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一 (2)
卷一 (2)
1. 刺熱論
黃帝問曰:『五臟熱病奈何?』
白話文:
黃帝問:「五臟有熱症,該如何處理?」
歧伯曰:『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爭謂邪正相搏。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肝主木,庚辛為金,金克木,故死。刺足厥陰、少陽厥陰肝脈,少陽膽脈。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衝頭也。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
白話文:
歧伯說:「肝熱病的人,小便先會變黃,腹部疼痛,經常躺臥,身體發熱。熱氣作祟,就會胡言亂語和受到驚嚇,這是邪氣和正氣互相爭鬥的意思。肋部脹痛,手腳不安,無法平靜地躺著,在庚辛日(金旺之日)情況會更嚴重,在甲乙日(木旺之日)會大量出汗,氣機逆亂,就會導致庚辛日病患死亡(因為金克木)。治療方法是針刺足厥陰肝經和少陽膽經(厥陰肝脈、少陽膽脈)。如果氣機逆亂,就會頭痛脹痛,脈搏流向頭部。心熱病的人,一開始會不開心,過幾天後才開始發熱。
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少陰心脈,太陽小腸脈。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滿泄,兩頷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刺足太陰、陽明。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
白話文:
熱爭(心熱)
- 症狀:突發心痛、煩悶嘔吐、頭痛面赤但不出汗、腎水虧虛、心火旺盛出大汗、氣逆則腎水耗盡而死。
- 針灸:刺手上的少陰心脈和太陽小腸脈。
脾熱
- 症狀:頭部沉重、兩頰疼痛、心煩、面色青紫欲嘔、發燒。
- 熱爭:腰部疼痛、不能俯仰、腹脹腹瀉、兩頷疼痛、木火亢盛、土金旺盛出大汗、氣逆則木火耗盡而死。
- 針灸:刺足上的太陰脾脈和陽明胃脈。
肺熱
- 症狀:突然發冷發熱,汗毛豎起,怕風寒,舌苔發黃、發燒。
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腎熱病者,先腰痛䯒酸,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䯒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痛員員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
諸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出也。
白話文:
如果熱氣旺盛,會出現喘息和咳嗽;疼痛遊走於胸膛和後背,無法盡情呼吸,頭痛難忍,且兼有出汗和發冷的現象。丙丁日(天干為丙,地支為丁)時症狀加重,庚辛日(天干為庚或辛,地支為庚或辛)時則大汗淋漓。若氣血逆亂,丙丁日(天干為丙,地支為丁)時會危及生命。應針灸手太陰肺經和陽明胃經,出血如大豆大小,即可立癒。
腎臟有熱的病人,最初出現腰部疼痛和酸脹,口渴多飲,發熱。若熱氣旺盛,則頸部疼痛且僵硬,伴有痠寒,腳掌發熱,不想說話。若氣血逆亂,則頸部疼痛劇烈,且伴有頭暈,戊己日(天干為戊或己,地支為戊或己)時症狀加重,壬癸日(天干為壬或癸,地支為壬或癸)時則大汗淋漓。若氣血逆亂,戊己日(天干為戊或己,地支為戊或己)時會危及生命。應針灸足少陰腎經和太陽膀胱經。
治汗的方法,可以根據汗出時身體所勝的部位,對應施治。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熱病從部所起者,至期而已期為大汗之日,如肝甲乙。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反謂反取其氣也,如肝病刺脾,脾刺腎,腎刺心,心刺肺,肺刺肝。三周,謂三周於三陰、三陽之脈狀也。
如太陽病,而刺瀉陽明也。重逆則死。諸當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大出也。
白話文:
