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精神五臟論第一

黃帝問曰: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岐伯對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也。

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謂之魂,並精出入謂之魄,可以任物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有所存謂之志,因志存變謂之思,因思遠慕謂之慮,因慮處物謂之智。故智以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邪僻不生,長生久視。

是故怵惕思慮者則神傷,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正;因悲哀動中者,則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蕩憚而不收(《太素》不收作失守)。

《素問》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食而氣逆,故氣上。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兩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恐則神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熱則腠理開,營衛通,汗大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

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思則心有所傷,神有所止,氣流而不行,故氣結。(以上言九氣,其義小異大同。)

肝藏血,血舍魂;在氣為語,在液為淚。肝氣虛則恐,實則怒。《素問》曰: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心藏脈,脈舍神;在氣為吞,在液為汗。心氣虛則悲憂,實則笑不休。

脾藏營,營舍意;在氣為噫,在液為涎。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涇溲不利。(噫音作噯。)

肺藏氣,氣舍魄;在氣為咳,在液為涕。肺氣虛則鼻息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憑(《九墟》作盈)仰息。

腎藏精,精舍氣;在氣為欠,在液為唾。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必審察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而謹調之。

肝氣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其精不守(一本作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令人陰縮而筋攣,兩脅肋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素問》曰:肝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志為怒,怒傷肝。《九卷》及《素問》又曰:精氣並於肝則憂。解曰:肝虛則恐,實則怒,怒而不已,亦生憂矣。

肝之與腎,脾之與肺,互相成也。脾者土也,四臟皆受成焉。故恐發於肝而成於腎;愛發於脾,而成於肝。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也。腎藏精,故恐同其怒,怒同其恐,一過其節,則二臟俱傷,經言若錯,其歸一也。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音窘)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素問》曰:心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喜傷心。《九卷》及《素問》又曰:精氣並於心則喜,或言:心與肺脾二經有錯,何謂也?解曰:心虛則悲,悲則憂;心實則笑,笑則喜。心之與肺,脾之與心,亦互相成也。

白話文:

精神五臟論第一

黃帝問道:所有針灸方法,都必須首先從精神入手。血液、脈絡、營氣、精神,都是五臟所藏之物。請問「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這些詞彙,各自代表什麼意思呢?

岐伯回答道:「天賦於我的叫做德,地賦予我的叫做氣。德之流動,氣之稀薄,則產生了生命。生命的起始叫做精,兩種精氣交合叫做神,神隨意遊走叫做魂,精氣出入結合叫做魄。能夠掌控萬物叫做心,心裡有所記憶叫做意,意念有所堅持叫做志,根據志向的變化叫做思,因思慮而遠大期盼叫做慮,因慮而處理萬物叫做智。因此,要以智慧來養生,必須順應四季的變化,適應寒暑,調和喜怒,安居樂業,調節陰陽,調和剛柔。如此,邪氣便不會產生,就能夠長壽。」

因此,過度思慮則傷神,神受損傷就會恐懼不安,行為不正;因悲傷過度則精氣耗竭而損傷生命;過度喜樂,則神氣渙散而不能收藏;過度憂愁,則氣機閉塞不通;盛怒則神志迷亂而難以自理;過度恐懼則精神渙散而無法收斂。

《素問》記載:憤怒則氣逆,嚴重時會嘔血,飲食後氣逆,導致氣上逆。喜悅則氣機調和,意志通達,營衛通暢,氣息平和舒緩。悲傷則心神繫結,肺氣上逆,兩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滯留在體內,導致氣息衰弱。恐懼則精神收斂,上焦閉塞,導致氣機逆流,下焦脹滿,氣機運行不暢。發熱則肌膚腠理開泄,營衛通暢,汗液大量排出。驚嚇則心神無依,精神無所歸宿,思慮不定,導致氣機紊亂。勞累則氣喘汗出,內外氣血都耗損,導致氣虛。思慮過度則傷心神,氣機阻塞不通,導致氣滯。 (以上九種氣的病理變化,雖然描述略有不同,但其根本道理是相同的。)

肝臟藏血,血液寄宿著魂魄;在氣表現為言語,在液體表現為眼淚。肝氣虛則容易恐懼,肝氣實則容易發怒。《素問》記載:人睡覺時血液迴歸肝臟,肝臟依靠血液才能夠視物,足部依靠血液才能夠行走,手掌依靠血液才能夠握物,手指依靠血液才能夠取物。

心臟藏脈,脈絡寄宿著神;在氣表現為吞咽,在液體表現為汗液。心氣虛則容易悲憂,心氣實則容易無緣無故地大笑不止。

脾臟藏營氣,營氣寄宿著意念;在氣表現為呃逆,在液體表現為唾液。脾氣虛則四肢無力,五臟不安;脾氣實則腹部脹滿,大小便不利。(呃逆,音同噯)

肺臟藏氣,氣息寄宿著魄;在氣表現為咳嗽,在液體表現為鼻涕。肺氣虛則呼吸困難,氣短;肺氣實則喘息,胸部滿悶,呼吸困難。

腎臟藏精,精氣寄宿著元氣;在氣表現為打哈欠,在液體表現為唾液。腎氣虛則容易厥冷,腎氣實則腹部脹滿,五臟不安。必須仔細觀察五臟的病理表現,來判斷其氣的虛實,然後謹慎調理。

肝氣悲傷過度則損傷魂魄,魂魄受損則會狂妄,精氣不能守藏,導致陰莖縮小,筋脈攣縮,兩脅肋骨不能抬起,毛髮枯萎,面色蒼白,最終死於秋季。《素問》記載:肝在聲音方面表現為呼喊,在動作方面表現為握物,在精神方面表現為憤怒,憤怒傷肝。《九卷》和《素問》又記載:精氣聚集於肝則憂鬱。解釋為:肝虛則恐懼,肝實則憤怒,憤怒持續不息,也會產生憂鬱。

肝與腎,脾與肺,互相依存。脾屬土,其他四臟都依靠脾的滋養。所以,恐懼之氣產生於肝,而最終損傷腎臟;愛慾之情產生於脾,而最終損傷肝臟。肝與膽相通,膽是中精之府。腎臟藏精,所以恐懼與憤怒相互影響,一旦超過限度,則兩個臟器都會受損。經書所言雖然略有不同,但歸根結底是相同的道理。

心,過度思慮則傷神,神受損傷就會恐懼不安,精神失常,身體消瘦,毛髮枯萎,面色蒼白,最終死於冬季。《素問》記載:心在聲音方面表現為笑,在動作方面表現為憂愁,在精神方面表現為喜悅,喜悅傷心。《九卷》和《素問》又記載:精氣聚集於心則喜悅。有人說:心與肺脾二經有錯綜複雜的關係,這是什麼意思呢?解釋為:心虛則悲傷,悲傷則憂愁;心實則喜笑,喜笑則愉悅。心與肺,脾與心,也互相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