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十二原第六

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者,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骨之氣味者也。五臟有疾,出於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知五臟之害矣。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二。

白話文:

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條原。十二條原,是從四關中輸出的。四關主管五臟,五臟有疾病,就應取之於十二原。十二條原,是五臟所以稟受三百六十五塊骨頭的氣味的地方。五臟的疾病,起因於十二原,而各個原都各有所出處。明白了這些原的來源,看清了他們的相應關係,就知曉了五臟的病害。陽的脈裡面的少陰是肺,其原出於太淵穴二寸。陽的脈裡面的太陽是心,其原出於大陵穴二寸。

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衝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谿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二。膏之原出於鳩尾一。肓之原出於脖(滿設切)胦(鳥朗切)一。凡十二原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病者也。脹取三陽,飧泄取三陰(一云滯取三陰)。今夫五臟之有病,譬猶刺也,猶汙也,猶結也,猶閉也。

白話文:

陰經中屬於少陽的,是肝臟,其原穴在太衝穴。陰經中屬於太陰的,是腎臟,其原穴在太谿穴。陰經中屬於至陰的,是脾臟,其原穴在太白穴。胃的原穴在鳩尾穴。大腸的原穴在肓俞穴。凡是十二原穴,都可以主治五臟六腑的疾病。脹氣要取三陽經的原穴,腹瀉要取三陰經的原穴(也有說法是便祕要取三陰經的原穴)。如今五臟的疾病,就好比是刺痛、汙濁、結塊、閉塞。

刺雖久猶可拔也,汙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汙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白話文:

刺即使扎得很深,還是可以拔出來的;汙漬即使留得很久,還是可以洗掉的;結即使打得很緊,還是可以解開的;不通的路即使封閉得很久,還是可以打開的。有的人說,病久了就治不好了,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善於使用針灸的人,可以把疾病去掉,就如同拔掉刺,洗掉汙漬,解開結,打開不通的路一樣,即使是長久以來的疾病也能治癒。說不能治好的,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

2. 十二經水第七

黃帝問曰: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臟六腑。夫十二經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臟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氣而揚之。經脈者,受血而營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淺,灸之壯數,可得聞乎?岐伯對曰: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中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氣血,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定數。其治以針灸,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經脈有十二條,外合於十二條經水,內屬於五臟六腑。那十二條經水,吸收水份並運行。而五臟,則與神氣魂魄相結合,並儲藏它們。至於六腑,吸收穀物並進行消化,並接受氣體並將其運送。經脈吸收血液並運送。將它們合在一起治療疾病,該怎麼做呢?針刺的深度、淺度,灸的壯數,可以告訴我嗎?

岐伯回答說,臟器的堅脆、腑的大小、穀物的多少、脈的長短、血的清濁、氣的多少,在十二經中,有較多血而較少氣的,有較少血而較多氣的,有血氣都很多的,有血氣都很少的,這些都有固定的數目。用針灸治療,可以調節經氣,鞏固常有,使它們相互協調。

此人之參天地而應陰陽,不可不審察之也。

足陽明外合於海水,內屬於胃。

足太陽外合於清水,內屬於膀胱,而通水道焉。

足少陽外合於渭水,內屬於膽。

足太陰外合於湖水,內屬於脾。

足厥陰外合於沔水,內屬於肝。

足少陰外合於汝水,內屬於腎。

手陽明外合於江水,內屬於大腸。

手太陽外合於淮水,內屬於小腸,而水道出焉。

手少陽外合於漯水,內屬於三焦。

手太陰外合於河水,內屬於肺。

手心主外合於漳水,內屬於心包。

手少陰外合於濟水,內屬於心。

白話文:

這個人參天地而應陰陽,我們不可不仔細觀察他。

足陽明經脈在外與海水相通,在內屬於胃。

足太陽經脈在外與清水相通,在內屬於膀胱,並且負責通暢水道。

足少陽經脈在外與渭水相通,在內屬於膽。

足太陰經脈在外與湖水相通,在內屬於脾。

足厥陰經脈在外與沔水相通,在內屬於肝。

足少陰經脈在外與汝水相通,在內屬於腎。

手陽明經脈在外與江水相通,在內屬於大腸。

手太陽經脈在外與淮水相通,在內屬於小腸,並且水道由此而出。

手少陽經脈在外與漯水相通,在內屬於三焦。

手太陰經脈在外與河水相通,在內屬於肺。

手心主經脈在外與漳水相通,在內屬於心包。

手少陰經脈在外與濟水相通,在內屬於心。

凡此五臟六腑十二經水者,皆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此皆內外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故天為陽,地為陰,腰以上為天,下為地。故海以北者為陰,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漳以南者為陽,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陽,此一州之陰陽也。此人所以與天地相參也。

