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Curcuma wenyujin Y.H. Chen & C. Ling. Tuber Curcumae Turmeric Root-Tuber, Root-Tuber of Aromatic Turmeric, Root-Tuber of Kwangsi Turmeric, Root-Tuber of Zedoary Turmeric
- 別名:白絲郁金,五帝足,黃鬱,馬蒁,郁金,烏頭,黃郁,白絲鬱金,鬱金,玉金
- 藥品來源:薑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溫鬱金、薑黃、廣西莪朮或蓬莪朮的塊根。
- 道地藥材:四川
- 生長環境:山坡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鬱金的傳統功效
1. 活血化瘀
鬱金,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活血化瘀之功,多從其“降氣”特性出發。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鬱金入血分,能降氣,氣降則火降,從而使血不妄行。 這說明鬱金的活血,並非單純地破血,而是藉由調和氣機,使瘀血得以疏通。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闡述鬱金的輕揚特性,能散鬱滯,順逆氣,上達高巔,善行下焦。這不僅指其活血化瘀的範圍廣泛,從上焦到下焦皆能作用,更說明其能處理因氣機阻滯而導致的瘀血。書中強調鬱金“能降氣,氣降則火降”,痰血皆能歸其所安,反駁了其止血生肌的錯誤說法,突顯其活血化瘀的機制是藉由調整氣機來實現。
《神農本草經讀》則從病機角度分析鬱金的功效。其認為鬱金能破惡血,因為血不行則為積,積不去則成惡血。 文中也提到鬱金善治各種血證,如衄血、吐血、血淋、尿血及金瘡瘀血,皆因血行受阻所致,而鬱金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但同時也警告,鬱金使用需謹慎,需辨別虛實寒熱,不可濫用。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鬱金活血化瘀功效的認識,並非單純止血,而是著重於其疏通氣機,調和陰陽,從而使瘀血自然消散的作用。其活血功效,與其“降氣”、“散鬱”、“行氣”等作用密切相關,因此在應用時,需考慮患者的整體氣血狀況,方能發揮其最佳療效。
2. 止血
鬱金,其止血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制與適用範圍卻存在不同觀點。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鬱金「能降氣,氣降即是火降」,以此解釋其止血機理。其認為出血多因內熱火炎導致氣血上逆,鬱金能降火氣,使血不再妄行。此說法側重於鬱金的清熱降火作用,以達到止血的目的。
《本草匯言》則持不同意見,認為鬱金「清氣化痰,散瘀血」,其止血作用並非直接止血,而是通過「降氣」使氣血運行順暢,從而使痰血歸於正處。此觀點強調鬱金的理氣作用,而非單純的止血作用。
《神農本草經讀》則從血瘀的角度解釋鬱金的止血作用,認為鬱金能「破惡血」,因為淤血不通則導致出血,鬱金能疏通血脈,從而止血。此說法更強調鬱金的活血化瘀功效。
《新修本草》則直接記載鬱金「止血」,並列舉了血積、血淋、尿血、金瘡等症狀。此記載簡潔明瞭地指出鬱金的止血功效。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鬱金止血功效的理解並非一致。部分醫家認為其止血作用來自於清熱降火、理氣行血或活血化瘀,而部分醫籍則直接記載其具有止血功效。 各家觀點側重點不同,反映出對鬱金藥性及作用機制理解的差異。 需要根據具體病症,結合其他藥物,才能充分發揮鬱金的療效。 不同醫家對鬱金性味也存在不同觀點,如《本經逢原》認為其辛平,《本草求真》則認為其辛苦而平,這些差異也需要在臨牀應用中加以考量。
3. 理氣行氣
鬱金,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理氣行氣功效多與其疏通血氣、化解瘀滯相關。諸多典籍對其功效的描述,雖有側重,但殊途同歸。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鬱金能「降氣」,此「氣」指血氣之氣,鬱金入血分,能降逆上行的血氣,從而解決血證。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闡述,鬱金「清氣化痰,散瘀血」,其輕揚之性,能「散鬱滯,順逆氣」,上達於心肺,下達於下焦,對於心肺肝胃氣血火痰鬱遏不通者尤為有效。其「降氣」的機制,同樣在於氣降則火降,使痰血歸於正處。 此觀點與《本草備要》中「行氣,解鬱;洩血,破瘀」的說法相契合。
