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死輕骨膏
QI SI QING GU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42)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起死輕骨膏中包含麻黃,其原因主要在於麻黃具備以下功效:
- 發汗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之功效,可散寒解表,疏風通竅,適用於外感風寒所致的頭痛、鼻塞、發熱等症狀。
- 宣肺止咳:麻黃亦能宣肺止咳,對於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起死輕骨膏常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麻黃的發汗解表功效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同時配合其他藥材,可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起死輕骨膏方中加入桑白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肺止咳,降氣止喘:桑白皮性寒,味甘,歸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之效。此膏方多用於肺熱咳嗽、喘息難平、痰多黏稠等症,而桑白皮能清熱解毒,潤肺止咳,協同其他藥材緩解肺部炎症,促進呼吸通暢。
- 利水消腫,通絡止痛:桑白皮亦有利水消腫之功,可協助排出體內積液,減輕水腫。此膏方常用於骨折、筋骨疼痛等症,桑白皮可通絡止痛,消腫止痛,促進骨骼癒合。
「起死輕骨膏」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骨折、跌打損傷常伴隨瘀血阻滯,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有助於骨骼的修復。
- 行氣止痛,疏通經絡: 川芎能疏通經絡,行氣止痛,對於骨折引起的疼痛,以及因氣血不通而導致的肢體麻木、腫脹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起死輕骨膏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白芷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減輕疼痛,適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狀。
- 補氣升陽,祛風解表:白芷還具備補氣升陽、祛風解表的功效,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體虛乏力等狀況,同時還能驅散風寒,治療風寒感冒等疾病。
因此,白芷的加入,不僅能有效治療外傷疼痛,還能促進傷口癒合,提升整體療效。
起死輕骨膏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濕燥痺:蒼朮性辛溫,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止痛之效。起死輕骨膏多用於治療風寒溼痹、筋骨疼痛等症,蒼朮可有效去除體內溼邪,緩解疼痛,使筋骨舒展,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 行氣活血:蒼朮可行氣止痛,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損傷部位的恢復。對於骨折、脫臼等損傷,蒼朮可幫助血液循環,加快組織修復,促進骨骼再生,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起死輕骨膏中包含甘松,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甘松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狀,甘松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加速瘀血消散,並緩解疼痛。
-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 甘松還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作用。對於寒濕痺痛、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等症狀,甘松能溫通經絡,祛除寒濕,止痛止癢。
起死輕骨膏中包含苦參,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苦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該方劑多用於治療熱毒蘊結、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等症,苦參能有效清除熱毒,減輕炎症反應。
二、活血止痛:苦參還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對於因熱毒瘀阻引起的疼痛,苦參能有效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緩解疼痛。
因此,起死輕骨膏中加入苦參,可起到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關於「起死輕骨膏」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儒門事親》,主治「中風癱瘓,四肢不隨,風痹,及小兒驚風」,其命名具「起死回生、輕健筋骨」之意,反映其用於風邪深重、經絡痹阻之證。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症多因風寒濕邪侵襲,氣血瘀滯,或痰濁閉阻經脈所致,故需發汗解表、通絡祛風,兼以化痰開竅。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君藥:麻黃
- 麻黃去根節後熬膏,取其辛溫發汗、宣通經絡之性。《神農本草經》謂其「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透過發汗解表,驅除肌表風寒濕邪,開泄腠理,為通痹之關鍵。
臣佐藥:祛風燥濕、化痰通絡
- 桑白皮:瀉肺行水,助麻黃宣降氣機,兼防麻黃過燥傷肺。
- 川芎、白芷:辛溫走竄,川芎為血中氣藥,活血祛風;白芷散寒通竅,二者協麻黃上行頭面,下行四肢,解表通絡。
- 蒼朮:燥濕健脾,祛經絡痰濕,與麻黃相配,一汗一燥,分消濕邪。
- 甘松:醒脾開郁,《本草拾遺》言其「主風痹」,其香烈之性可宣散鬱結,助氣血流通。
- 苦參:苦寒燥濕,清熱除痹,佐制麻黃、蒼朮之溫燥,防化熱傷陰。
配伍特點
- 辛溫發散為主:集中麻黃、川芎、白芷、蒼朮,力攻表邪與經絡寒濕。
- 寒溫並用:苦參性寒,既清濕鬱所化之熱,又緩麻黃峻烈之性。
- 酒送服:溫酒助藥力,引藥直達病所,增強發汗通痹之效。
三、治療機轉推論
此方針對「風邪閉表、痰瘀阻絡」之病機:
- 發汗解表:麻黃膏配合溫酒,開鬼門以逐邪,符合「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原則。
- 通絡化痰:川芎、白芷行氣活血;蒼朮、甘松化濕醒脾,痰濕去則經脈通。
- 標本兼顧:桑白皮、苦參清瀉內鬱之熱,防風邪入里化熱,體現「先表後里」之治法。
四、適用證延伸思考
「小兒驚風」之治,可能取其通絡開閉之功。若屬外風引動內痰(如急驚風),麻黃發汗解表,甘松、蒼朮化痰,或可緩解抽搐;然需辨明寒熱虛實,非所有驚風均宜。
此方體現金元時期「攻邪論」特色,以汗法為先,結合燥濕化痰,適用於實證為主之風痹癱瘓,然須中病即止,免傷正氣。
傳統服藥法
麻黃(去根節)5斤(河水二石熬成膏),桑白皮(土下者佳)2兩,川芎2兩,白芷2兩,蒼朮(去皮)2兩,甘松(只用腿子)2兩,苦參3兩半。上為細末,麻黃膏為丸,如彈子大。
每服1丸,溫酒1盞,研化頓服之。臨臥取汗,五7日間再服,手足當輕快。小兒驚風量與之;卒中涎潮,分利涎後用之。
(《儒門事親》卷十五)。本方方名,原書(人衛本) 作「起死輕骨丹」 。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起死輕骨膏性味辛溫,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起死輕骨膏, 出處:《幼幼新書》(古籍本)卷十三引《保生信效方》。 組成:麻黃(去根節)5斤(河水二石熬成膏),桑白皮(土下者佳)2兩,川芎2兩,白芷2兩,蒼朮(去皮)2兩,甘松(隻用腿子)2兩,苦參3兩半。 主治:中風癱瘓,四肢不隨,風痹,及小兒驚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