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日:2022-12-26
菊花性味甘、苦、微寒。主治用於風熱感冒、發熱頭痛。本品體輕達表、氣清上浮、微寒清熱、長於疏散風熱、故常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邪犯肺、發熱、頭痛、咳嗽等症。
菊花體輕達表,氣清上浮,性涼能清熱,具有散風清熱之功,可用於風熱感冒。這與菊花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及解熱等作用有關。
用於風熱感冒,發熱頭痛。本品體輕達表,氣清上浮,微寒清熱,長於疏散風熱,故常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邪犯肺,發熱、頭痛、咳嗽等症。每與桑葉、連翹、薄荷、桔梗等同用,如桑菊飲。
金銀花性甘、寒。主治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用於癰腫疔瘡、外感風熱、子宮頸糜爛、蕁麻疹、熱毒血痢、喉痹及多種感染性疾病等症。
金銀花用於外感風熱,溫病初起。本品甘寒,芳香疏散,善散肺經熱邪,清心胃熱毒。常與連翹、薄荷、牛蒡子等同用,如銀翹散
若熱入營血,舌絳神昏,心煩少寐者,常與生地、黃連等配伍,如清營湯,本品有透營轉氣之功。
用於熱毒血痢。本品甘寒,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效。故常用於熱毒血痢便膿血者。單用濃煎即可奏效。亦可與黃芩、黃連、白頭翁等藥同用,以增強止痢效果。
此外,金銀花加水蒸餾可製成金銀花露,有清熱解暑的作用,可用於暑熱煩渴,咽喉腫痛,以及小兒熱瘡、痱子等症。
連翹性苦、微寒。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用於癰疽、瘰癘、乳癰、丹毒、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溫熱入營、高熱煩渴、神昏發斑、熱淋尿閉。
連翹用於外感風熱,溫病初起。本品苦能瀉火,寒能清熱,入心、肺二經,長於清心火,散上焦風熱。常與金銀花、薄荷、牛蒡子等同用,如銀翹散
治熱入營血,舌絳神昏,常與玄參、丹皮、金銀花等同用,以清熱解毒,透熱轉氣,如清營湯;治熱入心包,高熱神昏,常用清心瀉火的連翹心與麥冬、蓮子心等同用,如清宮湯。
治太陰風溫、溫熱、溫疫、冬溫,初起但熱不惡寒而渴者:連翹一兩,銀花一兩,苦桔梗六錢,薄荷六錢,竹葉四錢,生甘草五錢,芥穗四錢,淡豆豉五錢,牛蒡子六錢。上杵為散,每服六錢,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溫病條辨》銀翹散)
本品還可用治熱淋澀痛,多與竹葉、木通、白茅根等利尿通常藥同用,兼有清心利尿之功。
蔓荊子性味辛、苦、微寒。主治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用於風熱感冒頭痛、齒齦腫痛、目赤多淚、目暗不明、頭暈目眩。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用於風熱感冒頭痛,齒齦腫痛,目赤多淚,目暗不明,頭暈目眩。
用於感受風熱引起的頭痛,臨床常與防風、菊花、石膏等配伍應用;對於頭風頭痛病癥,本品又可與藁本、川芎等配伍應用。治風邪所致的目赤腫痛、頭目昏暗,常與菊花、川芎、決明子等配伍應用。
薄荷性味辛、涼。主升浮、既可疏散上焦風熱、又可疏理肝氣,用於疏風散熱、疏肝解鬱。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透疹。
宣散風熱,清利頭目薄荷辛涼,辛以發散,涼以清熱。清輕涼散,為疏散風熱常用之品,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或風溫初起,邪在衛分,頭痛,發熱,微惡風寒者。
《醫學衷中參西錄》提到「其力能內透筋骨,外達肌表,宣通臟腑,貫穿經絡,服之能透發涼汗,為溫病宜汗解者之要藥。」溫病發汗用薄荷,猶傷寒發汗用麻黃也。
