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

穿山甲

CHUAN SHAN JIA

  • 英文名稱:Manis pentadactyla Linnaeus Squamo Manitis Pentadactlyae Pangolin Scales, Squama Manis
  • 別名:麟片,鯪鯉甲,川山甲,山甲片,麒鱗片,鱧鯉甲鯪鯉角,山甲,隨鹼片,鱉鯉甲,甲片,鯪鯉角,麒麟片,鱣鯉甲,錢鯉甲,鱗片
  • 藥品來源:本品為鯪鯉科動物穿山甲的鱗甲。收集鱗甲,洗淨,曬乾。
  • 道地藥材:雲南, 廣東, 廣西, 安徽, 浙江, 湖南, 貴州, 福建
  • 生長環境:灌叢, 丘陵, 山地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穿山甲的傳統功效


1. 搜風通絡

穿山甲入藥,其「搜風通絡」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止於外感風濕,更涵蓋了經絡痹阻等多種病症。

《本草綱目》指出穿山甲「能竄經絡達於病所」,並以「婦人食了乳長流」的民間諺語說明其藥效迅速,直達病竈之特性。李時珍更引述《德生堂經驗方》,說明穿山甲可用於治療因水濕導致的風濕痺痛,配合其他藥物,以發汗方式驅除病邪。此處的「搜風通絡」,主要體現為疏通經絡,緩解因風寒濕邪痹阻經絡而產生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本草綱目》又進一步闡述穿山甲能「通經脈」,並能治療「風痹強直疼痛」。 《醫學衷中參西錄》則更深入地說明穿山甲「氣腥而竄,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故能宣通臟腑,貫徹經絡,透達關竅」,認為其能治療血凝血聚導致的各種病症,甚至可用於治療症瘕積聚、周身麻痹等,此處的「搜風通絡」已不僅僅是疏通經脈,更具有活血化瘀,打通氣血的作用。

其他典籍如《藥性論》、《日華子諸家本草》、《滇南本草》等,雖然著重於穿山甲治療瘡瘍、疥癬等疾病,但其破氣行血、消腫排膿的功效,也間接體現了其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的「搜風通絡」作用。總而言之,穿山甲的「搜風通絡」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其藥性所具有的多層次表現,在不同病症中發揮不同的作用機制。

2. 通乳

穿山甲通乳功效的古代醫籍記載分析

穿山甲在古代醫籍中,被記載具有通乳的功效,其作用機理與其獨特的藥性相關。多部醫籍都提及此功效,但描述角度略有不同。

《本草綱目》中明確指出穿山甲「通經脈,下乳汁」,並以「諺曰:穿山甲、王不留,婦人食了乳長流,亦言其迅速也」佐證其通乳之效快速顯著。 李時珍更進一步說明其「性專行散,中病即止,不可過服」,提示其藥性峻猛,需謹慎用量。書中也提及穿山甲在古代鮮少單獨使用,而近代則多用於通經下乳等症。此說明穿山甲通乳的應用,是古代臨牀經驗的積累和總結。

《本草綱目》另一段記載則更全面地總結穿山甲的功效,包括「除痰瘧寒熱,風痹強直疼痛,通經脈,下乳汁,消癰腫,排膿血,通竅殺蟲」,再次強調其通經脈及下乳汁的功能。

其他醫籍如《名醫別錄》、《藥性論》、《日華子諸家本草》、《滇南本草》等,雖然並未直接提及通乳,但記載了穿山甲的活血化瘀、通經絡、消腫散結等功效。這些功效間接支持了穿山甲通乳的可能性,因為乳汁分泌不足,也可能與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有關。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於穿山甲通乳功效的記載,主要基於臨牀經驗的觀察和總結。其藥性峻猛,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散結的作用,因此能有效疏通乳腺經絡,促進乳汁分泌。 然而,需注意的是,古代醫籍記載存在時代侷限性,現代應用需結合現代醫學知識和臨牀經驗,不可單純依賴古籍記載。

3. 補氣

穿山甲,在古代醫籍中,其補氣功效並非主要記載,多著重於其行散、通經活絡的特性。然而,從諸多典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間接推論其某些方面與補氣相關。

《本草綱目》提到穿山甲「通經脈,下乳汁」,乳汁分泌與脾胃氣血盛衰密切相關,乳汁不通暢往往與氣虛、血瘀有關。穿山甲能促進乳汁分泌,說明其可能具備一定的理氣活血作用,間接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達到一定的補氣功效。 此書更提到「古方鮮用」,說明在古代,穿山甲的運用並非以補氣為主要目的。

