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防湯

蒼防湯

CANG F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0.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脾經 21%
胃經 14%
肺經 14%
心經 7%
膽經 7%
心包經 7%
膀胱經 7%
肝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膽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蒼防湯中包含蒼朮,主要原因如下:

  1. 祛濕除濁: 蒼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止痛的功效。其能利水滲濕,將體內濕濁之氣排出體外,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使水濕之氣不致阻滯經絡,達到祛濕止痛的效果。
  2. 配合防風: 防風味辛、甘,性溫,入膀胱、肺經,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與蒼朮搭配,一則助其祛濕之力,二則協同其止痛之功,以達到更佳的療效。

蒼防湯中包含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 防風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蒼防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而防風可以有效疏散外感風寒,達到解表散寒的目的。
  2. 調和藥性: 防風可以調和蒼朮的燥性,使其不至於過於燥烈。蒼朮性燥,擅長燥濕化痰,但長期服用容易傷陰耗氣。而防風的溫和之性可以中和蒼朮的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蒼防湯中加入白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辛溫解表,散寒除濕: 白芷性溫,味辛,具有散寒解表、除濕止痛的功效,可與蒼朮共同發揮解表散寒、祛風除濕的作用,適合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感冒、鼻塞、頭痛等症狀。
  2. 通鼻竅,止流涕: 白芷具有通鼻竅、止流涕的功效,可治療風寒引起的鼻塞、流涕、嗅覺減退等症狀,與蒼朮、防風等藥物共同作用,可以更有效地疏風散寒,通鼻竅,改善鼻部症狀。

蒼防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蒼防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肢體疼痛,麻木不仁等症,而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改善血脈流通,緩解疼痛,配合蒼朮、防風等藥物,協同驅散寒濕,達到治本之效。
  2. 引藥入肝,提高藥效: 蒼防湯中蒼朮、防風等藥物主要作用於脾胃經,而川芎則入肝經,能引導其他藥物入肝經,提高藥效。同時,川芎也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可協調脾胃與肝經的氣血運行,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蒼防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項強,風濕居多
此處「項強」指頸項部僵直不適,多因風邪夾濕、阻滯經絡所致。古代醫家認為,風為陽邪,易襲陽位(如頭頸);濕性黏滯,易困擾筋肉,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此症常見於外感風濕或素體濕盛復感風邪者,臨床可能伴隨頭重、惡風、肢體困倦等表現。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核心藥物配伍

  • 蒼朮:辛香苦溫,為「燥濕健脾」要藥,能祛肌表之濕,解風濕痹痛。
  • 防風:辛甘微溫,風藥中之潤劑,長於「祛風勝濕」,解表而不燥烈。
  • 白芷:辛溫芳香,善走陽明經,通竅止痛,助蒼朮、防風散風濕、舒筋脈。
  • 川芎:辛溫行氣活血,「上行頭目」,祛風止痛,改善氣血瘀滯所致之僵痛。

組合邏輯:四藥協同,以「風藥勝濕」為主軸,蒼朮燥濕、防風祛風、白芷通竅、川芎活血,共奏散風除濕、通絡止痛之效。

2. 加減法解析

  • 兼熱(加石膏、黃芩):石膏清瀉陽明氣分熱,黃芩瀉少陽濕熱,平衡風濕化熱之證(如口渴、苔黃)。
  • 太陽表症(加羌活):羌活專入太陽經,強化解表散寒之力,針對惡寒無汗、頭痛連及項背者。
  • 少陽寒熱(加柴胡):柴胡和解少陽,調理寒熱往來,擴大適用於半表半里證。

3. 治療原理

  • 祛風以解表:防風、白芷辛散走表,開泄腠理,驅外感風邪。
  • 燥濕以通絡:蒼朮健脾燥濕,切斷內濕之源;風藥(如防風)助濕邪從表而解。
  • 活血以柔筋:川芎活血行氣,改善局部氣血壅滯,緩解項強僵直。

綜論

蒼防湯結構簡潔,體現「風能勝濕」之治法,尤適風濕鬱於太陽、陽明經脈之證。其加減靈活,可延伸至表裏、寒熱不同兼證,反映古代方劑「隨證加減」的辨證思維。核心在於調動氣血、分消風濕,使經絡通暢而項強自除。

傳統服藥法


蒼朮、防風、白芷、川芎。
兼熱者,加石膏、黃芩;兼太陽表症,加羌活;少陽寒熱,加柴胡。
燥濕散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風寒感冒未愈、或風寒外邪侵襲、或風濕痹阻所致的項強疼痛時使用。若風寒感冒已愈,或風寒外邪已解,或風濕痹阻已除,則不宜使用本方。

相關疾病


脖子頸項酸痛頸部連及背部筋脈肌肉強直

相同名稱方劑


蒼防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一。 組成:蒼朮、防風、白芷、川芎。 主治:燥濕散風。主治:項強,風濕居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