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崖醫徑》~ 卷上 (5)
卷上 (5)
1. 辨外證九候死訣
患人頭有汗。身體不涼。焦躁極者。死。
患人自覺骨髓熱。口出氣粗。膚虛腫者。死。
患人腸脹大嘔者。死。
患人汗出如油轉出不流口噤戰者死。
患人先手足焦。口唇裂。舌黑鼻塞者。死。
患人心下悶。上氣喘粗。胃氣逆者。死。
患人汗不出。鼻塞不通者。死。
白話文:
如果病患頭部有出汗,但身體並未感到涼爽,且極度焦躁不安的,會死亡。
如果病患自己感覺到骨髓發熱,口中的呼吸氣息粗重,皮膚虛弱浮腫的,會死亡。
如果病患腸道脹大並且劇烈嘔吐的,會死亡。
如果病患出汗如油,汗珠滾落不流,口緊閉,全身顫抖的,會死亡。
如果病患的手腳先出現乾燥,口脣龜裂,舌頭變黑,鼻子堵塞的,會死亡。
如果病患心臟下方感到悶痛,上氣不接下氣,呼吸急促,胃氣逆流的,會死亡。
如果病患不出汗,鼻子堵塞不通氣的,會死亡。
2. 入患門察形證訣
凡人患入門到床前。病人自在冷笑者。死。
患人四肢沉重。昏咳噫慢者。死。
患人扶著。身重如石強叫者。死。
患人眼目盲。謂之神光脫者。死。
患人小腸榮衛不行胞絡者。死。
白話文:
凡是病人在進入房間到牀邊時,如果病人自己不由自主地發出冷笑,病情危急。
如果病人四肢感到非常沉重,並且有混亂、咳嗽、打嗝或反應遲鈍的情況,病情嚴重。
如果病人需要他人扶持,且身體僵硬沉重如石並強烈叫喊,病情危險。
如果病人眼睛失明,這表示其生命活力已經衰竭,情況危急。
如果病人的小腸功能運作失常,影響了血液和營養物質的循環,以及相關組織網絡的功能,病情嚴重。
3. 六經分屬病證
4. 心圖病證
風
頭風熱,半身不遂,手足戰,風眩暈,肩胛風,拘攣頑麻疼,痛,癇證
寒
冷氣痛,寒干胞絡痛,不耐風寒
熱
五心煩熱,內熱
火
煎厥
氣
氣短氣促
血
吐血,咳血,咯血,嗽血,衄血
諸痛
胃口痛,胸背脹痛,肩背項痛,痞滿
虛
虛煩,不能勞役,心懸如飢,盜汗
嘔
兀兀欲吐,嘔噦
瘧
乾渴,瘡瘍,疥癬,丹瘭癮疹,口舌瘡
眼目
弩肉爛弦,翳膜,昏朦
悶亂
神不寧
積
伏梁
白話文:
【心臟相關病症】
-
風邪相關:有頭部風熱的症狀,出現半身不遂、手腳顫抖、眩暈、肩膀風濕、肌肉僵硬麻木疼痛,以及癲癇的症狀。
-
寒邪相關:感到冷氣導致的疼痛,胞絡因寒而痛,對風寒特別敏感。
-
熱邪相關:五心(兩手心、兩腳心、心)煩熱,身體內部發熱。
-
火邪相關:煎厥,即因過度勞累或情緒激動引起的突然昏厥。
-
氣虛相關:呼吸短促,氣喘吁吁。
-
血瘀相關:吐血、咳血、咯血、嗽血、鼻血等出血症狀。
-
各類疼痛:胃痛、胸背脹痛、肩背項部疼痛,以及腹脹不適。
-
