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崖醫徑

《松崖醫徑》,作為明代醫學家程玠(或作程介)的重要醫學著作,於庚子年(1600年)刊刻問世,然其序言落款為天啟乙丑(1625年),或為後世再刊時所增。此書雖篇幅僅為二卷(一說四卷),卻濃縮了程氏對臨床醫學的深刻體悟與獨到見解,堪稱一部條理清晰、實用性強的醫學指南。書名中的「醫徑」,意指直捷簡要的醫學途徑,正體現了作者欲為醫者、尤其是初學者提供一條探尋病機、掌握治法的快捷道路的宗旨。

從結構上看,《松崖醫徑》分為上、下兩卷。上卷的核心聚焦於中醫領域最為重要的經典證候之一——傷寒。程氏在此卷中,詳細論述傷寒的各種證候表現,並將醫學診斷的基石——五臟、命門的脈證,以及二十四種常見脈象,透過圖說與提要的方式呈現,輔以一百六十五首治療方劑。這種「證候-脈象-圖說/提要-方劑」的編排模式,旨在提供一個直觀且系統的學習框架。下卷則將視野擴展至更廣泛的領域,以內科雜病為主體,旁及外科、婦科、兒科,甚至目、齒等專科病證的辨證論治,其中尤為稱道的是收錄了許多「秘傳效方」,凸顯了程氏家族或師承的經驗積累與傳承價值。

本書的凡例部分,是理解作者醫學思想與編撰意圖的關鍵。程玠開宗明義地強調了診病的三大要素:切脈、辨證、處治,並將切脈置於首位,認為脈診的準確與否直接關係到辨證施治的效驗,若脈診有誤,則可能導致「實實虛虛」的危險。儘管脈象變化繁多,難以盡述,程氏仍力求系統化,將二十四脈歸納為浮沉遲數等基本要素,並進一步細分為虛實冷熱兩大類,輔以圖說,旨在幫助初學者把握脈診要領。對於脈象的診察,他提出「三候」(浮、中、沉)的分法,並結合遲數、虛實、冷熱及臟腑部位(五臟、命門),形成一個立體的診脈維度。他將「遲」歸於陰、屬冷(但鬱可生熱),「數」歸於陽、屬熱(但鬱可生寒),顯示其對陰陽、虛實、寒熱、氣機鬱滯等基本中醫理論的靈活運用。

凡例中對方劑應用的論述亦頗具特色。程氏指出,古方多為一病而設,但也存在一藥多用的情況,如四君子湯、四物湯等基礎方可廣泛應用於氣血相關證候。在此基礎上,程玠提出了其獨創性的見解:「肝腎同歸於一治」,此為前人已有的觀點,而程氏進一步提出「心肺亦當同歸於一治」。這不僅是對經典理論的繼承,更是基於臨床實踐的發展。傳統中醫強調整體觀念,臟腑之間相互關聯、影響,程氏將心與肺、肝與腎的協同治療提升到重要地位,並舉例說明如八味丸既補腎又補肝,金花丸既治心又治肺。這種觀點突破了單一臟腑的治療局限,提示了臟腑間的病理聯繫與治療策略的整合性,為臨床提供了新的思路。他甚至推廣至脾,認為脾居中州,能貫通四臟,因此善治四臟者必兼顧脾土,如承氣湯類方亦能兼治四臟之邪,體現了「培土生金」、「治中」等重要治則。這種「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的思維方式,鼓勵醫者在運用方劑時靈活變通,互相假借,而非拘泥於特定條文。

凡例中關於方劑劑量的討論,則反映了作者對臨床實際的關懷與對古人規範的遵從。程玠詳細解釋了古代度量單位(分、字、升)與當時單位(錢、兩、茶盞)的換算,方便讀者準確用藥。他觀察到當時醫者存在「概用大劑」的傾向,認為這違背了古人「輕劑為則」的原則。他引述《局方》和李東垣《脾胃論》中的例子,說明古方常用輕劑,若治療不愈再考慮重劑,峻下之方尤其應謹慎。這體現了程氏臨床用藥的謹慎態度,強調應根據病人的大小、老少、病情的輕重、新久等因素,臨證制宜,酌量加減,而非一味追求大劑量。這對於現代中醫臨床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提醒醫者應個體化用藥,避免過度治療。

