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六 (1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4)

1. 足陽明胃經考正穴法

主風面浮腫,顏黑,厥氣上衝,腹脹,大便下重,瘛驚,膝股䯒腫,轉筋,目眩,頭痛,癲疾,煩心悲泣,霍亂,頭風面赤、目赤,眉攢疼不可忍。

◎衝陽:

足跗上五寸,去陷谷二寸,骨間動脈。足陽明胃脈所過為原,胃虛實皆拔之。《素注》針三分,留十呼。《素問》刺足跗上動脈,血出不止死。《銅人》針五分,灸三壯。

主偏風口眼喎,跗腫,齒齲,發寒熱,腹堅大,不嗜食,傷寒病振寒而欠,久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足緩履不收,身前痛。

◎陷谷:

足大趾次趾外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足陽明胃脈所注為俞木。《銅人》針三分。《素注》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面目浮腫及水病善噫,腸鳴腹痛,熱病無度,汗不出,振寒瘧疾。

東垣曰:『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深取足陽明之滎俞:內庭、陷谷。』

◎內庭:

足大趾次趾外間陷中。足陽明胃脈所溜為滎水。《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留十呼。

主四肢厥逆,腹脹滿,數欠,惡聞人聲,振寒,咽中引痛,口喎,上齒齲,瘧不嗜食,腦皮膚痛,鼻衄不止,傷寒手足逆冷,汗不出,赤白痢。

◎厲兌:

足大趾次趾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足陽明胃脈所出為井金。胃實瀉之。《銅人》針一分,灸一壯。

主尸厥,口噤氣絕,狀如中惡,心腹脹滿,水腫,熱病汗不出,寒瘧不嗜食,面腫,足䯒寒,喉痺,上齒齲,惡寒鼻不利,多驚好臥,狂欲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黃疸,鼽衄,口喎唇疹,頸腫,膝臏腫痛,循胸、乳、氣膺、伏兔、䯒外廉、足跗上皆痛,消穀善飢,溺黃。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考正穴法

此經主要治療:臉部浮腫、面色黝黑、厥氣上衝(氣逆)、腹脹、大便秘結、抽搐驚厥、膝蓋及大腿腫脹、腿抽筋、頭暈目眩、頭痛、癲癇、煩躁悲傷哭泣、霍亂、頭痛伴隨臉部及眼睛發紅、眉間疼痛難忍。

◎衝陽穴:

位於足背上五寸,距陷谷穴二寸,在骨縫間的動脈處。這是足陽明胃經的原穴,無論胃虛或胃實都可用針灸。 《素注》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十個呼吸時間。《素問》則提到刺足背上動脈,若出血不止則會致命。《銅人》記載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足部腫脹、牙齒疼痛、發冷發熱、腹部堅硬脹大、食慾不振、傷寒病症中的寒顫和呼吸急促、久病神志失常、喜歡登高唱歌、脫衣奔跑、步履緩慢、胸前疼痛。

◎陷谷穴:

位於足大趾與次趾外側間,趾骨關節後方的凹陷處,距內庭穴二寸。這是足陽明胃經的俞木穴。《銅人》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素注》記載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灸三壯。

主治:面部浮腫及水腫病症伴隨呃逆、腸鳴腹痛、熱病病情嚴重、不出汗、寒顫瘧疾。

東垣(李東垣)說:「氣滯於手臂,可在足部取穴治療,應先放血,再深刺足陽明胃經的滎穴(內庭)和俞穴(陷谷)。」

◎內庭穴:

位於足大趾與次趾外側間的凹陷處。這是足陽明胃經的滎水穴。《銅人》記載灸三壯,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十個呼吸時間。

主治:四肢厥冷、腹部脹滿、呼吸急促、厭惡人聲、寒顫、咽喉疼痛牽引感、口眼歪斜、上齒疼痛、瘧疾伴隨食慾不振、頭皮疼痛、鼻出血不止、傷寒病症中的手足冰冷、不出汗、赤白痢疾。

◎厲兌穴:

位於足大趾與次趾末端的交界處,距指甲角如同韭菜葉長度。這是足陽明胃經的井金穴。胃實證需瀉血。《銅人》記載針刺深度一分,灸一壯。

主治:突然昏厥、口緊閉氣絕,症狀像中風,心腹脹滿、水腫、熱病不出汗、寒瘧伴隨食慾不振、面部腫脹、足部冰冷、喉嚨阻塞、上齒疼痛、怕冷鼻塞、多驚易睡、狂躁想登高唱歌、脫衣奔跑、黃疸、鼻出血、口眼歪斜伴隨嘴唇紅疹、頸部腫脹、膝蓋腫痛,胸部、乳房、氣海穴(膺)、伏兔穴、大腿外側、足背上都疼痛、飯後易餓、小便發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