虛弱相關:精神煩躁,無法承受勞力工作,心中懸掛如飢餓感,晚上出汗。
-
嘔吐相關:有強烈嘔吐感,反胃。
-
瘧疾相關:極度口渴,皮膚疾病如瘡瘍、疥癬、紅疹,口腔潰瘍。
-
眼睛問題:眼睛充血、視網膜病變、視力模糊。
-
神經混亂:精神狀態不佳,容易焦慮。
-
積聚相關:腹部有異常包塊,可能是腫瘤。
5. 肝圖病證
風
牙關不利,半身不遂,癱瘓,中風,面熱頭大腮腫
寒
冷淚,小腹冷痛,厥煎
濕
通身骨痛
熱
熱氣上攻頭目,發熱日間潮作
火
目暴發赤腫
痿
筋脈緩弱,筋弛無力,四肢不收
痰
痰氣壅塞,腹中漉漉有聲
氣
腹脅虛脹,小腹脹滿
血
脅下有死血痛,左邊發熱死血停滯
諸痛
心下滿痛,脅痛應心背,疝氣,脅肋走痛
積
痃癖,癖積發熱
虛
頭暈,夜夢鬼交
目
爛弦倒睫,常欲瞑目
腎圖病症
虛
腰腿膝無力,遺精淋瀝白濁,陽事不舉,少精,眼黑昏暗
勞則小水赤,精滑不耐久,咯血困乏腳弱,手足酸盜汗
遺精白濁
小便如泔精出如膏,得熱則夢遺,精脫白濁
氣
冷氣衝逆,小腸氣
脹滿
小腸脹滿,小腹痛滿,小腹滿,小腹堅硬
諸痛
骨節腰疼,背膊痠疼足麻,偏墜寒疝,小腹冷痛,耳重偏正
頭風,腰痛
淋
癃閉,小水赤,尿血,小水頻
積
痃氣癥瘕,奔豚氣
耳
耵耳,耳鳴
腎泄
白話文:
[肝部疾病症狀]
-
風:出現牙關活動不便、半身無法動彈、癱瘓、中風、臉部發熱、頭部腫脹。
-
寒:眼睛常流冷淚、小腹感覺冰冷且疼痛、肢體末端冰涼。
-
濕:全身骨骼感到疼痛。
-
熱:熱氣上沖頭腦,白天時會發燒。
-
火:眼睛突然紅腫。
-
痿:肌肉鬆弛無力,四肢活動受限。
-
痰:痰多堵塞,腹部可聽到漉漉聲響。
-
氣:腹部和脅部虛脹,小腹脹滿。
-
血:脅部有凝固血液的疼痛,左側身體發熱,血液淤滯。
-
各種疼痛:心下滿漲且疼痛,脅痛連到心背,疝氣,脅肋部位疼痛。
-
積:肝臟或脾臟的病變導致發熱。
-
虛:頭部眩暈,夜晚常做噩夢。
-
眼睛:眼瞼糜爛,睫毛向內生長,常想閉上眼睛。
腎部疾病症狀
-
虛:腰部、腿部、膝蓋無力,遺精、尿液混濁,性功能障礙,精液量少,視力模糊。
-
遺精白濁:尿液像米泔水,精液像膏狀物質,遇熱易夢遺,精液流失且尿液混濁。
-
氣:冷氣上沖,小腸氣。
-
脹滿:小腸脹滿,小腹疼痛且脹滿,小腹堅硬。
-
各種疼痛:骨節腰痛,背部痠痛,腳部麻木,一側下垂,小腹冷痛,耳朵沉重,頭部風感,腰痛。
-
淋:排尿困難,尿液赤色,尿血,頻尿。
-
積:肝氣鬱結,腫塊,奔豚氣。
-
耳:耳垢多,耳鳴。
-
腎虛導致的腹瀉。
6. 肺圖病證
風
垂肩風,頑麻
寒
痰嗽,怯寒,牙冷痛,內熱外熱
暑
發熱悶亂
熱
煩躁,四肢熱,骨蒸,咽喉干,皮膚乾燥
火
大便不通,胸中熱壅
痰
嘈雜吐水
氣
胸中氣滯,氣逆,氣促,上焦脹,熱喘
虛
