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火雙解散

風火雙解散

FENG HUO SHUANG JIE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8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胃經 22%
脾經 11%
心經 11%
肝經 11%
膽經 11%
心包經 11%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風火雙解散方劑中包含川芎,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熱: 川芎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風火相搏,引起頭痛、目赤、口鼻乾燥等症狀,起到清熱解表、止痛的效果。
  2. 活血通絡: 川芎還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作用,可改善風火引起的頭面部氣血運行不暢,改善疼痛不適。

因此,川芎在風火雙解散中,不僅可以清熱解表,還可改善頭部循環,達到綜合治療效果。

風火雙解散方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消腫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疏散風熱、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揮發油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並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有效改善風熱上擾所致的頭痛、鼻塞、咽喉腫痛等症狀。
  2. 通竅止痛,改善鼻竅不通:白芷能通鼻竅,可改善風熱所致的鼻塞、流涕、嗅覺失靈等症狀。白芷還能疏通經絡,散瘀止痛,對於風火上炎所致的頭痛、頭暈等症狀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白芷在風火雙解散方中,起到疏散風熱、消腫止痛、通竅止痛的作用,可有效改善風火上炎所致的各種不適。

風火雙解散方劑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渴的功效。風火雙解散主治風熱上攻,症狀如頭痛、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石膏可有效清瀉肺胃之熱,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2. 涼血止血: 石膏還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引起的出血症狀。風火雙解散中常伴有口鼻出血、牙齦出血等,石膏能清熱涼血,有效止血。

總之,石膏在風火雙解散方劑中發揮著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風熱上攻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風火雙解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古代主治
本方專治「頭風,兩太陽痛」,即現代所稱之偏頭痛或前額、顳側(太陽穴區域)搏動性疼痛。此類疼痛多因風邪外襲、內火鬱結,導致氣血壅滯於頭面經絡而成。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藥物組成

  1. 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 為「血中氣藥」,善上行頭目,開鬱通窍。其性辛散溫通,既能驅頭部風邪,又能活血行氣,解除氣血瘀滯之頭痛。
  2. 白芷(祛風散寒,通竅止痛)

    • 辛溫芳香,入陽明經(循行於前額),善散頭面風寒濕邪。與川芎協同,增強祛風通絡之效,尤擅緩解前額及眉棱骨痛。
  3. 熟石膏(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 性寒沉降,能清肺胃實熱,針對內火鬱結所致之頭面灼熱、脹痛。與辛溫之川芎、白芷配伍,形成「寒熱並用」之格局,既散外風,又清內火。

配伍邏輯

  • 風火並治:川芎、白芷主外風,石膏主內火,三方共奏「散外風、清內熱」之效,故名「雙解散」。
  • 動靜結合:川芎之走竄活血,石膏之沉降清熱,一升一降,調和頭部氣血陰陽。
  • 標本兼顧:風邪與鬱火為病之標,氣血瘀滯為病之本。川芎活血治本,白芷、石膏針對病標,標本同治。

治療原理推測

  1. 調和寒熱:風邪常夾寒或化熱,石膏之寒可制川芎、白芷之溫,避免辛燥助火,適合風邪未盡而內熱已生之證。
  2. 疏通經絡:頭面為諸陽之會,易受風邪閉阻。川芎、白芷辛香走竄,能通陽明、少陽經氣,石膏清解熱鬱,助經絡通暢。
  3. 鎮靜安神:石膏微寒之性可緩解頭部充血性疼痛,間接安定心神,改善因頭痛導致的煩躁不寧。

總結

此方結構簡練,針對「風火相搏」之頭痛機轉,以辛溫散邪、寒涼清熱並行,體現中醫「相反相成」的配伍智慧。適用於外感風邪未盡、內有鬱熱之頭痛,臨床特徵為頭部脹痛伴灼熱感,脈浮數或弦緊者。

傳統服藥法


川芎、白芷、熟石膏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3錢,食遠熱茶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風火雙解散性寒,體質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風火雙解散, 出處:《古方匯精》卷一。 組成:川芎、白芷、熟石膏各等分。 主治:頭風,兩太陽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