有肝熱病的人,左邊臉頰會先變紅;有心熱病的人,臉上會先變紅;有脾熱病的人,鼻子會先變紅;有肺熱病的人,右邊臉頰會先變紅;有腎熱病的人,下巴會先變紅。病症還沒發作,但已經出現紅色徵兆,此時針灸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稱為「治未病」。由身體某一部位引起的熱病,到了發病的那一天,就會大汗淋漓,例如肝炎。針灸的時候,可以順著經脈反向取穴,也就是取與發病部位相反的經脈,例如:肝病針灸脾經,脾病針灸腎經,腎病針灸心經,心病針灸肺經,肺病針灸肝經。三週,指的是循著三陰、三陽經脈的路線,連續取穴三次。
太陽病如果針刺放血陽明經,重病逆傳就會死亡。凡是應該發汗的,等到其所勝之病的時辰就會大汗淋漓而出。
諸治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也。熱病先胸脅痛,手足躁,刺足少陽,補足太陰,病甚者,為五十九刺。熱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熱病始於頭首者,刺項太陽,而汗出止。熱病始於足脛者,刺足陽明,而汗出止。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好瞑,刺足少陰,病甚為五十九刺。
白話文:
治療熱症時,用寒水讓病人喝,然後針灸,病人要穿保暖衣物,居住在寒冷的地方,讓身體發冷以止住熱病。
熱病先出現胸脅痛,手腳躁動不安時,針灸足少陽經、補氣太陰經,病情嚴重者,針灸五九穴。
熱病一開始出現手臂疼痛時,針灸手陽明經、太陰經,即可出汗而止熱。
熱病一開始出現頭痛時,針灸項太陽經,即可出汗而止熱。
熱病一開始出現腳脛痛時,針灸足陽明經,即可出汗而止熱。
熱病先出現全身沉重、骨頭疼痛,耳鳴嗜睡時,針灸足少陰經,病情嚴重者,針灸五九穴。
熱病先眩冒而熱,胸脅滿,刺足少陰、少陽亦井滎也。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餙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待時者,謂肝病待甲乙之類也。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外見太陽之赤色,內應厥陰之弦脈,是土氣已敗,木復狂行,故三日死。其熱病內連腎,少陽之脈色也病一作氣。
白話文:
熱病一開始會伴隨眩暈、頭暈和發燒,胸口和脅肋感覺脹滿,針灸足少陰、足少陽的穴位,就是井穴和滎穴的部位。太陽經絡的脈象,在顴骨處呈現鮮紅色,熱病也表現為紅色,是食物停積在體內引起的。紅色未完全消退,表示現在可以出汗了,只要等待時機即可。等待時機,指的是像肝病這種需要等待甲乙之類的日子。如果與厥陰經絡的脈象出現競爭,表示病人將於三日內死亡。從外部看,呈現太陽經絡的紅色,從內部看,與厥陰經絡的弦脈相應,說明土氣已經耗盡,肝木氣又開始亢盛,所以病人會在三日內死亡。熱病向內蔓延到腎臟,屬於少陽經絡脈象的顏色。
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熱病氣穴,三椎下間主腦中熱,四椎下間主膈中熱,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榮在骶也,項上三椎陷者中也。頰下逆顴為大瘕,下牙車為腹滿,顴後為脅痛,頰上者,膈上也。
白話文:
太陽小陽經脈(位於頭部和臉部),如果面部發紅,這是熱病的徵兆。如果面部發紅還不很明顯,說明患者有可能發汗,再等等看。但如果小陽經脈和太陽小陰經脈同時出現症狀,患者在三天內會死亡。
熱病氣穴:
- 第三個椎骨下方的穴位,主治腦中熱。
- 第四個椎骨下方的穴位,主治胸膈中的熱。
- 第五個椎骨下方的穴位,主治肝臟的熱。
- 第六個椎骨下方的穴位,主治脾臟的熱。
- 第七個椎骨下方的穴位,主治腎臟的熱。
面部發紅,表示熱聚集在腰骶骨部位。脖子後方第三個椎骨凹陷處表示中氣不足。
- 臉頰下方,接近顴骨處發紅,表示胸腹部有腫塊。
- 牙齒車輪穴(位於下頜骨上)發紅,表示腹部脹滿。
- 顴骨後方發紅,表示脅部疼痛。
- 臉頰上部發紅,表示胸膈上熱。
2. 刺瘧論
黃帝問曰:『刺瘧奈何?』
白話文:
黃帝問:「針灸治療瘧疾的方法是怎樣的?」
歧伯對曰:『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暍暍然,熱止汗出。難已,刺郄中出血一云金門,一云委中,針三分,若灸,可五壯。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㑊,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太衝針三分,灸可三壯。