《神農本草經讀》則從血氣關係切入,認為血之運行以氣為主,鬱金「苦寒大洩其氣」,從而達到「大破其血」的效果,此為鬱金理氣行氣之根本。 但該書亦強調,鬱金的應用需謹慎,不可盲目使用,尤其在虛證或孕期更應避免。此點在其他典籍,如《本草求真》中亦有所提及,強調鬱金之性溫涼並具,需根據病情寒熱虛實,結合其他藥物使用。
《本草綱目》、《本草正》等書則著重記載鬱金治療血氣心腹痛、產後敗血等症,說明其理氣行氣功效在治療血瘀氣滯所致的疼痛、心悸等症狀上具有顯著療效。總而言之,鬱金理氣行氣的功效,並非單純的「行氣」,而是通過疏通血氣,化解瘀滯,最終達到理氣的效果。其應用需根據病情謹慎判斷,不可一概而論。
4. 清熱利濕
鬱金,其清熱利濕功效在諸多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理及適用範圍則見仁見智。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鬱金入血分,能降氣,藉由氣降而火降,進而使血行順暢,此乃其治療血證的根本。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闡述,鬱金能清氣化痰,散瘀血,並具有輕揚上達、善行下焦的特性,故能有效疏通心肺肝胃的氣血火痰鬱滯,治療胸腹脹痛等症。 此兩書都強調鬱金的「降氣」作用是其清熱利濕的關鍵。
然而,《神農本草經讀》則提出警示,認為鬱金苦寒,善於洩氣破血,適用於血瘀積聚的狀況,但對於氣血虛弱者則應謹慎使用,並指出其並非解鬱之藥,濫用恐有害無益。 《本草求真》更深入探討鬱金的性味,指出其辛辛苦平,其作用取決於病竈部位及寒熱虛實,需審慎辨證施治,不能一概而論其寒熱屬性。
其他典籍,如《藥性論》、《本草正》等,也記載了鬱金治療婦科疾病,如宿血、血積、冷氣結聚等,說明其在清熱利濕,尤其針對女性血瘀方面的療效。 總而言之,鬱金的清熱利濕作用,與其特殊的「降氣」特性,以及疏通氣血、化痰散瘀的功效密切相關,但需根據病情,辨證施治,方能發揮其藥效。 不同醫家對於鬱金性味歸經的理解略有差異,也影響著其臨牀應用的判斷。
5. 降氣
鬱金,其「降氣」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理和適用範圍卻存在不同觀點。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鬱金「能降氣,氣降即是火降」,其降氣機制是通過清洩內熱,使氣機得以順暢。此觀點將鬱金的降氣作用與其清熱作用聯繫起來,認為降氣是消除內熱的結果,從而使血液運行正常。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闡述鬱金降氣的廣泛性,認為其「能散鬱滯,順逆氣」,不僅能治療胸脅脹滿、腹痛等氣機阻滯之證,還能治療因氣機逆亂導致的吐血、衄血等出血症。其降氣的結果是使痰瘀歸位,恢復氣血的正常運行。 此書明確指出鬱金降氣並非單純止血生肌,而是通過調理氣機來達到治療目的。
然而,《神農本草經讀》則提出警告,認為鬱金降氣之效並非適用於所有情況。其強調鬱金「氣味苦寒者,謂氣寒而善降」,具有較強的洩氣作用,因此對於氣血虛弱者,使用鬱金反而會加重病情。 此書特別指出鬱金不宜用於孕婦及產後非熱結停瘀者,強調了用藥的謹慎性。
綜上所述,古籍對鬱金的降氣功效及其機理有不同角度的闡述。《神農本草經疏》和《本草匯言》側重其清熱、疏通氣血的作用;《神農本草經讀》則強調其峻下之性,並告誡用藥需謹慎。 這些不同的觀點並非互相矛盾,而是從不同方面說明瞭鬱金的藥性及其臨牀應用需要注意的方面。 理解這些不同觀點,才能更好地把握鬱金的藥用價值,並在臨牀運用中做出正確的判斷。
6. 化腐生肌
鬱金,其「化腐生肌」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解讀卻存在差異。部分醫籍著重其破血、行氣、降火的功效,間接地實現了生肌的作用,而非直接的「生肌」。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鬱金能「降下火氣」,使血不妄行。這暗示著,鬱金通過清熱解毒,降低體內炎症反應,從而為傷口癒合創造良好的環境。 炎症反應是傷口癒合的阻礙,鬱金的清熱作用,消除了阻礙,間接促進了組織修復。
《本草匯言》則持相反意見,認為鬱金「清氣化痰,散瘀血」,並非「止血生肌」。此觀點認為鬱金的主要作用是疏通經絡,排除體內瘀滯,若傷口處瘀血阻礙癒合,鬱金能幫助清除瘀血,間接促進生肌。這與《神農本草經讀》的觀點相呼應,該書指出鬱金能「破惡血」,因為「血水不斷,不能生肌」。這說明鬱金的「化腐生肌」並非直接作用於肌膚再生,而是通過清除壞死組織和瘀血,為新生的組織創造空間。
