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腦丹
NIU NAO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五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4%
肝經 14%
膽經 14%
心包經 14%
肺經 14%
脾經 14%
胃經 14%
心經
肝經
膽經
心包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牛腦丹方劑中加入白芷,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通竅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通竅止痛的功效,能疏散風邪,開通鼻竅,對於因風寒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牛腦丹主要用於治療頭風、頭痛、鼻塞等疾病,白芷的通竅止痛作用正好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提升藥效。
- 祛風散寒:白芷具有祛風散寒的功效,可以溫經散寒,驅散體內寒邪,對於因風寒所致的頭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牛腦丹中加入白芷,可以加強藥物祛風散寒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牛腦丹方劑中包含川芎,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通絡: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牛腦丹主治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川芎有助於改善腦部血液循環,促進腦部供血,減輕頭痛、眩暈等症狀。
- 開竅醒神: 川芎能開竅醒神,有助於改善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牛腦丹亦具有開竅醒神的功效,川芎的加入有助於增強其功效,促進患者恢復神智。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牛腦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頭風」,乃中醫常見病症,多因風邪上擾、氣血瘀滯或痰濕阻絡所致,表現為頭痛反復發作、時輕時重,或伴頭暈目眩。古方以「牛腦」為君藥,取其「以形補形」之思維,牛腦性溫而質潤,古人認為可入巔頂(頭部)引藥上行,兼有補虛潤燥之效;白芷、川芎為臣佐藥,二者皆為祛風止痛要藥,白芷善走陽明經(額頭痛)、川芎長於通行少陽經(側頭痛)且活血行氣,合而增強祛風通絡止痛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藥食同源配伍:牛腦為動物藥,其性溫潤,古代醫家認為能「引諸藥至病所」,並藉其脂質緩解風邪夾燥之頭痛;酒燉熟後,酒性辛熱,可助藥力上行頭面,兼溫通血脈。
- 風藥協同作用:
- 白芷:辛溫香竄,祛風散寒、通竅止痛,尤擅治前額痛(陽明頭痛)。
- 川芎:「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為治少陽頭痛(兩側痛)及血瘀頭風要藥。二藥合用,覆蓋頭部多經絡,增強祛風透邪之力。
- 燉煮之法:瓷器燉熟保留藥性,乘熱食之符合「寒者熱之」原則,藉熱力助藥力發散;「盡量一醉」則利用酒醉後氣血鬆弛、腠理開泄之態,使風邪隨汗而解。
延伸推理可能功效:
此方適用於「風寒型」或「氣血瘀滯型」頭風,症見頭痛遇寒加重、痛處固定或脹痛。白芷、川芎配伍能辛散溫通,牛腦與酒則提供載體與動力,推測可改善頭部氣血循環,緩解因風寒凝滯或輕度血瘀導致的慢性頭痛。然若屬肝陽上亢(如高血壓頭痛)或痰熱內擾者,恐非所宜。
整體而言,牛腦丹體現古方「簡、便、效」特色,結合食物與藥物,通過外風內治、氣血同調,展現中醫「標本兼顧」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白芷3錢,川芎3錢。
上為末,抹黃牛腦子上,瓷器內加酒燉熟。
乘熱食之,盡量1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牛腦丹,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五。 組成:白芷3錢,川芎3錢。 主治:頭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