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

牛蒡子

NIU BANG ZI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牛蒡子的傳統功效


1. 發汗解表

牛蒡子,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發汗解表功效,值得細細探究。從歷代醫家論述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其作用機理。

《名醫別錄》言其「明目補中,除風傷」,已點明牛蒡子具有祛除風邪、改善目疾及益氣的功效。後世醫家多沿用此說,並進一步闡明其作用機制。《藥性論》提及「除諸風,利腰腳,又散諸結節筋骨煩熱毒」,說明其能治療風濕痹痛及相關的發熱症狀。《本草拾遺》則指出其「主風毒腫,諸痿」,強調其在治療風毒引起的腫脹及痿病上的效用。

《藥品化義》精闢地指出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熱毒」,其辛味能疏散風寒,苦味能清熱解毒,故能治療上焦風痰、咽喉腫痛等症。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也記載牛蒡子能治療「風濕癮疹,咽喉風熱,散諸腫瘡瘍之毒」,進一步佐證其在發汗解表方面的應用。

《本草綱目》記載牛蒡子「消斑疹毒」,說明其能清除體內毒素,而《本草求真》則更深入地闡述:牛蒡子能「散風除熱」,對於因外感風寒而引起的癰腫、痘疹等症,都能有效治療。其「辛涼解散」的特性,有助於疏通經絡,使衛氣通暢,從而達到發汗解表的效果。《神農本草經疏》也認為牛蒡子是「散風除熱解毒之要藥」,其辛味能散結,苦味能洩熱,最終使臟腑氣血通暢。

總而言之,古籍中對於牛蒡子發汗解表功效的記載,並非單純的經驗總結,而是基於其辛味疏風,苦味清熱的藥性,以及其能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的藥理作用。 牛蒡子發汗解表之效,體現在其對外感風熱邪氣的祛除,以及對由此引起的發熱、腫痛、皮膚疾患等的治療作用。 然而,不同醫家對其性味歸經及應用範圍的理解略有差異,需結合患者病情謹慎使用。

2. 清熱解毒

牛蒡子的清熱解毒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與藥性,從古代典籍中可窺見一斑。

《名醫別錄》記載牛蒡子「明目補中,除風傷」,點明其清熱解毒的基礎是疏散風熱,使臟腑功能恢復正常。風熱邪氣侵犯人體,可導致目赤腫痛、身體不適等症狀,牛蒡子能通過疏散風熱,達到明目補中的效果。《藥性論》則進一步指出其「除諸風,利腰腳,又散諸結節筋骨煩熱毒」,說明其能治療風濕痹痛及各種熱毒引起的疼痛和腫脹。

《本草拾遺》記載其「主風毒腫,諸痿」,顯示其在治療風毒所致的腫脹和肌肉萎縮方面亦有功效。《醫學啓源》和《主治祕要》則分別強調其「消利咽膈」和「潤肺散氣」的作用,說明牛蒡子不僅能清熱解毒,還能潤肺化痰,改善呼吸系統疾病。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指出牛蒡子能「治風濕癮疹,咽喉風熱,散諸腫瘡瘍之毒,利凝滯腰膝之氣」,展現其在治療皮膚病和關節疼痛方面的應用。《本草綱目》簡潔地概括其功效為「消斑疹毒」,而《藥品化義》則更為詳細地說明其「能升能降,力解熱毒」,並列舉了多種適用症狀,如上呼吸道感染、皮膚病等,皆與風熱、毒邪有關。

《本草求真》則深入探討了牛蒡子解毒的機理,認為其能「降氣下行,復能散風除熱」,從而治療各種由風熱毒邪引起的疾病。《神農本草經疏》也認為牛蒡子是「散風除熱解毒之要藥」,其辛味能散結,苦味能洩熱。《本草正義》則進一步闡述,牛蒡子「能疏散風熱,起發痘疹」,但需注意其寒涼疏洩之性,非實熱者慎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牛蒡子的清熱解毒功效及其作用機理有著豐富的記載,其應用範圍廣泛,但需根據病症和體質謹慎使用。

3. 透疹

牛蒡子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具有透疹功效,其機理主要體現在其疏散風熱、宣通經絡的特性上。