《新修本草》記載鬱金「主血積,下氣,生肌,止血,破惡血」,是較早將「生肌」列為其功效的典籍。但結合其他醫籍的論述,其「生肌」作用應理解為間接的,是通過清除阻礙傷口癒合的因素來實現的。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對鬱金的「化腐生肌」功效理解不一,部分醫籍強調其間接作用,即通過行氣活血、清熱解毒、破血消腫等作用,創造有利於傷口癒合的內外環境,最終促進傷口癒合和組織再生,而非直接作用於肌膚,促使其再生。 其功效的發揮,更需考慮病症的寒熱虛實,謹慎應用。
7. 清熱涼血
鬱金,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清熱涼血之效,歷來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涼血」,而是與其特殊的「行氣」功效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鬱金「入血分之氣藥」,能降氣,而「氣降即是火降」,從而達到涼血的效果。所謂「血之上行,皆屬於內熱火炎」,是指血液妄行,往往是因內熱導致。鬱金通過降氣,也就間接地降伏了內熱,使血液歸於正常運行。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闡述鬱金的「清氣化痰,散瘀血」功效。它認為鬱金能「散鬱滯,順逆氣」,並能上達高巔,下達下焦,針對氣血瘀滯不通所致的諸多病症,如胸悶、腹痛、吐血等,都有效用。「氣降則火降,而痰與血,亦各循其所安之處而歸原矣」,說明鬱金的清熱涼血,是透過疏通氣機,使血氣歸於正道。
《神農本草經讀》則側重鬱金破血之功,指出鬱金「氣寒而善降,味苦而善洩」,能破除積血,治療因血瘀不通造成的各種出血症狀,如衄血、吐血、血淋等。但同時也告誡,鬱金使用需謹慎,非熱結停瘀者不宜使用,更忌用於孕婦,避免其破血傷胎。
其他醫籍如《本草備要》的「涼心熱,散肝鬱」,《藥性論》的「治女人宿血氣心痛,冷氣結聚」,以及《本草綱目》的「治血氣心腹痛,產後敗血衝心欲死」等記載,也都從不同角度印證了鬱金清熱涼血,以及其在治療婦科疾病方面的功效。總而言之,鬱金的清熱涼血,並非單純降低體溫,而是透過行氣活血,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清熱涼血的目的。 不同醫家對其性味歸經略有不同見解,需結合具體病情和臨牀經驗加以運用。
鬱金的古代典籍
鬱金的現代功效
1. 降血脂
鬱金之中之姜黃素降脂。姜黃素增進膽汁合成及分泌,增多膽固醇腸道排出,減少脂儲留,助療高血脂。
- 鬱金具有抑制膽固醇吸收的作用,從而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
- 鬱金可以增加膽汁的分泌,促進脂類的消化和吸收,從而降低血液中的脂質水平。
- 鬱金可以抑制肝臟合成膽固醇,減少脂質的生成,從而降低血液中的脂質水平。
- 鬱金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脂質代謝,從而降低血液中的脂質水平。
- 鬱金可以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2. 防癌抗腫瘤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鬱金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姜黃素具有抗癌作用。姜黃素可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分裂和轉移,並且可以誘導癌細胞的凋亡。此外,薑黃素還可以減少發炎症狀,從而降低患癌風險。
多項研究表明,鬱金能夠預防和治療多種癌症,包括大腸癌、肝癌、乳腺癌、肺癌等。
3. 降血糖
鬱金中含多種活性成分,姜黃素尤為關鍵,具降血糖之效。姜黃素促胰島素分泌及利用,助細胞吸收葡萄糖,降血糖之餘,亦有助防治糖尿病併發症。
- 鬱金中的薑黃素可抑制肝臟葡萄糖的生成,降低血糖水平。
- 鬱金中的薑黃素可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幫助葡萄糖更有效地進入細胞,從而降低血糖水平。
- 鬱金中的薑黃素可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延緩碳水化合物在小腸的分解和吸收,從而降低餐後血糖水平。
- 鬱金中的薑黃素可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增加胰島素的分泌,從而降低血糖水平。
- 鬱金中的薑黃素可抑制炎症反應,改善胰島素抵抗,也有助於降低血糖水平。
4. 抗發炎
鬱金,功專消腫,故能消癰散毒。主治風濕痺痛,關節疼痛,以及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鬱金中之姜黃素,有抗炎消腫之效,能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疼痛和不適感。此外,鬱金亦能調節免疫反應,促進細胞再生和修復,增強人體抗炎能力。
