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覆花湯

XUAN FU HUA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肝經 19%
胃經 16%
脾經 12%
心經 9%
大腸經 6%
小腸經 3%
膀胱經 3%
三焦經 3%
膽經 3%
肺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0

主治功效


旋覆花湯

整體功效

降逆止痛,化痰散結。

主治

心腹中脘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雜腸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脈沉弦細遲。

心腹中脘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雜,腸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脈沉弦細遲。

中藥功效分類功效及解釋

  • 降逆止痛:旋覆花、川楝子、桔梗、香附、延胡索、鬱金、枳殼、降真香均有降逆止痛之功。
  • 化痰散結:旋覆花、川楝子、桔梗、香附、延胡索、鬱金、枳殼、降真香均有化痰散結之功。

文獻參考

  1.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三:“旋覆花湯,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雜,腸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脈沉弦細遲。”
  2. 中醫方劑學》:“本方以旋覆花為君藥,苦寒降逆,善降痰氣;川楝子、桔梗、香附、延胡索、鬱金、枳殼、降真香均能行氣止痛,降逆化痰。諸藥合用,共奏降逆止痛,化痰散結之功。”

傳統服藥法


旋覆花半兩,半夏(湯洗去滑,炒)3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30枚。
若腹中脹滿,食不消者,加檳榔3枚(銼);大便難堅者,加大黃1兩;不能食者,加白朮1兩半;胸中寒熱悶者,加羚羊角、犀角屑、青木香各半兩;心下堅者,加鱉甲1兩(醋炙,去裙襕),防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入生薑1棗大(拍破),同煎至6分,去滓溫服,空心、日午、近晚各1次。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旋覆花為君藥,苦寒降逆,善降痰氣;川楝子、桔梗、香附、延胡索、鬱金、枳殼、降真香均能行氣止痛,降逆化痰。諸藥合用,共奏降逆止痛,化痰散結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本方有降逆止痛之功,孕婦慎用。

相關證候


肝血瘀滯

肝血瘀滯

肝氣瘀滯,肝經瘀滯

相關疾病


胃潰瘍氣喘胰臟炎腳氣病糖尿病腹中有鳴叫聲鼻塞神經性厭食症子宮崩漏心內膜炎胃及十二指腸炎慢性肝硬化百日咳心包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

相同名稱方劑


旋覆花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四。 組成:旋覆花、橘紅、半夏、茯苓、甘草、厚朴、芍藥、細辛。 主治:胸中嘈雜汪洋,常覺冷涎泛上,兀兀欲吐,飽悶。

旋覆花湯, 出處:《千金》卷二。 組成:旋覆花1兩,厚朴3兩,白朮3兩,黃芩3兩,茯苓3兩,枳實3兩,半夏2兩,芍藥2兩,生薑2兩。 主治:妊娠6-7月,胎不安。

旋覆花湯, 出處:《廣嗣紀要》卷八。 組成:旋覆花1錢,川芎1錢,細辛(減半)1錢,人參1錢,白茯苓2錢,半夏(薑制)2錢,歸身2錢,陳皮2錢,乾薑(炮)5分,炙甘草1錢。 主治:肥人惡阻。

旋覆花湯, 出處:《産有寶慶集》卷上。 組成:旋覆花、赤芍藥、半夏曲、前胡、麻黃(去根節)、荊芥穗、五味子、甘草(炙)、茯苓、杏仁各等分。 主治:産後傷感風寒暑濕,咳嗽喘滿,痰涎壅塞,坐卧不安。婦人胸中作痛,嘔吐痰兼清水。

旋覆花湯, 出處:《金匱》卷下。 組成:旋覆花3兩,蔥14莖,新絳少許。 主治: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爲減,大則爲芤,減則爲寒,芤則爲虛,寒虛相搏,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産漏下。虛風襲入膀胱,崩漏鮮血不止。

旋覆花湯, 出處:《本事》卷三。 組成:旋覆花(揀去梗)半兩,細辛(去葉)半兩,橘紅(去白)半兩,桂心(不見火)半兩,人參(去蘆)半兩,甘草(炙)半兩,桔梗(炒)半兩,白芍藥半兩,半夏(湯洗7次)半兩,赤茯苓(去皮)3分。 主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雜,腸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脈沉弦細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順氣調經湯

相似度 53%

開鬱逐瘀湯

相似度 53%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