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六 (13)
卷六 (13)
1. 足陽明胃經考正穴法
』東垣曰:『飲食失節及勞役形質,陰火乘於坤土之中,致穀氣、榮氣、清氣、胃氣、元氣不得上升,滋於六腑之陽氣,是五陽之氣,先絕於外。外者天也,下流入於坤土陰火之中;皆由喜怒悲憂恐為五賊所傷,而後胃氣不行,勞役飲食不節,繼之則元氣乃傷;當於三里穴中,推而揚之,以伸元氣。』又曰:『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
』又曰:『氣逆霍亂者取三里,氣下乃止,不下復治。』又曰:『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噎不通,飲食不下,取三里以補之。』又曰:『六淫客邪及上熱下寒,筋骨皮肉血脈之病;錯取於胃之合(三里穴),大危。』又曰:『有人年少氣弱,常於三里、氣海灸之,節次約五七十壯,至年老熱厥頭痛,雖大寒猶喜風寒,痛愈惡暖處及煙火,皆灸之過也。』
◎上廉(一名上巨虛):
三里下三寸,兩筋骨罅中,舉足取之。《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甄權隨年為壯。《明堂》針八分,得氣即瀉;灸日七壯。
主臟氣不足,偏風腳氣,腰腿手足不仁,腳脛酸痛屈伸難,不久立,風水膝腫,骨髓冷疼,大腸冷,食不化,飧泄,勞瘵,夾臍腹兩脅痛,腸中切痛雷鳴,氣上衝胸,喘息不能行,不能久立,傷寒胃中熱。
東垣曰:『脾胃虛弱,濕痿,汗泄,妨食,三里、氣街出血,不愈,於上廉出血。』
◎條口:
下廉上一寸,舉足取之。《銅人》針五分。《明堂》針八分,灸三壯。
主足麻木,風氣,足下熱,不能久立,足寒膝痛,脛寒濕痺,腳痛䯒腫,轉筋,足緩不收。
◎下廉(一名下巨虛):
上廉下三寸,兩筋骨罅中,蹲地舉足取之。《銅人》針八分,灸三壯。《素注》針三分。《明堂》針六分,得氣即瀉。《甲乙》灸日七七壯。
主小腸氣不足,面無顏色,偏風腿痿,足不履地,熱風冷痺不遂,風濕痺,喉痺,腳氣不足,沉重,唇乾,涎出不覺,不得汗出,毛髮焦,肉脫,傷寒胃中熱,不嗜食,泄膿血,胸脅小腹控睪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小指次指間熱痛,暴驚狂,言語非常,女子乳癰,足跗不收,跟痛。
◎豐隆:
外踝上八寸,下䯒外廉陷中,足陽明絡別走太陰。《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堂》灸七壯。
主厥逆,大小便難,怠惰,腿膝酸,屈伸難,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風痰頭痛,風逆四肢腫,足青身寒濕,喉痺不能言,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見鬼好笑。氣逆則喉痺卒喑,實則癲狂,瀉之。虛則足不收,脛枯,補之。
◎解谿:
衝陽後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大趾次趾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足陽明胃脈所行為經火。胃虛補之。《銅人》灸三壯,針五分,留三呼。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考正穴法
李東垣說:「飲食不節度,又過度勞累,陰火乘據脾胃(坤土),導致穀氣、榮氣、清氣、胃氣、元氣無法上升,滋養六腑的陽氣,這五種陽氣首先從外衰竭。外,指天;下流入脾胃的陰火之中;都是因為喜怒悲憂恐等情志受到損傷,導致胃氣運行不暢,勞累和飲食不節制加重病情,元氣就會受損;應當在三里穴施以推拿提昇,以舒展元氣。」又說:「氣滯留在腸胃,就取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如果氣不下降,就取三里穴。」
又說:「氣逆導致霍亂,取三里穴,氣下降則停止,如果氣不下降就繼續治療。」又說:「胃脘部正對心臟而疼痛,疼痛向上牽涉到兩脅,膈肌阻滯不通,飲食無法下咽,取三里穴來補益。」又說:「六淫邪氣以及上熱下寒等導致的筋骨、皮肉、血脈疾病;錯誤地使用胃經的合穴(三里穴),是很危險的。」又說:「有些人年輕時氣虛,經常在三里穴、氣海穴灸治,每次灸大約五七十壯,到老年時出現熱厥頭痛,即使天氣很冷也怕風寒,疼痛加重,討厭溫暖的地方和煙火,都是灸治過度的緣故。」
◎上廉(又名上巨虛):
三里穴下三寸,兩筋骨之間的縫隙中,抬腳取穴。《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灸三壯,針刺三分。甄權建議根據年齡調整灸的壯數。《針灸甲乙經》針刺八分,得氣後即瀉;灸七壯。
主治臟腑元氣不足,偏頭痛,腳氣,腰腿手足麻木不仁,小腿酸痛屈伸困難,不能久站,水腫,骨髓冷痛,大腸寒,消化不良,腸胃不適,勞傷,兩脅腹痛,腸鳴腹痛,氣上衝胸,呼吸困難,不能久立,傷寒胃熱。
李東垣說:「脾胃虛弱,濕邪導致肢體浮腫,多汗,食慾不振,三里穴、氣街穴放血,如果沒有好轉,就在上廉穴放血。」
◎條口:
下廉穴上一寸,抬腳取穴。《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五分。《針灸甲乙經》針刺八分,灸三壯。
主治足部麻木,風邪,足部發熱,不能久立,足寒膝痛,小腿寒濕痺痛,腳痛腫脹,抽筋,足部肌肉鬆弛无力。
◎下廉(又名下巨虛):
上廉穴下三寸,兩筋骨之間的縫隙中,蹲地抬腳取穴。《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八分,灸三壯。《素問》註釋記載針刺三分。《針灸甲乙經》針刺六分,得氣後即瀉;灸七七壯(49壯)。
主治小腸氣虛,面色蒼白,偏風導致腿部痿弱,足部不能著地,寒熱交加導致肢體不遂,風濕痺痛,咽喉痺痛,腳氣虛弱,身體沉重,嘴唇乾燥,唾液分泌減少,汗出不暢,毛髮枯焦,肌肉消瘦,傷寒胃熱,食慾不振,泄瀉膿血,胸脅小腹及睾丸疼痛,勞累後耳前發熱。如果寒邪重,或單獨肩部發熱加重及小指次指間疼痛,暴怒狂躁,言語異常,婦女乳癰,足部不能收縮,腳跟疼痛。
◎豐隆:
外踝向上八寸,腓骨外側凹陷處,足陽明經絡別走太陰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三分,灸三壯。《針灸甲乙經》灸七壯。
主治厥逆,大小便困難,懶惰,腿膝酸痛,屈伸困難,胸痛如針刺,腹部疼痛如刀割,風痰頭痛,風邪導致四肢腫脹,足部青紫,身體寒冷潮濕,咽喉痺痛不能說話,喜歡登高唱歌,脫衣奔跑,見鬼大笑。氣逆則咽喉痺痛突然失聲,實證則癲狂,應當瀉之;虛證則足部不能收縮,小腿枯瘦,應當補之。
◎解谿:
衝陽穴後一寸五分,足背踝關節上方的凹陷處,足大趾次趾直上跗骨上凹陷處。足陽明胃經循行的部位,胃虛弱時應補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灸三壯,針刺五分,留針三呼(呼吸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