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崖醫徑》~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痓病

(陰痓附條下)

痓病,屬太陽經。先曾中風,又感寒濕二氣而然。大發濕家汗,亦致此焉。發熱惡寒與傷寒似,但項背反強硬,口噤如癇狀,此為異耳。

身熱足寒,項頸強急,惡寒面赤,目赤,頭搖,口噤,背反強者,屬太陽;頭低,視下,手足牽引,肘膝相構,屬陽明;一目或左右視不正,並一手一足搐搦者,屬少陽。

無汗剛痓也,大黃加獨活防風湯;有汗柔痓也,桂枝加川芎防風湯;太陽兼陽明,防風當歸散。所謂汗之、止之、和之,各隨其強,此之謂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痓病」,在現代醫學中常被歸類於太陽經絡的問題。這種病通常發生在先前已有風邪侵襲,之後又被寒濕兩種氣候因素影響的情況下。如果濕氣過重,大量出汗也可能導致這種病。其症狀乍看之下與感冒相似,都是發燒畏寒,但主要區別在於患者會出現頸部和背部僵硬,嘴巴緊閉,類似癲癇的症狀。此外,身體發熱,腳卻冰冷,脖子僵硬,畏寒臉紅,眼睛發紅,頭晃動,嘴緊閉,背脊僵硬等都屬於太陽經的表現。如果頭垂下,眼睛下視,手腳抽搐,肘部和膝蓋相互碰撞,則是陽明經的徵兆。若是一隻眼睛或左右視線不正常,或者單一的手腳抽搐,這就屬於少陽經的範疇了。

如果患者不出汗,且病情堅韌,稱之為「剛痓」,治療上可用大黃加獨活防風湯。反之,若患者有出汗,且病情較為柔和,稱之為「柔痓」,治療上則用桂枝加川芎防風湯。若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受到影響,可使用防風當歸散。這就是所謂的出汗、止汗和調和的治療原則,應根據病情的強弱來選擇合適的療法。

2. 傷寒治法

太陽標病:身熱,惡寒,頭痛腰背強,無汗,脈來浮緊。麻黃湯主之。

太陽經病與陽明標病:鼻乾惡熱不惡寒,脈浮而長。葛根湯主之。

太陽經病:身熱,頭痛,項脊強,惡寒,煩躁飲水,脈浮緊。大青龍湯主之。

太陽經病:身熱頭痛,項背腰脊強,惡風,心下有水氣而嘔噦,脈來浮緊。小青龍湯主之。

以上四條,皆表證發汗藥也。

傷寒五六日:胸脅滿痛,喜嘔,往來寒熱,脈弦而數;少陽經病也,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至十餘日不解:胸脅滿痛而嘔,少陽經病也;日晡潮熱,大便結而燥,脈數而頗沉。大柴胡湯主之。

目疼,鼻乾,發熱而不惡寒,大渴而大便未結,脈浮而長。白虎湯主之。

若脈來長而帶浮,背微惡寒,無他表證而渴者;陽明經病也,白虎湯加人參主之。

傷寒頭痛,項背腰脊強,惡寒,渴而飲水,小便不利,脈來浮緊;太陽本病也,五苓散主之。

以上五條,和解藥也。

身熱,鼻乾,身重,氣短,腹滿,潮熱,不惡寒,譫言,譫語,心下痞,胸滿,大便難,口渴,心煩,自汗,小便赤澀,脈沉而疾滑實長大。大承氣湯主之。

身熱,鼻乾,內熱,胃中燥,大便不通,小便赤澀,譫語,心下痞而實,腹中無轉矢氣,脈沉疾而有力。小承氣湯主之。

譫語,身熱,小便赤澀,渴而內熱,大便難而不滿,腹中有轉矢氣,脈沉而疾滑實大。調胃承氣湯主之。

以上三條,入里下藥也。前此傳陽經之邪,用藥法也;失治則傳入陰經,又具三陰經治例於後。

腹滿實痛,嗌乾,手足溫,脈沉細實有力。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口燥,舌乾而渴,足脛冷,脈沉疾有力。大承氣湯主之。

