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

香附

XIANG FU

  • 英文名稱:Cyperus rotundus L. Rhizome Cyperi Rotunda Nutgrass Rhizome
  • 別名:三棱草,雷公頭,雀頭香,香附米,回頭青,香頭草,莎草,苦羌頭,豬通草茹,香附子,三稜草根,莎草根
  • 來源:本品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乾燥根莖。春、夏、秋三季均可採,一般在秋季挖取根莖,用火燎去鬚根及鱗葉,入沸水中片刻,或放蒸籠中蒸透取出曬乾。再放入竹籠中來回撞擦;用竹篩去凈灰屑及鬚毛,即成光香附。亦有不經火燎,即將根莖裝入麻袋撞擦後曬乾者。也有用石碾碾去毛皮,稱為香附米。
  • 道地藥材:山東, 河南, 浙江, 湖南
  • 生長環境:山坡草地, 水邊, 耕地, 潮濕, 路旁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香附的傳統功效


1. 散結

香附,古稱莎草根,其散結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作用機理值得探討。

《湯液本草》王好古指出「香附,凡氣鬱血氣必用之」,認為其能治療氣滯血瘀導致的諸多病症,更提及「炒黑能止血,治崩漏」,說明香附的運用方式與功效會因炮製方法而異。 《本草衍義》則強調「香附子,必用童便浸」,認為此法能引導藥力至氣分,進而生血,體現了陰陽互生的中醫哲理。

《本草綱目》李時珍對香附的功效及炮製方法論述最為詳盡。他認為香附「氣平而不寒,香而能竄,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其走竄性可達全身,並根據炮製方法的不同,作用部位和功效也有所差異。 李時珍更引用飛霞子韓矛的觀點:「香附能推陳致新,故諸書皆雲益氣」,駁斥了當時認為香附耗氣的說法,並指出其尤其適用於婦女、老人和兒童,因為他們往往氣虛或氣滯。 《本草綱目》中更記載香附用於治療各種氣滯血瘀所致的病症,例如婦科疾病及消化系統疾病等。

《本草正義》則深入分析香附散結的機理,認為其「辛味甚烈,香氣頗濃,皆以氣用事,故專治氣結為病」。 但同時指出香附雖辛溫,卻「不燥不散」,能頻用而無弊,並能疏通氣血,解決氣結導致的各種病症,無論是上焦、中焦或下焦的疾病,皆可見效。 這說明香附的散結功效,並非單純的辛散之性,而是通過調和氣血,使氣機暢達而達到散結的目的。 總體而言,歷代醫家都肯定了香附的散結功效,並根據其特性及臨牀應用不斷豐富其理論。

2. 調經

香附,歷代醫家皆肯定其調經之效。其功效並非單純「補」,而是透過調節氣血運行,達到平衡陰陽、改善經期紊亂的目的。

從古代醫籍來看,《湯液本草》記載王好古認為香附「凡氣鬱血氣必用之」,說明其善於疏通氣血鬱滯。 炒黑則能止血,適用於崩漏等症,但需注意用量,避免走氣過甚。 《本草衍義》則強調以童便浸泡香附,認為其能「引至氣分而生血」,這與現代醫學中氣血互生的觀點不謀而合,說明其調理氣血的雙向作用。

《本草綱目》李時珍對香附的藥性闡述最為詳盡。他指出香附「氣平而不寒,香而能竄,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並說明炮製方法的不同,其藥性也各有側重,如炒黑止血,鹽水浸潤燥等,體現了古代醫家對藥物炮製的精細研究。 文中更提到飛霞子韓矛的觀點,認為香附「能推陳致新」,並強調其益氣作用,並非單純耗氣,尤其適用於女性,因為婦人以血為用,氣行則血和,經血自然順暢。

《本草述鉤元》則更進一步指出,香附作用於血中之氣,調和氣血,使血氣運行通暢,從而達到調經的目的。 其作用範圍涵蓋上焦、中焦、下焦,幾乎涉及所有因氣血不調導致的婦科疾病。

總體而言,古籍記載中,香附調經之效主要體現在疏通氣血、調和陰陽方面。 其作用機制並非單純的補益,而是透過調節氣機,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改善經期紊亂等症狀,這也符合現代醫學對中藥作用機理的理解。 不同炮製方法的香附,其功效也略有側重,體現了中醫藥的精妙之處。

