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精神五臟論第一

黃帝問曰: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岐伯對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也。

白話文:

生命之始起源於精子,兩個精子交合而誕生神靈,隨同神靈而活動的就是魂,精靈出入人體叫做魄,能對事物反映的就是心,心中有所惦記的就是意,意念有所停留的就是志,因志而改變的是思,因思而遙遠的想念就是慮,因慮而觀察事物就是智。所以智可以養生,一定要順應四時變化而適應寒暑,保持喜怒有節而安居靜處,調和陰陽而調整剛柔,這樣邪僻之物就不會產生,可以長生久視。

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謂之魂,並精出入謂之魄,可以任物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有所存謂之志,因志存變謂之思,因思遠慕謂之慮,因慮處物謂之智。故智以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邪僻不生,長生久視。

是故怵惕思慮者則神傷,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正;因悲哀動中者,則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蕩憚而不收(《太素》不收作失守)。

白話文:

因此,經常恐懼和多愁善思的人,傷神,傷神則恐懼放蕩而不端正;憂傷導致肝氣(中氣)鬱動的人,耗竭絕望而失去生命活力;喜愛快樂的人,精神疲憊而無法收藏;憂愁的人,氣機閉塞而不流通;盛怒的人,精神錯亂而難以治理;恐懼的人,精神萎靡不振而無法收斂。

《素問》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食而氣逆,故氣上。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兩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恐則神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熱則腠理開,營衛通,汗大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

白話文:

《素問》中說:生氣時,氣往上逆流,嚴重時會嘔吐出血。吃東西時,氣也往上逆,所以氣往上走。高興時,氣和順,志氣通達,營衛運行通暢,所以氣舒緩。悲傷時,心氣急促,肺葉張開,上下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留在體內,所以氣消沉。恐懼時,神志退縮,上焦閉塞,氣往回走,下焦脹滿,所以氣不暢通。炎熱時,腠理張開,營衛運行通暢,汗液大量排出。驚嚇時,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思慮不定,所以氣混亂。

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思則心有所傷,神有所止,氣流而不行,故氣結。(以上言九氣,其義小異大同。)

白話文:

勞累則喘且汗出,內外都過度,所以氣耗盡了。思慮則心有所憂傷,神志有所停留,氣流不通暢,所以氣機鬱結。(以上所述九種氣,其義略微不同,大體相通。)

肝藏血,血舍魂;在氣為語,在液為淚。肝氣虛則恐,實則怒。《素問》曰: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白話文:

肝臟儲藏血液,血液是魂魄的居所;在氣體方面表現為說話,在體液方面表現為眼淚。肝氣虛弱則恐懼,肝氣實盛則憤怒。《素問》中說:人睡覺時,血液歸於肝臟,肝臟接受血液後能看東西,腳接受血液後能走路,手掌接受血液後能握住東西,手指接受血液後能抓握東西。

心藏脈,脈舍神;在氣為吞,在液為汗。心氣虛則悲憂,實則笑不休。

脾藏營,營舍意;在氣為噫,在液為涎。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涇溲不利。(噫音作噯。)

肺藏氣,氣舍魄;在氣為咳,在液為涕。肺氣虛則鼻息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憑(《九墟》作盈)仰息。

腎藏精,精舍氣;在氣為欠,在液為唾。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必審察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而謹調之。

白話文:

腎臟藏有精華,精華儲藏著氣;精華在氣中被稱作「欠」,在津液中被稱作「唾」。腎氣虛弱則會有抽搐的症狀,腎氣旺盛則有脹滿的症狀,五臟就會不安。一定要詳細診察五臟的病症外形,以瞭解五臟之氣的虛實,並慎重地調整。

肝氣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其精不守(一本作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令人陰縮而筋攣,兩脅肋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素問》曰:肝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志為怒,怒傷肝。《九卷》及《素問》又曰:精氣並於肝則憂。解曰:肝虛則恐,實則怒,怒而不已,亦生憂矣。

白話文:

肝氣鬱結,傷及魂魄,就會導致精神錯亂,行為不端。會讓人感到恐懼、憂鬱,身體也會出現筋攣、肋骨疼痛、毛髮枯萎、面色萎黃等症狀,最終可能在秋季死亡。《素問》中說:肝臟在聲音上表現為呼喊,在動作上表現為握持,在情緒上表現為憤怒,憤怒會損傷肝臟。《九卷》和《素問》中又說:精氣聚集在肝臟就會產生憂鬱。解釋:肝虛則會恐懼,肝實則會憤怒,憤怒不已,也會產生憂鬱。

肝之與腎,脾之與肺,互相成也。脾者土也,四臟皆受成焉。故恐發於肝而成於腎;愛發於脾,而成於肝。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也。腎藏精,故恐同其怒,怒同其恐,一過其節,則二臟俱傷,經言若錯,其歸一也。

白話文:

肝臟和腎臟、脾臟和肺臟,互相成就。脾臟屬土,其他四種臟腑都受惠於脾臟。所以恐懼發自肝臟而完成於腎臟;愛情發自脾臟,而完成於肝臟。肝臟與膽相合,膽是身體精氣的來源。腎臟儲藏精氣,所以恐懼和憤怒相通,憤怒和恐懼相互交替,一旦超過限度,則兩種臟腑都受到損傷。經書上說如果錯亂,其結果都是一樣的。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音窘)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素問》曰:心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喜傷心。《九卷》及《素問》又曰:精氣並於心則喜,或言:心與肺脾二經有錯,何謂也?解曰:心虛則悲,悲則憂;心實則笑,笑則喜。心之與肺,脾之與心,亦互相成也。

白話文:

心臟,驚慌恐懼,思慮過度就會損傷精氣,精氣受損就會膽怯恐懼,神不守舍;臉色昏暗,肌肉消瘦,毛髮枯槁,面色枯黃,在冬天死亡。《素問》說:心臟在聲音上表現為微笑,在情緒上表現為憂愁,在志向上表現為喜悅,喜悅會損傷心臟。《九卷》和《素問》又說:精氣聚集在心臟就會歡喜。有人說:心臟與肺臟、脾臟經絡有錯雜,這是什麼意思?解釋說:心臟虛弱就會憂傷,憂傷就會憂愁;心臟充實就會歡笑,歡笑就會喜悅。心臟與肺臟,脾臟與心臟,也是互相影響的。

故喜發於心而成於肺,思發於脾而成於心,一過其節,則二臟俱傷。此經互言其義耳,非有錯也。(又楊上善云:心之憂在心變動,肺之憂在肺之志。是則肺主於秋,憂為正也;心主於憂,變而生憂也)

白話文:

所以高興的事情,發端於心裡,而積聚在肺裡;憂愁的事情,發端於脾中,而發散在心裡。一旦超過了調節的度,那麼心臟和肺臟就會同時受損。這段經文的意思是相互印證的,並沒有錯誤。(此外,楊上善說:心臟的憂愁在於心臟的變化,肺臟的憂愁在於肺臟的意志。這是因為肺臟主治秋天,憂愁是正常的;心臟主治憂愁,這個憂愁是轉化而來的)

脾,愁憂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悶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素問》曰:脾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志為思,思傷脾。《九卷》及《素問》又曰:精氣並於脾則飢(一作畏。)

白話文:

脾臟,如果鬱結憂愁不散就會損傷意志,意志受損則感到抑鬱煩悶,四肢無力,毛髮枯槁,面色萎黃,春天死亡。《素問》說:脾臟在聲音上表現為唱歌,在形體上表現為打嗝,在意志上表現為思考,思考多會損傷脾臟。《九卷》和《素問》還說:精氣匯聚於脾臟則會感到飢餓(一作畏懼)。

肺喜樂,樂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其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素問》曰:肺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志為憂,憂傷肺。《九卷》及《素問》又曰:精氣並於肺則悲。

白話文:

肺喜歡歡樂,但過度歡樂就會損傷魄。魄受損傷就會癲狂,癲狂的人意志喪失、精神恍惚,皮肉枯槁、毛髮失去光澤、面色枯黃,最終在夏天死去。《素問》說:肺在聲音上表現為哭泣,在變動上表現為咳嗽,在情緒上表現為憂愁,憂傷會損傷肺。《九卷》和《素問》又說:精氣充滿肺就會悲傷。