白話文:

凡是這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中的水液,都有外在的源泉,也都有內在的依據,這都是內外互相貫通的,就像一個環沒有始端一樣。人體經絡也是如此。所以天為陽,地為陰,腰以上是天,腰以下為地。因此,海的北方為陰,湖的北方為陰中之陰,漳水的南方為陽,黃河的北方到漳水為陽中之陰,漯水的南方到長江為陽中之陽,這就是一個州的陰陽。人之所以與天地相參,也是出於這個道理。

曰:夫經水之應經脈也,其遠近之淺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刺之奈何?曰: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而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寫。

白話文:

他說,經水融入經脈的地方,無論是深或淺、遠或近,水血的多少都不一樣,如果全部都一起刺激,怎麼辦呢?他說,足陽明是五臟六腑的匯聚處,它的脈絡粗大,血多氣盛,而且發熱且強壯,如果要刺這種經脈,如果不刺得深一點,就無法推散。如果刺得不夠久、不夠透徹,就無法有效發散。

足陽明多血氣,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少陽少血氣,刺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陽多血氣,刺深五分,留七呼。

足太陰多血少氣,刺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陰少血多氣,刺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陰多血少氣,刺深一分,留一呼。

白話文:

足陽明經脈血氣旺盛,針刺深度六分,留針時間十個呼吸。足少陽經脈血氣較少,針刺深度四分,留針時間五個呼吸。足太陽經脈血氣旺盛,針刺深度五分,留針時間七個呼吸。足太陰經脈血氣不足,針刺深度三分,留針時間四個呼吸。足少陰經脈血氣不足,針刺深度二分,留針時間三個呼吸。足厥陰經脈血氣不足,針刺深度一分,留針時間一個呼吸。

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也疾,其刺深皆無過二分,留皆無過一呼。其少長小大肥瘦,以心料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澀,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白話文:

手部的陰陽,接受氣的管道較近,氣的運行也較快,刺入的深度都不要超過二分,針刺時間不要超過一次呼吸。人的高矮胖瘦,要用心去衡量,這叫做符合自然規律,灸法也一樣。如果灸刺超過這個限度,就會得到惡火,導致骨頭枯萎、脈搏澀滯;如果刺入過深,就會導致人體元氣脫失。

曰:夫經脈之大小,血之多少,膚之厚薄,肉之堅脆,及䐃之大小,可以為度量乎?曰:其可為量者,取其中度者也,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者也。若失度人之痟(音消,渴病)瘦而形肉脫者,烏可以度量刺乎。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

白話文:

有人問:經絡的大小、血液的多寡、皮膚的厚薄、肌肉的堅韌,以及穴位的尺寸,這些可以拿來作為測量的標準嗎?

回答說:可以拿來作為測量標準的,是要取中間值,也就是說,不是過於瘦弱,且血氣不衰的人。如果遇到過度瘦弱,血氣虛衰的人,怎麼能夠用標準的尺寸來針灸呢?應該仔細觀察、觸摸、按壓,根據他們寒熱盛衰的情況進行調整,這才是因人而異、適當施治的真諦。

3. 四海第八

人有四海,十二經水者皆注於海。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穀之海。胃者為水穀之海,其腧上在氣街,下至三里。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腧上在大杼,下出巨虛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腧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腦者為髓之海,其腧上在其蓋,下在風府。凡此四海者,得順者生,得逆者敗;知調者利,不知調者害。

白話文:

人體有四個「海」,十二經脈之水都會匯集到海中。分別是:骨髓海、血液海、氣海、水穀之海。胃為水穀之海,它的輸注穴位上在氣街,下到三里。衝脈為十二經脈之海,它的輸注穴位上在大杼,下出巨虛上下廉。(指足三陰經) 。膻中為氣之海,它的輸注穴位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腦為髓之海,它的輸注穴位上在頭頂的百會穴,下在風府。這四個「海」中的生氣運行正常則人體健康,生氣運行不正常則人體患病;懂得調理它們的人就會受益,不懂得調理的人就會受到傷害。

曰:四海之逆順奈何?曰:氣海有餘,則氣滿胸中悗,急息面赤;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鬱也,然不知其所病;不足則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水穀之海有餘,則腹脹滿;不足則飢不受穀食。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不足則腦轉耳鳴,脛胻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曰:調之奈何?曰:審守其腧而調其虛實,無犯其害;順者得復,逆者必敗。

白話文:

問:四海的盛衰變化如何?答:氣海充盈,則氣滿胸中,呼吸急促,面紅耳赤;氣海不足,則氣少,難以言語。血海充盈,則經常覺得自己的身體很大,感到鬱悶,但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裡;血海不足,則經常覺得自己的身體很小,很窄,但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裡。水穀之海充盈,則肚子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飢餓,不能進食。髓海充盈,則輕盈有力,超過自己的負荷;髓海不足,則頭暈耳鳴,小腿痠痛,眩暈頭昏,什麼也看不見,懶惰疲倦,只能安臥。

4. 氣息周身五十營四時十分漏刻第九

黃帝問曰:五十營奈何?岐伯對曰:周天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氣行一周千八分。人經絡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故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脈行六尺,日行二分。

白話文:

黃帝問:「人體內的五十個營衛系統是如何運行的?」

岐伯回答說:「周天二十八宿,每一宿又分為三十六個分度,人的氣息在體內運行一週是1080分。人經絡上下左右前後共有二十八條脈絡,周身長度是16丈2尺,與二十八宿相對應。漏水一百刻,一分為晝夜兩部分。因此,人一呼一吸,脈搏跳動兩次,氣息運行三寸。一呼一吸,脈搏也跳動兩次,氣息運行三寸。呼吸平定,氣息運行六寸。十次呼吸,脈搏運行六尺,一天運行兩分。」

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於中,一周於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分有奇。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於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有奇。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百十分有奇。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已終矣。

白話文:

二百七十次呼吸,氣行走十六丈二尺,氣行走交通在身體的中間,一週遍及全身,二刻漏水,一日行走二十多分鐘。五百四十次呼吸,氣行走兩周遍及全身,四刻漏水,一日行走四十多分鐘。二千七百次呼吸,氣行走十週遍及全身,二十刻漏水,一日行走五百宿二百多分鐘。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氣行走五十營遍及全身,一百刻漏水,一日行走二十八宿,漏水都結束了,脈氣也結束了。

(王冰曰:此略而言之也,細言之,則常以一十周加一分又十分分之六,乃奇分盡也)。所謂交通者,並行一數也。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者,謂之狂生。所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也。(此段舊在經脈根結之末,今移在此。

白話文:

他說:衛氣的運行情況如何?

答:一年有十二個月,一天有十二個時辰,子午是經脈,卯酉是緯線;天空中一面七宿,周天四七二十八宿,房昂是緯線,張虛是經線;所以從房宿到畢宿是陽,從昂宿到心宿是陰。陽主白天,陰主夜晚;所以衛氣的運行,一天一夜五十次循環全身。白天合於陽二十五次循環,晚上運行在陰中也二十五次循環,周遍五臟(另一版本寫作年);所以平旦陰氣用盡,陽氣從眼睛散出,眼睛睜開則氣運行於頭部,沿著頸項,向下走足太陽經,沿著背部下降到小指端。那些分散的衛氣,分佈於眼睛,分別(另一版本說分別於眼睛的銳眥),走下手太陽經,向下到手的無名指外側。

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足少陽,注小指次指之間。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小指之間。別者以上至耳前,合於頷脈,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入足五指之間。其散者從耳,下手陽明入大指之間。入掌中,直至於足,入足心,出內踝下行陰分,復合於目,故為一周。

白話文:

  1. 散:指經脈的散佈。

  2. 目銳眥:眼角尖銳的地方。

  3. 下足少陽:指經脈向下行至足少陽膽經。

  4. 注:注入。

  5. 小指次指之間:小指和小指旁邊的那個手指之間,即無名指和小指之間。

  6. 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從眼角尖銳的地方開始,沿著手少陽三焦經的分佈方向向下行至小指之間。

  7. 別:指經脈的分支。

  8. 以上至耳前,合於頷脈:指經脈從眼角尖銳的地方開始,向上行至耳前,與頷脈相合。

  9. 注足陽明:注入足陽明胃經。

  10. 下行至跗上:向下行至腳背的上方。

  11. 入足五指之間:進入足部的五個腳趾之間。

  12. 其散者從耳:指經脈從耳朵開始散佈。

  13. 手陽明入大指之間:向下行至手陽明大腸經,並進入大拇指和小拇指之間。

  14. 入掌中,直至於足:進入手掌,一直延伸到腳。

  15. 入足心:進入腳心。

  16. 出內踝下行陰分:從內踝外出,向下行於腳部的陰分。

  17. 復合於目:再回到眼睛。

  18. 故為一週:因此,這條經脈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圈。

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於身一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氣行於身三周與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氣行於身五周與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氣行於身七周與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氣行於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氣行於身十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氣行於身十二周與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氣二十五周於身有奇分與十人身之四。陽盡於陰,陰受氣矣。

