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應丹

靈應丹

LING YING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熱 (1.1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5%
脾經 15%
胃經 15%
肝經 11%
膀胱經 11%
心經 7%
膽經 7%
心包經 3%
腎經 3%
小腸經 3%
大腸經 3%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膀胱經
心經
膽經
心包經
腎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靈應丹中含有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發散風寒: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宣肺止咳之效。靈應丹旨在治療風寒感冒,麻黃能疏風散寒,開宣肺氣,使邪氣得以外解,達到治療目的。
  2. 通鼻竅: 麻黃能通鼻竅,利鼻塞。靈應丹所治的風寒感冒往往伴隨鼻塞、流涕等症狀,麻黃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達到通鼻竅、利呼吸之效。

靈應丹中加入白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風散寒,通竅止痛: 白芷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靈應丹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白芷可以起到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作用,幫助患者快速恢復。
  2. 引藥上行,提高療效: 白芷性輕揚,具有引藥上行的作用,可以將藥力引導至頭面部,提高藥物的療效。在靈應丹中,白芷可以將其他藥物的功效更好地發揮出來,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靈應丹中包含桑白皮,主要原因如下:

  1. 宣肺止咳: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利水消腫之效。其能宣肺氣、降肺熱,對於因肺熱、痰熱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利水消腫:桑白皮亦能利水消腫,有助於祛除體內濕熱,配合其他藥材,可達到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利水消腫之功效,更有效地治療咳嗽、痰多、水腫等症狀。

總之,桑白皮在靈應丹中,發揮著宣肺止咳、利水消腫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更能增強藥效,達到治療咳嗽、痰多、水腫等症狀的目的。

靈應丹方中加入蒼朮,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燥濕健脾:蒼朮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靈應丹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濕熱引起的腹痛、泄瀉等症,蒼朮可有效祛除脾胃濕熱,改善消化功能。
  2. 化濕止嘔:蒼朮亦具備化濕止嘔的作用。靈應丹也常用於治療濕阻中焦引起的嘔吐,蒼朮可化解濕邪,止嘔止瀉,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靈應丹中加入甘松,主要原因在於其行氣止痛、溫經散寒的功效。甘松氣味辛溫,入肝經、脾經,能疏通經絡,溫化寒凝,對於氣血運行不暢、寒邪阻滯所致的疼痛,有顯著療效。

例如,靈應丹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行腹痛等症,而甘松的溫經散寒功效可以緩解寒凝血瘀所導致的疼痛,同時又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經血流通,達到治療目的。

靈應丹中含有浮萍,主要因其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浮萍性寒,入心、膀胱經,能清泄心火,利尿消腫,並能清熱解毒,對於水腫、熱毒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靈應丹的組成以清熱利濕為主,浮萍的加入有助於增強方劑的利水消腫功效,同時也能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靈應丹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靈應丹主要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川芎可以改善腦部供血,緩解血管痙攣,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2. 疏散風寒: 川芎還能疏散風寒,用於治療風寒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靈應丹中常配合其他具有散風寒作用的藥物,例如荊芥、防風等,以增強療效。

綜上所述,川芎在靈應丹中發揮着活血止痛、疏散風寒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靈應丹中包含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苦參性寒,味苦,入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靈應丹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脾胃不和所致的皮膚濕疹、瘡瘍、瘙癢等症,苦參可以清熱燥濕,殺滅病原菌,從而改善濕疹、瘡瘍的症狀。
  2. 解毒消腫: 苦參還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可以治療毒蛇咬傷、蜂螫傷等。靈應丹中加入苦參,可以加強其解毒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更快地消退病竈,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靈應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範疇

  1. 卒中風邪:此方針對風邪突襲、經絡壅滯所致的急症,如突然昏仆、痰涎壅盛(「涎潮不利」),屬中風閉證之輕者。
  2. 小兒驚風:風邪夾痰上擾,引動肝風而見抽搐、驚厥,方中辛香開竄之品可宣通經絡、豁痰息風。
  3. 癱瘓、四肢不舉:風痹日久或氣血不通,肢體失養而廢用,麻黃膏辛溫通絡,配合諸藥祛風活血。
  4. 風痹:風寒濕邪侵襲肢節,經絡痹阻,症見疼痛、屈伸不利,蒼朮、川芎等可除濕行氣、通痹止痛。

核心病機:風、痰、濕三邪壅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以「外風引動內痰」為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麻黃膏

  • 作用
    • 麻黃辛溫發散,為「風藥之首」,熬膏後減其峻烈之性,保留疏風通絡之效。
    • 煎煮濃縮後藥性專注於「通利關節」,針對風邪壅滯、經絡閉阻。

臣藥配伍

  1. 白芷、蒼朮
    • 白芷辛香走表,助麻黃祛風散寒;蒼朮苦溫燥濕,合麻黃宣通肌表之濕痹。
    • 針對「風濕夾雜」之四肢重着、麻木。
  2. 桑白皮、苦參
    • 桑白皮瀉肺行水,苦參清熱燥濕,二者調節麻黃之溫燥,防化熱生痰。
    • 針對痰濕鬱久化熱(如小兒驚風痰熱上攻)。

佐使藥調和

  • 川芎、甘松、浮萍
    • 川芎活血行氣,助麻黃通絡;甘松芳香醒脾,化濕開鬱;浮萍輕浮透表,引藥達四肢。
    • 三藥協力化解「痰瘀互結」,改善肢體功能。

製劑特色

  • 丸劑緩釋:以麻黃膏為黏合,使藥力持續釋放,適用於風邪內伏、需長期疏通的病症(如癱瘓)。
  • 溫酒送服:酒行藥勢,增強通絡活血之效,尤宜夜間服用以趁陽氣內斂時深入經絡。

全方治療機理

  1. 祛風通絡:麻黃膏為核心,配合白芷、浮萍,開泄腠理,驅外風。
  2. 化痰利濕:蒼朮、桑白皮、苦參分化痰濕,從三焦調暢氣機。
  3. 活血舒筋:川芎、甘松行氣活血,改善經絡氣血壅滯。
  4. 標本兼顧:外散風邪、內化痰瘀,針對「風痰瘀阻」所致的肢體功能障碍。

適用特點

  • 風邪偏盛(急性發病)或風痰久伏(慢性癱瘓)均可化裁施用,然需辨寒熱虛實加減。

傳統服藥法


麻黃5斤(去根節,銼1寸,取河水5鬥,以無油膩鍋煮至1鬥已來,漉去麻黃,冷定,用細羅子濾去滓,取清者,鍋內再熬成膏(熬時要勤攪,勿令著底焦了),白芷2兩,桑白皮2兩,蒼朮2兩,甘松2兩,浮萍2兩,川芎3兩,苦參3兩。
上為細末,以麻黃膏為丸,如彈子大。
每服1丸,溫酒化下,臨臥服,隔2、3日再服。手足即時輕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靈應丹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體溫較高時服用。服用靈應丹後,如果出現皮疹、瘙癢等過敏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腹瀉多痰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靈應丹,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一。 組成:麻黃5斤(去根節,銼1寸,取河水5鬭,以無油膩鍋煮至1鬭已來,漉去麻黃,冷定,用細羅子濾去滓,取清者,鍋內再熬成膏,熬時要勤攪,勿令着底焦),白芷2兩,桑白皮2兩,蒼朮2兩,甘松2兩,浮萍2兩,川芎3兩,苦參3兩。 主治:卒中風邪,涎潮不利;小兒驚風;癱瘓;四肢不舉;風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