《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指出穿山甲「氣腥而竄,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故能宣通臟腑,貫徹經絡,透達關竅」。 這段描述強調其疏通經絡的作用,而經絡暢通則有利於氣血的運行,因此也能間接達到補益的效果。 該書並未直接論述其補氣功效,而是著重其疏通經絡,改善氣血瘀滯的作用。 其治療症瘕積聚、二便祕塞等症狀,也從側面說明穿山甲能改善氣機阻滯,從而有助於整體氣血的恢復。

其他典籍如《名醫別錄》、《本草經集註》、《藥性論》、《日華子諸家本草》、《滇南本草》等,主要記載穿山甲的祛風除濕、解毒消腫等功效,鮮有直接提及補氣。 《本草再新》記載的止血功效,也與補氣無直接關聯。

總而言之,雖無典籍直接說明穿山甲具有顯著的補氣功效,但從其通經活絡、理氣散結的作用來看,間接地可以促進氣血運行,達到一定的補益效果。 需強調的是,古代醫家對於穿山甲的運用更側重於其行散、通絡的特性,而非單純的補益。 其補氣作用應視為其整體功效的一部分,而非主要功能。

4. 止咳化痰

穿山甲入藥,古籍記載其功效廣泛,其中止咳化痰並非其主要功效,但從部分典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推測其機理。

古代醫籍對穿山甲止咳化痰功效的記載並非直接而明確。例如,《本草綱目》記載穿山甲「除痰瘧寒熱」,「通經脈」,雖然「除痰」點明瞭其與痰相關,但並未詳細闡述其如何化痰止咳。此處的「痰」可能更傾向於指廣義的病邪阻滯,而非單指肺部的痰飲。 其「通經脈」的功效,則暗示了穿山甲可能通過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間接達到改善肺部氣機、緩解咳嗽痰多的作用。

《本草綱目》中提到「穿山甲能竄經絡達於病所」,這點被後世醫家所重視。《醫學衷中參西錄》更進一步闡述穿山甲「氣腥而竄,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故能宣通臟腑,貫徹經絡,透達關竅」。此觀點認為穿山甲的走竄之性,可以打通經絡,驅除體內淤阻,而咳嗽痰多也可能是因經絡不通所致。 因此,穿山甲止咳化痰的機理,可能並非直接作用於肺部,而是通過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間接達到改善肺部功能的效果。

其他典籍如《名醫別錄》、《藥性論》、《日華子諸家本草》、《滇南本草》等,則主要記載穿山甲的其它功效,如治療瘡瘍、風濕、瘧疾等,鮮少提及其止咳化痰的直接作用。 因此,單純以穿山甲單方來治療咳嗽痰多,在古代醫籍中並無明確的記載和支持,其應用可能需要結合其他藥物,才能發揮較佳的療效。

5. 止血

穿山甲入藥,其止血功效在古代醫籍中雖非主要記載,但可從多方推論。綜觀諸多典籍,穿山甲的藥性多指向其「通經活絡」、「行血散瘀」的特性。

《本草綱目》記載穿山甲「通經脈,消癰腫,排膿血」,其中「排膿血」一詞,暗示其能促進血液運行,並排除淤積的血液,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止血的潛在功效。 《本草綱目》更明確指出穿山甲「除痰瘧寒熱,風痹強直疼痛」,這也側面反映其能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對於因瘀血導致的出血,可能具有一定輔助止血作用。 《醫學衷中參西錄》更進一步闡述穿山甲「氣腥而竄,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故能宣通臟腑,貫徹經絡,透達關竅,凡血凝血聚為病,皆能開之」,說明其能促進血液流通,對於因血液淤滯造成的出血,可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然而,《名醫別錄》、《本草經集註》、《藥性論》、《日華子諸家本草》、《滇南本草》等典籍,雖記載穿山甲的治療範圍廣泛,涵蓋瘡瘍、腫毒等,但鮮有直接提及其止血功效。值得注意的是,《本草再新》中記載了穿山甲的臨牀應用於止血,其方法是將穿山甲炮製成粉末,直接撒於出血處,並說明在多例手術中取得了良好的止血效果。 但需留意的是,此記載為近代臨牀經驗,與古代典籍的描述略有不同。

總而言之,古代典籍對於穿山甲的止血功效並無明確直接的記載,其止血作用更多地是推論自其通經活絡、行血散瘀等藥性。 近代臨牀經驗則提供了一些支持性證據,但仍需進一步的研究來驗證其止血機制與效果。