白話文:
歧伯說:「足太陽經的瘧疾,會讓人腰痛、頭重,寒氣從背部升起,先發冷後發熱,發熱時身體燒燙燙的,退燒後會出汗。這種瘧疾難以治癒,可以刺破郄中穴放血,或灸金門穴、委中穴,針刺深度三分,如果灸的話,可以灸五壯。足少陽經的瘧疾,會讓人身體麻木痠痛,寒熱不顯著,害怕見人,見到人就心驚膽戰,退燒後汗出很多。可以刺足少陽經的太衝穴,針刺深度三分,灸的話,可以灸三壯。」
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刺足陽明跗上衝陽針三分,灸可三壯。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公孫針四分,灸可三壯。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大鐘針二分,太谿針三分,各灸三壯。
白話文:
足陽明瘧疾
患者先會感覺寒冷,像水滴一樣淅淅瀝瀝,寒冷持續很久後才會發熱,熱退後會出汗,喜歡見到陽光、月光和火氣,才會感到舒服,應針刺足陽明經跗上衝陽穴三分深,艾灸三壯。
足太陰瘧疾
患者會心情不暢,經常嘆息,沒有食慾,經常發冷發熱,出汗,發病時會嘔吐,嘔吐後症狀才會減輕,此時應針刺公孫穴四分深,艾灸三壯。
足少陰瘧疾
患者會劇烈嘔吐,經常發冷發熱,發熱時間多,發冷時間少,想關閉門窗待在陰暗處,這種病難以痊癒,應同時針刺大鐘穴二分深、太谿穴三分深,並各艾灸三壯。
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陰俠谿針三分,灸可三壯。
白話文:
由足厥陰經引發的瘧疾,會導致腰疼、小腹脹滿、小便不通暢,類似小便不通的症狀,但實際上並非小便不通,而是頻頻小便,心理恐慌,氣息不足,腹中鬱悶。針灸足厥陰經的俠谿穴,針灸三針,並灸三壯。
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神門針三分,灸可三壯。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中封針四分,灸可三壯。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商丘針三分,灸可三壯。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列缺針三分,灸五壯;合谷針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肺瘧:使人心寒,寒極生熱,熱時容易受驚嚇,好像看見了什麼東西一樣。刺手太陰經、陽明經的神門穴,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
心瘧 :令人心煩意亂,非常想喝涼水,反而寒氣多,熱氣不多。刺手少陰經的中封穴,針刺深度四分,可灸三壯。
肝瘧 :令人面色蒼白,長籲短嘆,狀似將死。刺足厥陰經商丘穴,刺至見血,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
脾瘧 :令人感到寒冷,腹部疼痛,熱時腸鳴,鳴叫後出汗。刺足太陰經的列缺穴,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壯;合谷穴,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
腎瘧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足太陽金門,足少陰太谿。胃瘧者,令人且病也,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厲兌針一分,灸一壯;解谿針五分,灸二壯;三里針一寸,灸三壯;太陰橫脈,在內踝前,斜過大脈宜出血。
白話文:
腎瘧
腎瘧會讓人發冷,腰脊痠痛,轉動困難,大便不通暢,眼睛昏花,手腳冰涼。治療時,針刺足太陽經的金門穴,足少陰經的太谿穴。
胃瘧
胃瘧會讓人時而發病,容易飢餓但吃不下東西,吃了東西就會腹部脹滿。治療時,針刺足陽明經和太陰經的橫脈,放血後拔除針。再針刺解谿穴,灸兩壯;三里穴,灸三壯;太陰經的橫脈位於內踝前方,斜過大脈,針刺時應放血。