《名醫別錄》、《藥性論》、《本草拾遺》等古代本草著作,雖未直接提及「透疹」,但已點明牛蒡子具有除風、散結、解毒的功效,這些都為其透疹作用奠定了基礎。《本草綱目》則明確指出其「消斑疹毒」,直接肯定了牛蒡子在治療疹子的功效。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牛蒡子歸為消斑疹毒藥物,而《藥品化義》更進一步闡述其「能升能降,力解熱毒」,說明其藥性兼具升散與下降的特性,能有效疏通經絡,將體內鬱熱之邪排出體表,達到透疹的效果。《本草正義》則指出牛蒡子「能疏散風熱,起發痘疹」,並特別強調其在麻疹初起時的作用,認為其「清洩之中,自能透發」,不會像其他清熱藥物那樣遏抑氣機,反而能促進疹子的順利發出。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藥性角度分析,認為牛蒡子辛能散結、苦能洩熱,因此能使臟腑氣機通暢,達到透疹的效果。《蘭室祕藏》則更直接地指出牛蒡子能治療「風濕癮疹」,進一步佐證其在疹子治療中的臨牀應用。 總而言之,古代醫家認為牛蒡子透過疏散風熱、解毒透邪,達到透疹的目的,在治療各種疹子疾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需注意的是,《本草求真》及《本草正義》均提醒牛蒡子性偏寒涼,使用需謹慎,避免損傷脾胃之氣。

4. 利水消腫

牛蒡子的利水消腫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其疏風清熱、解毒通便的特性密切相關。

《食療本草》明確指出牛蒡子「通利小便」,說明其利水作用。 然而,諸多古籍並未單獨強調其利水消腫,而是將其置於更廣泛的臨牀應用中。例如,《藥性論》提到其「利腰腳」,說明其能改善因水濕停滯導致的肢體腫脹;《本草拾遺》記載其「主風毒腫」,則暗示其能治療因風毒侵犯而引起的腫脹。 《藥品化義》則更進一步闡述,牛蒡子「能升能降」,能治療「面目浮腫」,這表明其利水消腫作用與其疏通經絡、調節氣機的能力相關。

《本草綱目》提及牛蒡子「消斑疹毒」,《神農本草經疏》則指出其「辛能散結,苦能洩熱,熱結散則臟氣清明」,這些論述都從不同角度揭示了牛蒡子利水消腫的機制:透過疏散風熱、清解毒邪,從而消除導致水腫的病因。 《本草求真》更深入地分析,認為牛蒡子能「降氣下行,復能散風除熱」,治療因風熱毒邪引起的腫脹,但同時也提醒其性「冷滑利」,脾虛者慎用,說明其利水消腫的功效需根據患者體質謹慎運用。

總之,古代醫籍中關於牛蒡子利水消腫功效的描述,並非單純地強調其利尿作用,而是將其置於更為複雜的病理機制中,認為其利水消腫效果是其整體疏風清熱、解毒通便功效的體現。 其利水作用與疏通經絡、調節氣機,以及消除致病因素息息相關。

5. 清肺熱利咽

牛蒡子,自古即其清肺熱利咽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綜觀《名醫別錄》、《藥性論》、《本草拾遺》等古代本草著作,牛蒡子已具備祛風、除熱、解毒之功效,但對其清肺熱利咽的著墨較少,多側重於其解毒散結之效。例如《名醫別錄》記載其「明目補中,除風傷」,《藥性論》則指出其「除諸風,利腰腳,又散諸結節筋骨煩熱毒」,《本草拾遺》亦提及「主風毒腫,諸痿」。這些記載雖未直接點明清肺熱利咽,卻已暗示其疏風散熱、解毒的特性,為其治療肺熱咽痛奠定基礎。

直到《醫學啓源》與《主治祕要》才明確指出牛蒡子「消利咽膈」、「潤肺散氣」,這直接說明瞭其在治療咽喉腫痛及肺熱咳嗽方面的作用。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也提到牛蒡子能治療「咽喉風熱」,進一步佐證其清肺熱利咽之效。

《藥品化義》更進一步闡述牛蒡子的藥性:「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熱毒。味苦能清火,帶辛能疏風」,並指出其適用於「上部風痰,面目浮腫,咽喉不利,諸毒熱壅」等症,清晰地說明瞭其清熱解毒,疏風散結,對於肺熱咽痛的治療功效。

