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萍

浮萍

FU PING

  • 英文名稱:Spirodela polyrhiza L. Schleid. Spirodela polyrhiza (L.) Schleid. Herbaspirodelae, Common Ducksmeat
  • 別名:蘋,薸,水簾,浮萍草,水萍草,水白,水蘇,萍子草,藻,田萍,小萍子,浮蓱,九子萍,水花,浮萍,水蘚,水萍
  • 藥品來源:浮萍科植物紫萍的乾燥全草。6~9月採收,洗淨,除去雜質,曬乾。
  • 道地藥材:中國大陸各地
  • 生長環境:湖泊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浮萍的傳統功效


1. 散風熱

浮萍,一味看似不起眼的小草,卻在中醫典籍中被記載有著顯著的散風熱功效。其作用機理,古籍多有論述,可歸納為其輕浮之性及辛寒清燥之味。

《神農本草經》及張壽頤的註解指出,浮萍「輕浮最甚」,故能「上宣肺氣,外達皮毛,發汗洩熱,下通水道」。此處強調了浮萍的發汗作用,能將體內鬱積的風熱之邪從皮膚排出,達到散風熱的目的。 《本草綱目》則進一步闡述,浮萍「其性輕浮,入肺經,達皮膚,所以能發揚邪汗也」,說明其藥性輕清,能直達皮膚,將風熱之邪發散出去。

《本草衍義補遺》更直接指出浮萍「發汗尤甚」,說明其發汗之力度較強。而《神農本草經疏》則從更深層次分析了其散風熱機理:「其體輕浮,其性清燥,能祛濕熱之藥也」。書中認為浮萍的辛寒清燥之性,能清解皮膚濕熱,從而達到止癢、散熱的效果。它並非單純的發汗,更能清熱解毒,這點與近人只將其視為發汗藥的觀點有所不同。 書中更進一步指出浮萍能「下水氣」,說明其還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避免濕熱內蘊。

綜上所述,古籍對浮萍散風熱功效的記載,皆強調其輕浮之性、辛寒清燥之味,以及由此帶來的發汗、清熱、利濕等多重作用。這些作用共同協同,纔能有效地達到散風熱的功效,而非僅僅是單純的發汗作用。

2. 清熱解毒

浮萍,其清熱解毒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的發汗藥物。 歷代醫家對其作用機理有深入研究,其清熱解毒之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浮萍性輕浮,這一點是諸多古籍,例如《本草綱目》中所強調的。《本草綱目》指出其「入肺經,達皮膚,所以能發揚邪汗」,說明其藥性能夠輕快地到達肺經及皮膚,疏散體表鬱熱,達到發汗解表的效果。這並非溫熱性質的發汗,因此無需擔心過度出汗。

其次,浮萍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神農本草經疏》認為浮萍「其體輕浮,其性清燥,能祛濕熱之藥也」,它能有效清除體表及肌膚的濕熱之邪。濕熱蘊結常導致皮膚瘙癢等症狀,而浮萍辛寒清利,能有效改善此類情況。《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指出,浮萍能「下水氣」,說明其利水消腫的作用,從而間接地清熱解毒。

此外,《本草衍義補遺》提到浮萍「發汗尤甚」,雖然強調其發汗作用,但結合其他典籍的論述,可知這並非其唯一功效。張壽頤在《神農本草經》的注釋中明確指出,浮萍的清熱作用遠比其發汗作用更為重要,許多古方應用浮萍治療吐血、鼻衄、目赤、口瘡等症,都充分體現了其清熱解毒的功效。其「輕清而散」的特性,使其能有效地將體內的熱毒排出體外。總而言之,浮萍的清熱解毒作用,並非單純依靠發汗,而是通過其輕清、辛寒、利濕的特性,多方面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3. 發汗解表

浮萍,在古代醫籍中被記載具有發汗解表之效,其作用機理與其輕浮的特性密切相關。

《本草衍義補遺》直接指出浮萍「發汗尤甚」,強調其發汗作用之強。而《本草綱目》則從藥性角度解釋:「浮萍,其性輕浮,入肺經,達皮膚,所以能發揚邪汗也。」說明浮萍因其輕浮的特性,能快速運行至肺經,進而到達皮膚,達到發汗解表的效果,將體內邪氣排出。

《神農本草經疏》則更深入地分析了浮萍的功效。它認為浮萍「其體輕浮,其性清燥」,具有祛除濕熱的作用。濕熱鬱結於皮膚則會引起瘙癢,而浮萍辛寒清氣,能有效散去皮膚的濕熱。書中更進一步闡述浮萍「寒能除熱,燥能除濕」,並能「下水氣」,說明其清熱利濕的功效,並能治療因濕熱引起的各種症狀。

