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止嗽散中加入紫菀,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潤肺止咳:紫菀味辛、甘,性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散結之效。對於風寒咳嗽、痰多粘稠、胸悶氣喘等症狀有較佳療效。
二、宣肺降氣:紫菀能宣肺降氣,開宣肺氣,使肺氣通暢,有助於改善呼吸道炎症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因此,止嗽散中加入紫菀,可有效緩解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止嗽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其兩方面的功效: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百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止嗽散中其他藥材,如麻黃、杏仁等,性味偏寒或燥烈,甘草可中和其偏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身體造成過大刺激。
2. 補益脾胃:甘草具有健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可緩解咳嗽過程中可能引發的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促進身體恢復。
止嗽散方劑中含有百部,主要基於其止咳化痰的功效。
百部味甘性微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其所含的百部堿能抑制細菌生長,減少呼吸道炎症,而皁苷成分則能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咳嗽症狀。因此,百部在止嗽散中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止咳化痰、潤肺止喘的效果。
止嗽散中加入白前,主要基於其 利水消腫、止咳化痰 的功效。
白前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化痰的特性,能有效排除體內積聚的濕氣和痰液,對於因濕熱痰濁引起的咳嗽,有顯著的治療效果。此外,白前還能增強肺氣的宣發,促進痰液排出,從而緩解咳嗽症狀。
在止嗽散中,白前與其他藥材如杏仁、桔梗等共同作用,共同發揮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使止嗽散的功效更加全面,達到治療咳嗽的最佳效果。
止嗽散方劑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止咳: 陳皮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理氣化痰、燥濕止咳之效。咳嗽多因肺氣不暢、痰濕阻肺所致,陳皮能疏散肺氣、化解痰濕,從而達到止咳的效果。
- 調和藥性: 止嗽散中多為清熱解表、化痰止咳的藥物,如麻黃、杏仁、甘草等,性寒或偏寒。陳皮性溫,加入其中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損傷脾胃。
止嗽散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其宣肺止咳的功效。
桔梗味辛甘,性平,歸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之效。其宣肺之性可開宣肺氣,使肺氣通暢,並能化痰止咳,對於外感風寒、咳嗽痰多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止嗽散的組成中,以麻黃、杏仁等藥物宣肺散寒,而桔梗則配合其宣肺氣,化痰止咳,以提升整體止咳效果,更能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止嗽散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其疏散風熱和止咳化痰的功效。
荊芥性溫,味辛,歸肺、肝經,具有解表散風、宣肺止咳、利咽消腫等作用。對於風寒咳嗽、風熱咳嗽、外感風寒所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皆有較佳的緩解作用。
此外,荊芥還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痰液的排出,從而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止嗽散 深度解析
止嗽散是中醫臨牀上常用的止咳方劑,出自清代程國彭《醫學心悟》,由多種藥材組成,具有止咳化痰、疏散風寒的功效。本文將綜合古籍記載,深入分析止嗽散的組成、治療原理以及臨牀應用。
止嗽散的組成
止嗽散的基本組成為:
- 紫菀:潤肺下氣,止咳化痰。
- 百部:潤肺止咳,適用於久咳。
- 白前:降氣化痰,止咳平喘。
- 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止咳。
-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甘草:調和諸藥,益氣緩急。
- 荊芥:發散風寒,解表透疹。