《本草綱目》、《本草求真》等醫籍則更深入地探討了其藥理作用機制,《本草求真》提到牛蒡子「既能降氣下行,復能散風除熱」,能有效治療因風熱毒邪引起的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等症狀。《本草正義》則強調牛蒡子「能疏散風熱,起發痘疹」,並指出其清熱洩導的作用,但需注意其寒涼疏洩的特性,需謹慎使用。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牛蒡子的藥性及功效有深入的研究,其清肺熱利咽之效已得到充分的證實,並在臨牀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 然而, 藥物使用應遵循醫囑,切勿自行用藥。

6. 清熱瀉火

牛蒡子的清熱瀉火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與臨牀應用值得探討。

從古代醫籍記載來看,《名醫別錄》已記載其「明目補中,除風傷」,點明瞭牛蒡子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作用。 《藥性論》進一步指出其「除諸風,利腰腳,又散諸結節筋骨煩熱毒」,說明其不僅能祛除風邪,還能治療因風熱引起的疼痛和腫脹。《本草拾遺》記載「主風毒腫,諸痿」,則側重其在治療風毒引起的腫脹和痿痺方面的功效。《醫學啓源》和《主治祕要》則提到其「消利咽膈」、「潤肺散氣」,表明牛蒡子亦可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及肺熱咳嗽。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指出牛蒡子能治療「風濕癮疹,咽喉風熱,散諸腫瘡瘍之毒,利凝滯腰膝之氣」,更明確地指出其在治療皮膚病和關節疼痛方面的應用。 《本草綱目》的「消斑疹毒」,則精煉地概括了其清熱解毒的功效。《藥品化義》則深入分析牛蒡子的升降特性及辛、苦的藥性,認為其能治療上焦風熱、咽喉腫痛、皮膚瘡瘍等症。

然而,《本草求真》提醒牛蒡子「性冷滑利,多服則中氣有損」,告誡讀者需注意其寒涼的特性及用量。《本草正義》則進一步指出牛蒡子「辛洩苦降,下行之力為多」,強調其清熱洩下的作用機理,並指出其適用於熱盛的病症,而脾胃虛弱者則不宜使用。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藥性角度闡述其清熱解毒的機理,「辛能散結,苦能洩熱」,認為其能通過疏散風熱,達到清熱解毒、明目補中的效果。

總體而言,古籍記載表明牛蒡子具有明顯的清熱瀉火功效,主要通過疏散風熱、清利濕熱等途徑,達到治療各種熱毒病症的目的。 但其寒涼的特性也提示我們,需謹慎使用,並根據自身體質和病情,在醫師的指導下合理用藥。

7. 散風熱

牛蒡子,其散風熱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綜觀諸多古代本草典籍,其散風熱的機理與應用範圍可見一斑。

《名醫別錄》言其「明目補中,除風傷」,點明瞭牛蒡子能改善因風熱引起的目疾及身體不適。《藥性論》則進一步指出其「除諸風,利腰腳,又散諸結節筋骨煩熱毒」,說明其具有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的作用,尤其針對因風熱引起的筋骨疼痛有效。《本草拾遺》的「主風毒腫,諸痿」則更側重其治療風熱引起的腫脹及痿證。《醫學啓源》和《主治祕要》則提到其「消利咽膈」、「潤肺散氣」,說明其在治療咽喉腫痛及肺熱咳嗽方面亦有功效。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更明確指出牛蒡子可「治風濕癮疹,咽喉風熱,散諸腫瘡瘍之毒,利凝滯腰膝之氣」,顯示其在治療風濕、皮膚病等方面獨到之處。《本草綱目》簡潔地概括其「消斑疹毒」之效,而《藥品化義》則深入闡述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熱毒」,其苦味清火,辛味疏風,適用於多種風熱病症,包括上呼吸道感染、皮膚病等。

《本草求真》則從病機的角度解釋牛蒡子的功效,認為其能「散風除熱」,針對外感風寒所致的癰腫瘡毒等症有效。《神農本草經疏》則認為牛蒡子「辛能散結,苦能洩熱」,能使臟腑氣機通暢。《本草正義》則更深入地分析了牛蒡子的升降特性,指出其在治療風熱病證,尤其是麻疹方面的獨特價值,但同時也提醒需注意其寒涼洩下的特性,避免濫用。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牛蒡子散風熱功效的論述,從不同角度闡明瞭其藥理作用及臨牀應用,其散風、清熱、解毒的功效已得到歷代醫家及臨牀實踐的驗證。 但藥物使用需謹慎,需遵循專業醫師的指導。