張壽頤在《神農本草經》的註釋中,精闢地總結了浮萍的藥用特性:「輕浮最甚,故上宣肺氣,外達皮毛,發汗洩熱,下通水道。」他指出浮萍不僅能發汗解表,還能清血熱,其應用範圍更廣泛,並非僅限於發汗。 他批評後世僅將浮萍視為發汗藥,忽略了其清熱的專長,認為這樣未能發揮其全部藥效。他強調浮萍質輕氣薄,即使發汗,也不會有過汗的副作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認為浮萍發汗解表的功效,源於其輕浮的藥性及辛寒清燥的藥力,能有效治療外感風寒,並兼具清熱利濕之效,其作用機理在於疏通經絡,促進體表汗液排出,達到祛邪解表之目的。

4. 生津止渴

浮萍,一味看似不起眼的小藥材,卻因其獨特的「生津止渴」功效,在古代醫籍中留下了不少記載。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補充津液,而是通過疏導體內濕熱,間接達到生津的目的。

《神農本草經疏》對此闡述得最為詳盡。文中指出,浮萍「其體輕浮,其性清燥,能祛濕熱之藥也」。 它性味辛寒,輕清,能散佈於皮膚,驅散濕熱。所謂「消渴」,在古代醫學中,常與體內濕熱鬱結有關。浮萍的清熱解暑功效,能將體內鬱積的濕熱之邪排出,從而使津液得以自行生成,口渴之症自然得以緩解。 書中更進一步解釋:「血熱則須發焦枯而易墮,涼血則營氣情而須發自長矣」,說明浮萍的清熱作用還能改善因血熱引起的各種症狀,間接促進身體機能的恢復,滋生津液。

《本草綱目》也提及浮萍「其性輕浮,入肺經,達皮膚,所以能發揚邪汗也」。其輕浮之性,使其能迅速達於皮膚,排出體內鬱熱,這與《神農本草經疏》中所述的疏導濕熱,異曲同工。 張壽頤在《神農本草經》注釋中,則更進一步指出浮萍的功效不僅在於發汗,更重要的是其「清熱」之效。 他認為,許多人只注意到浮萍的發汗作用,而忽略了其清熱解毒的專長,未能充分發揮其藥效。

綜上所述,古人認為浮萍生津止渴的功效,並非直接補充津液,而是透過其辛寒清燥的特性,疏散體內濕熱,使津液得以自然生成,從而達到止渴的目的。 這種間接作用,體現了古代中醫整體觀的治療理念。

5. 透疹

浮萍,卻因其獨特的「透疹」功效而備受古代醫家重視。其透疹作用,主要源於其輕浮的藥性及特殊的藥理作用。

《本草衍義補遺》指出浮萍「發汗尤甚」,直接點明其強烈的發汗功效。這種發汗並非一般溫熱性藥物所致的渾身大汗,而是針對皮膚濕熱所引起的疹子,達到透發疹子的效果。 《本草綱目》則進一步解釋道,浮萍「其性輕浮,入肺經,達皮膚,所以能發揚邪汗也」,說明其藥力輕揚,能直達皮膚,將體內鬱積的邪氣與濕熱通過汗液排出,從而達到透疹的效果。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濕熱的角度闡述浮萍的功效。文中提到浮萍「其體輕浮,其性清燥,能祛濕熱之藥也」。疹子的產生,往往與濕熱蘊結於皮膚有關,浮萍的辛寒清燥之性,可以有效散除皮膚的濕熱,進而使疹子透發。 此外,文中也提到浮萍能「下水氣」,這也間接說明其利水消腫的作用,有助於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減輕濕熱的負擔。

張壽頤在《神農本草經》的註釋中,更進一步總結浮萍的功效:「輕浮最甚,故上宣肺氣,外達皮毛,發汗洩熱,下通水道」。他指出浮萍的功效不僅止於發汗,更能清熱解毒,這與其他古籍的記載相輔相成。 因此,浮萍的透疹功效並非單純的發汗,而是透過其清熱利濕、疏散風熱的藥性,使疹子得以順利排出,達到治癒的目的。 古人對浮萍功效的理解,遠比單純的發汗藥更為全面和深入。

6. 清熱利尿

浮萍,其「清熱利尿」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得到歷代醫家肯定。其作用機理,主要源於其藥性輕浮的特點。