白話文:

所以,每天走一舍(三十里),人體氣運行一週,遍及全身的八十分之一;每天走二舍,人體氣運行三週,遍及全身的六十分之一;每天走三舍,人體氣運行五週,遍及全身的四十分之一;每天走四舍,人體氣運行七週,遍及全身的二十分之一;每天走五舍,人體氣運行九周;每天走六舍,人體氣運行十週,遍及全身的八十分之一;每天走七舍,人體氣運行十二週,遍及全身的六十分之一;每天走十四舍,人體氣運行二十五週,遍及全身的四十分之一。陽氣過度消耗,陰氣就受到影響。

其始入於陰,常從足少陰注於腎,腎注於心,心注於肺,肺注於肝,肝注於脾,脾復注於腎,為一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氣行於身(一云陰臟)一周與十分臟之八,亦如陽之行二十五周而復會於目。陰陽一日一夜,舍於奇分十分身之四與十分臟之四(一作二,上文十分臟之八,此言十分臟之四,疑有誤)。是故人之所以臥起之時有早晏者,以奇分不盡故也。

白話文:

人體的陰氣由足少陰經進入身體,然後依次由腎輸注到心、肺、肝、脾,最後回輸到腎,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稱為「一週」。在夜晚行走一舍的過程中,人體的陰氣在遍佈全身(也有稱為「陰臟」)一週,並且八分滿,這與陽氣行經二十五週後重新匯集於眼睛的過程相似。陰陽在一日一夜中,在奇分的十分身之四和十分臟之四(有的版本寫二,上文提到十分臟之八,此處提到十分臟之四,可能是有誤)處停留。因此,人們在早晚起臥的時間上有所差異,這是由於奇分沒有完全結束的緣故。

曰:衛氣之在身也,上下往來無已,其候氣而刺之奈何?曰:分有多少,日有長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後常以平旦為紀,夜盡為始。是故一日一夜,漏水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無已,日入而止,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

白話文:

古人說:衛氣在人體內,上下往來運行,不停息,那麼根據氣候而針刺,應該怎麼辦呢?回答說: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各有多少日子,白天和黑夜各有多長,春夏秋冬,各有不同的規律,然後通常以黎明為基準,夜晚結束為開始。因此,一天一夜,漏水滴一百刻。二十五刻是半天的度量。通常如此,沒完沒了,太陽落下而停止,隨著太陽的長短,各自作為基準。謹慎地等待氣候所在的地方而針刺。這就是「逢時」。

病在於陽分,必先候其氣之加在於陽分而刺之;病在於陰分,必先候其氣之加在於陰分而刺之,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百病不除。

白話文:

疾病在人體的陽分,一定要先等其病氣到陽分,才能進行針刺治療。疾病在人體的陰分,一定要先等其病氣到陰分,才能進行針刺治療。認真等待合適的時機,疾病能夠痊癒。如果錯過時機,反覆的等待,各種疾病都不能治癒。

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

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五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六刻,人氣在少陽;

水下七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八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九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刻,人氣在少陽;

水下十一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十二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十三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四刻,人氣在少陽;

水下十五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十六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十七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八刻,人氣在少陽;

水下十九刻,人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二十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十二刻,人氣在少陽;

水下二十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二十五刻,人氣在太陽。此少半日之度也。

白話文:

從子時開始,每過一個時辰(兩個小時),人體的氣機就依序流轉於太陽、少陽、陽明、陰分四個經脈。 如此循環往復,直到午時(中午)為止,共計十二個時辰,這便是半日之度。

從房至畢一十四度,水下五十刻,半日之度也。從昴至心亦十四度,水下五十刻,終日之度也。日行一舍者,水下三刻與十(《素問》作七)分刻之四。大要常以日加之於宿上也,則知人氣在太陽。是故日行一宿,人氣在三陽與陰分。常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紛紛𤽉𤽉(普巴切),終而復始。

一日一夜,水行百刻而盡矣。故曰刺實者刺其來,刺虛者刺其去,此言氣之存亡之時,以候虛實而刺之也。

白話文:

從房宿到畢宿為十四個星度,而水在下面經過五十刻的運行,這是半天的計時單位。從昴宿到心宿也是十四個星度,而水在下面經過五十刻的運行,這是全天的計時單位。太陽一天運行一個舍,即水運行了三刻,加上十分或七分之四的刻數。總的原則是常常用日頭的運行來衡量星宿的位置,那麼就可以知道人體的精氣所在是太陽經太陽穴。因此太陽一天運行一個星宿,人體的精氣分佈在三陽經和陰經上。永遠如此,不會間斷,與天地相同,交錯運行,週而復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