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甘桔湯

NIU BANG GAN J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痘疹會通》卷五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5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0%
肺經 30%
心經 11%
腎經 11%
脾經 5%
肝經 5%
大腸經 5%
胃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牛蒡甘桔湯中包含牛蒡子,主要基於其疏風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

牛蒡子性味辛涼,入肺經,可散風熱、宣肺氣,對於風熱犯肺所致的咳嗽、鼻塞、咽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其清熱解毒作用亦能有效緩解感冒初期伴隨的發熱、頭疼等症狀。

此外,牛蒡子還能利咽開音,對於風熱犯肺導致的聲音嘶啞、咽喉腫痛等症狀也有很好的效果。因此,牛蒡子在牛蒡甘桔湯中起到疏散風熱、宣肺止咳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牛蒡甘桔湯中包含桔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利咽: 桔梗性寒,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功效。牛蒡甘桔湯常用於治療風寒犯肺、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桔梗在此可幫助宣通肺氣,利咽化痰,改善呼吸道症狀。
  2. 配合牛蒡清熱解毒: 牛蒡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桔梗與牛蒡搭配使用,可以加強清熱解毒的作用,促進炎症消退,緩解咽喉腫痛等症狀。

牛蒡甘桔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牛蒡甘桔湯中,牛蒡性寒,甘桔偏涼,甘草的加入可緩解藥性寒涼,避免傷及脾胃,使藥效更加平和。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抗炎、止咳化痰等功效,與牛蒡、甘桔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增強藥物的療效。

牛蒡甘桔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精妙,旨在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方中包含牛蒡子、桔梗、甘草等多種藥材,而山豆根則是其中關鍵成分之一。山豆根味苦性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功,尤擅於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在牛蒡甘桔湯中,山豆根與牛蒡子相輔相成,牛蒡子清熱散結,善於疏散風熱;桔梗開宣肺氣,利咽化痰;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四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效,對於外感風熱或肺胃實熱所導致的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黃等症有顯著療效。山豆根在此方中的應用,彰顯了中醫辨證施治、藥物配伍的智慧。

牛蒡甘桔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通絡止痛: 川牛膝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功效。牛蒡甘桔湯主治風寒感冒、咳嗽痰多、頭痛鼻塞等症,川牛膝可協助疏散風邪,通暢經絡,緩解疼痛。
  2. 利水消腫,活血化瘀: 川牛膝亦能利水消腫,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腫脹,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同時,其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供血不足,進一步緩解病症。

牛蒡甘桔湯中添加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玄參味甘苦,性寒,入肺、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牛蒡甘桔湯主要針對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腫痛等症狀,而玄參的清熱解毒之性,能有效緩解咽喉腫痛、熱毒上攻等症狀,同時其涼血止血之效,亦能改善因熱毒導致的出血症狀。
  2.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 玄參亦具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導致的津液虧損、口乾咽燥等症狀,玄參能有效滋潤咽喉,緩解乾燥不適,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滋陰潤燥之效。

主治功效


牛蒡甘桔湯主治功效分析

牛蒡甘桔湯為治療頸項腫痛之方劑,諸家本草記載其主治略有差異,但核心功效皆圍繞於清熱解毒、宣肺利咽、活血通絡等方面。其治療原理,並非單純針對某一特定病因,而是根據病症表現,調整藥物配伍,以達致標本兼治之效。

根據多部醫籍記載,牛蒡甘桔湯主要針對傷寒、溫病之後,或風寒邪氣侵襲所致之頸項腫痛。不同醫家對其適用症狀的描述略有側重,但皆指向一個共同點:邪氣已解,或邪氣較輕,以頸項結腫、微熱不紅、疼痛為主症之情況。

《瘍醫大全》《外科正宗》中提到,牛蒡甘桔湯適用於「身涼不渴」、「微熱不紅疼痛」的發頤(頸項腫痛)患者,與柴胡葛根湯針對「身熱口渴」、「上紅腫熱痛」者形成對比,暗示了牛蒡甘桔湯更適用於邪熱較輕,或邪熱已解,但局部仍有腫痛的階段。此處「身涼不渴」並非指患者完全無熱象,而是指其熱象不如柴胡葛根湯所治者明顯,體表症狀以局部腫痛為主。

《傷寒廣要》則進一步闡明,牛蒡甘桔湯適用於「傷寒出汗不徹,邪熱結耳後」,說明其有效成分能疏散餘邪,消散局部腫痛。其方劑組成中,牛蒡子清熱解毒,宣肺利咽;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甘草調和諸藥;山豆根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川牛膝活血通絡,引藥下行;玄參滋陰降火,清熱解毒。諸藥合用,達到清熱解毒、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

**《雜病源流犀燭》《沈氏尊生書》**中,牛蒡甘桔湯的組成略有不同,甚至出現了諸如連翹、射干、升麻、山梔子等藥物。這些差異反映了不同醫家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對方劑進行加減化裁,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和個性化。 例如,加用連翹可加強清熱解毒之力;射干、升麻可助宣散上焦之邪;山梔子可清熱瀉火。這些加減變化,都旨在針對不同病機和症狀,調整藥物功效,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牛蒡甘桔湯的治療原理是通過清熱解毒、宣肺利咽、活血通絡等多方面作用,以疏散餘邪,消散局部腫痛,最終達到治療頸項腫痛的目的。其適用症狀以邪熱較輕,或邪熱已解,頸項結腫、微熱不紅、疼痛為主,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並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調整藥物組成。 方劑中藥物配伍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們互相協同,共同作用於病竈,達到整體治療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桔梗、牛蒡、連翹、射乾、甘草、黑梔、京參、山豆根、酒炒黃連、酒炒黃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麻子喉嚨痛甚,不拘先後。若咽喉腫痛明顯,可加大玄參、山豆根用量;若咽喉疼痛劇烈,可加大桔梗用量;若咽喉乾燥,可加大甘草用量。

相關疾病


麻疹咽喉痛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牛蒡甘桔湯, 出處:《痘疹會通》卷五。 組成:炒牛蒡子1錢,桔梗3錢,甘草1錢,山豆根1錢,牛膝1錢,元參1錢。 主治:麻子喉嚨痛甚,不拘先後。

牛蒡甘桔湯, 出處:《麻症集成》卷三。 組成:桔梗、牛蒡、連翹、射乾、甘草、黑梔、京參、山豆根、酒炒黃連、酒炒黃芩。 主治:毒火上升,火鬱在肺,咽喉腫痛,不飲食。

牛蒡甘桔湯,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牛蒡子1錢,桔梗1錢,陳皮1錢,天花粉1錢,黃連1錢,川芎1錢,赤芍1錢,甘草1錢,蘇木1錢。 主治:頤毒,表邪已盡,耳項結腫,微熱不紅疼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