瘧發,身方熱,刺跗上動脈謂陽明脈。開其孔,出其血,立寒;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亦開孔出血。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中針傍五胠俞各一,適肥瘦,出其血五胠俞謂譩譆。瘧脈小實急,灸脛少陰,刺指井復溜針三分,灸可五壯;井謂至陰,針一分,灸可三壯。
白話文:
瘧疾發作時,身體開始發熱,刺腳背上的動脈,稱為陽明脈。打開動脈的孔隙,放出血液,立即感到寒冷。瘧疾即將發作時,感到寒冷,刺手上的陽明、太陰經,腳上的陽明、太陰經也打開孔隙放血。
瘧疾脈搏充盈、強勁且急促,刺背部穴位,使用中針在五樞穴附近各刺一針,根據肥瘦程度放血量,五樞穴又稱譩譆。
瘧疾脈搏細小、堅實且急促,灸腳上少陰經,刺手指井穴,深刺三分針,灸可五壯。井穴又稱至陰,刺一針,灸可三壯。
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適行至於血也。瘧脈緩大虛,便宜用藥,不宜用針。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
白話文:
當瘧疾的脈象又滿又快時,情況緊急,應當針刺背俞穴,針刺五胠俞和背俞穴各一次,適當施針直到出血。
當瘧疾的脈象緩慢而虛弱時,建議使用藥物治療,不宜針刺。
治療瘧疾的原則:必須等到症狀開始發作,像吃飯的時間那麼長時,才能進行治療。如果拖延太久,就錯過最佳時機。
對於所有瘧疾,如果脈象不明顯,可以刺破十指之間出血,出血後必定會好轉。
首先觀察出像小豆一樣的紅色血塊,全部取出。
十二瘧者,其發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也。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經出血,又刺項以下俠脊者,必已俠脊者謂大杼,針三分,灸五壯;風門熱府,針五分,灸可五壯。。舌下兩脈者廉泉也針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十二種瘧疾,發作時間各不相同,仔細觀察病症表現,即可知道是哪條經脈出了問題。
在瘧疾發作之前,如果在恰當的時間針刺,一針可減輕症狀,二針可辨別病因,三針即可痊癒。若症狀未緩解,可針刺舌下兩條經脈放血;若仍未緩解,可針刺郄穴中醫盛行的部位放血,還可針刺頸部以下、脊椎兩側的穴位。
必定痊癒的穴位是:
- 大杼:針刺三分,灸五壯。
- 風門、熱府:針刺五分,灸五壯。
- 廉泉:針刺三分,灸三壯。
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頭謂上星、百會,額謂懸顱,眉間謂攢竹等穴是也。;先項背痛者,先刺之風池、風府、大杼、神道。;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先足脛酸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
白話文:
治療瘧疾,必須先詢問患者病症最初發生的地方,然後優先針灸該處。
- **先頭痛且嚴重:**優先針刺頭部、兩額、兩眉間出血(上星、百會、懸顱、攢竹等穴)。
- **先項背疼痛:**優先針刺風池、風府、大杼、神道。
- **先腰脊疼痛:**優先針刺郄中出血。
- **先手臂疼痛:**優先針刺手少陰、陽明,以及十指間。
- **先足脛痠痛:**優先針刺足陽明,以及十指間出血。
風瘧,瘧發則汗出惡風,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者。䯒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鑱針針絕骨出血,立已。身體小痛,刺至陰,諸陰之井,無出血,間日一刺。瘧不渴,間日而作,刺足太陽,渴而間日作,刺足少陽。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刺。』
白話文:
風瘧:瘧疾發作時,患者會出汗、怕風。治療時,刺灸背部「三陽經」的穴位可以止血。
肌肉、關節疼痛劇烈,按壓無效,稱為「胕髓病」。用針刺穿骨頭,讓血流出,疼痛立即減輕。
身體輕微疼痛,刺灸「至陰」部位(足少陰腎經的湧泉穴)和各種陰經的起始穴,不需要出血,隔天刺灸一次。
瘧疾沒有口渴,隔天發作,刺灸足太陽膀胱經。瘧疾有口渴,隔天發作,刺灸足少陽膽經。
溫熱性瘧疾不出汗,刺灸「五十九刺」穴位(位於手少陽三焦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