3. 補氣

香附,其補氣功效並非直接明述於古籍,而是體現在其疏通氣血、調和陰陽的整體作用中。古代醫家對其補氣作用的理解,多從其特殊的藥性及臨牀應用中推導而出。

《湯液本草》王好古言「香附,凡氣鬱血氣必用之」,指出香附主治氣血鬱滯,並非直接補氣,而是透過疏通氣機,使氣血運行通暢,達到類似補氣的效果。炒黑香附止血,說明其藥性可隨炮製方法而有所變化,影響其功效的發揮。

《本草衍義》認為香附「引至氣分而生血」,說明其能將氣血引導至氣分,促進氣血生成,間接達到補益氣血的目的。而《丹溪心法》朱震亨則指出「《本草》不言補,而方家言於老人有益」,暗示香附的補益作用並非直接的補氣,而是透過調理氣機,使氣血運行得以改善,從而達到益老之效。

《本草綱目》李時珍更詳細地闡述了香附的藥性及應用,認為其「能推陳致新」,能使氣血運行恢復正常,從而達到益氣的功效。飛霞子韓矛更進一步指出,香附「氣分為主藥」,配合人參、黃耆等補氣藥物,可快速治療虛弱症狀。其在黃鶴丹、青囊丸等方劑中的應用,也說明香附在治療氣虛相關疾病中的重要地位。

綜上所述,香附的補氣功效並非直接的、單純的補益,而是透過疏通氣機、調和陰陽,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間接的補氣效果。其功效的發揮,與炮製方法、配伍藥物以及患者體質密切相關。古代醫家們對香附補氣功效的理解,正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精髓。

4. 理氣行氣

香附,其理氣行氣功效,古籍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精妙,非單純的「行氣」二字所能概括。

《湯液本草》王好古言:「香附,凡氣鬱血氣必用之」,指出香附適用於氣滯血瘀諸證,並提到炒黑能止血,說明其藥性可因炮製而變化,生用走氣,炒黑則止血,體現其藥性多樣性。 《本草衍義》則強調以童便浸泡香附,「凡血氣藥必用之,引至氣分而生血」,認為其能引導藥力至氣分,從而滋生血液,這點與現代中醫注重氣血雙補的觀點相呼應。

《丹溪心法》朱震亨提到「方家言於老人有益」,說明香附雖無直接的補益之說,卻能在行氣的過程中產生補益的效果,這是一種「行中有補」的理氣方式。 《本草綱目》李時珍則更進一步闡述其藥性:「香而能竄,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說明香附氣味兼具升降、疏通、和緩的特性,並詳細論述不同炮製方法對其藥效的影響,如生用上行,熟用下行,黑炒止血,等等,充分說明香附的應用靈活多變。

《本草求真》則將香附與木香比較,認為香附「解鬱居多」,與木香的「通氣甚捷」有所不同,強調香附更偏向於疏解氣機鬱滯,而非單純的快速通氣。 多部典籍都提到香附能治療婦科疾病,如《神農本草經疏》指出其能治「婦人崩漏、帶下、月經不調」,皆因其能「降氣、調氣、散結、理滯」,使氣血運行通暢。 綜上所述,香附的理氣行氣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通過疏通經絡、調節氣機、改善氣血運行等多方面作用來實現的。 其藥性溫和,且可根據不同病情和炮製方法調整其藥效,是一味應用廣泛、療效顯著的中藥。

香附的古代典籍


香附的現代功效


1. 鎮痛

  • 醇提物鎮痛作用: 香附的20%醇提物,以皮下注射方式給予小鼠25ml/kg的劑量,能夠顯著提高小鼠的痛閾,表示其具有鎮痛效果。
  • 三萜類化合物鎮痛作用: 香附中所含的三萜類化合物(Ⅳ-B),以5ml/kg的劑量經灌胃給藥,其鎮痛效果與30mg/kg的乙酰水楊酸(阿司匹林)相當。
  • 揮發油鎮痛作用: 雖然香附的揮發油在解熱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在小鼠腹腔注射0.1ml/kg的劑量下,並未觀察到明顯的鎮痛作用。

簡而言之,香附的醇提物及其中所含的三萜類化合物具有鎮痛作用,但揮發油在此研究中未顯示出明顯的鎮痛效果。

2. 消炎抗菌

香附揮發油具備對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製作用。進一步研究顯示,香附揮發油中的香附烯成分,其抑菌效果比整體揮發油更為顯著,同時也對宋氏痢疾桿菌展現出抑制效果。此外,香附提取物也具備對多種真菌的抑制作用。這些實驗結果表明,香附的抗菌活性可能來自於其所含有的特定化學成分,能有效抑制細菌及真菌的生長繁殖,進而達到消炎的目的。

