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陰肺經
經絡運行時間:03:00-05:00經絡屬性::五行:金 陰陽:太陰
經絡對應::表裡對應:手陽明大腸經。 臟腑別通對應:足太陽膀胱經。同名對應:足太陰脾經
相關臟腑或器官:肺臟、膈肌、肺氣管、胃、大腸、咽喉
最後更新日:2022-10-09
手太陰肺經的基本介紹
手太陰肺經是十二經脈之一,屬於陰經。
肺經運行時間是早上3:00-5:00,這段時間肺氣將氣血輸送全身,如果可以進行深層睡眠,則有助肺氣輸送。如果肺經有病的人,通常會在這段期間顯現出來,病情會特別嚴重,例如:咳嗽或氣喘開始劇烈。
有些人在這段期間醒來之後,就再也睡不著了,這也是肺經經絡氣血異常的一種現象。可以從以下三個方向來理解肺經異常所造成的疼痛、症狀與疾病:
1. 本經路線與聯繫臟器
經脈循行從胸走手,起於中焦胃部,向下絡於大腸,回過來沿著胃上口,穿過膈肌,屬於肺臟。從肺系:氣管、喉嚨部橫出腋下(中府、雲門),下循上臂內側,走手少陰、手厥陰經之前(天府、俠白),下向肘中(尺澤),沿前臂內側橈骨邊緣(孔最),進入寸口:橈動脈搏動處(經渠、太淵),上向大魚際部,沿邊際(魚際),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肺經所走過的路線,會影響相關的臟腑或是器官。從肺經循行路線看來,如果經絡氣血阻塞時,有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大拇指痛、食指痛、肺經路線上的下臂痛與上臂痛、胸部痛
- 肩背痛、感冒風寒自汗出、傷風、小便頻數、口鼻噓氣
- 胸悶、氣短、心悸、小便的顏色異常、口乾舌燥、常感冒、咳嗽、呼吸短促、皮膚蒼白、無光澤
2. 主要影響臟腑的病候
肺經主要影響的臟腑是肺臟,依照中醫基礎理論,肺臟如果異常,主要會表現在肺部的症狀,例如:咳嗽、胸悶、氣喘等等。肺經還聯繫絡大腸,因此肺經異常也會影響大腸的運作。
《靈樞·經脈》提到:「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脹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肺經異常的症狀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 本經病: 本經病是指肺經本身的病變,主要表現為:
- 肺部脹滿、氣喘、咳嗽、氣上逆而不平、喘息氣粗、鎖骨上窩「缺盆」內(包括喉嚨部分)疼痛;嚴重的則交捧著兩手,感到胸部煩悶,視覺模糊。
- 前臂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心煩不安,胸部滿悶,上臂、前臂的內側前邊痛或厥冷,或掌心發熱。
本經氣盛有餘的實症,多見肩背疼痛,感冒風寒自汗出,傷風,小便頻數,口鼻噓氣;肺經氣虛不足的虛證,多見肩背疼痛怕冷,氣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顏色異常。
-
肺經所屬臟腑病: 肺經所屬臟腑是肺,肺經異常也會影響肺的功能,導致肺臟病變,主要表現為:
- 咳嗽、氣喘、胸悶、呼吸短促、痰多、咯血等。
- 大腸功能失調,導致便秘、腹瀉等。
3. 對應經絡與臟腑病候
肺經與其他經脈有著密切的關係,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肺經與大腸經互為表裡關係:肺經與大腸經是表裡經,表裡經互相聯繫,表裡相合,因此肺經異常也會有大腸經的病變,例如肺經氣虛,會導致大腸功能失調,出現便秘、腹瀉等症狀。
肺經與膀胱經互為臟腑別通關係:肺經與膀胱經是臟腑別通經,臟腑別通經是指與某個臟腑相表裡的經脈,可以治療該臟腑的病症。因此,肺經異常時也會有膀胱經的相關症狀,例如肺經氣滯,會導致膀胱經氣滯,出現膀胱脹痛、尿頻等症狀。從肺經上也可以找出改善膀胱經背痛的反射穴道,例如肺經的尺澤穴可以治療膀胱經背痛。
肺經與脾經互為同名(太陰經)關係:肺經與脾經是同名經,同名經是指同屬陰陽的經脈,同名經之間有協調作用。因此,肺經異常也會有脾經相關的症狀,例如肺經氣虛,會導致脾氣虛,出現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等症狀。
本經常見的疼痛
本經的常見症狀或疾病
手太陰肺經的11個穴道清單
手太陰肺經的影片介紹
手太陰肺經相關文章資訊
本經常見之歸經中草藥單方
本經常見之歸經食物
本經常見之歸經中藥方劑
手太陰肺經的良導絡研究
【良導絡實症】 相關部位:鼻,皮膚,大腸。實症抑制點:尺澤穴。主要生理症狀:氣喘,痔,肩膀酸,喉嚨異常,肺脹出汗,頭痛,肺火,肩背酸痛,小便量少數繁。
【良導絡虛症】 相關部位:鼻,皮膚,大腸。虛症興奮點:太淵穴。主要生理症狀:呼吸困難,喉乾,手足冷或麻,皮膚異常,耳鳴,情緒低落,惡寒,肩背痛。
相關經脈、別絡與絡脈
手太陰肺經經脈
《靈樞·經脈》提到:「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此為足厥陰肝經之氣上行至中焦後,與肺經之氣相合,而形成手太陰肺經。
「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肺經經過胃部,回到肺部,穿過橫隔,分布於肺。肺經從肺系的位置橫向出腋下,沿著上臂內側橈側下行,到達心經之前。
「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際,出大指之端。」肺經主幹線沿氣管兩側上行分布於喉嚨,在鎖骨後分支橫行至第一肋骨的外側,屈轉向下至腋下的前方,由此循行上臂內面橈側,下行至肘關節,經肘關節內面的橈側,至腕關節橈側,由此循行沿拇指的橈側面,到達拇指端。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肺經在腕關節後方有一分支,行橈骨的外緣,經腕關節橈骨莖突,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之間,沿食指的橈側面,到達食指的指端,在此連接手陽明大腸經。
