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玠

《松崖醫徑》~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傳三陰經

陽經有太陽、少陽、陽明。陰經有太陰、少陰、厥陰。治陽經順而易。治陰經逆而難。所以易者。以其治可得而一也。所以難者。以其治不可得而一也。何也陽經之邪。始寒而終熱。有一定之法。人所易知。陰經之邪。或寒而或熱。無一定之法。人所難知。苟無所辨。欲下之則有可溫之說以拒之於中。

欲溫之。則有可下之說以撓之於內。二者交戰於胸中。殊無定見。豈不誤人性命乎。殊不知陰經之邪有二。有自陽經而傳來者。有不自陽經而直中者。自陽經而傳來。則為熱邪。不自陽經來而直中。則為寒邪。熱邪為病。在太陰。則腹滿。而嗌乾。在少陰。則口燥、舌乾、而渴。

在厥陰。則煩滿而囊縮。脈皆沉疾而有力。是其經雖陰而證則陽矣。其少陰厥陰。雖有厥逆之症。而內則實惡熱而欲得涼也。寒邪為病。在太陰。則腹滿而吐利。不渴。在少陰。則吐利慾寐。足脛寒而小便色白。惡寒踡臥。或臍腹間痛。在厥陰。則手足厥冷。小腹痛。吐利而寒。

脈皆沉細而無力。是其經既陰而症又陰也。其少陰。厥陰。雖有燥有煩乾渴之症。終是惡寒而大小便利也。二者之邪。其始之所得。既不同。其終之所至。亦不同。以此別之。若睹黑白。何難之有哉。大凡臨症在兩似之間。必須審其得病之始。自陽經傳來。或六七日。或十數日得。

以上陽邪之候。必須下之。以承氣輩。不自陽經傳來。而直中之。初病之間遂得。以上陰邪之候。必須溫之。以四逆之輩。庶免實實虛虛之禍。而人無夭札之患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學中的陰經和陽經,以及如何區別治療它們。

陽經包括太陽、少陽、陽明,而陰經包括太陰、少陰、厥陰。陽經的治療相對順暢且容易,但陰經的治療卻較為困難。之所以容易,是因為陽經的治療方式比較一致;之所以困難,則是因為陰經的治療方式並無一定的規則。

陽經的邪氣,會從寒冷開始,最後轉為熱,有一套固定的治療方法,讓人容易理解。然而陰經的邪氣,可能表現為寒冷也可能表現為熱,沒有固定的治療模式,讓人難以掌握。如果無法判斷,想要使用下法治療,可能會被溫法的理論阻擋;想要使用溫法治療,又可能會被下法的理論打擾,兩種理論在心中交戰,讓醫生無法做出明確的判斷,這不是會誤人性命嗎?

其實陰經的邪氣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由陽經傳來的,另一種是直接影響陰經的。由陽經傳來的邪氣,是熱邪;直接影響陰經的邪氣,則是寒邪。熱邪導致的病症,在太陰經上會出現腹部脹滿和咽喉乾燥,在少陰經上會出現口乾舌燥和口渴,在厥陰經上會出現煩躁和縮囊的現象,脈象深沉快速且有力,這代表雖然經絡屬於陰性,但病症卻是屬陽性的。即使少陰和厥陰有四肢厥冷的症狀,但患者實際上卻怕熱想涼快。

寒邪導致的病症,在太陰經上會出現腹部脹滿、嘔吐和腹瀉,但不會口渴;在少陰經上會出現嘔吐腹瀉、昏睡、小腿冰冷和尿色清淡,怕冷蜷縮著睡覺,或者肚臍周圍疼痛;在厥陰經上會出現手腳冰冷、小腹疼痛、嘔吐腹瀉和寒冷的感覺,脈象深沉細微且無力,這代表經絡和症狀都是陰性的。即使少陰和厥陰有口乾煩燥的症狀,但最終還是怕冷且大小便順暢。

這兩種邪氣的來源不同,導致的結果也不同,只要分辨清楚,就像看黑白一樣容易。一般來說,當症狀看似相似時,必須回溯患者剛得病的時候,是否是由陽經傳來的邪氣,或者是在剛發病時就直接影響了陰經。如果是從陽經傳來的,通常在六七天或十幾天後才會發現,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下法,例如使用承氣湯類的方劑。如果是由陰經直接影響的,通常在剛發病時就會出現症狀,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溫法,例如使用四逆湯類的方劑。這樣才能避免實證虛證的混亂,避免人們遭受疾病帶來的痛苦。

