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飲

竹葉飲

ZHU YE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七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胃經 16%
脾經 16%
心經 11%
小腸經 5%
腎經 5%
心包經 5%
大腸經 5%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小腸經
腎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竹葉飲中包含淡竹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除煩: 淡竹葉性寒涼,味甘,具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的功效。其寒涼之性可清泄心火,緩解因心火上炎引發的煩躁不安、口渴心煩等症狀。
  2. 利尿通淋: 淡竹葉有較好的利尿作用,可促進尿液排泄,有利於排除體內毒素和多餘水分,對熱淋、小便不利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淡竹葉在竹葉飲中起到清熱利尿、解暑除煩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竹葉飲中加入紫蘇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風解表,宣肺止咳:紫蘇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宣肺止咳的作用。竹葉飲以清熱解暑、利尿消腫爲主,加入紫蘇子可增強其疏風解表之效,緩解因風寒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2. 調和脾胃,助消化:紫蘇子還具有理氣和胃、消食止痛的功效,可幫助脾胃消化吸收,緩解因食滯引起的胃脹、腹痛等症狀。竹葉飲中加入紫蘇子,可平衡藥性,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

竹葉飲中包含紫菀,主要由於其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

紫菀性溫,味辛,入肺經,能宣肺止咳、化痰散結。其含有揮髮油、皁苷等成分,能促進呼吸道分泌,稀釋痰液,使之易於咳出。

竹葉飲主要用於治療風熱犯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紫菀加入方劑中,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起到宣肺止咳、化痰止喘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竹葉飲中加入白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化痰:白前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竹葉飲主治肺熱咳嗽、痰多黃稠,而白前可以清熱化痰,使痰液稀釋,容易咳出,改善咳嗽症狀。
  2. 利水滲濕:白前兼具利水滲濕的作用,可以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減少痰液的生成。竹葉飲中加入白前,既能清熱化痰,又能利水滲濕,更能有效地改善肺熱咳嗽、痰多等症狀。

竹葉飲中包含百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止咳化痰: 百部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竹葉飲主要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咳嗽痰多等症,百部的加入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效果,使療效更加顯著。

2. 協同作用: 竹葉飲中其他藥材如竹葉、麥冬、蘆根等,也具有清熱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百部的加入與這些藥材相輔相成,協同作用,加強藥效,使藥物發揮最大療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竹葉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竹葉飲中多用寒涼藥材,如竹葉、石膏等,甘草性甘溫,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減輕對脾胃的刺激。
  2. 緩解副作用: 甘草具有解毒、緩解藥物副作用的作用,能降低藥物對身體的負擔,提高患者的耐受性,使藥效更穩定、更安全。

甘草在竹葉飲中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使方劑更加合理,藥效更顯著。

竹葉飲中加入生薑,主要是為了和胃降逆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止嘔、解表散寒之效。竹葉飲以清熱解暑為主,但部分患者在暑熱之時,脾胃功能較弱,易出現 胃氣上逆、噁心嘔吐 等症狀。生薑的加入,能溫暖脾胃,促進消化,降逆止嘔,使清熱之效更易發揮,同時也能緩解竹葉飲的寒涼之性,避免脾胃受寒。因此,生薑是竹葉飲中不可或缺的輔助藥材,起到 調和脾胃、增強療效 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竹葉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熱發氣上衝,不得息,欲死不得卧」,意指因熱邪熾盛,導致氣機上逆衝迫,出現呼吸困難、坐卧不安的危急症狀。其病機關鍵在於:

  1. 熱邪熾盛:熱性炎上,擾動氣血,使氣機升發過度。
  2. 氣逆不降:熱迫氣逆,上衝胸膈,影響肺氣肅降,故喘息不得卧。
  3. 陰津耗傷:熱盛易耗陰液,可能兼見口乾、煩躁等症。

此方以清熱降逆為核心,針對熱邪上衝之急症,通過清解熱邪、導氣下行以緩解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竹葉(君藥)

  • 性味功效:甘淡寒,清心除煩、利尿降火。
  • 作用原理
    • 清心胃之熱,導熱下行從小便出,緩解氣上衝逆。
    • 古代文獻載其「主胸中痰熱,止煩悶」(《本草綱目》),契合「不得息、不得卧」之煩熱證。

2. 麥(臣藥)

  • 考據:「麥」可能指小麥或浮小麥。
    • 小麥:甘涼,養心除煩(如甘麥大棗湯)。
    • 浮小麥:止汗、清虛熱。
  • 作用原理
    • 若為小麥,可益氣陰、緩急安神,助竹葉清熱之餘兼顧正氣。
    • 若為浮小麥,可斂虛熱、固表止汗,適用於熱盛汗出之證。
    • 方中「以麥爛為度」,取其甘潤調和,避免清熱藥過於寒涼損胃。

3. 地骨白皮(佐藥)

  • 性味功效:甘寒,涼血退蒸、清肺降火。
  • 作用原理
    • 清泄肺腎伏熱,協同竹葉降上衝之氣。
    • 《本草述》載其「主肺熱喘促」,直接針對「不得息」之症。
    • 與麥配伍,一清一潤,防熱邪傷陰。

全方配伍特點

  1. 清降並行:竹葉清上焦熱,地骨皮瀉深伏之熱,麥調和中焦,共奏清熱降逆之效。
  2. 標本兼顧:急則治標(清熱降氣),兼顧本虛(麥益陰,防熱傷津)。
  3. 給藥思路:「食後分2服」保護胃氣,適合熱證嘔逆者。

此方簡潔而力道專一,體現古代急救熱證氣逆的用藥智慧,以輕清之品解急重之症,符合「治上焦如羽」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竹葉1握,麥1升(淘),地骨白皮3分。
以水5升,煮取2升,以麥爛為度,食後分2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角膜炎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口乾口渴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竹葉飲, 出處:《延年秘錄》引蔣孝璋方(見《外台》卷二十一)。 組成:竹葉1握,麥1升(淘),地骨白皮3分。 主治:痰熱眼赤頭痛。

竹葉飲, 出處:《外台》卷二十一引《延年秘錄》。 組成:竹葉1握,犀角屑2兩,升麻2兩,乾葛2兩,黃芩3兩,麥門冬(去心)3兩。 主治:痰熱眼赤頭痛。

竹葉飲, 出處:《千金》卷十七。 組成:竹葉2升,紫蘇子2升,紫菀2兩,白前2兩,百部3兩,甘草3兩,生薑3兩。 主治:熱發氣上衝,不得息,欲死不得卧。

竹葉飲, 出處:《外台》卷十三引《崔氏方》。 組成:竹葉1握,麥門冬1升(去心),大棗20個(擘),甘草3兩(炙),半夏1升(湯洗令滑盡),粳米5合,生薑3兩。 主治:骨蒸,唇乾口燥,欲得飲水止渴。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