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疕一號方

白疕一號方

BAI BI YI HAO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

寒性指數

36

熱/寒比例

極寒 (0.06)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肝經 21%
肺經 21%
胃經 11%
大腸經 8%
脾經 7%
腎經 3%
心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疕一號方中使用生地黃,主要是基於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白疕,又稱白癜風,病因多與血虛風燥、氣血虧虛有關。

生地黃性寒,入心、肝、腎經,能清熱涼血,滋陰潤燥,對於白疕患者因血虛風燥所致的皮膚色素脫失,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其清熱涼血作用能抑制炎症,滋陰潤燥作用則能改善皮膚乾燥,從而促進皮膚色素的恢復。

白疕一號方中包含槐花,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

槐花性涼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對於白疕,即白癜風,其病機多為血熱風燥,氣血瘀滯,導致皮膚色素脫失。槐花能清熱涼血,散風止癢,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滯,從而緩解白疕症狀,促進色素沉著,達到治療目的。

白疕一號方中包含山豆根,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 山豆根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白疕為皮膚病,常伴有發熱、紅腫、疼痛等症狀,山豆根可以有效清熱解毒,減輕炎症反應。
  2. 抗菌消炎: 山豆根含有生物鹼等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白疕病菌的生長,促進皮膚病竈的癒合。

因此,白疕一號方中加入山豆根,可以發揮其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白疕的目的。

白癬皮為白疕一號方中重要組成藥材,其功效在於:

  1. 殺菌止癢:白癬皮性寒,味苦,具有抗真菌、殺菌作用,能有效抑制皮膚真菌生長,緩解白癬引起的瘙癢、紅腫、脫屑等症狀。
  2. 清熱解毒:白癬皮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能去除因真菌感染而引起的熱毒,促進皮膚組織修復,加速病竈癒合。

白癬皮在白疕一號方中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更佳的療效。

白疕一號方中使用大青葉,主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功效。

白疕,即白癜風,其病機多為血熱風燥、氣血虧虛,導致肌膚失養而發病。大青葉性寒,味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之效。其寒涼之性可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涼血消斑,可有效改善白癜風患者的皮膚色素沉著。同時,其苦味可燥濕止癢,有助於緩解白癜風引起的瘙癢症狀。因此,白疕一號方中加入大青葉,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止癢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白癜風。

白疕一號方中加入紫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解毒止癢: 白疕為皮膚病,多因濕熱蘊結、血熱毒盛所致。紫草性寒涼,入血分,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清除皮膚中的熱毒,改善白疕的炎症反應,緩解瘙癢症狀。
  2. 活血化瘀,消腫生肌: 白疕常伴有皮膚損傷、潰瘍等情況。紫草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生肌的功效,能促進傷口癒合,修復受損的皮膚組織,改善白疕的症狀。

白疕一號方中包含黃藥子,主要源於其藥性與白疕病症的關係。黃藥子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白疕,又稱白癬,是一種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症狀為皮膚出現白色或淡紅色斑點,伴隨瘙癢、脫屑等。

黃藥子對真菌感染具有抑制作用,其寒涼的藥性可以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可以改善皮膚瘙癢、脫屑等症狀。因此,白疕一號方中加入黃藥子,旨在通過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來抑制真菌感染,改善白疕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白疕一號方」主治「牛皮癬進行期」,中醫稱「白疕」或「松皮癬」,其病機多因血熱毒盛、風濕鬱膚所致。進行期表現為皮損潮紅、新疹不斷出現、鱗屑增多、瘙癢劇烈,屬血熱熾盛、毒邪外發之證。方劑以「涼血清熱,解毒治瘡」為核心,契合古代「熱者寒之」「血熱宜涼」的治療原則,旨在清泄血分熱毒,抑制邪毒外泛肌表。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涼血滋陰

    • 生地(30克):清熱涼血、養陰生津,針對血熱陰傷之本。
    • 紫草(15克)、生槐花(30克):協同涼血止血,紫草尤擅解毒透疹,槐花清肝瀉火,共解血分鬱熱。
  2. 清熱解毒

    • 大青葉(15克)、山豆根(9克)、草河車(蚤休)(15克):直折火毒。大青葉清熱涼血消斑,山豆根瀉火利咽,草河車解毒消腫,合用以遏熱毒上攻外發之勢。
  3. 祛風除濕止癢

    • 白蘚皮(15克):祛風燥濕、清熱止癢,針對牛皮癬濕熱浸淫肌膚之標。
  4. 散結解毒

    • 黃藥子(12克):散結消癭、清熱解毒,古用於癰腫瘡毒,此處助解血熱凝結之頑瘡。

【方劑配伍思路】

  • 標本兼顧:以生地、紫草、槐花清血分熱為主,配伍大青葉、山豆根等專攻熱毒,兼具祛風止癡藥,形成「涼血不留瘀、解毒不傷正」的結構。
  • 側重血分:重用涼血藥,反映「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邏輯,通過清血熱以減少肌膚風燥鱗屑。
  • 解毒透邪:結合草河車、黃藥子等解毒散結藥,針對牛皮癬熱毒深伏、纏綿難愈的特性,阻斷毒邪鬱久化燥之病理循環。

此方體現中醫「清熱涼血—解毒散邪—祛風止癢」的層次,符合牛皮癬進行期血熱毒熾的辨證要點。

傳統服藥法


生地30克, 生槐花30克, 山豆根9克, 白蘚皮15克, 草河車15克, 大青葉15克, 紫草15克, 黃藥子12克。
涼血清熱,解毒治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適合於牛皮癬進行期患者使用。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牛皮癬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苔癬白疕

相同名稱方劑


白疕一號方,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生地30g,生槐花30g,山豆根9g,白鮮皮15g,草河車15g,大青葉15g,紫草15g,黃藥子12g。 主治:涼血清熱,解毒治瘡。主治:牛皮癬進行期。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