2. 結胸

(以下皆壞症也)

病屬於陽。脈必浮數動滑。當以汗解。醫反攻裡。裡虛則邪氣因之而入。動於膈中而為結胸。心下硬滿痛。脈沉疾有力。或如柔痓狀。或心中懊憹。或喘。或舌上燥。而或汗出際頸而還。或水結心下。其兼見之證雖不同。而為結胸之證則一。按之而痛。或痛甚。手不可近。太陽標發熱。

與本經頭痛所傳者。大陷胸湯。太陽標與陽明經潮熱所傳者。大陷胸丸。太陽標與少陽經脅痛所傳者。小陷胸湯。臨症務要審詳。

白話文:

(以下皆為病情惡化的症狀)

病情屬性為熱性,脈搏會呈現浮、快、跳動且滑順的特徵,這時應採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但醫生反而選擇攻擊內臟,導致身體內部虛弱,使病邪有機會深入,影響到膈肌區域形成結胸的情況,造成心口下方硬、滿、疼痛,脈搏深沈且強勁有力,或者類似柔直狀,或者感到心中煩悶,或者呼吸困難,或者舌頭表面乾燥,甚至汗只出到頸部就停止了,或者水分在心口下方積聚。雖然這些併發症的表現各不相同,但都是結胸病的表現。一按壓就會感到疼痛,有些情況疼痛非常劇烈,連手都不能靠近。太陽經的標誌是發燒。

對於本經的頭痛所轉變的病情,應使用大陷胸湯;對於太陽經和陽明經的潮熱所轉變的病情,應使用大陷胸丸;對於太陽經和少陽經的脅痛所轉變的病情,應使用小陷胸湯。在臨牀上一定要詳細審查病情。

3.

痞病屬於陰。脈必沉澀弱微弦。誤下之為痞氣。按之不痛。謂之虛邪。其狀心下妨滿。唯所兼之證不同。故所用之方。亦不得而同也。兼熱。則用黃連大黃瀉心湯。兼冷熱不調。則用黃連大黃附子瀉心湯。兼陰盛陽虛。則用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蓋結胸之脈沉實。

其病謂之實邪。故下之也急。痞氣之脈。關脈必浮。其病謂之虛邪。故下之也緩。彼用大黃則煎之。乃取其氣味厚。此用大黃則漬之。取其氣味之薄。雖然亦必脈疾而證熱。然後用此法。否亦不得以易而試之。其餘悉皆陰多陽少者。蓋為病發於陰。是以然也。名為瀉心。非瀉心火之熱。

瀉心下之痞也。讀者毋以辭為主焉。

白話文:

[痞症],這類病症被歸類在陰性範疇。其脈象特徵必定是沉澀弱微且帶有弦狀。如果治療時錯誤地使用下法(一種排泄法),就會導致痞氣產生。觸診時不會感到疼痛,這種情況被稱為虛邪。其主要症狀表現為心下部有堵塞感和飽脹感。然而,因為它會根據兼併的不同病症而有所變化,所以治療方法也會隨之不同。如果同時伴有熱症,應使用黃連大黃瀉心湯;如果同時有冷熱不調的情況,應使用黃連大黃附子瀉心湯;如果出現陰盛陽虛的情況,則需使用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或生薑瀉心湯。因為結胸的脈象特徵是沉實的。

對於實邪的病情,必須要迅速進行治療。而痞氣的脈象,關脈部位會呈現浮狀,因此被認為是虛邪,治療時應當緩慢進行。在使用大黃的時候,如果是處理結胸的情況,我們會煮製它,目的是為了提取其濃厚的味道;而在處理痞氣時,我們會浸泡大黃,目的是為了提取其較淡的氣味。即便如此,只有在脈象快速且證狀顯示為熱症的情況下,才會使用這種方法。否則,不可以輕易嘗試。其他的病情,大多數都是陰多陽少的,這是因為疾病發源於陰性,所以才會這樣。之所以命名為瀉心,並不是指瀉去心火的熱度,而是指瀉去心下部位的痞氣。讀者不要過分拘泥於字面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