6. 排膿

穿山甲在古代中醫典籍中,被廣泛記載具有排膿功效。其藥效的機理,主要源於其「走竄」特性。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穿山甲「消癰腫,排膿血,通竅殺蟲」,並舉例說明其在治療瘡瘍方面的應用。書中提到穿山甲「能竄經絡達於病所」,此「竄」字精妙地說明瞭其藥性,能穿透經絡,直達病竈,將積聚於體內的膿液排出。 李時珍也引述前人經驗,說明穿山甲「性專行散,中病即止,不可過服」,點明其藥性之強,用量需謹慎。

其他典籍亦佐證穿山甲的排膿功效。《名醫別錄》記載其能治療蟻瘻(一種皮膚病,可能伴有膿液),《藥性論》則提及其能治「惡瘡」,並建議燒敷。《本草經集註》更直接指出其可「療瘡癩」。《日華子本草》也記載穿山甲能治療痔漏及惡瘡等。 《滇南本草》則將其功效擴展至治療疥癩癰毒等,說明其在消腫排膿方面的廣泛應用。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醫學衷中參西錄》。此書強調穿山甲「氣腥而竄,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故能宣通臟腑,貫徹經絡,透達關竅,凡血凝血聚為病,皆能開之。」 它更進一步說明,穿山甲能有效治療疔瘡,即使膿已形成,也能促進膿液排出,消腫止痛。 文中更將穿山甲比喻為藥物中的「嚮導」,能引導其他藥物直達病竈,增強治療效果。 這些描述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穿山甲的排膿功效及其藥性機理,展現了其在古代中醫治療膿瘍方面的獨特地位。

7. 利水消腫

穿山甲入藥,其利水消腫之效,歷代醫籍多有記載,但並非其主要功效。綜觀諸家本草,穿山甲的利水消腫作用,往往與其其他功效相輔相成,而非單獨發揮。

《本草綱目》記載穿山甲「消癰腫」,這指的是其能消散體內積聚的腫塊,而水腫往往也是一種腫脹的表現。書中提及「通經脈、下乳汁」,則說明穿山甲能促進體內氣血運行,暢通經絡,若因氣血瘀滯導致的水腫,則穿山甲可以發揮改善作用。 李時珍更指出穿山甲「性專行散,中病即止,不可過服」,暗示其藥性峻猛,需謹慎使用。

《滇南本草》記載穿山甲能「治膀胱疝氣疼痛」,疝氣有時會伴隨水腫,此處也間接說明穿山甲對於某些特定類型水腫具有一定的療效。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綱目》中更強調穿山甲「除痰瘧寒熱,風痹強直疼痛」,以及其他諸如治療瘡瘍、通經活絡等功效。而《醫學衷中參西錄》則認為穿山甲「氣腥而竄,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故能宣通臟腑,貫徹經絡,透達關竅」,這也解釋了其利水消腫機制,可能並非直接利水,而是藉由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

總而言之,穿山甲的利水消腫功效,並非其主要或單獨作用,而是其整體藥性中的一個環節,往往與其通經活絡、消腫散結等功效共同作用,才能發揮效果。 古代醫家對其運用多與其他藥物配伍,而非單獨使用。

8. 活血化瘀

穿山甲在古代醫籍中,因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被廣泛認為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此功效並非單純記載於某一本典籍,而是貫穿於多部醫書之中,並得到歷代醫家印證。

《本草綱目》指出穿山甲「通經脈,下乳汁,消癰腫,排膿血,通竅」,說明其能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並有效處理瘀滯積聚之症。文中更引用俗諺「穿山甲、王不留,婦人食了乳長流」,生動地說明其迅速通絡之效,尤其在乳汁不通方面,效果顯著。李時珍更提到其「性專行散,中病即止,不可過服」,說明其藥性強勁,需謹慎使用。同書又引述《德生堂經驗方》中,使用穿山甲治療風濕冷痹,藉其走竄之力,疏通經絡,解除痺痛。

《滇南本草》則記載穿山甲「破氣行血,治膀胱疝氣疼痛」,進一步說明其活血化瘀的功效,並能治療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疼痛。而《醫學衷中參西錄》更推崇穿山甲的活血功效,認為其能「宣通臟腑,貫徹經絡,透達關竅」,凡血凝血聚之症,皆能有效治療。此書更強調穿山甲在治療疔癰等疾病中的重要性,認為其可作為「嚮導」,引導其他藥物直達病竈,提高療效。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穿山甲活血化瘀的記載,不僅體現在其治療各種瘀血阻滯相關疾病的案例中,更體現在其藥性理論的闡述上。其「走竄」的藥性特點,正是其活血化瘀功效的關鍵所在。 然而,需注意的是,古代醫籍記載的療效需結合現代醫學研究和臨牀經驗進行綜合判斷。