腎,盛怒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俯仰,毛悴色夭,死於季夏。《素問》曰;腎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志為怒,怒傷腎。《九卷》及《素問》又曰:精氣並於腎則恐,故恐懼而不改(一作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白話文:

腎臟,如果憤怒不止,就會損害心智。心智受損,就會喜忘前言,腰脊無法俯仰,毛髮枯黃,皮膚失去光澤,在季夏死亡。《素問》說:腎臟在聲音上表現為呻吟,在變化上表現為戰慄,在志向上表現為憤怒。憤怒會損傷腎臟。《九卷》和《素問》又說:精氣聚集在腎臟,就會產生恐懼。因此,恐懼而不改變(或釋放),就會損傷精氣。精氣受損,就會骨酸痿厥,精氣也會自行向下脫漏。因此,五臟是精氣的藏納之所,不能損傷。如果受損,就會失去陰精的保護,陰精虛弱,就會沒有生氣,沒有生氣,就會死亡。

是故用針者,觀察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傷,針不可以治也。

2. 五臟變腧第二

黃帝問曰;五臟五腧,願聞其數?岐伯對曰:人有五臟,臟有五變,變有五腧,故五五二十五腧,以應五時。

肝為牡臟,其色青,其時春,其日甲乙,其音角,其味酸(《素問》曰肝在味為辛,於經義為未通。)

心為牡臟,其色赤,其時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素問》曰心在味為咸,於經義為未通。)

脾為牡臟,其色黃,其時長夏,其日戊己,其音宮,其味甘。

肺為牝臟,其色白,其時秋,其日庚辛,其音商,其味辛(《素問》曰肺在味為苦,於經義為未通)。

腎為牝臟,其色黑,其時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鹹。是謂五變。

臟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時主夏,夏刺腧;音主長夏,長夏刺經;味主秋,秋刺合。是謂五變,以主五腧。曰:諸原安合,以致五腧?曰:原獨不應五時,以經合之,以應其數,故六六三十六腧。

白話文:

臟臟所屬是冬季,冬季針刺太淵穴;顏色所屬是春季,春季針刺榮穴;時間所屬是夏季,夏季針刺俞穴;聲音所屬是長夏,長夏針刺經穴;味道所屬是秋季,秋季針刺合穴。這叫做五變,用來主掌五腧。問:諸原穴與五腧穴應該怎麼配合呢?答:原穴並不能單獨適應五時,所以應該與經穴配合,以適應五時。所以六六三十六腧。

曰:何謂臟主冬,時主夏,音主長夏,味主秋,色主春?曰:病在臟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腧,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一作絡)滿而血者病在胃(一作胸),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故命曰味主合,是謂五變也。人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濁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白話文:

請問:什麼是臟主冬、時主夏、音主長夏、味主秋、色主春?

答:疾病在臟腑的,取井穴來治療;疾病表現在顏色上的,取滎穴來治療;疾病在經絡時間發作嚴重的,取腧穴來治療;疾病表現在聲音上的,取經穴來治療;經絡滿溢而血瘀的,疾病在胃,以及飲食不節制而得的疾病,取合穴來治療,所以說味道主合,這叫做五變。人體違逆春氣,則少陽不生長,肝氣內變;違逆夏氣,則太陽不增長,心氣內洞;違逆秋氣,則太陰不收斂,肺氣焦滿;違逆冬氣,則少陰不收藏,腎氣濁沉。四季的陰陽,是萬物的根本。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逆其根則伐其本矣。故陰陽者,萬物之終始也。順之則生,逆之則死;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論五臟相傳所勝也。假使心病傳肺,肺未病逆治之耳。

白話文:

所以聖人在春天和夏天養護陽氣,在秋天和冬天養護陰氣,以順應根本,違背根本就破壞根本啊。所以陰陽是萬物的起始與終結。順應陰陽則生,違背陰陽則死;違背順序為違背自然,這就是所謂的內傷。所以聖人不在生病後治病,而在生病前治病,研究五臟之間的相傳而控制病情。假設心臟疾病傳染給肺臟,肺臟還沒生病,那麼就先治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