5. 止痛功效
鬱金,性微苦、味辛,歸肝、脾經,凡中氣不足,肝脾不和,血氣疼痛,皆可運用。其性辛溫,入血分,行氣活血,溫中化瘀,散結止痛。對於頭痛、關節炎、胃腸疼痛、心絞痛、心肌梗死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鬱金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鬱金的炮製
- 用水浸泡,洗淨,撈出曬晾,潤透,切片,曬乾。
- 醋炒:取郁金片加米醋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乾,取出,放涼。每100kg郁金片,用醋10kg。
- 醋蒸:取原藥去淨雜質,加醋10%及水適量,浸吸約2天,常翻拌,吸透後,入甑內用武火,蒸約2-3小時,取出切成厚約2mm順片,曬乾。
- 醋煮:取淨郁金,用水浸泡4成透;撈出,移出鍋內,加醋,水同煮至水盡,取出,晾至半乾時,切斜片,曬乾,每郁金500g,用醋120g。
- 酒制:取郁金片與黃酒拌勻,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乾,取出晾乾,每郁金片500g,用黃酒60g。
- 炒制:取淨郁金片,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
- 蒸制:取原藥材,揀去雜質,清水洗淨,浸泡2-3小時,撈起,悶潤4-5小時,置鍋內隔水蒸至透心,刨成薄片,曬乾即得。
- 礬制:郁金加明礬水,用微火炒乾,至呈老黃色為度,每郁金黃色16kg,用明礬2kg。水適量。
- 礬、醋制:取郁金與米醋,倒入熱米湯中,加白礬攪勻,放24小時後,再煮2小時,至米湯乾,曬至7-8成乾,潤2天,切1-1.5mm厚的片,曬乾,每郁金10kg,用米醋1kg,白礬30g,米湯適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鬱金注意事項:
- 陰虛失血者忌服:鬱金有活血化瘀之功效,陰虛失血者不宜服用。
- 無氣滯血瘀者忌服:鬱金主要用於治療氣滯血瘀引起的疾病,若無氣滯血瘀症狀,不宜服用。
- 胃虛血虛者忌服:鬱金性溫,胃虛血虛者服用後可能加重症狀。
- 氣虛脹滯禁用:鬱金容易造成氣滯脹滿,氣虛脹滯患者禁用。
- 孕婦禁用:鬱金可促進子宮收縮,孕婦服用後可能導致流產或早產。
- 胃潰瘍患者禁用:鬱金會刺激胃黏膜分泌胃酸,加重胃潰瘍症狀。
- 肝病患者禁用:鬱金會刺激膽汁分泌,加重肝病症狀。
- 腸胃不適患者禁用:鬱金性溫,有些人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腸胃不適等不良反應。
鬱金相關的方劑
鬱金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鬱金含有的化學成分
莰烯(Camphene), 樟腦(camphor), 倍半萜烯(Sesquiterpenes), 薑黃烯(Curcumene), 倍半萜烯醇(Sesquiterpene alcohols), 薑黃素(Curcumin), 脫甲氧基薑黃素(Demethoxycurcumin), 雙脫甲氧基薑黃素(Bisdemethoxycurcumin), 薑黃酮(Turmerone), 芳香-薑黃酮(Ar-turmerone), 大牻牛兒酮(Germacrone), 松油烯(terpinene), 芳香-薑黃烯(Ar-curcumene), 藜術二酮(Curdione), 莪朮醇(Curcumol), 案葉素(Cineole), 丁香烯(caryophyllene), 檸檬烯(limonene), 芳樟醇(linalool), α-蒎烯(α-pinene), β-蒎烯(β-pinene), 樟烯(camphene), 異龍腦(isoborneol), β-欖香烯(β-Elemene), δ-欖香烯(δ-Elemene), 律草烯(humulene), α-松油烯(α-terpinene), 烏藥奧(Linderazulene), 異莪朮烯醇(Isocurcumenol), 桂莪朮內酯(Gweicurculactone),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胡蘿蔔甙(daucosterol), 棕櫚酸(Palmitic acid), 澱粉(Starch), 脂肪油(Fatty oil), 橡膠(Rubber), 黃色染料(Yellow dye), 葛縷酮(carvone), 水芹烯(Phellandrene), 對-甲苯基-甲基羥甲基薑黃素(p-Tolyl-methylhydroxymethylcurcum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