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六 (1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2)

1. 足陽明胃經考正穴法

主腹滿不得正臥,頹疝,大腸中熱,身熱腹痛,大氣石水,陰痿莖痛,兩丸騫痛,小腹賁豚,腹有逆氣上攻心,腹脹滿上搶心,痛不得息,腰痛不得俯仰,淫濼,傷寒胃中熱,婦人無子,小腸痛,月水不利,妊娠子上衝心,生難胞衣不出。

東垣曰:『脾胃虛弱,感濕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氣街以三稜針出血。』又曰:『吐血多不愈,以三稜針於氣街出血,立愈。』

◎髀關:

伏兔後交叉中。《銅人》針六分,灸三壯。

主腰痛,足麻木,膝寒不仁,痿痺,股內筋絡急,不屈伸,小腹引喉痛。

◎伏兔:

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銅人》針五分,禁灸。以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之狀,因以此名。

《此事難知》:『定癰疽死地分有九,伏兔居一。』劉宗厚曰:『脈絡所會也。』

主膝冷不得溫,風勞痺逆,狂邪,手攣縮,身癮疹,腹脹少氣,頭重腳氣,婦人八部諸疾。

◎陰市(一名陰鼎):

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銅人》針三分,禁灸。

主腰腳如冷水,膝寒,痿痺不仁,不屈伸,卒寒疝,力痿少氣,小腹痛,脹滿,腳氣,腳以下伏兔上寒,消渴。

◎梁丘:

膝上二寸兩筋間。《銅人》灸三壯,針三分。《明堂》針五分。

主膝腳腰痛,冷痺不仁,跪難屈伸,足寒,大驚,乳腫痛。

◎犢鼻:

膝臏下,䯒骨上,俠解大筋陷中,形如牛鼻,故名。《素注》針六分。《銅人》針三分,灸三壯。《素問》刺犢鼻出液為跛。

主膝中痛不仁,難跪起,腳氣,膝臏潰者不可治,不潰者可治。若犢鼻堅硬,勿便攻,先洗熨,微刺之愈。

◎三里:

膝下三寸,䯒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兩筋肉分間,舉足取之。極重按之,則跗上動脈止矣。足陽明胃脈所入為合土。《素注》刺一寸,灸三壯。《銅人》灸三壯,針五分。《明堂》針八分,留十呼,瀉七吸,日灸七壯,止百壯。《千金》灸五百壯。少亦一、二百壯。

主胃中寒,心腹脹滿,腸鳴,臟氣虛憊,真氣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悶不已,卒心痛,腹有逆氣上攻,腰痛不得俯仰,小腸氣,水氣蠱毒,鬼擊,痃癖,四肢滿,膝䯒酸痛,目不明,產婦血暈。

秦承祖云:『諸病皆治。』華佗云:『主五勞羸瘦,七傷虛乏,胸中瘀血,乳癰。』《千金翼》云:『主腹中寒脹滿,腸中雷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腹痛,胸腹中瘀血,小腸脹皮腫,陰氣不足,小腹堅,傷寒熱不已,熱病汗不出,喜嘔口苦,壯熱,身反折,口噤鼓頷,腫痛不可回顧。

口噼,乳腫,喉痺不能言,胃氣不足,久泄利,食不化,脅下支滿,不能久立,膝痿寒熱,中消穀苦飢,腹熱身煩狂言,乳癰,喜噫,惡聞食臭,狂歌妄笑,恐怒大罵,霍亂,遺尿失氣,陽厥,淒淒惡寒,頭眩,小便不利,喜噦,腳氣。』《外臺秘要》云:『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氣上衝目。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考正穴法

主要治療:腹部脹滿無法平躺,疝氣,大腸積熱,身體發熱腹痛,呃逆,陽痿陰莖疼痛,睾丸疼痛,小腹脹滿,逆氣上衝心臟,腹部脹滿上衝心臟,疼痛難忍,腰痛無法彎腰挺背,性病,傷寒胃熱,婦女不孕,小腸疼痛,月經不調,妊娠期間胎兒上衝心臟,難產胎盤不下。

