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眩丸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風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疏風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清眩丸主治頭風眩暈,而川芎能疏散頭部風寒,解除經絡阻滯,緩解頭痛、眩暈等症狀。
- 活血化瘀: 川芎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善頭部血液循環,促進血瘀消散。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頭痛、眩暈,川芎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清眩丸中加入川芎,可發揮其疏風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頭風眩暈的目的。
清眩丸中加入薄荷,主要是因為其清熱解表、疏風止痛的功效。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風熱上擾所致的頭昏腦脹、目眩耳鳴等症狀,薄荷可以起到清熱解表、疏風散熱的作用,使頭目清涼,症狀緩解。
此外,薄荷還有芳香開竅的功效,可以幫助緩解因風寒阻滯引起的鼻塞、頭痛等症狀。因此,薄荷在清眩丸中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幫助治療頭痛眩暈等病症。
清眩丸中添加白芷,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項功效:
- 疏風止痛: 白芷具有較強的疏風散寒、止痛功效,可以有效緩解頭風、眩暈、頭痛等症狀,與清眩丸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止眩止痛的效果。
- 通鼻竅: 白芷能通鼻竅,改善鼻塞,對於因風寒引起的頭昏腦脹、鼻塞不通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材,有助於清除風邪,改善頭部循環,達到清眩的目的。
清眩丸中加入荊芥,主要原因有二:
- 疏風散寒,清熱解表: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清熱解表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風寒外襲所致的頭暈目眩、頭痛鼻塞等症狀。
- 通竅止痛,活血化瘀: 荊芥入肝經,可通經活絡,疏通經絡,並能活血化瘀,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緩解因氣血不通所致的頭痛、頭暈等症狀。
因此,清眩丸中加入荊芥,可發揮其疏風散寒、清熱解表、通竅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因風寒外襲或氣血不通所致的眩暈頭疼等症狀。
清眩丸中包含石膏,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平肝熄風之效。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其清熱之力強,能瀉火解毒,適用於外感風熱、內熱上炎、頭痛目赤、咽喉腫痛等症狀。
清眩丸主治眩暈、頭昏腦脹、目眩耳鳴等症,多因肝陽上亢、痰熱內擾所致。石膏能清熱平肝、降火熄風,可有效緩解肝陽上亢,並清熱化痰,達到治療眩暈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清眩丸」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風熱上攻」所致之頭暈目眩、偏正頭痛及鼻塞不通,其病機關鍵在於外感風熱邪氣或內生鬱熱上扰清竅,導致頭面部氣血壅滯、清陽不升。風性輕揚,易犯頭目;熱性炎上,灼津為痰,故見眩暈頭痛;鼻塞則因肺竅受風熱閉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祛風清熱,辛涼解表
- 薄荷、荊芥穗(芥穗)、菊花:性涼質輕,發散風熱,尤其薄荷兼能清利頭目;荊芥穗微溫,助散邪而不燥烈。
- 石膏:甘寒直折肺胃之熱,針對熱邪上攻之頭痛、鼻塞,為「清熱」主力。
散風通竅,止痛止眩
- 川芎、白芷、細辛:為「風藥」組合,川芎行血中之氣,善治偏正頭痛;白芷入陽明經,專攻前額痛及鼻塞;細辛散寒通竅,助開鬱閉。此三味雖性偏溫,但在大量清熱藥中,反佐以防寒涼冰伏邪氣,且增強通絡止痛之效。
- 藁本:性辛溫,善達巔頂,驅風寒濕邪,與天麻協力平息眩暈。
平肝息風,標本兼治
- 天麻(用量最大):為「治風之神藥」,無論虛風內動或外風引動,皆能平肝息風、定眩止暈。其主導地位體現本方注重「眩暈」核心症狀。
- 元參:滋陰清熱,防風熱化火傷陰,亦能潤燥緩解鼻咽乾燥。
化痰降氣,調和諸藥
- 金沸草(旋覆花):化痰降逆,針對風熱挾痰上擾之證;甘草調和藥性,緩和辛散之峻。
綜合理路
本方以「散風清熱」為主軸,配伍特點為:
- 寒溫並用:石膏、元參之寒涼協同川芎、白芷之辛溫,既解表熱,又不抑遏氣機。
- 標本兼顧:天麻治眩為「本」,風藥散邪為「標」,佐以化痰、養陰,防風熱久鬱耗傷正氣。
- 注重頭目專經:藥物多歸肺、肝、胃經,符合「風熱上攻」之病位特性。
推衍可能功效
除原文所述,此方或可延伸用於:
- 風熱型感冒初期之頭痛、目赤。
- 輕度肝陽上亢合併外感症狀者(如天麻、菊花協同抑肝火)。
- 鼻淵(鼻竇炎)屬風熱證者,因白芷、細辛、石膏能通竅清熱。
傳統服藥法
川芎4兩,細辛4兩,白芷4兩,芥穗4兩,薄荷4兩,甘草4兩,石膏10兩,藁本10兩,天麻20兩,元參10兩,菊花6兩,金沸草6兩,荊芥子6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頭暈、噁心、嘔吐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請諮詢醫生或中醫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眩丸,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川芎200兩,薄荷92兩,白芷200兩,荊芥穗92兩,石膏(生)100兩。 主治:解熱散風。主治:風熱上攻,頭暈目眩,偏正頭痛,鼻塞不通。
清眩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青島方)。 組成:川芎4兩,細辛4兩,白芷4兩,芥穗4兩,薄荷4兩,甘草4兩,石膏10兩,藁本10兩,天麻20兩,元參10兩,菊花6兩,金沸草6兩,荊芥子6兩。 主治:時疫感冒。
清眩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 組成:川芎1斤4兩,白芷1斤4兩,薄荷9兩5錢,芥穗9兩6錢,生石膏10兩,大黃10兩,天麻8兩,菊花10兩,元參(去蘆)10兩。 主治:清火散風,解熱止痛。主治:風熱上攻,頭暈頭眩,偏正頭痛,鼻塞不通,二便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