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玠

《松崖醫徑》~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傳少陽

身之後屬太陽。身之前屬陽明。身之側屬少陽。邪之襲人。在太陽。則惡寒。在陽明。則惡熱。少陽居中。介乎二者之間。其經循脅絡於耳。始於目銳眥。終於竅陰交膻中。邪傳至此。一寒一熱。胸脅痛。耳聾。嘔逆。脈弦。太陽在標。可汗而解。麻黃湯是也。在本可滲而解。

五苓散是也。陽明在標。可以解肌。葛根湯是也。在本可下而解。三承氣湯是也。獨少陽居中。不表不里。開竅於膽。有入無出。故禁發汗。禁下。禁利小便。唯宜和之以小柴胡湯。然此方冷熱均平。從乎中而治也。苟里證居多。表證居少。又非此方所能也。當治之以大柴胡湯。

白話文:

身體的後面歸屬於太陽經,前面歸屬於陽明經,而兩側則歸屬於少陽經。當邪氣侵襲人體時,在太陽經會感到怕冷,在陽明經則會感到怕熱。少陽經位於中間,夾在太陽與陽明之間,它的經脈沿著脅肋並聯繫到耳朵,起始於眼睛的外角,終結於竅陰穴並交會於膻中穴。當邪氣傳至少陽經時,會出現一陣冷一陣熱的情況,伴有胸脅疼痛、耳鳴、噁心嘔吐以及脈象弦緊。如果邪氣在太陽經的表層,可以透過發汗來治療,如使用麻黃湯。若是在裡層,則可用五苓散來調節水液代謝。

同樣地,陽明經在表層可採用葛根湯來解肌,若在裡層則需用三承氣湯來通便。然而,少陽經處於中間位置,既不在表也不在裡,它與膽相通,只進不出,所以禁止發汗、禁止瀉下及利尿。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是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因為這種藥方冷熱平衡,能從中調理。但如果病徵主要在裡而不在表,小柴胡湯可能就不太適用了,此時應改用大柴胡湯來治療。

2. 傳陽明經

邪之傷經。有高下之不同。邪之傳經。有淺深之不一。高則桂枝湯。下則麻黃湯。淺則葛根湯。青龍湯。半深半淺。則小柴胡湯。深則大柴胡湯。三承氣湯。自柴胡湯以前。皆表之劑也。自小柴胡湯以後。皆下之劑也。未入腑發之。固有微甚矣。已入腑下之。豈無輕重乎。故大柴胡湯。

治二分里一分表。小承氣湯。治痞實兩證。調胃承氣。治痞燥實三證大承氣。治痞滿燥實四證。各各不同也。苟不審而行之。不失之過。則失之不及矣。夫豈可乎。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病邪侵犯人體經絡的深度和部位不同,治療方式也會有所差異。如果病邪影響較高部位,會使用桂枝湯;若影響較低部位,則用麻黃湯。病邪在淺層時,會用葛根湯或青龍湯;在半深半淺的位置,則選擇小柴胡湯;深入時,則用大柴胡湯或三承氣湯。從柴胡湯之前的藥方,都是用來解表的;從小柴胡湯之後的,都是用於清裏的。

在病邪未進入臟腑階段,我們用藥發汗,其效果程度會有所不同。但一旦病邪進入臟腑,我們用藥下瀉,其輕重程度又怎能沒有差別呢?因此,大柴胡湯適用於兩分在裏、一分在表的情況;小承氣湯用於痞實兩種症狀;調胃承氣湯對付痞、燥、實三種症狀;大承氣湯則用於治療痞、滿、燥、實四種症狀,這些情況都是各自不同的。如果在治療時不能審慎判斷病情,不是過度治療,就是治療不足,這樣怎麼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