手太陰肺經絡脈
《靈樞·經脈》提到:「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并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㰦,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寸半。別走陽明也。」
手太陰肺經的別脈名曰列缺。列缺穴位於腕關節橫紋後1.5寸,橈骨外側。列缺穴是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的交會穴,也是手太陰肺經的別脈的起始穴。
列缺穴的別脈有兩支:
- 第一支從列缺穴分出,橫行與前臂的手陽明大腸經相銜接。
- 第二支沿手太陰肺經下行,分布於魚際(拇短展肌及拇短屈肌)。
手太陰肺經別絡
《靈樞·經別》提到:「手太陰之正,別人淵腋少陰之前,人走肺,散人大腸,出缺盆,循喉嚨,復合陽明,此為六合也」
手太陰肺經別絡,又稱「肺別絡」,是手太陰肺經的一個重要分支。
起始:手太陰肺經別絡起於手太陰肺經的「天府穴」,位於腋窩前方,肱骨內上髁上緣。
循行:手太陰肺經別絡沿著手太陰肺經上行,分布於肺、大腸。
在肺部,手太陰肺經別絡分為三支:一支分布於肺的背部、一支分布於肺的前部、一支分布於肺的下部。在大腸,手太陰肺經別絡分布於大腸的背部。
終止:手太陰肺經別絡從肺部分出,上行出鎖骨上窩,循氣管和喉嚨,到下頜處,與手陽明大腸經相銜接。
手太陰肺經別絡具有以下作用:
- 加強手太陰肺經與肺、大腸的聯繫。
- 協助手太陰肺經調節肺、大腸的功能。
- 與手陽明大腸經相銜接,構成表裡經相通的第二通路。
手太陰肺經別絡與手太陰肺經同行分布於肺和大腸,構成並聯線路,加強了手太陰肺經與這臟器之間的聯繫。在下頜部與手陽明大腸經相銜接,構成了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這一對表裡經經氣相互交流的第二條通路,由此組成「六合」中的「第六合」。
皮部與經筋(肌肉筋膜)
原文:《靈樞.經筋》:「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裏,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脅急吐血。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冬痺也」
手太陰經筋的分布路徑如下:
- 起始點:
起於拇指,沿著拇指向上延伸,並在魚際後的腕關節掌面橈側交結。
主要涉及的肌肉:拇展短肌、對掌肌、拇短屈肌等肌肉及肌腱。 - 前臂橈側:
從腕關節橈側沿前臂橈側向上,交結於肘關節掌面橈側。
主要涉及的肌肉:肱橈肌、橈側伸腕長肌、拇長屈肌及旋前方肌。 - 上臂內側與腋下:
再從肘關節向上沿上臂內側,屈曲到腋下。
主要涉及的肌肉:肱二頭肌、肱肌。 - 鎖骨下凹處:
從腋下繼續向上分布於鎖骨下凹處。
主要涉及的肌肉:胸大肌。 - 肩鎖關節上方:
再從鎖骨下凹處向外,交結於肩鎖關節上方。
主要涉及的肌肉:肩胛提肌、斜方肌、三角肌。 - 胸腔與膈肌:
接著,從鎖骨下凹向下,分佈到胸腔內部,並進一步散佈至膈肌,會合於膈下,最後到達季肋部。
主要涉及的肌肉:肋間肌、下部肋間肌及部分腹內斜肌。
手太陰經筋的病候
手太陰經筋受到風、濕、寒邪氣侵襲後,可能引發以下症狀:
- 肌肉疼痛:肩部疼痛導致手臂無法抬起。
- 頸項疼痛:氣盛時會引發頸項肌肉疼痛。
- 拇指痙攣:經氣不暢時,可能發生拇指痙攣。
- 肌肉萎縮:經氣不足時,可能出現肌肉萎縮的情況。
經筋的時令病候
在農曆十一月(仲冬時節),氣候屬於太陰主氣,手太陰肺經的經氣容易不暢或阻塞,導致沿經筋分布的區域出現以下病症:
- 肌肉痙攣性抽搐
- 「息賁症」:嚴重時表現為肋間痙攣、胸胁拘急,甚至引發吐血。
治療建議:
使用火針在疼痛區域的壓痛點快速刺針,刺針次數以見效為止。
附註
手太陰肺經的經筋有一條分支,分布於肩前部位,並與手陽明大腸經的經筋在肩髃相交合,這條分支超出了手太陰肺經的常規分布區。
手太陰肺經的相關典籍
- 《靈樞.經脈》:「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 《靈樞.經脈》:「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脹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 《靈樞.經筋》:「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裏,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脅急吐血。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冬痺也。」
- 《靈樞.經別》:「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大陽,上出缺盆,循喉嚨,復合陽明,此六合也。」
- 《靈樞.經脈》:「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并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于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㰦,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寸半。別走陽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