牛蒡子的古代典籍


牛蒡子的現代功效


1. 預防心血管疾病

牛蒡子,性味甘、微苦、涼,入肺、胃、大腸經,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清熱解毒、涼血消癰、利尿通便之功。

其中,芝麻酸能降低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保護血管內皮;胡蘿蔔素能保護血管內皮細胞,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維生素E能抗氧化,減少自由基對心血管組織的損傷。

2. 抗菌抗病毒

牛蒡子含多種活性成分,如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等,具有廣譜的抗菌作用,可抑制多種細菌的生長和繁殖,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等。同時,牛蒡子中的有效成分也能抑制部分病毒的增殖,具有抗病毒作用。

3. 抗發炎

牛蒡子性寒,味甘、辛,歸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宣肺透疹、抗發炎等功效。其抗發炎作用機制主要為:

  1. 抑制炎症因子生成: 牛蒡子中含有的牛蒡酚、綠原酸等成分可抑制炎症因子,如白介素-1β、白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等產生,從而降低炎症反應。
  2. 清除自由基: 牛蒡子中的多酚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清除產生炎症的自由基,保護細胞免受損傷。
  3. 增強免疫系統: 牛蒡子中的多糖等成分可增強免疫系統功能,提高機體抵抗炎症的能力。 因此,牛蒡子在傳統醫學中廣泛用於治療炎症性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肺炎、膀胱炎等,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降血糖

牛蒡子,味甘、苦、微寒,入肺、肝、腎經。具有宣肺透疹、疏風散熱、解毒消腫、涼血止血之功效。用於外感風熱、麻疹不透、熱毒瘡癤、咽喉腫痛、咯血、痢疾、赤白帶下等症。

牛蒡子中含有牛蒡甙、牛蒡酚、牛蒡素等活性成分,具有降低血糖水平的功效。此外,牛蒡子還能調節腎臟功能,幫助體內多餘的糖分排出體外。因此,牛蒡子常被用於治療糖尿病、高血糖等相關症狀。

牛蒡子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煎湯含漱。

牛蒡子的炮製


  • 淨制:揀去雜質,篩去泥屑。
  • 炒制:取淨牛蒡子,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外面呈微黃色並略有香氣,取出,放涼。
  • 酒制:《雷公炮炙論》:凡使惡實,採之淨揀,勿令有雜質,然後用酒拌蒸,待上有薄白霜重出,用布拭上,然後焙乾,別搗如粉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牛蒡子注意事項

  1. 氣虛便溏者忌用,因牛蒡子具有滑腸作用。
  2. 血熱便祕患者方可使用,氣虛色白大便自利或洩瀉者慎用。
  3.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禁用。
  4. 脾胃虛弱、腹瀉、脾胃濕寒者慎用。
  5. 與降血糖藥物或利尿劑等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增強其效果。
  6. 服用牛蒡子時應注意用量,不宜過量。

牛蒡子相關的方劑


牛蒡子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蕁麻疹麻疹咽喉痛咳嗽動脈粥樣硬化腹瀉膀胱炎損傷頭痛疼痛低血糖糖尿感冒虛弱動脈赤白帶白帶肺炎痄腮糖尿病痢疾口乾

牛蒡子含有的化學成分


牛蒡甙(Arctiin), 牛蒡甙元(Arctigenin), 葡萄糖(Glucose), 羅漢松脂酚(Matairesinol), 絡石甙元(Trachelogenin), 倍半木質素 AL-D(Sesquilignan AL-D), 倍半木質素 AL-F(Sesquilignan AL-F), 牛蒡酚 A(Lappaol A), 牛蒡酚 B(Lappaol B), 牛蒡酚 C(Lappaol C), 牛蒡酚 D(Lappaol D), 牛蒡酚 E(Lappaol E), 牛蒡酚 F(Lappaol F), 牛蒡酚 H(Lappaol H), 花生酸(Arachid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 亞油酸(Linoleic aci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