東垣(李東垣)說:「脾胃虛弱,感受濕邪導致痿證,大量出汗,影響飲食,可用三稜針在足三里、氣街穴放血。」又說:「吐血不止,用三稜針在氣街穴放血,立刻痊癒。」

髀關:

位於伏兔穴後方交叉點。《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六分,灸三壯。

主治:腰痛,足部麻木,膝蓋冰冷無知覺,痿痺,大腿內側筋絡緊張,屈伸不利,小腹疼痛牽引至喉嚨。

伏兔:

位於膝蓋上六寸,肌肉隆起處,正跪坐取穴。《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五分,禁灸。以左右各三指按壓,上方肌肉隆起狀似兔形,故名。

《此事難知》記載:「確定癰疽死穴共有九處,伏兔穴為其中一處。」劉宗厚說:「這是經脈交會之處。」

主治:膝蓋冰冷難以溫暖,風寒濕痺,狂症,手部攣縮,全身癮疹,腹部脹滿氣短,頭重腳氣,婦女各種疾病。

陰市(又名陰鼎):

位於膝蓋上三寸,伏兔穴下方凹陷處,跪拜姿勢取穴。《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三分,禁灸。

主治:腰腳冰冷如冷水浸泡,膝蓋冰冷,痿痺無知覺,屈伸不利,突然發作的疝氣,體力虛弱氣短,小腹疼痛,脹滿,腳氣,從腳到伏兔穴以上部位冰冷,消渴。

梁丘:

位於膝蓋上二寸,兩條肌肉之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灸三壯,針刺三分。《明堂針灸經》記載:針刺五分。

主治:膝蓋、腳、腰痛,冷痺無知覺,跪下難以屈伸,足部冰冷,驚恐,乳房腫痛。

犢鼻:

位於膝蓋骨下方,脛骨上方,股四頭肌腱內側凹陷處,形狀像牛鼻,故名。《素問注》記載:針刺六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三分,灸三壯。《素問》記載:刺犢鼻穴,有液體流出則為跛足。

主治:膝蓋疼痛無知覺,難以跪起,腳氣,膝蓋骨潰瘍者不可治療,未潰瘍者可治療。如果犢鼻穴處堅硬,不要立即針刺,應先溫熱敷,然後輕微針刺即可痊癒。

三里:

位於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邊緣,大筋內側凹陷處,兩塊肌肉之間,抬腿取穴。用力按壓此穴,則足背動脈搏動停止。《素問注》記載:針刺一寸,灸三壯。《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灸三壯,針刺五分。《明堂針灸經》記載:針刺八分,留針十呼(呼氣十次),瀉七吸(吸氣七次),每日灸七壯,最多灸一百壯。《千金要方》記載:灸五百壯,少則一、二百壯。

主治:胃寒,心腹脹滿,腸鳴,臟腑虛弱,元氣不足,腹痛食慾不振,大便不通,胸悶,突然心痛,逆氣上衝,腰痛無法彎腰挺背,小腸氣,水腫,蠱毒,鬼壓床,痃癖,四肢腫脹,膝蓋脛骨酸痛,視力模糊,產後血暈。

秦承祖說:「各種疾病都可以治療。」華佗說:「主治五勞七傷導致的羸瘦虛弱,胸中瘀血,乳癰。」《千金翼方》記載:「主治腹部寒氣脹滿,腸鳴如雷,氣體上衝胸部,喘息不能久站,腹痛,胸腹部瘀血,小腸脹大腫脹,陰氣不足,小腹堅硬,傷寒熱症不退,熱病汗不出,喜嘔吐口苦,壯熱,身體反折,口噤張口困難,腫痛無法回頭。

口裂,乳房腫痛,喉嚨阻塞不能說話,胃氣不足,久瀉,消化不良,脅肋下脹滿,不能久站,膝蓋痿弱寒熱,消瘦,飢餓,腹部發熱煩躁胡言亂語,乳癰,喜打嗝,厭惡聞到食物臭味,狂歌妄笑,恐懼憤怒大罵,霍亂,遺尿氣虛,陽厥,淒寒畏冷,頭暈,小便不利,喜呃逆,腳氣。」《外台秘要》記載:「人到三十歲以上,如果不灸三里穴,會導致氣體上衝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