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營氣第十

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氣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循臂內上廉。注手陽明上行至面。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脾,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之端。

白話文:

營氣的運作,內部以穀物為根本。穀物進入胃中,氣傳輸到肺部,在五臟六腑中流溢,佈散於身體外部。精純的氣運行在經絡中,經常運行不已,周而復始,這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律。所以營氣從太陰經(肺經)而出,沿著手臂內側上行,注入手陽明經(大腸經)向上行至面部。注足陽明經(胃經)向下行至足跗上,注於大趾間。與太陰經相合,向上行抵脾臟,從脾臟注於心臟。循著手少陰經(心經)出腋下經臂,注於小指之端。

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䪼(一作項)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入(一作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手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從手腕上的陽谷穴向上行到腋窩,經過肩部上的肩貞穴,從眼部內眥到頭頂百會穴,再由頭頂下行到後頸,與足太陽膀胱經匯合,沿著脊柱向下行到臀部以下,終止於小指末端。足太陽膀胱經從腳底的湧泉穴向上行到小腿內側的崑崙穴,再向上行到膝蓋後方的委中穴,經過臀部以下與手太陽小腸經匯合,再沿著脊柱向上行到頭頂百會穴,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交,終止於額頭上的印堂穴。足少陰腎經從腳底的湧泉穴向上行到小腿內側的太谿穴,再向上行到膝蓋後方的委中穴,經過臀部以下與足太陽膀胱經匯合,再沿著脊柱向上行到頭頂百會穴,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交,終止於耳後翳風穴。心主脈從腋窩下臂部向上行到肘部,經過兩條肌腱之間,進入手掌,從中指末端出來,再回到小指和無名指的末端。手少陽三焦經從手腕上的關沖穴向上行到胸部的膻中穴,然後分散到三焦,從三焦注膽,再從膽經出脅。

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鬲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一作關)。其支別者,上額循顛下項中,循脊入骶(音氐),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裡,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行,逆順之常也。

白話文:

足少陽的經脈從下而行,到腳背上,再從腳背分出,注入大腳趾之間。足厥陰的經脈從下而行,到肝臟,從肝臟而上,注入膈上,沿喉嚨進入頏顙的孔穴,一直通到畜門(有的作「關」)。它的支脈從額上沿頭頂下行到項中,沿脊柱進入骶部,這便是督脈。絡陰器,向上經過陰毛的中央,進入臍中,向上沿著腹腔內,進入缺盆,向下注入肺中,再出來與太陰經相合。這是營氣的運行,是逆順的常規。

2. 營衛三焦第十一

黃帝問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安從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岐伯對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氣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亦二十五度,分為晝夜。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人體是如何獲得能量的,陰陽又是如何在體內交匯的?營和衛分別是什麼?它們是如何產生的?老人和壯人的能量是否相同?陰陽的能量位置是否不同?我希望你能解釋一下。

岐伯回答說:人體獲得能量是通過飲食,食物進入胃中,能量通過肺部輸送到整個身體的五臟六腑。清澈的能量稱為營,渾濁的能量稱為衛,營在脈內運行,衛在脈外運行,營不停地循環,五十年後又會重新匯合。陰陽相互貫通,就像一個沒有端點的環一樣,衛氣在陰部運行 25 度,在陽部也運行 25 度,並以此形成晝夜交替。

故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日中而陽隴(一作襲,下同)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日中為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名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

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白話文:

因此,太陽在正午時升起,在正半夜時落下。所以正午時陽氣最旺,是為重陽;正半夜時陰氣最旺,是為重陰。因此,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正半夜時陰氣最旺,正半夜之後陰氣減弱,平旦時陰氣消失,陽氣開始增長。正午時陽氣最旺,日落後陽氣減弱,日落後陽氣消失,陰氣開始增長。正半夜時陰氣最旺,人們都睡覺了,叫做合陰。平旦時陰氣消失,陽氣開始增長。

曰:老人不夜瞑,少壯不夜寤者,何氣使然?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利,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減,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而夜不得瞑。

白話文:

請問:老人不能在晚上入睡,年輕人也不能在晚上睡著,是什麼氣造成的?答:年輕人的氣血旺盛,肌肉光滑,氣道通暢,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所以白天精神充沛,晚上能睡好覺。老年人的氣血衰退,肌肉乾燥,氣道澀滯,五臟之氣相互搏擊,營氣衰少,衛氣內侵,所以白天不精神,晚上不能入睡。

曰:願聞營衛之所行,何道從始?曰: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上焦出於胃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手太陰之分而行,還注手陽明,上至舌,下注足陽明,常與營俱行於陰陽各二十五度為一周,故日夜五十周而復始,大會於手太陰。

