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八 (4)

回本書目錄

卷八 (4)

1. 經絡受病入腸胃五臟積發伏梁息賁肥氣痞氣奔豚第二

黃帝問曰:百病始生,三部之氣,所傷各異,願聞其會?岐伯對曰:喜怒不節則傷於臟,臟傷則病起於陰;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至其淫泆,不可勝數。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邪不能獨傷。

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搏,乃客於形,兩實相逢,中人肉間。其中於虛邪也,因其天時,與其躬身,參以虛實,大病乃成。氣有定舍,因處為名,上下內外,分為三真。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從毛髮入,毛髮入則稍深,稍深則毛髮立,灑然,皮膚痛。

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在絡之時,通於肌肉,其病時痛時息,大經乃代。留而不去,傳舍於經,在經之時,灑淅善驚。留而不去,傳舍於俞,在俞之時,六經不通,四節即痛,腰脊乃強。留而不去,傳舍於伏沖之脈,在伏沖之脈時,身體重痛。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晌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不化,多熱則溏出糜。

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於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或著孫絡,或著脈絡,或著經脈,或著俞脈,或著於伏沖之脈,或著於膂筋,或著於腸胃之募原,上連於緩筋,邪氣淫泆,不可勝論。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往來上下,擘(音拍,破盡也)乎(《太素》作臂手)孫絡之居也。

浮而緩,不能拘積而止之。故往來移行腸胃之外,湊滲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則腹䐜滿雷引,故時切痛,其著於陽明之經,則俠臍而居,飽則益大,飢則益小,其著於緩筋也,似陽明之積,飽則痛,飢則安。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痛而外連於緩筋也,飽則安,飢則痛。其著於伏沖之脈者,揣之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如湯沃之狀。

其著於膂筋在腸後者,飢則積見,飽則積不見,按之弗得。其著於俞脈者,閉塞不通,津液不下,而空竅乾。此邪氣之從入內,從上下者也。曰:積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曰:積之始也,得寒乃生厥,止乃成積。曰:其成奈何?曰:厥氣生足溢(《靈樞》作足俯),足溢生脛寒,脛寒則脈血凝泣,寒熱上下,入於腸胃,入於腸胃則䐜脹,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卒然盛食多飲,則脈滿。

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溢則便血。外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積矣。卒然中於寒,若內傷於憂恐,則氣上逆,氣上逆則穴俞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凝澀,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

曰:其生於陰者奈何?曰: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飽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用力過度,入房汗出浴水,則傷腎。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也。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瀉則瀉,無逆天時,是謂至治。

白話文:

百病初起,因外邪入侵人體三部(上中下)而異。喜怒過度傷及臟腑,病從陰生;寒濕侵襲虛弱之體,病從下生;風雨侵襲虛弱之體,病從上生。外邪入侵的方式多種多樣,難以盡數。風雨寒熱等外邪,必須藉助人體虛弱才能發病,身體強健者,即使遭遇風雨也不會生病。

疾病的產生,是因為外邪與體內虛弱互相搏鬥,入侵人體。這過程受到天時地利以及人體虛實的影響。氣息在人體有固定的居所,根據位置而命名,人體內外上下,分為三部。外邪入侵人體,首先從皮膚開始。皮膚鬆弛則毛孔開張,邪氣便從毛髮進入,逐漸深入,毛髮豎起,皮膚疼痛。

若邪氣不去,則傳至經絡,此時疼痛時作時息,大經脈會受影響。邪氣不去,則傳至經脈,此時會有灑淅(指皮膚隱隱作痛)和驚恐。邪氣不去,則傳至俞穴,此時六經不通,四肢關節疼痛,腰脊酸痛。邪氣不去,則傳至伏沖脈,此時身體沉重疼痛。邪氣不去,則傳至腸胃,此時腹部脹滿,伴有胃痛,寒邪盛則腸鳴泄瀉,食不消化;熱邪盛則大便溏稀,如糜粥狀。

邪氣不去,則停留於腸胃之外的募原穴附近,滯留於經絡不去,就會形成積聚。積聚可能出現在孫絡、脈絡、經脈、俞脈、伏沖脈、膂筋、腸胃募原穴,上連到淺筋。邪氣流竄,變化多端,難以一一論述。積聚在孫絡,則在上下往來流動,破壞孫絡。

積聚遊走不定,在腸胃周圍流竄,發出聲音,遇寒則腹部脹滿如雷鳴,時常疼痛。若積聚在陽明經,則位於臍旁,飽食則增大,飢餓則縮小。若積聚在淺筋,則類似陽明經積聚,飽食則痛,飢餓則安。若積聚在腸胃募原穴,則疼痛並牽連到淺筋,飽食則安,飢餓則痛。若積聚在伏沖脈,則按之有搏動感,觸摸則發熱,氣息下注兩股,如同熱湯澆灌。

若積聚在腸後膂筋,飢餓則積聚明顯,飽食則積聚不明顯,按之摸不到。若積聚在俞脈,則經脈閉塞不通,津液下行受阻,導致孔竅乾燥。這是邪氣從內外上下侵入的結果。

積聚初起,得寒則生厥,厥氣停留則成積聚。厥氣首先影響足部,然後蔓延到脛部,導致經脈血流凝滯,寒熱交替,最終進入腸胃,造成腹部脹滿,體內津液阻塞,日久形成積聚。暴飲暴食則脈絡充盈。生活起居不規律,用力過度,則損傷經絡。陽絡受損則血液外溢,出現鼻出血;陰絡受損則血液內溢,出現便血。外絡受損則血液溢出腸外,與寒邪津液相混合凝結,形成積聚。突然受寒或憂思恐懼,則氣逆,穴位不通,溫氣運行受阻,血液淤積,津液凝滯,形成積聚。

陰虛導致的積聚,其原因是:憂思傷心;寒邪傷肺;憤怒傷肝;醉酒飽食後冒風受寒傷脾;用力過度或房事後出汗再受寒洗澡傷腎。這些都是內外三部生病的原因。根據疼痛部位判斷病位,然後根據虛實情況,補益或瀉洩,不違背自然規律,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