3. 降壓

香附的降壓作用可能源於以下機制:

  • 揮發油的降壓作用: 對麻醉貓靜脈注射香附揮發油(劑量為0.1ml/kg)可觀察到明顯的降壓效果,但此降壓作用較為短暫,約8分鐘後血壓即可恢復正常。
  • 乙醇提取物的降壓作用: 對麻醉犬靜脈注射香附乙醇提取物(劑量為20mg/kg)也能引發降壓,但此降壓作用較揮發油更為緩慢,且持續時間較長,約為0.5至1小時。香附乙醇提取物的降壓作用似乎並非透過干擾腎上腺素或乙酰膽鹼的血壓調節機制,但可能部分阻斷組胺的作用。
  • 對心臟的影響: 香附的水或醇提取物皮下注射可使蛙心停止於收縮期。低濃度的香附提取物,無論是作用於離體蛙心,還是作用於在位蛙心、兔心和貓心,都表現出強心作用,同時會減慢心率。香附中的總生物鹼、甙類、黃酮類和酚類化合物的水溶液也均有強心作用。

4. 抗菌抗病毒

香附的抗菌與抗病毒作用,現代藥理分析主要歸因於其富含的揮發油、酚類與黃酮類化合物。這些活性分子透過多種機制發揮抑制作用。例如,揮發油中的某些萜類物質可能破壞細菌細胞膜的完整性,導致細胞內容物溢出,進而抑制細菌的生長與繁殖。酚類化合物則可使細菌蛋白質變性,或干擾酶的活性。黃酮類化合物則具備廣效的抗菌潛力,可能作用於細菌的DNA合成或能量代謝途徑。研究顯示,香附能有效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多種致病菌,並對多樣真菌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其抗病毒功效可能涉及抑制病毒吸附、複製過程或調控宿主免疫反應。這些藥理學發現為香附作為天然抗感染劑提供了科學依據。

5. 抗發炎

香附的現代藥理研究指出其顯著的抗發炎功效。實驗證實,香附醇提物與石油醚提取物能有效抑制角叉菜膠及甲醛引發的大鼠足部腫脹。其抗炎作用甚至優於氫化可的松,特別是石油醚提取物的效果,約為氫化可的松的八倍。推測此強效抗炎機制可能歸因於所含的三萜類化合物。

6. 保肝利膽

香附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確具保肝利膽潛力。透過實驗觀察,當香附水煎液經十二指腸給予麻醉大鼠後,能顯著促進膽汁的分泌。數據指出,給藥後30分鐘,膽汁流量可達最高增加45%;而60分鐘後,膽汁流量增幅更高達65%。這種膽汁分泌的促進作用,有助於肝臟代謝廢物的排出與消化功能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在四氯化碳(CCl4)誘導的肝損傷大鼠模型中,香附水煎液仍能有效促進膽汁分泌,這不僅提示其具有改善肝臟排泄功能的作用,亦間接反映其對受損肝臟的潛在保護作用,支持其保肝利膽之功效。

7. 止痛功效

香附的止痛功效主要源於其所含的揮發油和酚類化合物。現代藥理研究指出,這些成分具備多重作用機制。首先,其顯著的解熱鎮痛和抗炎作用,主要透過抑制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質的合成與釋放,以及調節細胞因子(如TNF-α、IL-6),從而減少組織炎症反應,直接緩解炎症引起的疼痛。其次,香附含有雌激素樣活性物質,這對於調整內分泌平衡、特別是緩解由荷爾蒙波動引起的經痛(如透過減少子宮痙攣和前列腺素過度生成)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香附展現平滑肌鬆弛作用,能有效舒緩胃腸道及子宮的痙攣,對消化道脹氣、絞痛及月經痙攣痛有緩解效果;這種作用亦能減輕因肌肉緊張引起的頭痛和肌肉痠痛。其促進血液循環的特性,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流供應,加速炎症代謝產物的清除,對風濕痛和局部缺血性疼痛的緩解亦有裨益。揮發油成分本身,或可透過影響中樞及周邊神經系統的疼痛傳導路徑,發揮直接鎮痛或疼痛閾值提高作用。

8. 其他功效

香附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提取物對多種平滑肌具有顯著影響。香附5%流浸膏能抑制離體動物(豚鼠、兔、貓、犬)子宮平滑肌的收縮,降低子宮張力,從而緩解子宮痙攣。香附醇提物則能抑制離體兔腸的收縮,緩解腸絞痛。此外,香附對組胺引起的豚鼠支氣管痙攣具有保護作用,通過抑制支氣管平滑肌收縮,達到緩解支氣管痙攣的效果。