根據《醫學心悟》記載,原方用量為:桔梗(炒)、荊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甘草(炒,十二兩),陳皮(水洗去白,一斤)。後世多以此比例酌減用量。
止嗽散的治療原理
止嗽散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疏散外邪,宣肺止咳:方中荊芥辛溫解表,能疏散侵襲肺部的風寒外邪。桔梗宣肺利咽,開肺氣之壅滯,有助於外邪的排出。二者合用,可有效解除因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
潤肺化痰,降氣平喘:紫菀、百部、白前三藥均有潤肺止咳之功。紫菀偏於溫潤,能化痰止咳;百部偏於清潤,適用於久咳;白前則長於降氣平喘,尤適於咳喘兼作。三藥合用,可潤肺化痰,降氣平喘,從根本上緩解咳嗽症狀。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陳皮理氣健脾,能促進脾胃運化,減少痰濕的產生。同時,陳皮又能燥濕化痰,有助於痰液的排出,從而達到止咳的目的。
調和諸藥,益氣緩急:甘草調和諸藥,能緩和藥性,使其不至於過於峻猛。同時,甘草還具有益氣緩急之功,有助於緩解咳嗽時的氣急不適。
綜上所述,止嗽散通過疏散外邪、宣肺止咳、潤肺化痰、降氣平喘、理氣健脾、調和諸藥等多種途徑,達到止咳化痰的功效。
不同醫家觀點與臨牀應用
不同醫家對止嗽散的運用各有側重,臨牀應用也十分廣泛。
- 《婦科祕書》/《胎產心法》:認為妊娠咳嗽多屬風寒,可用止嗽散加減治療,以寧肺止嗽,避免因久咳傷胎。若久咳不愈,則考慮脾肺兩虛或陰虛火炎,需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等方劑培土生金或滋陰降火。
- 《筆花醫鏡》:江秋認為止嗽散可治一切咳嗽,並可根據病情變化加減用藥。如咳嗽初起加蘇梗以散寒;久咳不愈,變生虛熱者佐以團魚丸或月華丸;若吐血則先用四生丸止血,再用生地黃湯、逍遙散等調養;若元氣虛則用五味異功散;氣血兩虛發熱則用八珍湯、人參養榮湯;咽痛用百藥煎散;音啞用通音煎;遺精用祕精丸。此外,江秋還將止嗽散應用於疝氣、泄瀉、嘔吐、呃逆等症的治療,體現了中醫「異病同治」的思路。他認為小腸寒引起的咳嗽失氣,可用止嗽散加芍藥治療。
- 《醫學心悟》:程國彭詳細論述了止嗽散的臨牀應用。他認為風寒初起,可用止嗽散加荊芥、防風、蘇葉、生薑以散邪;若咳嗽不止,則單用止嗽散調和肺氣;若汗多食少,脾虛者,則用五味異功散加桔梗補脾益肺;若暑熱傷肺,則加黃連、黃芩、花粉以清熱瀉火;濕痰壅盛,則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薑、大棗以燥濕化痰;燥火傷肺,則加栝蔞、貝母、知母、柏子仁以潤燥。此外,程氏還根據咳嗽兼證的不同,將止嗽散與其他方劑合用,治療肺、肝、胃、大腸、膀胱、三焦等臟腑咳嗽,並論述了內傷咳嗽的治療方法,體現了辨證論治的原則。他強調外感咳嗽易傷肺,久咳可致吐血,應重視外感因素,並提出散後肺虛需補脾土以生肺金,虛中挾邪則解,虛損久咳則清補。
- 《血證論》:唐宗海認為止嗽散可用於血證兼有表證者,但藥力較薄,適用於咳嗽輕、帶血少的患者。若需加強止血效果,可加蒲黃、藕節;清火可加枯芩、寸冬;降痰加尖貝、茯苓;降氣加杏仁、枳殼;補血加當歸、生地。
- 其他醫家:張山雷《本草正義》認為止嗽散功力在紫菀、百部,可宣通肺氣,但脾胃虛者慎用,可加參術補中。孟文瑞《春腳集》認為止嗽散可治諸般咳嗽,包括傷風不醒,脈不細數,未成弱症者。朱時進《一見能醫》也強調止嗽散治療外感咳嗽的重要性,並提出散後補脾肺、虛中挾邪解、虛損久咳清補的治療原則。
總結
止嗽散是中醫治療咳嗽的常用方劑,其組方精妙,藥性平和,適用範圍廣泛。通過疏散外邪、宣肺止咳、潤肺化痰、降氣平喘、理氣健脾、調和諸藥等多種途徑,達到止咳化痰的功效。臨牀應用時,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靈活加減,方能取得最佳療效。不同醫家對止嗽散的應用各有側重,豐富了該方劑的臨牀應用範圍,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深入研究和理解止嗽散的組成、治療原理和臨牀應用,對於提高中醫臨牀療效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服藥法
上為末。每服三錢(9g),食後、臨臥開水調下;初感風寒,生薑湯調下(現代用法:共為末,每服6-9g,溫開水或薑湯送下。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此方乾燥,陰虛勞嗽或肺熱咳嗽者,不宜使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止嗽散,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法半夏8兩,冰糖6兩,食鹽1兩。 主治:咳嗽。
止嗽散,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五。 組成:半夏1兩半(湯洗7次),枯白礬4兩。 主治:咳嗽痰涎。
止嗽散, 出處:《醫學心悟》卷二。 組成:桔梗1錢5分,甘草(炙)5分,白前1錢5分,橘紅1錢,百部1錢5分,紫菀1錢5分。 主治:傷寒咳嗽。
止嗽散, 出處:《醫學心悟》卷三。 組成:桔梗(炒)2斤,荊芥2斤,紫菀(蒸)2斤,百部(蒸)2斤,白前(蒸)各斤,甘草(炒)12兩,陳皮(水洗,去白)1斤。 主治:止咳化痰,疏表宣肺。主治:諸般咳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