內服小量薄荷能引起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促進汗腺分泌,增加散熱,因而有發汗解熱作用。這一作用可能是通過興奮中樞而實現的。同屬植物圓葉薄荷精油和歐薄荷精油都能降低小鼠和大鼠的體溫。
牛蒡子性味辛、苦、寒。主治辛散苦泄、疏散風熱、宣肺利咽、更可泄火清熱、用於外感風熱、咽喉腫痛及熱毒瘡瘍證。
牛蒡子辛散苦泄,疏散風熱,宣肺利咽,更可泄火清熱,用於外感風熱、咽喉腫痛及熱毒瘡瘍證;又屬子,故可治腸燥便秘。
本品疏散風熱,且能利咽,臨床應用以風熱表症兼有咽喉腫痛者為宜,常配合桔梗、銀花、連翹等同用。
牛蒡子疏散風熱的作用,與薄荷相似,常配合同用,唯牛蒡清熱解毒之功較優,薄荷解表發汗之力較強。由於它性寒滑利,能滑腸通便,故脾虛腹瀉者忌用;癰疽已潰、膿水清稀者也不宜應用。
蟬蛻性味甘、鹹、涼。主治疏風散熱、以透散為能、既可解表之肺經風熱、又可散裡之肝經風熱。疏散風熱、透疹止癢 明目退翳 祛風止痙。
用於風熱感冒,咽痛音啞。本品甘寒清熱,質輕上浮,長於疏散肺經風熱,宣肺療啞,故可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發熱頭痛者,常配薄荷、連翹、菊花等同用;用治風熱上攻,咽痛音啞,常與胖大海同用,如海蟬散。
桑葉主治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肝明目、涼血止血。主治風溫發熱、頭痛、目赤、口渴、肺熱咳嗽、風痺隱疹、下肢象皮腫、血熱吐血症。
桑葉味甘、苦,性寒,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的功效。主治風熱感冒,肺熱燥咳,頭暈頭痛,目赤昏花等。
臨床常與菊花相須配伍,疏風清熱,辛涼宣肺,治療風熱表證,如桑菊飲;因其清揚上達,疏風熱,清頭目,故常與平肝潛陽之鈎藤、山羊角等配伍,祛風、平肝、清肝,治療風邪上攻、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所致的頭暈頭痛,如羚角鈎藤湯,或與補虛藥同用,治療因風或虛所致的眩暈,如扶桑至寶丹。
用於風熱感冒,頭痛咳嗽。本品甘寒質輕,輕清疏散,長於涼散風熱,又能清肺止咳,故常用於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邪犯肺,發熱、頭痛、咳嗽等症,常配菊花、連翹、杏仁等同用,如桑菊飲。
用於肺熱燥咳。本品苦寒清泄肺熱,甘寒益陰,涼潤肺燥,故可用於燥熱傷肺、乾咳少痰,輕者可配杏仁、沙參、貝母等同用,如桑杏湯;重者可配生石膏、麥冬、阿膠等同用,如清燥救肺湯。
桑葉「涼而宣通,最解肺中風熱」(《醫學衷中參西錄》),常與杏仁、沙參、貝母等配伍,清熱宣肺,治療風熱、燥熱或肺熱所致的咳嗽。
淡豆豉性苦、辛、平。主治透散表邪、宣散鬱熱、主治風寒、風溫初盛、或餘熱內擾、欲其透發者。傷寒熱病、寒熱、頭痛、煩燥、胸悶、瘴氣惡毒、陰莖生瘡、溫毒發斑。
既可透散表邪,又能宣散鬱熱,主用於風寒、風溫初盛,或餘熱內擾,欲其透發者。 傷寒熱病、寒熱、頭痛、煩燥、胸悶、瘴氣惡毒、陰莖生瘡、溫毒發斑。
浮萍性味辛、寒。主治發汗解表、透疹止癢、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主風熱表證、麻疹不透、隱疹瘙癢、水腫、癃閉、瘡癬、丹毒、燙傷。
浮萍用於外感風熱及麻疹透發不暢等症,臨床常與西河柳、牛蒡子、薄荷等配伍應用。對風熱癮疹亦可內服、外用。浮萍能泄熱利水,故對於水腫而有表熱者用之。
浮萍治時行熱病,發汗:浮萍草一兩,麻黃(去節、根)、桂心、附子(炮裂,去臍、皮)各半兩。四物搗細篩。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不計時候,和滓熱服。(《本草圖經》)
浮萍治皮膚風熱,遍身生癮疹: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薄荷湯調下二錢,日二服。
木賊性甘苦、平、無毒。主治疏風散熱、解肌、退翳。治目生雲翳、迎風流淚、腸風下血、血痢、脫肝、瘧疾、喉痛、癰腫。
木賊疏風散熱,解肌,退翳。治目生雲翳,迎風流淚,腸風下血,血痢,脫肝,瘧疾,喉痛,癰腫。
請點選以下中藥按鈕,取得更多詳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