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六 (1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1)

1. 足陽明胃經考正穴法

◎乳根:

乳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銅人》灸五壯,針三分。《素注》針四分,灸三壯。

主胸下滿悶,胸痛膈氣,不下食,噎病,臂痛腫,乳痛,乳癰,淒慘寒痛,不可按抑,咳逆,霍亂轉筋,四厥。

◎不容:

幽門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去中行各三寸。《銅人》灸五壯。《明堂》灸三壯,針五分。《素注》針八分。

主腹滿痃癖,吐血,肩脅痛,口乾,心痛,胸背相引痛,喘咳,不嗜食,腹虛鳴,嘔吐,痰癖,疝瘕。

◎承滿:

不容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銅人》針三分,灸五壯。《明堂》三壯。

主腸鳴腹脹,上氣喘逆,食飲不下,肩息唾血。

◎梁門:

承滿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銅人》針三分,灸五壯。

主脅下積氣,食飲不思,大腸滑泄,完穀不化。

◎關門:

梁門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銅人》針八分,灸五壯。

主善滿積氣,腸鳴卒痛,泄利,不欲食,腹中氣走,俠臍急痛,身腫,痰瘧振寒,遺溺。

◎太乙:

關門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銅人》灸五壯,針八分。

主癲疾狂走,心煩吐舌。

◎滑肉門:

太乙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銅人》灸五壯,針八分。

主癲狂,嘔逆,吐舌,舌強。

◎天樞(一名長谿,一名穀門):

去肓俞一寸,俠臍中兩旁各二寸陷中。乃大腸之募。《銅人》灸百壯,針五分,留七呼。《千金》云:『魂魄之舍不可針。』《素注》針五分,留一呼。

主賁豚,泄瀉,脹疝,赤白痢、水痢不止,食不下,水腫腹脹腸鳴,上氣衝胸,不能久立,久積冷氣,繞臍切痛,時上衝心,煩滿嘔吐,霍亂,冬月感寒泄利,瘧寒熱狂言,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婦人女子癥瘕,血結成塊,漏下赤白,月事不時。

◎外陵:

天樞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銅人》灸五壯,針三分。

主腹痛,心下如懸,下引臍痛。

◎大巨:

外陵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銅人》針五分,灸五壯。《素注》針八分。

主小腹脹滿,煩渴,小便難,頹疝,偏枯,四肢不收,驚悸不眠。

◎水道:

大巨下三寸,去中行各二寸。《銅人》灸五壯,針三分半。《素注》針二分半。

主腰骨強急,膀胱有寒,三焦結熱,婦人小腹脹滿,痛引陰中,胞中瘕,子門寒,大小便不通。

◎歸來:

水道下二寸,去中行各二寸。《銅人》灸五壯,針五分。《素注》針八分。

主小腹賁豚,卵上入腹,引莖中痛,七疝,婦人血臟積冷。

◎氣衝(一名氣街):

歸來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動脈應手宛宛中,衝脈所起。《銅人》灸七壯,炷如大麥,禁針。《素問》:『刺中脈,血不出,為腫鼠仆。』《明堂》針三分,留七呼,氣至即瀉,灸三壯。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考正穴法

乳根:

位於乳頭正下方一寸六分處的凹陷中,左右各向中線偏移四寸,仰臥取穴。 《銅人》記載灸法為五壯,針刺深度三分。《素注》記載針刺深度四分,灸法為三壯。

主治:胸部以下脹滿悶痛、胸痛、膈肌氣滯、食慾不振、吞嚥困難、手臂疼痛腫脹、乳房疼痛、乳腺炎、寒痛劇烈難以按壓、咳嗽氣逆、霍亂抽筋、四肢厥冷。

不容:

位於幽門旁各一寸五分處,左右各向中線偏移三寸。《銅人》記載灸法為五壯。《明堂》記載灸法為三壯,針刺深度五分。《素注》記載針刺深度八分。

主治:腹部脹滿、痃癖(腫塊)、吐血、肩肋疼痛、口乾、心痛、胸背部牽引性疼痛、喘咳、厭食、腹部空虛作響、嘔吐、痰飲停滯、疝氣、腫塊。

承滿:

位於不容穴下下一寸處,左右各向中線偏移三寸。《銅人》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灸法為五壯。《明堂》記載灸法為三壯。

主治:腸鳴腹脹、氣喘、呃逆、飲食不進、肩部呼吸困難、吐血。

梁門:

位於承滿穴下下一寸處,左右各向中線偏移三寸。《銅人》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灸法為五壯。

主治:脅肋下積氣、飲食缺乏慾望、大腸滑瀉、食物消化不良。

關門:

位於梁門穴下下一寸處,左右各向中線偏移三寸。《銅人》記載針刺深度八分,灸法為五壯。

主治:腹部脹滿積氣、腸鳴腹痛、腹瀉、厭食、腹部氣機運行不暢、臍旁急痛、全身水腫、痰飲瘧疾寒熱、尿失禁。

太乙:

位於關門穴下下一寸處,左右各向中線偏移三寸。《銅人》記載灸法為五壯,針刺深度八分。

主治:癲癇發狂、心煩意亂、吐舌。

滑肉門:

位於太乙穴下下一寸處,左右各向中線偏移三寸。《銅人》記載灸法為五壯,針刺深度八分。

主治:癲癇狂躁、嘔逆、吐舌、舌頭僵硬。

天樞(一名長谿,一名穀門):

位於肓俞穴外側一寸,臍旁兩側各二寸的凹陷處。是大腸募穴。《銅人》記載灸法為百壯,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呼。《千金》記載:此穴為魂魄所居,不宜針刺。《素注》記載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一呼。

主治:呃逆、腹瀉、脹氣疝氣、赤白痢疾、水瀉不止、食慾不振、水腫腹脹腸鳴、氣逆衝胸、站立時間不長、久積寒氣、繞臍劇痛、時常氣上衝心、煩悶嘔吐、霍亂、冬天受寒腹瀉、瘧疾寒熱狂言、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婦女癥瘕、血塊瘀積、赤白帶下、月經不調。

外陵:

位於天樞穴下下一寸處,左右各向中線偏移二寸。《銅人》記載灸法為五壯,針刺深度三分。

主治:腹部疼痛、心下如懸物下墜、疼痛牽引至臍部。

大巨:

位於外陵穴下下一寸處,左右各向中線偏移二寸。《銅人》記載針刺深度五分,灸法為五壯。《素注》記載針刺深度八分。

主治:小腹部脹滿、口渴、排尿困難、疝氣、半身不遂、四肢不能收縮、驚悸失眠。

水道:

位於大巨穴下三寸處,左右各向中線偏移二寸。《銅人》記載灸法為五壯,針刺深度三分半。《素注》記載針刺深度二分半。

主治:腰部疼痛僵硬、膀胱寒邪、三焦熱結、婦女小腹脹滿疼痛牽引至陰部、胞宮腫塊、子宮寒冷、大小便不通。

歸來:

位於水道穴下二寸處,左右各向中線偏移二寸。《銅人》記載灸法為五壯,針刺深度五分。《素注》記載針刺深度八分。

主治:小腹脹滿、睪丸腫痛上衝腹部、疼痛牽引至陰莖、七種疝氣、婦女血瘀寒凝。

氣衝(一名氣街):

位於歸來穴下下一寸處,左右各向中線偏移二寸,位於脈搏跳動處,衝脈起點。《銅人》記載灸法為七壯,艾炷如大麥粒大小,禁針。《素問》記載:針刺衝脈,出血不暢,會導致腫脹、鼠蹊部疼痛、仆倒。《明堂》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氣至即瀉,灸法為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