白話文:

請問營衛的運行路線,是從哪裡開始?是從中焦出來的,衛是從下焦出來的。上焦是從胃口出來的,沿著咽喉以上貫通橫膈,而分佈在胸中。經過腋下,沿著手太陰的分佈而運行,返回注入手陽明,向上至舌頭,向下注入手陽明。營衛經常一起運行在陰陽各二十五度,一週時間,所以晝夜五十週後又重新開始,在手太陰這個地方召開大會。

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則汗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曰: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悍慓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名曰漏泄。中焦亦並於胃口,出上焦之後,此所以受氣,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

白話文:

醫生說,人吃了熱食下胃,熱氣未確定,汗便從面部、背部或身體一部分發出,這汗水為何不循經脈而行呢?醫生回答說,這是因為體外受到了風氣的傷害,皮膚毛孔擴張,汗液蒸發而散發出來,身體內的衛氣推動汗液,使汗液不能循經脈而行,這股氣十分剛烈暴躁,不能循本來的道路運行,故名為漏泄。人體的中焦也與胃相連,胃以上為上焦,胃以下為中焦,中焦接受氣息,將食物中的糟粕分離,蒸發津液,轉化成精微的物質,再輸送到肺部,進而轉化成血液,用來滋養身體,其功用十分重要,因此它獨自運行於經脈中,被稱為營氣。

曰: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也?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也。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有兩死而無兩生也。下焦者,別於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為下焦,滲而俱下,滲泄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也。

白話文:

他們說:血和氣,名稱不同但本質相同,是什麼道理呢?說是營衛是精氣,血是神氣,所以血和氣,名稱不同但本質相同。所以失去血的人沒有汗,失去汗的人沒有血,所以人有兩死而沒有兩生。下焦,別於迴腸,流注膀胱而滲入其中。所以水穀,始終並居於胃中,生成糟粕而一同下到大腸,而為下焦,滲而一同下,滲出別的汁液,循著下焦而滲入膀胱。

曰:人飲酒,酒亦入胃,米未熟而小便獨先下者何也?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滑(一作清),故後谷而入,先谷而液出也。故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白話文:

他說:「人喝了酒,酒也進入胃中,但米未熟就先小便,這是為什麼呢?」答道:「酒是熟谷的汁液,它的氣勢暴烈而滑膩,因此在谷後進入胃中,卻在谷之前化為小便排出。」所以說,上焦如霧,中焦如沫,下焦如水渠,這就是這個道理。

3. 陰陽清濁精氣津液血脈第十二

黃帝問曰:願聞人氣之清濁者,何也?岐伯對曰: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者,下行於胃。清者上行,濁者下行。清濁相干,名曰亂氣。

白話文:

黃帝問:「我希望知道人的氣息是清還是濁,有什麼區別?」岐伯回答說:「吃五穀雜糧的人,氣息濁;吸入自然之氣的人,氣息清。清氣歸於陰,濁氣歸於陽。濁氣上升到咽喉,清氣下降到胃。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清濁混合,稱為『亂氣』。」

曰:夫陰清而陽濁,濁中有清,清中有濁,別之奈何?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流於胃;胃之清氣上出於口,肺之濁氣下注於經,內積於海。曰:諸陽皆濁,何陽獨甚?曰:手太陽獨受陽之濁,手太陰獨受陰之清。其清者上走孔竅,其濁者下行諸經。故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

白話文:

他說:陰氣是清靜的,陽氣是渾濁的。在渾濁中也有清氣,在清氣中也有渾濁之氣。要怎麼把清氣、濁氣分開呢?他說:大的區分在於清氣上達於肺,濁氣下流到胃。胃中的清氣從口中吐出,肺中的濁氣則下注於經脈,積聚於下焦的胞中。他說:諸陽皆濁,為什麼只有手陽明最嚴重呢?他說:手太陽經獨受陽之濁,手太陰經獨受陰之清。手太陰經的清氣上達孔竅,濁氣下降諸經。所以諸陰皆清,只有足太陰經獨受其濁。

曰:治之奈何?曰: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故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取之,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也。

白話文:

他說:治療的方法是怎樣呢?他說:清氣的運行是舒暢的,濁氣的運行是澀滯的,這是氣的常理。因此,刺陰氣應深而留針,刺陽氣應淺而快速出針,清濁相交錯的情況,採用多次針刺來調節。

曰: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何謂也?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腠理發泄,汗出腠理(一作溙溙)是謂津。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出泄,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中焦受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擁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也。

白話文:

他說:人體具有精、氣、津、液、血、脈六個部分,這是什麼意思呢?他說:兩神搏擊,合而成形,常先身體誕生,這就是精。上焦打開發展,宣傳五穀的滋味,薰染皮膚,充實身體,滋潤毛髮,就像霧露的滋潤,這就是氣。腠理發泄,汗液從腠理中流出(另有說是汗液滋潤身體),這就是津。穀物進入後,氣體充盈,流動的液體滋潤骨骼,骨骼可以屈伸、出泄,滋養腦髓,皮膚潤澤,這就是液。中焦接受液體,變化而呈現紅色,這就是血。擁堵營氣,使它無處躲避,這就是脈。

曰:六氣者,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痹,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胻酸,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脈脫者其脈空虛。此其候也。曰:六氣貴賤何如?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

白話文:

六氣的盈虧、氣量的多少,都會影響腦髓的虛實和血脈的清濁,怎麼才能知道這些呢?耳朵失聰代表精氣不足,眼睛看不清代表氣血不足,汗出過多代表津液不足,骨骼疼痛、肢體僵硬、面色蒼白、腦髓衰退、肌肉酸痛、耳鳴,這些都是液體不足的徵兆。血虛則面色蒼白、缺乏光澤,脈搏虛弱無力也代表血氣不足。這些都是判斷六氣虛實的依據。那麼,六氣的貴賤如何呢?六氣各有其主宰的部位,雖然貴賤善惡有其常態,但五穀和胃是人體營養的根本,不可或缺。

4. 津液五別第十三

黃帝問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暑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不知其何由生?岐伯對曰:水穀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分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上焦(一作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者為津,其留而不行者為液。

白話文:

黃帝問道:水和食物進入嘴巴,運送到腸胃,它們產生的東西有很多種。天氣寒冷衣著單薄,就會產生小便和氣體;天氣炎熱衣著厚重,就會出汗;悲傷哀痛氣息交感,就會流淚;胃火旺盛,腸胃鬆弛,就會流口水;邪氣侵入體內,氣機閉塞不通暢,就會形成水腫,不知道這是怎麼發生的?岐伯回答說:水和食物都進入嘴巴,它們的味道也有五種,分別流入各自的所在,津液也各自運行在各自的通道。所以上焦(有書認為是三焦)產生的氣,溫養肌肉、充滿皮膚的就是津液,而留而不流動的就變成其他的液體。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天寒則腠理閉,氣澀不行,水下流於膀胱,則為溺與氣。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故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系急,急則肺葉舉,舉則液上溢。

白話文:

天氣炎熱,衣著穿得太厚,毛孔就會張開,所以汗水會流出來。寒氣停留在肌肉之間,聚集在一起鬱積的寒氣就會形成疼痛。天氣寒冷,毛孔就會閉合,氣機不能運行,津液會往下流入膀胱,就會成為尿液和氣。五臟六腑中,心臟是主宰,耳朵是聽覺器官,眼睛是觀察外界事物的地方,肺臟是輔助心臟的器官,肝臟是統帥身體的將軍,脾臟是保護身體的衛士,腎臟是統管體外的器官。所以五臟六腑的津液,都會上升到眼睛。當人悲傷時,氣就會鬱結,心臟就會緊縮,緊縮就會導致肺葉上升,上升就會使津液上溢。

夫心系急,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咳而涎出矣。中熱則胃中消穀,消穀則蟲上下作矣,腸胃充郭故胃緩,緩則氣逆,故唾出矣。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

白話文:

如果人的心神受到急躁的影響,肺就不能正常地升降,忽上忽下,因此就會咳嗽並產生涎液。中焦有熱,則胃中消化的食物會減少,食物減少則寄生蟲就會上下作亂,腸胃充盈就好像被包圍住,所以胃的消化功能就緩慢了,緩慢則氣就會逆流,因此就會吐出唾液。五穀的津液混合在一起而成膏狀,它滲入骨髓的空隙,補益腦髓,並且往下流注入陰股。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則腰脊痛而胻酸,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於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於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順逆也。

白話文:

如果體內的陰陽失調,就會導致體液過多而往下流入下焦,使得髓液都減少並且向下流。這樣過度地向下流會造成虛弱,虛弱的話就會感到腰背疼痛並且小腿酸軟。當陰陽之氣無法正常流通時,全身的通道就會阻塞,三焦的功能受阻,體內的津液不能正常轉化,食物和水都會停留在腸胃中,在迴腸部分分離後,這些物質會留在下焦,無法正常進入膀胱,於是就造成了下焦部位的脹滿,當水分積聚過多時,就會形成水腫。這就是津液在體內分別流向不同部位時的順暢與阻礙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