9. 破血消癥

穿山甲入藥,古籍記載其功效多與「破血消癥」相關,並非單純止血。其破血之效,主要基於其藥性獨特的「走竄」特性。

《本草綱目》指出穿山甲「能竄經絡達於病所」,並引述諺語說明其通經下乳的迅速效果,李仲南更提醒其藥性專行散,不可過服。此處「竄」字,點明穿山甲藥性之關鍵,它能快速穿透經絡,到達病竈部位,化解瘀滯。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總結其功效為「通經脈,下乳汁,消癰腫,排膿血,通竅殺蟲」,其中「消癰腫」、「排膿血」都與破除血瘀、消除腫痛息息相關。

《滇南本草》提及穿山甲「破氣行血」,說明其不僅能破血,還能疏通氣機,這對於因氣滯血瘀而引起的胸膈膨脹、膀胱疝氣疼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醫學衷中參西錄》更深入闡述穿山甲「走竄之性,無微不至,故能宣通臟腑,貫徹經絡,透達關竅,凡血凝血聚為病,皆能開之」,認為其能治療各種因血瘀凝聚造成的疾病,例如疔瘡、症瘕積聚、周身麻痹等,並強調其在治療疔瘡上的顯著效果,可見其破血消腫之功。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穿山甲「破血消癥」功效的描述,並非僅限於外傷止血,而是涵蓋了各種因氣滯血瘀導致的內外病症,其藥效的關鍵在於其獨特的「走竄」藥性,能有效疏通經絡,消散瘀滯,達到破血消腫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古籍也多次強調用量及用法,需謹慎使用。

穿山甲的古代典籍


穿山甲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穿山甲的炮製


炮山甲:取揀淨的穿山甲片,分開大小,另將砂子置鍋內炒至輕鬆,加入穿山甲片,炒至鼓起呈金黃色時,取出,篩去砂子,放涼。醋山甲:用上法炒至鼓起呈金黃色時,篩去砂於,立即將炮山甲片倒入醋盆內,攪拌略浸,撈出,用水漂洗,曬乾。(每穿山甲片100廳,用醋50斤)1.《滇南本草》:土炒,炮用。
2. 《綱目》:方用或炮,或燒,或酥炙、醋炙、童便炙,或油煎,土炒,蛤粉炒,當各隨本方,未有生用者。仍以尾甲為力勝。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穿山甲注意事項重點

  1. 氣血虛弱者禁服:穿山甲性寒涼,虛寒體質者服用後可能會加重症狀。
  2. 癰疽已潰者禁服:穿山甲有散瘀解毒的作用,癰疽已潰者服用後可能會導致出血不止。
  3. 孕婦禁服:穿山甲活血化瘀,孕婦服用後可能會導致流產。

穿山甲相關的方劑


穿山甲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疥癬損傷氣喘月經不調疼痛痔瘡虛弱咳嗽

穿山甲含有的化學成分


硬脂酸(Stearic acid), 膽甾醇(Cholesterol), N-丁基-二十三(碳)酰胺(N-butyl tricosylamide), 碳原子數為26-29的兩個脂肪族酰胺(Two aliphatic amides with 26-29 carbon atoms), 環(L-絲氨酰-L-酪氨酰)二肽(cyclo(L-seryl-L-tyrosyl)), 環(D-絲氨酰-L-酪氨酰)-L-酪氨酰二肽(cyclo(D-seryl-L-tyrosyl)-L-tyrosyl), 鋅(Zinc), 鈉(Sodium), 鈦(Titanium (Ti)), 鈣(Calcium), 鉛(Lead), 硅(Silicon), 磷(Phosphorus), 鐵(Iron), 錳(Manganese), 鉻(Chromium), 鎂(Magnesium), 鎳(Nickel), 銅(Copper), 鋇(Barium), 硼(Boron), 鋁(Aluminum), 鉬(Molybdenum), 錫(Tin),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蘇氨酸(Threonine), 絲氨酸(serine), 穀氨酸(glutamic acid), 甘氨酸(Glycine), 丙氨酸(Alanine), 半胱氨酸(Cysteine), 纈氨酸(Valine), 蛋氨酸(Methionine), 異亮氨酸(isoleucine), 亮氨酸(Leucine), 酪氨酸(tyrosine), 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 賴氨酸(Lysine), 精氨酸(Arginine), 脯氨酸(Proline), 揮發油(Volatile oil), 水溶性生物鹼(Water-soluble alkaloids)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