《神農本草經》及張壽頤的註釋指出,浮萍「輕浮最甚」,故能「上宣肺氣,外達皮毛,發汗洩熱,下通水道」。此處強調了浮萍清熱的兩個途徑:一是通過發汗排出體內鬱熱,如同《本草衍義補遺》所言「發汗尤甚」,《本草綱目》亦提及其「入肺經,達皮膚,所以能發揚邪汗也」;二是通過利尿,將體內濕熱之邪排出體外。這與《神農本草經疏》中「其體輕浮,其性清燥,能祛濕熱之藥也」的描述相符,其「寒能除熱,燥能除濕,故下水氣」的論述,更直接點明瞭浮萍利尿的機制。

《神農本草經疏》還進一步闡述了浮萍清熱的範圍,不僅能清泄肺經之熱,更能清血熱,故可治吐血、鼻衄等症。《聖濟總錄》及《聖惠方》的臨牀應用也佐證了此點。 值得注意的是,《神農本草經》的註釋提醒後世醫家,浮萍的清熱功效更為重要,而非僅僅是發汗之藥,其「性非溫熱,必無過汗之慮」,也說明瞭其使用上的安全性。總而言之,浮萍以其輕清之性,上達肺經宣發肺熱,下達水道利濕洩熱,達致清熱利尿之效,在古代醫家眼中是一味高效且安全的藥物。

7. 解毒

浮萍,一味看似不起眼的水生植物,卻在古代醫籍中被記載著顯著的解毒功效,其解毒機制主要與其獨特的藥性與走竄特性有關。

《神農本草經》及張壽頤的註解中指出,浮萍「輕浮最甚」,故能「上宣肺氣,外達皮毛,發汗洩熱,下通水道」。此處所指的解毒,並非單指化解外來毒素,而是涵蓋更廣泛的「邪氣」。浮萍的輕浮特性使其能快速上達皮膚,發散體內鬱積的熱邪、濕邪,達到解毒排毒之效。這種「發汗洩熱」的機制,如同現代醫學中所說的促進新陳代謝,將有害物質排出體外。

《本草綱目》也提到浮萍「入肺經,達皮膚」,說明其藥力能有效作用於人體的肺部和皮膚,這兩個部位與人體抵禦外邪息息相關。肺主呼吸,皮膚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浮萍作用於此,能有效清除附著於肺部和皮膚的邪氣,達到解毒的目的。

《神農本草經疏》更深入闡述了浮萍的解毒機制。「其體輕浮,其性清燥,能祛濕熱之邪」,說明浮萍能清解體內濕熱,而濕熱正是許多疾病的病理基礎。書中還提到浮萍能「勝酒」,這也暗示了其能化解酒毒的功效。此外,其「涼血」的功能,則能治療因血熱引起的症狀,如《聖濟總錄》記載其能治吐血。

《本草衍義》則強調浮萍的「發汗尤甚」,這也佐證了其通過發汗來排除體內毒素的功效。綜上所述,古籍中對浮萍解毒功效的記載,皆指向其輕浮、清熱、利濕等特性,使其成為一種獨特的解毒中藥。

8. 止癢

浮萍,一種常見的水生植物,在古代醫籍中被記載具有止癢功效,其機理主要與其輕浮的特性及清熱解毒的藥性有關。

《本草綱目》指出浮萍「其性輕浮,入肺經,達皮膚,所以能發揚邪汗也」。這說明浮萍能輕易到達皮膚表面,將體內鬱積的邪熱之氣通過發汗排出,而皮膚瘙癢往往與濕熱蘊結有關,故發汗可有效緩解。 《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闡述:「熱氣鬱於皮膚則作癢,味辛而氣清寒,故能散皮膚之濕熱也」。文中強調浮萍辛寒的特性,能有效散去皮膚濕熱,從而達到止癢效果。 其「寒能除熱,燥能除濕」的特性,也正符合了治療濕熱型皮膚瘙癢的原則。

《神農本草經》中張壽頤的觀點則更為全面,他認為浮萍「上宣肺氣,外達皮毛,發汗洩熱,下通水道」,不僅能發汗解表,更能清熱解毒,並兼具清血熱的功效。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古代醫籍中,浮萍不僅用於治療一般的皮膚瘙癢,也用於治療一些伴有血熱的皮膚病症。 《本草衍義補遺》則強調浮萍的發汗作用「發汗尤甚」,這也間接佐證了其通過發汗來驅散皮膚濕熱,達到止癢目的的功效。

總而言之,古代醫家認為浮萍止癢的功效,源於其輕浮的藥性,能迅速到達皮膚,並藉由辛寒清熱、發汗解表,以及清血熱等作用,祛除導致皮膚瘙癢的濕熱之邪,最終達到止癢的目的。 不同醫籍的記載,從不同角度佐證了浮萍在治療皮膚瘙癢方面的應用價值。

