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加減川芎茶調散

MI CHUAN JIA JIAN CHUAN XIONG CHA DI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中性 (1.0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肺經 21%
心經 13%
膽經 13%
胃經 11%
大腸經 6%
心包經 6%
脾經 5%
肝經
肺經
心經
膽經
胃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祕傳加減川芎茶調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效,可治療因熱邪上炎引起的頭痛、目赤、口渴、煩躁等症狀。川芎茶調散中常因風熱頭痛而使用,黃芩可輔助清熱解表,緩解頭部脹痛。
  2. 抗菌消炎: 黃芩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有助於緩解炎症反應,進一步幫助消除頭痛、發熱等症狀。

祕傳加減川芎茶調散中包含川芎,主要因其藥性辛溫,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

川芎善於疏通經絡、解除血瘀,對於頭風、頭痛、齒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能起到顯著的緩解作用。此外,川芎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進而消腫止痛,對於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疾病也有良好的療效。

祕傳加減川芎茶調散中加入白芷,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通鼻竅: 白芷具有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與川芎、羌活等藥材協同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
  2. 消腫止痛,生肌斂瘡: 白芷還有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可以幫助治療外感引起的皮膚病變,如鼻炎、鼻竇炎等。

因此,白芷在祕傳加減川芎茶調散中起到疏散風寒、通鼻竅、消腫止痛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祕傳加減川芎茶調散中加入荊芥,主要是為了增強其解表散寒、止痛功效。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解表之功,可有效緩解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同時,荊芥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配合川芎等藥物,緩解頭痛、頭暈、眼花等症狀。

因此,荊芥的加入,不僅能增強方劑的解表散寒作用,更能有效緩解頭痛等症狀,提升療效。

祕傳加減川芎茶調散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表,疏散風寒: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寒的功效。 川芎茶調散主治頭痛、鼻塞、流涕等風寒感冒症狀,薄荷的加入可增強散寒解表之效,使藥效更為全面。

2. 芳香開竅,通鼻竅: 薄荷芳香氣味可以開竅醒腦,並能有效疏通鼻竅,緩解鼻塞症狀。 對於因風寒引起的鼻塞、嗅覺不靈等症狀,薄荷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主治功效


祕傳加減川芎茶調散方劑功效分析

根據《松崖醫徑》程玠所載,祕傳加減川芎茶調散主治「頭風熱痛,不可忍者」。此方劑以川芎為君藥,配伍黃芩、白芷、荊芥、薄荷、芽茶,針對頭痛風熱之證,發揮多重治療作用。

治療原理分析:

方中以川芎為君藥,其功效為「活血行氣,祛風止痛」。頭風熱痛,多因氣血阻滯,經絡不通所致,川芎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從根本上緩解頭痛。

黃芩為臣藥,「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此方針對的是「熱痛」,黃芩能清泄頭部之熱,減輕炎症反應,與川芎活血行氣相輔相成。方中特別提及「片黃芩(二兩酒拌炒。再拌再炒。如此三次。不可令焦。)」說明製備過程需謹慎,酒炒可增強藥效,避免焦糊損傷藥性。

白芷、荊芥、薄荷三藥合用,則為佐藥,共同發揮「疏風散寒,清熱解表」的功效。白芷「散風解表,通鼻止痛」,可針對頭痛伴隨鼻塞不通之症;荊芥「發散風寒,清熱利咽」,可疏解風邪;薄荷「疏風清熱,涼血解毒」,可清熱解表,並兼具止痛作用。三藥相配,共同疏散風邪,清熱解表,從外治標。

芽茶為使藥,其性平和,既能調和諸藥,又能促進藥物吸收,使藥效更好地發揮。 程氏方劑中使用芽茶,也體現了其重視藥物配伍,注重整體協調的用藥理念。

綜上所述,祕傳加減川芎茶調散通過君藥川芎活血行氣,臣藥黃芩清熱解毒,佐藥白芷、荊芥、薄荷疏風散寒,以及使藥芽茶調和諸藥,共同作用於頭風熱痛之證,從疏通經絡、清熱解表、祛風止痛多個方面入手,達到治療目的。 方中藥物配伍精妙,協同作用顯著,有效緩解「頭風熱痛,不可忍者」的症狀。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酒制黃芩的過程,更能體現出古方配製的精細與考究。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涼,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秘傳加減川芎茶調散, 出處:《松崖醫徑》卷下。 組成:片黃芩2兩(酒拌炒,再拌再炒,如此3次,不可令焦),小川芎1兩,白芷5錢,芽茶3錢,荊芥4錢,薄荷葉2錢5分。 主治:頭風熱痛不可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