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湯

YU JI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4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4%
心經 13%
肝經 13%
胃經 13%
腎經 10%
膀胱經 3%
脾經 3%
膽經 3%
大腸經 3%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脾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鬱金湯的組成中,包含鬱金,其原因主要有二:

  1.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鬱金味辛、苦,性寒,入肝、膽經。其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情緒抑鬱等症狀。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鬱金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因此,鬱金作為鬱金湯的主要藥物,能有效治療肝鬱氣滯、氣血瘀阻所引起的各種病症。

鬱金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涼血止血、養陰生津之效。鬱金湯主要用於治療熱病、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生地黃可清熱涼血,抑制血熱妄行,達到止血的效果。
  2. 滋陰清熱: 生地黃滋陰清熱,可以緩解鬱金湯中其他藥材的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峻猛,同時也起到保護脾胃的作用。

總之,生地黃的加入,不僅可以增強鬱金湯的止血效果,還可以平衡藥性,使藥效更加溫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鬱金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鬱金湯主治熱病心煩,神昏譫語,口渴引飲等症狀。知母性寒,味苦,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有效清瀉心火,緩解心煩、神昏等熱證。
  2. 配伍相宜:知母與鬱金相配,一清一涼,相輔相成。鬱金性辛,味苦,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活血止痛的功效。知母可以抑制鬱金的燥性,防止其過於燥烈,同時也能增強鬱金的清熱瀉火功效,使藥效更為平和。

鬱金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精妙,用於治療多種與血瘀、氣滯相關的病證。在該方劑中,阿膠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其加入自有深遠考量。阿膠,性平、味甘,歸肝、肺、腎經,主補血滋陰、潤燥止血。在鬱金湯中,阿膠主要發揮兩大功效:一是補血,因血瘀往往伴隨血虛,阿膠能滋養血液,使血量充盈;二是止血,對於因血瘀導致的出血症狀,阿膠有良好的收斂止血作用。此外,阿膠還能調和藥性,增強整體方劑的溫和度,避免其他藥物過於寒涼對人體造成傷害。總之,阿膠在鬱金湯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藥物相輔相成的原則,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一環。

鬱金湯中加入牛蒡子,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效。

牛蒡子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通竅止痛之功。鬱金湯主治風熱犯肺,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口乾舌燥,胸悶氣促等症狀,而牛蒡子能清熱解毒,利咽消腫,與鬱金、桔梗等藥物協同作用,加強清熱利咽之效,改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此外,牛蒡子還能通竅止痛,配合鬱金湯中的其他藥物,有助於緩解胸悶氣促等症狀。

鬱金湯中加入杏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化痰: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之功效。鬱金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痰濁,而杏仁可以有效化解痰液,並清熱潤肺,配合鬱金、厚朴等藥物,達到清熱化痰、利濕止痛的效果。
  2. 疏肝理氣: 杏仁也具備一定的疏肝理氣作用,可以幫助舒緩肝氣鬱結,配合鬱金、柴胡等藥物,共同達到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的作用。

總之,杏仁在鬱金湯中發揮著清熱化痰、疏肝理氣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濕熱痰濁、肝鬱脾虛等病症的效果。

鬱金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成分多樣,其中包含鬱金、柴胡、甘草、白朮、茯苓、半夏、生薑、大棗等,以及較為特殊的人尿。人尿,在中醫學中被稱為「人中黃」或「童便」,其入藥歷史悠久,據《本草綱目》記載,人尿性寒,味咸,歸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之功效。在鬱金湯中加入人尿,主要目的在於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效果,特別適用於治療因熱毒內盛所致的各類疾病,如高熱不退、口舌生瘡、小便短赤等症狀。人尿中的尿素、氨等成分,能有效清熱利濕,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調和氣血、疏肝解郁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在應用時,需注意用量及來源,確保安全無虞。

鬱金湯中加入桔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氣,開鬱散結: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氣、開鬱散結之效。鬱金湯用於治療胸悶脅痛、心煩氣鬱等症,桔梗可以幫助宣暢肺氣,使鬱結之氣得以疏泄,進而達到舒胸止痛的效果。
  2. 配合鬱金,增強藥效:鬱金味苦辛,性寒,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桔梗與鬱金配伍,可以相互協同,增強活血化瘀、開鬱散結的作用,使治療效果更佳。

總之,桔梗在鬱金湯中起到宣肺利氣、開鬱散結的作用,與鬱金配伍,可以增強藥效,使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鬱金湯中加入沙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生津,養陰潤燥:沙參性涼,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養陰潤燥的功效。鬱金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胸脘痞悶、脅肋脹痛、口苦泛酸等症狀。沙參的清熱生津作用可以緩解濕熱蘊結所致的口苦、泛酸等症狀,同時也能滋陰潤燥,防止燥熱傷陰。
  2. 配伍增效:鬱金湯中以鬱金、黃芩、梔子等清熱燥濕藥為主,沙參的加入可以中和藥性,防止燥熱傷陰。沙參甘潤之性,與鬱金、黃芩等藥物配合,可以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對胃腸的刺激,提高藥物的療效。

