治療方法來治病,根據不同情況選擇適合的療法,所以治療方法雖然不同,但都能治好病,這是因為了解了疾病的本質,掌握了治療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