煩滿而囊縮,脈沉疾而有力。大承氣湯主之。

以上三條,三陰經下藥也。

心下結硬而痛,兼項背強,如柔痓狀,自汗直視,脈沉實而疾。大陷胸湯主之。

心下結硬而痛,兼懊憹不寧者。

心下結硬而痛,直至小腹,兼舌燥而渴,潮熱而煩者。

心下結硬而痛,兼頭汗自出,頭以下無之,小便不利,或發黃者。

心下結硬而痛,兼連胸脅滿痛,但微汗出而無大熱者。

心下結硬而痛,兼喘者。

以上六證,俱大陷胸湯主之。若非脈沉實而疾,與大便閉結,用不可行也。

心下結硬,按之而痛,兼有熱者。小陷胸湯主之。

心下結痛,無熱證而脈弱者;此寒實結胸也,枳實理中丸主之。若脈沉實者,三物白散主之。

以上八條,治結胸之藥也。

心下滿而不痛。半夏瀉心湯主之。

心下痞,按之濡,關上脈浮而疾,兼有熱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心下痞,兼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心下痞硬,胃中不和,兼乾嘔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心下痞硬,兼乾嘔心煩不得安者。甘草瀉心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治法

太陽表證:發燒、怕冷、頭痛、腰背痠痛、無汗、脈搏浮緊,用麻黃湯。

太陽經病,兼陽明表證:鼻乾、惡熱不惡寒、脈搏浮長,用葛根湯。

太陽經病:發燒、頭痛、頸項僵硬、怕冷、煩躁想喝水、脈搏浮緊,用大青龍湯。

太陽經病:發燒、頭痛、頸項腰背僵硬、怕風、心窩有水氣而嘔吐、脈搏浮緊,用小青龍湯。

以上四條都是表證,需用發汗藥治療。

傷寒五六日,胸脅脹痛、想吐、寒熱往來、脈搏弦數,是少陽經病,用小柴胡湯。

傷寒十餘日未愈,胸脅脹痛、想吐,是少陽經病,午後發熱、大便乾結、脈搏數而略沉,用大柴胡湯。

眼睛痛、鼻乾、發熱但不怕冷、很渴但大便不乾結、脈搏浮長,用白虎湯。

脈搏長而略浮、背部微感怕冷、無其他表證但口渴,是陽明經病,用白虎湯加人參。

傷寒頭痛、頸項腰背僵硬、怕冷、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脈搏浮緊,是太陽經本病,用五苓散。

以上五條是和解藥。

發燒、鼻乾、身重、氣短、腹脹、潮熱、不怕冷、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心窩痞塞、胸脹、大便困難、口渴、心煩、自汗、小便赤澀、脈搏沉而急速、滑利、有力、飽滿,用大承氣湯。

發燒、鼻乾、內熱、胃中乾燥、大便不通、小便赤澀、胡言亂語、心窩痞塞而實滿、腹部無腸鳴音、脈搏沉而急速有力,用小承氣湯。胡言亂語、發燒、小便赤澀、口渴而內熱、大便困難但不滿、腹部有腸鳴音、脈搏沉而急速、滑利、有力、飽滿,用調胃承氣湯。

以上三條是攻下藥,治療邪氣深入里證。之前是陽經的邪氣,這是用藥方法,若治療失誤,則邪氣會傳入陰經,陰經的治療方法另述。

腹部脹滿疼痛、咽喉乾燥、手腳溫暖、脈搏沉細而有力,用桂枝加大黃湯。

口乾、舌乾口渴、小腿冰冷、脈搏沉而急速有力,用大承氣湯。

煩躁、腹部脹滿而小便不通、脈搏沉而急速有力,用大承氣湯。

以上三條是三陰經的攻下藥。

心窩部結塊堅硬疼痛,兼有項背僵硬,像筋攣一樣,自汗、直視前方,脈搏沉而有力且急速,用大陷胸湯。

心窩部結塊堅硬疼痛,兼有煩躁不安。

心窩部結塊堅硬疼痛,一直到小腹部,兼有舌燥口渴、潮熱煩躁。

心窩部結塊堅硬疼痛,兼有頭部自汗,頭以下無汗,小便不利,或小便發黃。

心窩部結塊堅硬疼痛,兼有胸脅脹痛,只有輕微出汗而無高熱。

心窩部結塊堅硬疼痛,兼有呼吸困難。

以上六證,都用大陷胸湯。若非脈搏沉而有力且急速,且大便閉結,則不可使用。

心窩部結塊堅硬,按壓疼痛,兼有發熱,用小陷胸湯。

心窩部結塊疼痛,無發熱症狀而脈搏虛弱,這是寒邪結聚於胸,用枳實理中丸。若脈搏沉而有力,用三物白散。

以上八條,是治療結胸的藥物。

心窩部脹滿但不疼痛,用半夏瀉心湯。

心窩部痞塞,按壓柔軟,關脈浮而急速,兼有發熱,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心窩部痞塞,兼有怕冷出汗,用附子瀉心湯。

心窩部痞塞堅硬,胃中不和,兼有乾嘔、噯氣臭、脅下有水氣、腹部雷鳴瀉下,用生薑瀉心湯。

心窩部痞塞堅硬,兼有乾嘔、心煩不安,用甘草瀉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