卷上開篇,程氏便提出「雜病准傷寒治法」,表明《傷寒論》的辨證論治體系是其醫學理論的基石和臨床應用範本。即使是其他雜病,也應借鑑傷寒的辨證思路和治療框架。這種以傷寒為綱,統領雜病的思想,在中醫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接著,書中詳細辨析了傷寒與傷風的區別。傷寒屬寒邪,傷風屬風邪,二者雖常伴隨出現,但病邪性質與臨床表現有異。程氏精準地對比了二者的關鍵區別點:傷寒無汗、惡寒、面色慘、脈浮緊、鼻壅閉而乾;傷風自汗、惡風、面色光澤、脈浮緩、鼻注清涕。他指出,傷寒邪氣傷及榮衛,寒主收斂閉藏,故無汗衛強;風邪傷及衛氣,風性開泄,故自汗衛虛。這種辨證是確立初起治療方案(麻黃湯治傷寒,桂枝湯治傷風)的前提。同時,程氏也提到,一日之內或數日內,邪氣可能傳經,治療應隨經而變。對於兼夾證,如傷寒兼風、傷風兼寒,他提供了相應的辨證思路(脈象變化)和治療方藥(如九味羌活湯)。書中隨後提到傷寒、傷風初起不同,但傳經後則混為一治,這也反映了病邪深入後複雜化的特點,治療上需更高層次的辨證。

雖然提供的內容僅限於序、凡例和卷上的一部分,但已足以勾勒出《松崖醫徑》的主要特色與價值。首先,其結構嚴謹、條理清晰,脈證方藥緊密結合,並輔以圖說提要,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和臨床查閱的便利性,正如序言所說,是「初學之指南,涉海之斗杓」。其次,本書不僅繼承了前人的醫學精髓,如對脈診的重視、對傷寒理論的遵從,更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發展,特別是「心肺同歸於一治」的觀點,拓寬了中醫臨床的治療視野。再者,書中對實際臨床問題的關注,如古今劑量換算、用藥輕重得失的討論,使得本書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指導意義。最後,程氏作為明代醫家,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是明清時期中醫發展的一個縮影,書中所載「秘傳效方」亦是那一時期醫學經驗傳承的重要載體。

總而言之,《松崖醫徑》是一部集理論與實踐、繼承與創新於一體的優秀中醫著作。它系統地梳理了傷寒等重要證候,詳細闡述了脈診要領,提出了獨到的臟腑相關治療觀點,並提供了豐富實用的方藥經驗。其簡明扼要、圖文並茂的風格,使其成為醫學入門和臨床參考的寶貴書籍,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臨床指導意義,無怪乎能有多種明清刻本流傳,並被收錄於《珍本醫書集成》之中。程玠的醫學貢獻,透過這部著作,為後世醫學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凡例 (1)

凡例 (2)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上 (12)

卷上 (13)

卷上 (14)

卷上 (15)

卷上 (16)

卷上 (17)

卷上 (18)

卷上 (19)

卷上 (20)

卷上 (21)

卷上 (22)

卷上 (23)

卷上 (24)

卷上 (25)

卷上 (26)

卷上 (27)

卷上 (28)

卷上 (29)

卷上 (30)

卷上 (31)

卷上 (32)

卷上 (33)

卷上 (34)

卷上 (35)

卷上 (36)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卷下 (9)

卷下 (10)

卷下 (11)

卷下 (12)

卷下 (13)

卷下 (14)

卷下 (15)

卷下 (16)

卷下 (17)

卷下 (18)

卷下 (19)

卷下 (20)

卷下 (21)

卷下 (22)

卷下 (23)

卷下 (24)

卷下 (25)

卷下 (26)

卷下 (27)

卷下 (28)

卷下 (29)

卷下 (30)

卷下 (31)

卷下 (32)

卷下 (33)

卷下 (34)

卷下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