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 卷一 (2)
卷一 (2)
1. 精神五臟論第一
故喜發於心而成於肺,思發於脾而成於心,一過其節,則二臟俱傷。此經互言其義耳,非有錯也。(又楊上善云:心之憂在心變動,肺之憂在肺之志。是則肺主於秋,憂為正也;心主於憂,變而生憂也)
脾,愁憂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悶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素問》曰:脾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志為思,思傷脾。《九卷》及《素問》又曰:精氣並於脾則飢(一作畏。)
肺喜樂,樂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其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素問》曰:肺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志為憂,憂傷肺。《九卷》及《素問》又曰:精氣並於肺則悲。
腎,盛怒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俯仰,毛悴色夭,死於季夏。《素問》曰;腎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志為怒,怒傷腎。《九卷》及《素問》又曰:精氣並於腎則恐,故恐懼而不改(一作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是故用針者,觀察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傷,針不可以治也。
白話文:
精神五臟論第一
所以喜悅之情發源於心,最終影響到肺;思慮之情發源於脾,最終影響到心。如果超過了限度,那麼心肺都會受損。這段經文互相闡述其義理,並非矛盾。(楊上善也說:心的憂慮在於心的變化動盪,肺的憂慮在於肺的意志。因此,肺主秋,憂愁是肺的正常狀態;心主喜,喜悅過度則轉化為憂慮。)
憂愁鬱結不解會傷脾,脾受傷則會感到胸悶煩亂,四肢無力,頭髮枯黃,面色憔悴,最終在春天死去。《素問》說:脾在聲音方面表現為唱歌,在動作方面表現為呃逆,在情志方面表現為思慮,思慮過度會傷脾。《九卷》和《素問》又說:精氣聚集於脾則會感到飢餓(或畏懼)。
肺喜歡快樂,快樂過度則會傷魄,魄受損則會發狂,發狂的人意志消散,皮膚乾燥粗糙,頭髮枯黃,面色憔悴,最終在夏天死去。《素問》說:肺在聲音方面表現為哭泣,在動作方面表現為咳嗽,在情志方面表現為憂愁,憂愁過度會傷肺。《九卷》和《素問》又說:精氣聚集於肺則會感到悲傷。
盛怒不止會傷腎,腎受傷則會健忘,腰脊不能彎曲,頭髮枯黃,面色憔悴,最終在季夏死去。《素問》說:腎在聲音方面表現為呻吟,在動作方面表現為顫抖,在情志方面表現為憤怒,憤怒過度會傷腎。《九卷》和《素問》又說:精氣聚集於腎則會感到恐懼,所以恐懼而不消除則會傷精,精受損則會骨頭酸痛無力,精液自行流失。所以,五臟都主掌精氣,不可受損;受損則會失去陰精,陰精不足則沒有元氣,沒有元氣則會死亡。
因此,使用針灸的人,要觀察病人的狀態,以了解精神、魂魄的存亡得失。如果五臟已受損,則針灸治療無效。
2. 五臟變腧第二
黃帝問曰;五臟五腧,願聞其數?岐伯對曰:人有五臟,臟有五變,變有五腧,故五五二十五腧,以應五時。
肝為牡臟,其色青,其時春,其日甲乙,其音角,其味酸(《素問》曰肝在味為辛,於經義為未通。)
心為牡臟,其色赤,其時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素問》曰心在味為咸,於經義為未通。)
脾為牡臟,其色黃,其時長夏,其日戊己,其音宮,其味甘。
肺為牝臟,其色白,其時秋,其日庚辛,其音商,其味辛(《素問》曰肺在味為苦,於經義為未通)。
腎為牝臟,其色黑,其時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鹹。是謂五變。
臟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時主夏,夏刺腧;音主長夏,長夏刺經;味主秋,秋刺合。是謂五變,以主五腧。曰:諸原安合,以致五腧?曰:原獨不應五時,以經合之,以應其數,故六六三十六腧。
曰:何謂臟主冬,時主夏,音主長夏,味主秋,色主春?曰:病在臟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腧,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一作絡)滿而血者病在胃(一作胸),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故命曰味主合,是謂五變也。人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濁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逆其根則伐其本矣。故陰陽者,萬物之終始也。順之則生,逆之則死;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論五臟相傳所勝也。假使心病傳肺,肺未病逆治之耳。
白話文:
五臟變腧第二
黃帝問道:五臟有五個俞穴,想知道它們的數量?岐伯回答說:人有五臟,臟有五種變化,變化又有五個俞穴,所以五五共二十五個俞穴,來對應五個季節。
肝屬於陽性臟器,它的顏色是青色,對應的季節是春天,對應的日子是甲乙,對應的聲音是角,對應的味道是酸味。(《素問》裡說肝對應的味道是辛味,在經義上沒有說通。)
心屬於陽性臟器,它的顏色是紅色,對應的季節是夏天,對應的日子是丙丁,對應的聲音是徵,對應的味道是苦味。(《素問》裡說心對應的味道是鹹味,在經義上沒有說通。)
脾屬於陽性臟器,它的顏色是黃色,對應的季節是長夏,對應的日子是戊己,對應的聲音是宮,對應的味道是甘味。
肺屬於陰性臟器,它的顏色是白色,對應的季節是秋天,對應的日子是庚辛,對應的聲音是商,對應的味道是辛味。(《素問》裡說肺對應的味道是苦味,在經義上沒有說通。)
腎屬於陰性臟器,它的顏色是黑色,對應的季節是冬天,對應的日子是壬癸,對應的聲音是羽,對應的味道是鹹味。這就是所謂的五變。
臟主掌冬季,冬季要刺井穴;顏色主掌春季,春季要刺滎穴;時令主掌夏季,夏季要刺腧穴;聲音主掌長夏,長夏要刺經穴;味道主掌秋季,秋季要刺合穴。這就是所謂的五變,用來主導五個俞穴。黃帝問道:各個原穴和合穴是怎樣對應,以達到五個俞穴的效果呢?岐伯回答說:原穴獨自不應對五個時令,要用經穴來配合,以達到它的數量,所以六六共三十六個俞穴。
黃帝問道:為什麼說臟主掌冬季,時令主掌夏季,聲音主掌長夏,味道主掌秋季,顏色主掌春季呢?岐伯回答說:病在臟腑的要取井穴,病變在顏色的要取滎穴,病情時好時壞的要取腧穴,病情變在聲音的要取經穴,經脈(有版本作絡脈)充盈血流瘀滯的,病在胃部(有版本作胸部),以及因飲食不節而得病的,要取合穴,所以命名為味道主掌合穴,這就是所謂的五變。人如果違背春天的生發之氣,就會導致少陽之氣不能生發,肝氣內生變化;違背夏天的生長之氣,就會導致太陽之氣不能生長,心氣內生空洞;違背秋天的收斂之氣,就會導致太陰之氣不能收斂,肺氣焦灼脹滿;違背冬天的藏納之氣,就會導致少陰之氣不能藏納,腎氣濁重下沉。四季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長的根本。
所以聖人要在春夏養護陽氣,秋冬養護陰氣,以順應根本,違背根本就會損傷根本。所以陰陽是萬物的開始和終結。順應它就會生長,違背它就會死亡;把順應變為違背,就叫做內格。因此,聖人不是等病發生了才去治療,而是要治療還沒有發生的疾病,是論五臟相互傳遞和剋制的規律。假設心臟的病傳到肺,肺還沒有發生病變就要逆向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