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六 (10)
卷六 (10)
1. 足陽明胃經考正穴法
◎人迎(一名五會):
頸大動脈應手,俠結喉兩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以候五臟氣。足陽明、少陽之會。滑氏曰:『古以俠喉兩旁為氣口,人迎。至晉王叔和直以左右手寸口為人迎、氣口。』《銅人》禁針。《明堂》針四分。《素注》刺過深殺人。
主吐逆霍亂,胸中滿,喘呼不得息,咽喉臃腫,瘰癧。
◎水突(一名水門):
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咳逆上氣,咽喉臃腫,呼吸短氣,喘息不得臥。
◎氣舍:
頸直人迎下,俠天突陷中。《銅人》灸三壯,針三分。
主咳逆上氣,頸項強不得回顧,喉痺哽噎,咽腫不消,癭瘤。
◎缺盆(一名天蓋):
肩下橫骨陷中。《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素注》針二分,留七呼,不宜太深,深則使人逆息。《素問》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
主息奔,胸滿,喘急,水腫,瘰癧,喉痺,汗出寒熱,缺盆中腫,外㿉則生,胸中熱滿,傷寒胸熱不已。
◎氣戶:
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銅人》針三分,灸五壯。
主咳逆上氣,胸背痛,咳不得息,不知味,胸脅支滿,喘急。
◎庫房:
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銅人》灸五壯,針三分。
主胸脅滿,咳逆上氣,呼吸不至息,唾膿血濁沫。
◎屋翳:
庫房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素注》針四分。《銅人》灸五壯,針三分。
主咳逆上氣,唾血多濁沫膿血,痰飲,身體腫,皮膚痛不可近衣,淫濼,瘛瘲不仁。
◎膺窗:
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銅人》針四分,灸五壯。
主胸滿短氣臥不安,唇腫,腸鳴注泄,乳癰寒熱。
◎乳中:
當乳中是。《銅人》微刺三分,禁灸,灸則生蝕瘡,瘡中有膿血清汁可治;瘡中有息肉若蝕瘡者死。《素問》云:『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
丹溪曰:『乳房陽明胃所經,乳頭厥陰肝所屬。乳(去聲)子之母,不知調養,忿怒所逆,鬱悶所遏,厚味所釀,以致厥陰之氣不行,竅不得通,汁不得出,陽明之血沸騰,熱甚化膿。亦有所乳之子,膈有滯痰,口氣焮熱,含乳而睡,熱氣所吹,遂生結核。初起時,便須忍痛,揉令稍軟,吮令汁透,自可消散。
失此不治,必成癰癤。若加以艾火兩三壯,其效尤捷。粗工便用針刀,卒惹拙病。若不得夫與舅姑,憂怒鬱悶,脾氣消沮,肝氣橫逆,遂成結核如棋子,不痛不癢,十數年後為瘡陷,名曰奶岩。以瘡形如嵌凹,似岩穴也,不可治矣。若於始生之際,能消息病根,使心清神安,然後醫治,庶有可安之理。
』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考正穴法
人迎穴(又名五會):位於頸部,頸動脈搏動處,結喉(喉結)旁開1.5寸,仰臥取穴,可藉此診察五臟之氣。為足陽明經與少陽經的交會穴。滑氏說:「古人認為喉嚨兩旁是氣口,也就是人迎穴。到晉代王叔和時,則直接以左右寸口脈為人迎、氣口。」《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禁針此穴。《針灸甲乙經》針刺深度為四分。《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記載,刺過深會致命。
主治:嘔吐、霍亂、胸悶、呼吸困難、咽喉腫痛、瘰癧(頸部淋巴結腫大)。
水突穴(又名水門):位於頸部,頸大筋前方,在人迎穴下方,氣舍穴上方。《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三壯。
主治:咳嗽、呃逆、上氣、咽喉腫痛、呼吸短促、喘息難臥。
氣舍穴:位於頸部,在人迎穴下方,天突穴(胸骨上窩)兩旁凹陷處。《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灸三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主治:咳嗽、呃逆、上氣、頸項強直不能轉動、喉痺(喉嚨阻塞)、哽咽、咽喉腫痛不消、癭瘤(甲狀腺腫大)。
缺盆穴(又名天蓋):位於鎖骨下方的凹陷處。《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灸三壯,針刺深度為三分。《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記載針刺深度為二分,留針七呼(呼吸七次),不宜過深,過深會導致逆氣(呼吸困難)。《素問》記載,針刺缺盆穴內陷處,會使氣泄,導致喘咳。
主治:呼吸急促、胸悶、喘息、水腫、瘰癧、喉痺、汗出寒熱、鎖骨下腫痛、外邪入侵所致腫痛、胸中熱悶、傷寒胸熱持續不退。
氣戶穴:位於胸部,在巨骨(肩胛骨內上角)下方,俞府穴(第四胸椎棘突旁開二寸)旁開各二寸的凹陷處,距前正中線各四寸,仰臥取穴。《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五壯。
主治:咳嗽、呃逆、上氣、胸背疼痛、咳嗽氣喘、味覺喪失、胸脅脹滿、呼吸急促。
庫房穴:位於胸部,在氣戶穴下1.6寸的凹陷處,距前正中線各四寸。《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灸五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主治:胸脅脹滿、咳嗽、呃逆、上氣、呼吸困難、咳吐膿血痰沫。
屋翳穴:位於胸部,在庫房穴下1.6寸的凹陷處,距前正中線各四寸,仰臥取穴。《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針刺深度為四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灸五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主治:咳嗽、呃逆、上氣、咳吐血痰膿沫、痰飲、全身水腫、皮膚疼痛怕穿衣、淫濼(婦女陰部瘙癢帶下)、瘛瘲(抽搐)、感覺麻木。
膺窗穴:位於胸部,在屋翳穴下1.6寸的凹陷處,距前正中線各四寸。《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針刺深度為四分,灸五壯。
主治:胸悶氣短、臥不安、嘴唇腫脹、腸鳴腹瀉、乳癰(乳房膿腫)、寒熱。
乳中穴:位於乳房中央。《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輕輕針刺三分,禁灸,灸則會生蝕瘡,瘡中有膿血清液可治;若瘡中有息肉或像蝕瘡一樣則會死亡。《素問》記載:刺乳房上部,乳房中央是腫瘤根源。
丹溪(朱丹溪)說:「乳房是足陽明胃經循行經過的地方,乳頭屬於厥陰肝經。乳房是哺育子女之處,如果不注意調養,容易因憤怒、鬱悶、飲食過於肥甘厚味,導致厥陰之氣運行不暢,乳汁不通,陽明之血沸騰,熱盛化膿。也有些乳房腫塊是由於膈下有痰飲停滯,口氣灼熱,抱著孩子睡覺,熱氣熏蒸而引起的結核。初期應忍痛揉搓使之變軟,吸出乳汁,即可消散。
如果錯過治療時機,就會形成癰疽。如果用艾灸兩三壯,效果很快。粗心的醫生會使用針刀,反而會弄巧成拙。如果婦女因得不到丈夫或公婆的疼愛,憂鬱憤怒,脾氣消沉,肝氣逆亂,就會形成像棋子一樣的結核,不痛不癢,十幾年後變成潰瘍,稱為奶岩(乳癌)。因為瘡形凹陷,像巖穴一樣,不可治愈了。如果在初期就能夠去除病根,使心神安寧,然後再治療,或許還有治愈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