香附的水煎液能促進麻醉大鼠的膽汁分泌,給藥後短時間內膽汁流量顯著增加。即使在大鼠因四氯化碳導致肝損傷的情況下,香附依然能促進膽汁分泌。然而,給藥後膽汁固體物含量略有減少。

香附的揮發油對去卵巢大鼠具有類似雌激素的作用,皮下注射香附揮發油能使陰道上皮角質化。分離出的成分中,香附烯的作用最強。全身給藥的有效劑量與局部用藥的有效劑量接近。

香附揮發油能與戊巴比妥鈉產生協同催眠作用。對家兔進行靜脈注射後,動物迅速失去翻正反射、痛反應和角膜反射,並出現短暫的四肢強直現象。揮發油還能延長腦室內注射東莨菪鹼的麻醉時間。香附醇提物能減少小鼠的自發活動,抑制轉籠被動活動,並消除大鼠的條件性回避反射。同時,香附醇提物對去水嗎啡引起的嘔吐具有保護作用,能增強苯巴比妥的麻醉效果。

香附揮發油具有降低體溫的作用,能明顯降低大鼠的正常體溫,且降溫效果比氯丙嗪更強,但作用時間較短。

香附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調敷。

香附的炮製


香附炮製方法

  1. 生香附:
    • 揀去雜質,碾成碎粒,簸去細毛及細末。
    • 將碾碎之香附放入缸內,用黃酒及米醋拌勻。
    • 再用砂糖,力水適量炒烊,然後將香附倒入鍋內,與砂糖水充分混合,炒乾。(每香附粒100斤,用黃酒、米醋各20斤,砂糖6斤)
  2. 香附:
    • 取淨香附用米醋、童便、黃酒、煉蜜(加開水烊化),充分拌炒至乾透取出。(每生香附10O斤,用米醋、黃酒、童便各12.5斤,煉蜜6斤)
  3. 醋香附:
    • 取淨香附粒,加醋拌勻,悶一宿,置鍋內炒至微黃色,取出晾乾。(每香附粒100斤,用醋20斤)
  4. 香附炭:
    • 取淨香附,置鍋內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黃色,但須存性,噴淋清水,取出曬乾。
  5. 《雷公炮炙論》:採得香附,陰乾,於石臼中搗,勿令犯鐵,用之切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香附]注意事項重點:

  1. 氣虛無滯、陰虛及血熱者慎服。
  2. 與童子小便、醋、芎藭、蒼朮併用效果較佳。
  3. 月事先期者(血熱者)不宜使用。
  4. 獨用、多用或久用會耗氣損血。

特殊體質者應慎用:

  1. 血燥便祕者
  2. 脾虛泄瀉者
  3.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
  4. 出血傾曏者
  5. 高熱者

香附相關的方劑


香附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胰臟炎腳氣病消化不良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胃腸出血腎絲球腎炎血尿腹痛肩頸痠痛吐血子宮崩漏月經不調乳房脹痛嘔吐噯氣尿道結石皮膚疣損傷腹瀉頭痛疼痛食慾不振霍亂

香附含有的化學成分


葡萄糖(Glucose), 果糖(Fructose), 澱粉(Starch), 揮發油(Volatile oil), β-蒎烯(β-pinene), 樟烯(camphene), 檸檬烯(limonene), 對-聚傘花素(p-cymene), 香附子烯(cyperene), 芹子三烯(Selinadiene), β-芹子烯(β-selinene), α-香附酮(α-Cyperone), β-香附酮(β-Cyperone), 綠葉萜烯酮(Patchoulenone), α-莎草醇(α-Rotunol), β-莎草醇(β-Rotunol), 香附醇(Cypero1), 異香附醇(Isocyperol), 古巴二烯(Copadiene), 環氧莎草奧(Epoxyguaiaol), 香附醇酮(Cyperolone), 莎草奧酮(Rotundone), 考布松(Dobusone), 異考布松(Isokobusone), 古巴烯(Copaene), β-欖香烯(β-Elemene), 丁香烯(caryophyllene), 廣藿香烯醇乙酸酯(Patchoulenyl acetate), 香附子烯-2-酮-8-醇乙酸酯(Sugeonyl acetate), 鼠李素-3-O-鼠李糖基(1-4)-吡喃鼠李糖甙(Rhamnetin-3-O-rhamnosyl(1-4)-rhamnopyranosid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