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行氣下乳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能清熱涼血,緩解乳汁鬱積所致的發熱、紅腫、疼痛等症狀。
- 滋陰潤燥:生地黃入肝腎經,能滋陰潤燥,緩解因氣血不足、津液虧虛導致的乳汁不足或乳汁稀薄等問題。
生地黃在行氣下乳湯中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行氣活血、滋陰潤燥等功效,促進乳汁分泌,改善乳房腫痛等症狀。
行氣下乳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通絡,促進乳汁分泌: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能改善乳房氣血循環,促進乳汁生成。其補血作用亦能增強母體氣血,進一步利於乳汁分泌。
- 補血養血,滋陰潤燥: 哺乳期女性容易因失血而氣血不足,導致乳汁分泌不足。當歸能補血養血,滋陰潤燥,改善血虛所致的乳汁不足。
因此,行氣下乳湯中加入當歸,能有效改善乳汁分泌不足,促進母乳餵養。
行氣下乳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活血,通絡下乳:川芎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活血、通經止痛的功效。乳汁不通,往往與氣血瘀滯、經絡阻滯有關。川芎能疏通乳房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乳汁的流通和分泌。
-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乳汁不通,也可能與肝氣鬱結、氣血不暢有關。川芎可疏肝解鬱,調和氣血,使氣機通暢,從而促進乳汁分泌。
因此,川芎在行氣下乳湯中發揮著行氣活血、通絡下乳,疏肝解鬱、調和氣血的作用,有助於解決乳汁不通的問題。
行氣下乳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 健脾益氣,助消化吸收: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產後女性多脾胃虛弱,乳汁生成不足,白朮能健脾開胃,促進食物消化吸收,為乳汁生成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
- 補氣生津,改善乳汁分泌:白朮能補氣生津,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乳汁分泌不足。同時,白朮還能利水消腫,消除因乳汁淤積造成的乳房脹痛。
白朮在行氣下乳湯中,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有效改善產後乳汁不足的症狀,促進乳汁分泌,達到通乳的效果。
行氣下乳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利水滲濕,通乳下乳: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之效。乳汁不通暢,多因氣滯血瘀、濕濁內阻所致,茯苓能利水滲濕,去除乳房周圍的濕氣,疏通乳腺,促進乳汁分泌。
- 健脾益氣,提高乳汁質量: 茯苓能健脾益氣,促進脾胃運化,提高乳汁的營養價值,使乳汁更加充沛,更有利於嬰兒生長發育。
行氣下乳湯中加入香附,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止痛消腫的功效。乳汁不通暢,往往伴隨乳房脹痛,香附可以疏通乳絡,消除乳房腫脹,緩解疼痛。
- 調和氣血: 香附入肝經,可調和肝氣,而肝氣不舒則易影響乳汁分泌。香附行氣止痛,有助於調和氣血,促進乳汁分泌順暢。
總而言之,香附在行氣下乳湯中,既能行氣止痛,又能調和氣血,有助於解決乳汁不通暢的問題,促進乳汁分泌。
行氣下乳湯中加入陳皮,旨在疏肝理氣,促進乳汁流通。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具有理氣降逆、燥濕化痰、健脾和胃的功效。乳汁不通,往往與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有關,陳皮能疏肝解鬱,使氣機通暢,有助於乳汁順利分泌。同時,陳皮還有健脾和胃的作用,能改善消化功能,促進乳汁的生成和排出。
行氣下乳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通經絡的藥性。
- 活血化瘀,通暢乳腺: 紅花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乳腺血液供應,有助於疏通乳腺經絡,消除乳腺周圍瘀血,解決因氣滯血瘀導致的乳汁不通問題。
- 行氣止痛,緩解乳房脹痛: 紅花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能緩解乳房脹痛、乳房硬塊等症狀,促進乳汁順利排出。
因此,紅花在行氣下乳湯中起到活血化瘀、通經絡、行氣止痛的作用,有助於解決乳汁不通、乳房脹痛等問題。
行氣下乳湯中的[穿山甲],主要用於行氣活血、通乳下乳。穿山甲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乳腺的血液循環,幫助改善乳房脹痛、乳汁分泌不足等問題。由於穿山甲能夠疏通經絡,促進乳腺的血流,從而幫助降低乳腺結節和瘀血的形成,提高乳汁的分泌量。這使得穿山甲在[行氣下乳湯]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有助於解決乳腺方面的問題,達到促進乳汁分泌的效果。
行氣下乳湯中加入木香,主要源於其兩方面功效:
1. 行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乳汁不通,常因氣滯血瘀所致,木香能行氣散結,疏通乳腺,促進乳汁流通,緩解乳房脹痛。
2. 健脾消食:乳汁分泌不足,也可能與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有關。木香能健脾和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營養物質轉化為乳汁,提高乳汁分泌量。
主治功效
行氣下乳湯主治功效分析
行氣下乳湯,根據《驗方新編》及《胎產心法》記載,主治產後無其他病症,唯獨乳汁分泌不足的情況,其病機為「氣血滯」。此方劑並非針對所有產後少乳,而是針對氣血瘀滯導致的少乳。
治療原理:
方中藥物組合,旨在疏通氣血,促進乳汁分泌。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行氣活血: 方中川芎、香附、陳皮、木香等藥物均具有行氣活血之功。川芎、香附疏肝解鬱,理氣止痛,活血行氣,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的狀態;陳皮理氣健脾,化痰止咳,有助於脾胃運化,促進氣血生化;木香行氣止痛,溫中和胃,溫陽化氣,促進氣機通暢。 這些藥物協同作用,疏通氣血運行,消除氣血瘀滯,為乳汁的生成和分泌創造條件。
活血通絡,下乳: 當歸、紅花、穿山甲等藥物則側重於活血通絡,促進乳汁排出。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滋養衝任;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促進血液循環;穿山甲活血消腫,通經下乳,直接作用於乳腺,促進乳汁分泌和排出。
健脾益氣: 白朮、茯苓健脾燥濕,利水消腫,補益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才能更好地促進氣血生化,為乳汁分泌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
滋陰養血 (間接作用): 生地黃滋陰清熱,養血生津,雖然在方中作用相對次要,但其滋陰養血的作用,也能間接地改善氣血不足的情況,從而有利於乳汁的分泌。
綜上所述,行氣下乳湯通過疏通氣血、活血通絡、健脾益氣等多方面作用,綜合調理產婦機體,以達到治療氣血瘀滯所致少乳的目的。 它並非滋補強壯之劑,而是著重於疏通氣機,促進乳汁分泌和排出,因此適用於氣血瘀滯型少乳,而非脾胃虛弱、氣血兩虛型少乳。 古籍中也明確指出,若產婦脾胃氣弱,則應選擇其他更適合的治療方案,例如滋養氣血兼通利之劑。
傳統服藥法
生地1錢,當歸1錢,川芎1錢,白朮6分(土炒),茯苓6分,制香附5分,陳皮5分,紅花5分,穿山甲3片(炒),木香2分。
水、酒各半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行氣下乳湯, 出處:《胎産心法》卷下。 組成:生地1錢,當歸1錢,川芎1錢,白朮6分(土炒),茯苓6分,制香附5分,陳皮5分,紅花5分,穿山甲3片(炒),木香2分。 主治:産婦氣血滯,無他證,但少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