9. 利水消腫

浮萍,一味看似不起眼的小藥材,卻因其獨特的「輕浮」特性,在古代醫籍中被記載著顯著的利水消腫功效。其作用機理,古人已有所闡述,並非單純的利尿劑,而是透過多重途徑達到目的。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浮萍「其體輕浮,其性清燥,能祛濕熱之藥也」。其輕浮的特性,使之能上達肺經,外達皮膚,如同《本草綱目》所言:「其性輕浮,入肺經,達皮膚,所以能發揚邪汗也。」這說明浮萍能宣洩肺氣,疏通毛孔,將體內濕熱之邪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消腫的效果。濕熱是腫脹的重要成因,浮萍能清熱除濕,自然能緩解水腫。

更進一步,《神農本草經疏》指出浮萍「寒能除熱,燥能除濕,故下水氣」。這說明浮萍的寒涼性質,能抑制體內熱邪的熾盛,而其燥性則能去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達到利水的作用。 張壽頤在《神農本草經》的註解中也強調浮萍「輕浮最甚,故上宣肺氣,外達皮毛,發汗洩熱,下通水道」。 他更指出浮萍不僅僅止於發汗,更重要的是其清熱的功效,這與《本草衍義補遺》中提及的「發汗尤甚」也互相印證,但需注意的是,此處的「發汗」並非指大量出汗,而是指一種溫和的發汗,有助於體內濕熱的排出。

綜上所述,浮萍利水消腫的功效,源於其輕浮、清燥、辛寒的特性,通過宣肺、透表、清熱、利濕等多重途徑,達到祛除體內濕熱,從而消腫利水的目的。 古代醫家對其功效的理解,已超越單純的利尿作用,更注重其整體的清熱解毒功效,在治療水腫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浮萍的古代典籍


浮萍的現代功效


1. 抗氧化

浮萍蘊含多元多酚類及黃酮類生物活性物質,展現一定抗氧化作用。研究闡述浮萍多酚類和黃酮類物質,能清除自由基、發揮抗氧化作用,對醫藥保健具備一定價值。

2. 抗發炎

浮萍性寒、味甘、微苦,歸經肺、肝,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其多糖和黃酮等成分更具有抗炎作用,可用於緩解紅、癢、腫等炎症反應。

3. 抗菌抗病毒

浮萍味甘、性寒,入肝、脾、胃經。藥性清熱解毒、利尿通淋、消腫散結。

  • 抗菌作用:浮萍中的化合物具有抑制細菌生長和繁殖的作用。研究表明,浮萍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常見細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 抗病毒作用:浮萍中也含有一些抗病毒成分。研究表明,浮萍提取物能夠抑制流感病毒和皰疹病毒的活性。

浮萍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3-9g,鮮品15-30g;或搗汁飲;或入丸、散。
  • 外用:適量,煎水熏洗;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浮萍注意事項:

  1. 表虛自汗者禁服。
  2. 表氣虛而自汗者勿用。
  3. 非大實大熱,不可輕試。
  4. 血虛膚燥、氣虛風痛者禁用。
  5. 腎臟病患者慎用。
  6. 孕婦慎用。
  7. 過量使用可能導致中毒。

浮萍相關的方劑


浮萍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排尿困難痤瘡腳氣病心內膜炎尿道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前列腺增生丹毒四肢麻痺癱瘓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胃腸出血皮膚搔癢全身性水腫牙齦出血吐血麻疹疥癬癱瘓腦中風腎炎膀胱炎肺炎頭痛疼痛皮膚炎感冒濕疹

浮萍含有的化學成分


葒草素(Orientin), 木犀草素-7-單糖甙(Luteolin-7-monoglycoside), 牡荊素(Vitexin), 芹菜素-7-單糖甙(Malonylcyanidin-3-monoglucoside), β-胡蘿蔔素(β-Carotene), 葉黃素(lutein), 環氧葉黃素(Epoxylutein), 薹黃質(Violaxanthin), 新黃質(Neoxanthin), 脂類(Lipid), 蛋白質(Protein), 亞麻酸(Linolen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 亞油酸(Linoleic acid), 亮氨酸(Leucine),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穀氨酸(glutamic acid), 十氫番茄紅素(Lycopersene), 谷甾醇(Sitosterol), 植醇(Phytol), 4(R)-4-羥基異植醇(4(R)-4-Hydroxyisophytol), 11Z-十六碳烯酸(11Z-Hexadecenoic aci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