自汗,氣短,瘦弱,寒熱交作,肺痿,津液不到咽
咳嗽
嗽,嗽膿血,喘嗽
嘔逆
嘔逆吞酸
喉
喉腫痛
積
上脅積氣
瘡
丹疹,瘡癢,疥癬
白話文:
[肺部疾病症狀]
-
風邪侵襲:肩膀下垂且感到麻木。
-
感受寒邪:有痰的咳嗽、畏寒、牙齒遇冷疼痛、體內與體表均感燥熱。
-
熱邪傷身:出現發燒與精神混亂。
-
溫熱過盛:心情煩躁、四肢感到熱、潮熱、咽喉乾澀、皮膚乾燥。
-
火邪影響:大便不通暢、胸口感到熱而擁堵。
-
痰濕困擾:胃部不適,噁心嘔吐。
-
氣滯問題:胸口氣結、氣倒轉、呼吸急促、上半身脹滿、因熱而喘息。
-
虛弱狀態:自發性出汗、呼吸短淺、身體消瘦、冷熱交替、肺部萎縮、唾液無法到達咽喉。
-
咳嗽:乾咳、咳出膿血、喘息咳嗽。
-
嘔逆:反胃嘔吐,嘔出酸水。
-
喉部問題:喉嚨腫痛。
-
積聚症狀:上腹部氣結。
-
皮膚問題:紅疹、皮膚癢、皮膚病如癬。
7. 脾圖病證
暑
吐瀉喘渴燥,熱煩
熱
上飲下便,夜間發熱,黃疸,氣喘煩熱欲吐,大便不通熱壅,消中
虛
臟腑不調,口失滋味,不能動作,不思飲食,精神短少,發熱好眠
脹滿
浮腫,氣不升降,腹脅脹痛,水腫皮黃,心腹脹滿
傷食
傷冷食,宿食不化
嘔吐
咳逆噦,吐逆
吐瀉
腹中不實常瀉,吐水,瀉下完穀,脾泄,反胃,暴泄,霍亂,乾霍亂
痢
噤口痢,赤白痢,裡急後重
瘧
瘧,痎瘧
寒熱
肌熱怯寒,寒熱身體消瘦
積
當臍有積
諸痛
四肢痛,骨節煩疼,牙痛,腹痛膚泠
痰
嘈雜噁心,寒痰停聚
口唇生瘡,牙齒宣露
白話文:
[脾臟疾病症狀]
-
暑:會出現嘔吐、腹瀉、呼吸困難、口渴、燥熱及焦躁等症狀。
-
熱:喝水後馬上排便,夜晚發燒,有黃疸現象,呼吸困難且感覺煩熱想吐,大便不通且熱度過高,有中度消瘦。
-
虛:內臟功能失調,喪失口中的味道,無法正常活動,不想進食,精神不濟,發燒且嗜睡。
-
脹滿:全身浮腫,氣息無法順暢,腹部脅部脹痛,皮膚呈現黃色,心臟和腹部都感到脹滿。
-
傷食:食用了冷的食物,食物在胃中未能消化。
-
嘔吐:咳嗽時逆氣上湧,嘔吐。
-
吐瀉:腹部不實導致經常性腹瀉,嘔吐水,排泄未經消化的食物,脾臟引起的腹瀉,反胃,突然性的腹瀉,霍亂,乾性霍亂。
-
痢疾:口緊閉的痢疾,紅白相間的痢疾,腹部劇烈疼痛且頻繁排便。
-
瘧疾:瘧疾,熱帶瘧疾。
-
寒熱:肌肉發熱但畏寒,寒熱交錯導致身體消瘦。
-
積:肚臍處有硬塊。
-
各種疼痛:四肢疼痛,關節疼痛,牙痛,腹部疼痛,皮膚冰冷。
-
痰:喉嚨有異物感且惡心,寒痰堆積。
-
口脣長瘡,牙齒暴露。
8. 命門圖病證
冷
下元冷,小腹下冷衝心,背惡寒
熱
自汗發熱,小水熱痛,腳熱紅腫,足下熱,小水赤五心煩熱
氣
癖氣,氣上嘔逆
虛
羸弱少力,脫精,面色痿黃,陰虛發熱,精神短少,昏花耳,鳴寐汗多驚,下虛頭面如火,唇口乾燥,痿軟勞瘵
