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五臟六腑陰陽表裡第三

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之腑。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腑。肝合膽,膽者清淨之腑。脾合胃,胃者五穀之腑。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少陰屬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中瀆之腑,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此六腑之所合者也。

《素問》曰:夫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

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稱六腑雖少錯,於理相發為佳。)

肝膽為合,故足厥陰與少陽為表裡。脾胃為合,故足太陰與陽明為表裡。腎膀胱為合,故足少陰與太陽為表裡。心與小腸為合,故手少陰與太陽為表裡。肺與大腸為合,故手太陰與陽明為表裡。

五臟者,肺為之蓋,巨肩陷,咽喉見於外。心為之主,缺盆之道,䯏(音滑)骨有餘,以候內𩩲骭(音曷干)。肝為之主將,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大小。脾主為胃(《九墟》《太素》作衛),使之迎糧,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凶。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

六腑者,胃為之海,廣骸(《太素》作𤜦)大頸張胸,五穀乃容。鼻隧以長,以候大腸。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目下裹大,其膽乃橫。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此所以候六腑也。上下三等,臟安且良矣。

白話文:

肺與大腸相合,大腸是負責傳導糟粕的腑。心與小腸相合,小腸是負責容納食物的腑。肝與膽相合,膽是清淨的腑。脾與胃相合,胃是容納五穀的腑。腎與膀胱相合,膀胱是負責輸布津液的腑。少陰經脈屬於腎,向上連接著肺,所以將這兩個臟器放在一起說。三焦是負責疏通水道的腑,水液由此排出,它屬於膀胱,是個獨立的腑。以上就是六腑所相合的情況。

《素問》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這六個都是由地氣所生的,都藏在陰的部位,象徵著大地,所以它們是藏而不洩的,被稱為「奇恆之府」。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個是由天氣所生的,它們的氣機象徵著天,所以它們是洩而不藏的,負責接收五臟排出的濁氣,被稱為「傳化之府」。這些腑不能長時間停留物質,而是負責輸送和排洩。肛門(魄門)也是被五臟所支配,水穀不能在其中久留。

五臟是儲藏精氣而不排洩的,所以它們是飽滿而不能再容納物質的。六腑是傳化食物而不儲藏的,所以它們是充實而不能再飽滿的。食物進入口中,胃就充實而腸就空虛;食物下到腸中,腸就充實而胃就空虛。所以腑的狀態是充實而不能飽滿,臟的狀態是飽滿而不能充實。為什麼單獨以氣口(寸口脈)來判斷五臟的情況呢?因為胃是水穀之海,是六腑的最大源頭。(雖然這裡說六腑的數量有些少,但從道理上來說,這樣解釋是相符的。)

肝與膽相合,所以足厥陰經與足少陽經互為表裡。脾與胃相合,所以足太陰經與足陽明經互為表裡。腎與膀胱相合,所以足少陰經與足太陽經互為表裡。心與小腸相合,所以手少陰經與手太陽經互為表裡。肺與大腸相合,所以手太陰經與手陽明經互為表裡。

五臟中,肺像蓋子一樣覆蓋著,肩膀突出,咽喉在外可以看見。心是君主,在胸骨上窩的地方,滑骨(鎖骨)突出,可以觀察心氣。肝是將軍,負責在外觀察,想要知道肝是否堅固,就看眼睛的大小。脾是負責衛護的(也有說是胃),負責接納糧食,觀察嘴唇和舌頭的狀況,就能知道身體的吉凶。腎是負責向外發聲的,負責聽遠處的聲音,觀察耳朵的狀況,就能知道腎的性質。

六腑中,胃像大海一樣,寬闊的胸腔,粗大的脖頸,才能容納五穀。鼻子的管道比較長,是用來觀察大腸的情況。嘴唇厚且人中長,是用來觀察小腸的情況。眼眶下部飽滿,說明膽是橫位的。鼻孔外露,說明膀胱容易排泄。鼻樑中間隆起,說明三焦的功能正常。這就是用來觀察六腑的方法。如果上下三方面都正常,就說明臟腑安好且健康。

2. 五臟六腑官第四

鼻者肺之官,目者肝之官,口唇者脾之官,舌者心之官,耳者腎之官。凡五官者,以候五臟。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目眥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故肺氣通於鼻,鼻和則能知香臭矣。心氣通於舌,舌和則能知五味矣。《素問》曰:心在竅為耳(一云舌)。

夫心者火也,腎者水也,水火既濟。心氣通於舌,舌非竅也,其通於竅者,寄在於耳(王冰雲手少陰之絡會於耳中)。故肝氣通於目,目和則能視五色矣。《素問》曰:諸脈者皆屬於目。又《九卷》曰:心藏肺,肺舍神。神明通體,故云屬目。脾氣通於口,口和則能別五穀味矣。

腎氣通於耳,耳和則能聞五音矣。

《素問》曰:腎在竅為耳。然則腎氣上通於耳,下通於陰也。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邪在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自相營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一作盡期)而死矣。

白話文:

鼻子是肺的器官,眼睛是肝的器官,嘴唇是脾的器官,舌頭是心的器官,耳朵是腎的器官。這五個器官,是用來觀察五臟的狀況的。肺有病的人會喘氣、鼻孔張大,肝有病的人眼角會發青,脾有病的人嘴唇會發黃,心有病的人舌頭會蜷縮、顴骨發紅,腎有病的人顴骨和臉色會發黑。所以,肺的氣與鼻子相通,鼻子正常就能分辨香味和臭味。心的氣與舌頭相通,舌頭正常就能分辨各種味道。《素問》說:心在體外的孔竅是耳朵(另一說法是舌頭)。

心屬火,腎屬水,水火能相互調和。心的氣與舌頭相通,但舌頭不是孔竅,它與孔竅相通是寄託在耳朵(王冰說手少陰經的絡脈會聚在耳朵裡)。所以,肝的氣與眼睛相通,眼睛正常就能看見各種顏色。《素問》說:所有的經脈都與眼睛有關。《九卷》又說:心臟收藏肺臟,肺臟安藏精神。精神通達全身,所以說眼睛屬於心臟。脾的氣與嘴巴相通,嘴巴正常就能分辨五穀的味道。

腎的氣與耳朵相通,耳朵正常就能聽到各種聲音。《素問》說:腎在體外的孔竅是耳朵。由此可知,腎的氣向上與耳朵相通,向下與生殖器相通。五臟不調和,那麼九個孔竅就會不通暢。六腑不調和,就會積聚形成癰瘡。所以,邪氣在六腑,陽脈就會不調和,陽脈不調和,氣就會停滯,氣停滯,陽氣就會過盛。邪氣在五臟,陰脈就會不調和,陰脈不調和,血就會停滯,血停滯,陰氣就會過盛。陰氣太過旺盛,陽氣就不能相互協調,這就叫做「格」。陰氣和陽氣都過盛,不能相互協調,這就叫做「關格」。患有「關格」的人,就會不能活到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