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 林序
林序
1. 林序
臣聞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不通人曰技,斯醫者雖曰方技,其實儒者之事乎。班固序《藝文志》,稱儒者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此亦通天地人之理也。又云:方技者,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非能通三才之奧,安能及國之政哉。晉·皇甫謐博綜典籍百家之言,沉靜寡欲,有高尚之志。
得風痹,因而學醫,習覽經方,前臻至妙。取黃帝《素問》、《針經》、《明堂》三部之書,撰為《針灸經》十二卷,歷古儒者之不能及也。或曰:《素問》、《針經》、《明堂》三部之書,非黃帝書,似出於戰國。曰:人生天地之間,八尺之軀,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十二經之血氣大數,皮膚包絡其外,可剖而視之乎。非大聖上智,孰能知之,戰國之人何與焉。
大哉!《黃帝內經》十八卷,《針經》三卷,最出遠古。皇甫士安能撰而集之,惜簡編脫落者已多,是使文字錯亂,義理顛倒,世失其傳,學之者鮮矣。唐·甄權但修《明堂圖》,孫思邈從而和之,其餘篇第亦不能盡言之。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今取《素問》、《九墟》、《靈樞》、《太素經》、《千金方》及《翼》、《外臺秘要》諸家善書校對玉成,繕寫將備親覽。
恭惟主上聖哲文明,光輝上下,孝慈仁德,蒙被眾庶,大頒岐黃,遠及方外,使皇化兆於無窮,和氣浹而充塞,茲亦助人靈,順陰陽,明教化之一端云。
國子博士臣高保衡尚書屯田郎中臣孫奇光祿卿直秘閣臣林億等上
白話文:
我聽說,通曉天地人之間的道理才稱得上是儒者,只通曉天地卻不通曉人事的只能算是工匠技藝。這樣看來,醫生雖然被歸類為方技,但實際上做的卻是儒者的事啊!班固在《漢書·藝文志》的序言中說,儒者是輔佐君王、順應陰陽變化、闡明教化的人,這也是通曉天地人道理的表現。他又說:「方技之人,可以從疾病的發生來推論國家政治的得失,從診斷疾病的過程來了解政治的狀況。」如果不能通曉天地人三者之間的奧妙,又怎麼能談論到國家政治呢?晉朝的皇甫謐,博覽群書,精通各家學說,為人沉靜寡欲,有著高尚的志向。
他得了風痹之症,因此開始學習醫術,研讀醫學典籍,很快就達到了精深的境界。他選取了黃帝的《素問》、《針經》、《明堂》三部著作,撰寫成《針灸經》十二卷,這是歷代儒者都未能做到的。有人說,《素問》、《針經》、《明堂》這三部書不是黃帝所寫,應該是戰國時期的人所著。我認為,人生於天地之間,有八尺高的身軀,臟器的堅硬與脆弱,腑的大小,所容納的食物多少,脈搏的長短,血液的清濁,十二經脈氣血運行的數量,以及被皮膚包覆在外的身體,這些難道是可以解剖開來觀察的嗎?如果不是偉大的聖人和具有最高智慧的人,誰能夠知道這些道理呢?這跟戰國時的人又有什么關係呢?
偉大啊!《黃帝內經》十八卷,《針經》三卷,都是遠古時期最偉大的著作。皇甫士安能夠編撰整理這些書籍,可惜的是,由於竹簡書籍的散失和脫落,導致文字錯亂,義理顛倒,世人因此失傳,學習醫學的人就很少了。唐朝的甄權只是修訂了《明堂圖》,孫思邈也跟著加以修訂,其他的醫學著作也不能全部盡述。國家下令讓儒臣校正醫學書籍,現在我們選取了《素問》、《九墟》、《靈樞》、《太素經》、《千金方》以及《翼》、《外臺秘要》等各家優秀的醫學著作進行校對整理,繕寫完畢,準備呈給皇上御覽。
恭敬地讚美當今皇上英明聖哲,文治武功輝耀天下,孝順慈愛,仁德廣施,恩澤百姓,將岐黃之術頒佈四方,遠及海外,使皇上的教化得以永久流傳,使和諧的氣氛充塞天地之間,這也是輔助人的精神、順應陰陽變化、闡明教化的一個方面啊。
國子博士臣高保衡、尚書屯田郎中臣孫奇、光祿卿直秘閣臣林億等人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