火
足下有火衝入小腹昏冒
水氣
腰腳浮腫,身體沉重,臍內聲吼大小便不利,臍下動悸,下黑糞,小水遺瀝,小水不通
多吐痰
臀尻足腿瘡腫
白話文:
【病症:命門相關疾病】
冷症
下腹部冰冷,感覺冷氣直衝心臟,背部常感寒冷。
熱症
自發性出汗且伴隨發燒,排尿時感到灼熱疼痛,腳部呈現紅腫狀態,腳底發熱,尿液顏色偏紅,五心(雙手心、雙腳心和胸口)感到煩躁熱感。
氣滯
患有鬱悶之氣,氣往上沖導致噁心嘔吐。
虛弱
體力衰弱無力,精氣流失,臉色蒼黃無光,因陰虛導致發熱,精神不濟,視線模糊,耳朵嗡嗡作響,睡眠中易驚醒且多汗,下肢虛弱而面部似火燒,嘴脣及口腔極度乾燥,全身疲倦無力。
火旺
腳底有如火燒般熱感,向上衝至小腹,導致頭暈目眩。
水氣滯留
腰部和腳部出現浮腫,整個人感覺沉重,肚臍內部有聲音,大小便不順暢,臍下部位悸動,排黑色大便,尿頻但量少,尿道阻塞。
多痰
臀部、尾椎、腳和腿部容易長出瘡瘍腫塊。
9. 心部證治之圖
〔心經〕手太陽手少陰〔引經藥〕藁本獨活〔臟腑平脈〕手小腸脈洪大而緊手心經脈浮大而散
〔虛〕補藥。當歸熟地黃,紫石英,〔實〕瀉藥。山梔子,赤茯苓
〔冷〕溫藥。桂心,細辛,〔熱〕涼藥。黃連,生地黃
手太陽〔浮〕下指即見〔遲〕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虛〕無力(冷)○盜汗汗出過多〔大建中湯〕四〔小建中湯〕二十四○肩背無力不能久坐〔十全大補湯〕二十七○氣短氣促上焦虛〔十全大補湯〕二十七○七情內傷冷氣痛痰塞咽〔四逆湯〕七〔四七湯〕四十二(熱)○寢時頭汗五心煩熱〔十全大補湯〕二十七○虛煩口乾〔十全大補湯〕二十七〔實〕有力(冷)○風氣拘攣手足頑麻不仁〔烏藥順氣散〕九十三〔八味順氣散〕九十七○心下胃口痛滿悶〔草豆蔻丸〕一百三十八(熱)○頭痛風熱耳聾〔徹清煎〕八十六○肩背項骨疼〔通氣防風湯〕六十四
手太陽〔浮〕下指即見〔數〕一息六至以上〔虛〕無力(冷)○皮膚灼熱不耐風寒〔補中益氣湯〕六十一(熱)○風眩頭暈〔川芎散〕一百十四○手足戰掉語言謇澀神昏氣亂〔羌活愈風湯〕二十九○血腥氣吐血咳血咯血〔易老門冬飲〕七十九〔實〕有力(冷)○疥癬瘡腫丹瘭癮疹〔復元通氣散〕一百十一○瘧病〔小柴胡湯〕十四○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省風湯〕三十九(熱)○弩肉侵睛赤眼爛弦〔散熱飲子〕八十一○口舌生瘡〔導赤散〕八十八○瘧疾發渴〔小柴胡湯加天花粉〕十五○口乾舌苦悶亂煎厥〔導赤散〕八十八○胸中熱悶兀兀欲吐〔涼膈散〕一百九
〔心〕小腸附〔中〕微按而見〔平〕四至五至
