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

山豆根

SHAN DOU GEN

  • 英文名稱: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 Radix Sophorae Tonkinensis Sophora Root
  • 別名:北豆根,山豆根,廣豆根,黃結,山大豆根,苦豆根
  • 來源:豆科蔓生性矮小灌木植物越南槐(廣豆根)的根。全年可採,以秋季採者為佳。洗淨泥土,曬乾,切片生用。本品又名廣豆根。
  • 道地藥材:廣西, 中國大陸各地
  • 生長環境:山腳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全國中草藥彙編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山豆根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山豆根性味甘寒,歸經肺、大腸。其「寒」能清熱,直入肺經,清除熱邪所致咽喉腫痛、咳嗽,下瀉大腸濕熱,緩解腹痛下痢、痔腫。其「解毒」之效,乃針對熱毒入體引發之病變,如牙齦腫痛、瘡瘍,乃至蛇蟲咬傷引發外來毒邪,皆得藉其寒涼、善走經絡之特性,消散體內積聚之熱毒,達到消腫止痛之功。

2. 利咽消腫

山豆根性味苦寒,歸肺、胃經。其善清熱解毒,尤長於瀉火利咽,消腫散結。傳統中醫認為,咽喉腫痛多因風熱火毒上擾,或邪熱鬱結所致。山豆根能直趨病所,清降上炎之火,解除熱毒鬱滯,從而迅速緩解咽喉腫痛,使咽喉清利,氣道通暢。

3. 散結

山豆根以其散結之功見稱。傳統中醫認為,瘰癧、乳癰等結核病癥,常由熱氣鬱結、痰火凝滯所致。山豆根本身即具清熱解毒之性,能疏通氣機,化解熱毒結聚,從而達到消腫散結之效。對於因熱氣結聚而成的瘰癧結核,其散結作用尤為顯著。透過清解邪熱,使氣血津液流通,鬱結消散,進而緩解或消除病變。

4. 清熱利濕

山豆根性微寒,味甘、苦,歸脾、胃、膀胱經,其清熱利濕之效,深蘊中醫藥理。微寒之性,使山豆根能清解體內鬱積之熱邪,直截其因。而其苦味,則具備燥濕與降泄之功,能有效地將濕邪從體內排出。

藥力作用於脾經,有助於健運脾胃,調和其運化水濕功能,從源頭上減少濕氣的生成與積聚。歸入胃經,則能清除胃腑濕熱所致的諸多不適。更為關鍵的是,山豆根直達膀胱經,膀胱乃水液代謝之腑,能直接通利小便,使體內濕熱之邪循此途徑排出體外,達到「利濕」之效。

由此,山豆根能針對濕熱互結所引起的病症,如濕熱黃疸,正是憑藉其苦寒之性清熱,並透過脾、胃、膀胱經脈系統將濕邪排出,使熱邪得清,濕邪從下竅而利,達到標本兼治之目的。

5. 解毒

山豆根,性味苦寒,入肝、肺經。中醫觀點認為其解毒功效源於其清熱瀉火、涼血消腫之性。體內熱毒熾盛,循經上犯或內蘊,常致瘡瘍、腫痛、中毒諸證,山豆根能清除內在火熱毒邪,導熱外出。傳統上用於治療熱毒內蘊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蛇蟲咬傷及某些中毒症狀,通過清解實熱,拔毒外出,達到解毒療效。其甘寒之性,亦能和緩藥性,避免過於傷正。

6. 驅蟲殺蟲

山豆根在傳統中醫藥觀點中,其驅蟲殺蟲功效主要源於其苦寒之性。苦能燥濕堅陰,寒能清熱瀉火;此特性使其能有效清除體內積熱濕邪所致的蟲積。其味苦入大腸經,故能直達腸道,對腸道寄生蟲感染具有直接的殺滅和驅逐作用。正如所述,它能抑制蟲類生長與繁殖,在中醫看來,這便是通過其藥性「攻下逐邪」,使蟲無所遁形。對於皮膚寄生蟲感染,山豆根常外用或內服,其「殺蟲止癢」之功,便是在於其苦寒之性,能清解肌膚表層熱毒濕邪,從而殺滅寄居之蟲,緩解搔癢不適。這與其現代研究指出的能治療皮膚寄生蟲感染相符。其能調節腸道菌羣平衡並增強免疫力,從中醫角度亦可視為「扶正祛邪」之一環,即在殺滅病邪的同時,輔助提升機體正氣,以固本防復。

7. 清熱瀉火

山豆根性大苦大寒,入胃經,善清熱瀉火。其強烈苦寒直折火熱,尤其針對胃經實火循經上炎所致之咽喉腫痛、牙齦腫脹與口舌生瘡等症。中醫認為,火熱熾盛則毒邪內結,山豆根能清解熱毒,消散鬱火,故為降火要藥,對上焦熱盛之證療效顯著。

山豆根的古代典籍


山豆根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山豆根的抗腫瘤功效,從現代藥理角度分析,主要體現在對多種實驗性腫瘤的抑製作用上。研究顯示,山豆根的水浸劑、溫浸劑,以及水提取物,透過灌胃或腹腔注射等給藥方式,能夠抑制多種實驗性腫瘤的生長。這些被抑制的腫瘤包括:

  • 小鼠宮頸癌 U14: 山豆根能有效抑制小鼠宮頸癌 U14 的發展。
  • 肉瘤 S180: 山豆根對小鼠肉瘤 S180 也具有抑製作用。
  • 大鼠腹水型吉田肉瘤: 研究表明,山豆根能抑制大鼠腹水型吉田肉瘤的生長。
  • 腹水實體肝癌: 山豆根同樣能夠抑制腹水實體肝癌。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山豆根可能具有廣泛的抗腫瘤活性,針對不同類型的腫瘤細胞可能存在不同的作用機制。但具體的藥理機制尚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包括山豆根中的哪些成分是主要的抗腫瘤活性物質,以及這些成分如何影響腫瘤細胞的生長、凋亡、血管生成、轉移等方面。

2. 抗心律失常

山豆根總生物鹼在實驗動物模型中,展現出廣泛的抗心律失常活性,其作用機制針對多種不同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具體來說,腹腔注射或肌肉注射山豆根總生物鹼,可以顯著對抗以下幾種類型的心律失常:

  • 烏頭鹼誘導的心律失常: 烏頭鹼是一種強心毒素,會影響心肌細胞的鈉通道,導致心律失常。山豆根總生物鹼能夠有效對抗烏頭鹼造成的紊亂,表明它可能具有調節鈉通道的功能,或通過其他機制干擾烏頭鹼的作用。
  • 洋地黃毒甙誘導的心律失常: 洋地黃毒甙是一種強心苷,過量使用會導致心律失常。山豆根總生物鹼的對抗作用提示其可能與洋地黃毒甙的作用靶點(例如鈉鉀ATP酶)存在交互作用,或者能夠抵消洋地黃毒甙對心肌電生理的影響。
  • 氯仿-腎上腺素誘導的心律失常: 氯仿和腎上腺素的聯合使用容易誘發心律失常,這與腎上腺素的β受體激動作用以及氯仿對心肌的敏化作用有關。山豆根總生物鹼的對抗作用可能涉及阻斷β受體,穩定心肌細胞膜,或減少腎上腺素的致心律失常效應。
  • 氯化鉀誘導的心律失常: 高鉀血症(由氯化鉀引起)會改變心肌細胞的靜息膜電位,導致心律失常。山豆根總生物鹼的對抗作用可能與其調節鉀離子通道,恢復正常的膜電位,或者通過其他途徑緩解高鉀血症對心肌的影響有關。

3. 抗潰瘍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中藥山豆根具有顯著的抗潰瘍作用。具體而言,山豆根的醇提水不溶部分表現出抑制胃液分泌的特性,這直接影響了潰瘍的形成環境。在動物實驗模型中,山豆根對於多種類型的潰瘍都顯示出治療效果:

  • 大鼠幽門結扎性潰瘍: 山豆根能有效緩解此類因幽門結扎導致胃酸過多所引起的潰瘍。
  • 大鼠應激性潰瘍: 山豆根可對抗由壓力或應激因素誘發的潰瘍。
  • 大鼠醋酸性潰瘍: 山豆根能加速醋酸誘導的慢性潰瘍的癒合。
  • 小鼠水浸應激性潰瘍: 山豆根口服亦能有效降低此類由浸泡在水中造成的應激性潰瘍。

此外,山豆根中所含的苦參鹼,也具有類似的抗潰瘍活性,可能共同作用,增強整體療效。

4. 抗菌

根據現有研究,中藥山豆根的抗菌功效,可從以下現代藥理角度進行分析:

  • 抗菌活性成分: 山豆根中的主要抗菌活性成分是苦參鹼
  • 抗菌譜: 0.1%濃度的苦參鹼在體外實驗中,顯示出對多種細菌的抑制作用,包括:
    • 痢疾桿菌
    • 變形桿菌
    • 大腸桿菌
    • 金黃色葡萄球菌
    • 綠膿桿菌
  • 其他活性成分: 山豆根中另一種成分氧化苦參鹼的抗菌作用相對較弱。
  • 抗病毒作用: 山豆根的水煎劑顯示出較強的抗柯薩奇B病毒的作用。

5. 抗炎鎮痛

  • 多種活性成分協同抗炎: 山豆根含有多種成分,包括苦參鹼、氧化苦參鹼、槐果鹼等,這些成分共同作用,產生顯著的抗炎效果。
  • 苦參鹼廣譜抗炎作用: 苦參鹼是山豆根中主要的抗炎活性成分。它能有效抑制多種炎症反應:

    • 降低血管通透性: 苦參鹼能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意味著它可以減輕炎症引起的血管滲漏,從而減輕水腫。
    • 抑制局部水腫: 苦參鹼可以抑制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部水腫,以及蛋清或鹿角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這表明其對於局部炎症反應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 抑制慢性炎症: 苦參鹼能抑制棉球肉芽腫的形成,表明它對慢性炎症也有一定的療效。
  • 非腎上腺皮質依賴的抗炎機制: 苦參鹼的抗炎活性在切除腎上腺後仍然存在,這表明其抗炎作用機制並非依賴於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提示它可能通過其他途徑發揮抗炎作用,例如直接作用於炎症細胞或炎症介質。