鬱金湯方劑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熱,通經活絡: 蟬蛻性涼,善於疏散風熱,並能通經活絡,有助於改善因風熱鬱結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與方中鬱金、黃芩等清熱解毒藥物相輔相成,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
  2. 清熱解毒,止癢消腫: 蟬蛻亦具有清熱解毒、止癢消腫之功效,有助於緩解因風熱、濕熱所致的皮膚瘙癢、腫脹等症狀。鬱金湯常用於治療皮膚病,而蟬蛻的加入可加強其清熱解毒、止癢消腫之效,使治療更加全面。

主治功效


鬱金湯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從提供的古文內容,可以歸納出鬱金湯主要針對以下幾種病症:

  1. 寒包熱而聲啞: 這是鬱金湯最明確的主治,如《雜病源流犀燭》所載:「音聲病,肺家火熱症也……亦有寒包熱而聲啞者(宜鬱金湯)。」以及方劑組成原文「寒包熱而聲啞者。」。
  2. 痰熱、痰火、痰瘀相關病症: 多篇古文都將鬱金湯與清宣痰熱、痰火、痰瘀聯繫起來,特別是與玳瑁鬱金湯相關的論述中,多次提及此方用於「痰迷清竅」、「包絡痰火」、「痰瘀互結清竅」等證。例如《增訂通俗傷寒論》:「玳瑁鬱金湯,清宣包絡痰火法」及「若兼痰迷清竅,神識昏蒙者,急與玳瑁鬱金湯,以清宣包絡痰火。」
  3. 伏熱、伏暑相關病症: 《增訂通俗傷寒論》中多處提到伏熱、伏暑內陷導致的各種症狀,並將玳瑁鬱金湯作為其中一種治療方案。例如「若內舍於營,證較膜原伏邪為尤急,初用蔥豉桔梗湯辛涼發汗後,表邪雖解,暫時熱退身涼,而胸腹之熱不除……輕則玳瑁鬱金湯,重則犀地清絡飲,皆可選用;劇則紫雪品行軍散,歷驗如神。」
  4. 血熱、血瘀相關病症: 部分文獻提到鬱金湯與血分病症的關係,例如《雜病心法要訣》:「若胸膈滿痛,是為瘀血,加桃仁、大黃。若吐血熱盛,加黃芩、黃連。」、《生生寶錄》:「四物加鬱金湯,治肝不行血,惡露不行,面青氣喘。」。

治療原理分析:

從方劑組成來看,鬱金湯的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 清熱瀉火: 知母、生地黃皆為清熱要藥,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二者合用,可清解肺、胃及血分之熱。人尿有清熱功效。
  2. 活血行氣、解鬱: 鬱金為活血化瘀、行氣解鬱之要藥,可疏肝解鬱,行氣活血,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膈滿痛等症有良好效果。
  3. 潤肺化痰、止咳平喘: 方中杏仁、桔梗、沙參皆有潤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阿膠滋陰潤燥,牛蒡子疏風散寒、解毒利咽,蟬蛻疏風止癢。這些藥物合用,可有效改善肺熱痰稠、咳嗽、聲啞等症狀。
  4. 清熱利濕 人尿在此方有清熱利濕功效。

綜合以上分析,鬱金湯的治療原理可以概括為:清熱瀉火、活血行氣、潤肺化痰、解表宣肺,達到宣暢氣機、清熱化痰、活血行瘀的功效。

總結:

鬱金湯主要用於治療寒包熱導致的聲啞,同時對於痰熱、痰火、痰瘀、伏熱、伏暑、血熱、血瘀等相關病症也有一定的療效。 其治療原理在於通過清熱瀉火、活血行氣、潤肺化痰等作用,達到宣暢氣機、清解裡熱、祛除痰瘀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各篇古文對於鬱金湯的應用和加減變化有所不同,因此在實際應用中應根據具體病情進行辨證論治。

傳統服藥法


鬱金、生地、知母、阿膠、牛蒡子、杏仁、童便、桔梗、沙參、蟬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利咽開音的功效,適合寒包熱而聲啞的患者使用。
  2. 本方中鬱金、生地黃、知母、阿膠、牛蒡子、杏仁、人尿、桔梗、沙參、蟬蛻均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3.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相同名稱方劑


鬱金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四。 組成:鬱金、生地、知母、阿膠、牛蒡子、杏仁、童便、桔梗、沙參、蟬蛻。 主治:寒包熱而聲啞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