手少陰〔沉〕重按始見〔遲〕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虛〕無力(冷)○多言則咳氣短神昏〔十全大補湯〕二十七○健忘神不寧〔歸脾湯〕四十六○不能勞役手足痠軟動作多汗肌熱〔十全大補湯〕二十七(熱)○翳膜遮睛視物昏花〔蟬花無比散〕九十九〔實〕有力(冷)○伏梁積〔助氣丸〕百二十六○胸中如刀刺痛〔七氣湯〕三十五〔四七湯〕四十二○胸背脹痛不能轉側〔七氣湯〕三十五○氣逆嘔噦飲食不下〔蘇子降氣湯〕三十○心下痞滿〔半夏瀉心湯〕一十三(熱)○垂肩風肩痹疼〔通氣防風湯〕六十四○咽乾津液少〔八物湯〕五十五
手少陰〔沉〕重按始見〔數〕一息六至以上〔虛〕無力(冷)○手足戰筋惕肉瞤似風〔十全大補湯〕二十七(熱)○心懸如大飢之狀〔平補鎮心丹〕百五十七○嗽血面赤〔易老門冬飲〕七十九○衄血〔犀角地黃湯〕二十二〔實〕有力(冷)○客寒干胞絡痛而嘔〔七氣湯〕三十五(熱)○頭面如火燎視物昏矇〔涼膈散〕百九○五癇〔硃砂滾痰丸〕一百二十五○內熱引飲〔涼膈散〕一百九○鬱冒悶亂〔金花丸〕一百四十五
〔婦人〕諸病屬心准男子治,〔經事〕又見肝,〔血崩〕見肝腎
〔小兒〕諸病屬心准大人治,〔驚熱〕又見肝
白話文:
[心臟相關病症與治療圖]
【心經】在手太陽和手少陰部位,藁本和獨活是常用於此部位的草藥。
【臟腑平脈】手小腸脈象呈現洪大且緊繃,手心經脈則為浮大而散。
【虛】補藥包括:當歸、熟地黃、紫石英。 【實】瀉藥有:山梔子、赤茯苓。
【冷】溫藥為:桂心、細辛。 【熱】涼藥有:黃連、生地黃。
手太陽【浮】輕觸即能感知脈象,【遲】每分鐘只有一至三次搏動,【虛】脈弱無力(屬冷性)。症狀如:盜汗、汗量過多,用「大建中湯」,若為肩背無力、無法久坐,或氣短氣促,上焦虛弱,皆適用「十全大補湯」。七情內傷導致冷氣痛、咽喉堵塞感,可使用「四逆湯」或「四七湯」;寢時頭汗、五心煩熱、虛煩口乾,也適用「十全大補湯」。
手太陽【數】脈搏每分鐘超過六次,【虛】脈弱無力(屬冷性)。症狀如皮膚灼熱、對風寒敏感,可服用「補中益氣湯」;風眩頭暈,可用「川芎散」;手足顫抖、言語不清、神志混亂,適用「羌活愈風湯」;血腥氣、吐血、咳血、咯血,可使用「易老門冬飲」。
手少陰【沉】需重按纔可感知脈象,【遲】每分鐘一至三次搏動,【虛】脈弱無力(屬冷性)。症狀如多言則咳、氣短、神智混亂,適用「十全大補湯」;健忘、神不寧,可用「歸脾湯」;不能勞作、手足酸軟、動作多汗、肌肉發熱,也適用「十全大補湯」。
婦女的疾病,如果跟心臟相關,其治療原則與男性相同,但月經問題需看肝臟,血崩則要考慮肝腎狀況。
兒童的疾病,如果跟心臟相關,其治療原則與成人相同,但驚嚇和發熱問題需看肝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