  • 保護細胞膜: 苦參鹼還能抑制馬血清的熱變性,並能穩定紅細胞膜,提示其具有保護細胞膜的作用,這可能有助於減輕炎症對細胞的損傷。

6. 降血糖

山豆根的降血糖功效,現代藥理分析歸因於其所含的多醣成分。此類多醣能有效刺激胰島素分泌,並提升組織細胞對循環中葡萄糖的攝取及利用,同時促進體內糖類代謝路徑的活躍,最終實現降低血糖水平的作用。

7. 降血脂

山豆根之降血脂功效,現代藥理分析指出,其關鍵在於所含多醣體、生物鹼(如苦參鹼、氧化苦參鹼)及黃酮類化合物。這些活性成分能從多方面調節血脂代謝。研究顯示山豆根可能透過抑制肝臟HMG-CoA還原酶活性,從而減少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的生物合成。它或能干預腸道膽固醇吸收,可能與調節膽固醇轉運蛋白(如NPC1L1)有關。此外,山豆根或可促進膽固醇逆向轉運及經膽汁排出。其對胰島素敏感性的改善,亦間接有利於脂質代謝正常化。總體而言,山豆根透過多靶點機制,協同作用以降低血清三酸甘油酯及總膽固醇水平,進而助益心血管健康。

8. 抗發炎

山豆根富含生物鹼、黃酮類、皂苷及多醣等活性成分,是其發揮顯著抗發炎功效的物質基礎。現代藥理分析揭示,其作用機制多樣且深入。

首先,山豆根本質上能顯著抑制促炎症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1β (IL-1β)、白介素-6 (IL-6))和炎症介質(如前列腺素)的釋放與合成。此作用主要透過調控NF-κB等關鍵炎症信號通路,從源頭上阻斷炎症級聯反應的啟動與進展。其次,山豆根展現強效的抗氧化活性,能夠有效清除體內過量自由基,減輕氧化應激對組織細胞的損傷,這進一步抑制了炎症反應的發生和擴大。

此外,山豆根具備重要的免疫調節作用。它能影響免疫細胞(包括巨噬細胞、淋巴細胞)的活化與功能,抑制炎症細胞向病灶區域的浸潤,並有助於平衡Th1/Th2免疫反應,因此對自身免疫相關的炎症性疾病具有潛在的改善效益。這些綜合且協同的藥理機制,共同支持了山豆根在緩解風濕病、關節炎、過敏性疾病及其他慢性炎症性疾病中的應用潛力,且其調節腸道菌群的效益,亦間接促進了整體抗炎效果。

9. 止痛功效

山豆根的止痛功效,主因其所含生物鹼成分。現代藥理分析指出,這些生物鹼具直接鎮痛作用,能有效緩解疼痛。其作用機制涉及對疼痛感受器或傳導通路的調節。此外,山豆根的顯著抗炎作用亦是止痛關鍵,透過抑制炎症反應間接減輕痛楚。因此,山豆根應用於緩解頭痛、牙痛、胃痛、痛經等。

山豆根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磨汁。外用:含漱或搗敷。

山豆根的炮製


  • 除去殘莖及雜質
  • 浸泡
  • 洗凈
  • 潤透
  • 切厚片
  • 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脾胃虛寒、腹瀉者忌服。
  2. 虛寒體質者避免服用。
  3. 脾虛、食慾不振且腹瀉者不可服用。
  4. 虛火炎肺、咽喉腫痛者禁用。
  5.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避免使用。
  6. 腸道功能不良、腸梗阻、慢性腹瀉者避免使用。
  7. 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患者避免使用。

山豆根相關的方劑


山豆根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牙齦腫脹痛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鏈球菌性咽喉炎皮膚癬菌病(頭,鬍鬚)白癬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咽喉痛腹痛牙齒痛皮膚顏色發黃急性咽喉炎咳嗽黃疸疥癬氣喘鉤端螺旋體病風濕病頭痛疼痛低血糖痔瘡糖尿腮腺炎糖尿病肺癌

山豆根含有的化學成分


苦參鹼(Matrine), 氧氣苦參鹼(Oxymatrine), 臭豆堿(Anagyrine), 甲基野靛堿(Methylcytisine), 左旋-朝鮮槐素(l-Maackiain), 左旋-朝鮮槐素-葡萄糖甙(l-Maackiain glucoside), 金雀異黃素(Genistein), 槐定素(Sorphoradin), 槐黃素(Sorphoranone), 槐孕色烯(Sorphoradochromene), 槐環黃素(Sorphoranochromene), 酚類化合物(Phenolic compounds), 蝙蝠葛堿(Menisperine), 粉防已堿(Tetrandrine), 山豆根堿(Dauricoline), 青藤堿(Sinomenine), 山豆根諾林(Daurinoline), 山豆根可林(Dauricolin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