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崖醫徑》~ 卷上 (2)
卷上 (2)
1. 傳三陰經
陽經有太陽、少陽、陽明。陰經有太陰、少陰、厥陰。治陽經順而易。治陰經逆而難。所以易者。以其治可得而一也。所以難者。以其治不可得而一也。何也陽經之邪。始寒而終熱。有一定之法。人所易知。陰經之邪。或寒而或熱。無一定之法。人所難知。苟無所辨。欲下之則有可溫之說以拒之於中。
欲溫之。則有可下之說以撓之於內。二者交戰於胸中。殊無定見。豈不誤人性命乎。殊不知陰經之邪有二。有自陽經而傳來者。有不自陽經而直中者。自陽經而傳來。則為熱邪。不自陽經來而直中。則為寒邪。熱邪為病。在太陰。則腹滿。而嗌乾。在少陰。則口燥、舌乾、而渴。
白話文:
陽經包含太陽、少陽、陽明,陰經包含太陰、少陰、厥陰。治療陽經順暢容易,治療陰經逆反困難。這是因為治療陽經可以找到一個統一的原則,而治療陰經則沒有統一的原則。為什麼呢?陽經的邪氣,一開始是寒,最後是熱,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容易被人理解。陰經的邪氣,可能是寒也可能是熱,沒有固定的模式,難以被人理解。如果沒有辨別清楚,想用下寒藥,就可能被溫熱的說法阻擋在體內;想用溫熱藥,又可能被下寒的說法攪亂在內。兩種治療方案在胸中互相衝突,沒有明確的判斷,豈不誤人性命嗎?其實,陰經的邪氣有兩種,一種是從陽經傳來的,一種是直接進入陰經的。從陽經傳來的,是熱邪;直接進入陰經的,是寒邪。熱邪入侵太陰經,會導致腹部脹滿、咽喉乾渴;入侵少陰經,會導致口乾舌燥、口渴。
在厥陰。則煩滿而囊縮。脈皆沉疾而有力。是其經雖陰而證則陽矣。其少陰厥陰。雖有厥逆之症。而內則實惡熱而欲得涼也。寒邪為病。在太陰。則腹滿而吐利。不渴。在少陰。則吐利慾寐。足脛寒而小便色白。惡寒踡臥。或臍腹間痛。在厥陰。則手足厥冷。小腹痛。吐利而寒。
脈皆沉細而無力。是其經既陰而症又陰也。其少陰。厥陰。雖有燥有煩乾渴之症。終是惡寒而大小便利也。二者之邪。其始之所得。既不同。其終之所至。亦不同。以此別之。若睹黑白。何難之有哉。大凡臨症在兩似之間。必須審其得病之始。自陽經傳來。或六七日。或十數日得。
白話文:
當病邪侵犯厥陰經時,患者會感到胸悶、腹部脹滿,像是被束縛一樣,脈象沉而急促有力。這是因為雖然厥陰經屬陰,但病邪所致的症狀卻偏陽性。
少陰經和厥陰經,雖然都會出現厥逆的症狀(四肢厥冷),但患者內心卻十分怕熱,渴望涼爽。
寒邪入侵太陰經,患者會出現腹部脹滿、腹瀉、不渴。侵犯少陰經,則會出現腹瀉、想睡覺、腿腳冰冷、小便清白、怕冷、蜷縮著睡覺,或臍腹部位疼痛。侵犯厥陰經,則會出現手腳冰冷、小腹疼痛、腹瀉伴有畏寒。
如果患者脈象沉細無力,則表明經脈和病邪都是陰性的。少陰經和厥陰經,雖然會有口乾舌燥、煩躁、口渴的症狀,但歸根結底還是怕冷,容易腹瀉和大小便異常。
這兩種病邪的起因不同,最終的症狀也不同。因此,要仔細辨別,就像看到黑白一樣簡單。一般來說,在臨床上遇到兩種症狀相似的情況,必須仔細分析患者發病之初的狀況。如果病邪由陽經傳來,則可能是六七天,甚至十多天才出現病症。
以上陽邪之候。必須下之。以承氣輩。不自陽經傳來。而直中之。初病之間遂得。以上陰邪之候。必須溫之。以四逆之輩。庶免實實虛虛之禍。而人無夭札之患矣。
白話文:
以上的症狀都是屬於陽熱邪氣引起的,必須使用通便的方法進行治療,可以選擇用承氣湯等方劑;如果不是從陽經轉變過來而是直接受到這種病症影響的話,在疾病初期就出現了這些症狀,那麼就是屬於陰寒邪氣引起的,需要用溫補的方式進行治療,可以用四逆散等方劑,這樣才能避免因誤治導致病情加重或減輕的情況發生,也能夠使人們不會因為疾病的侵襲而過早死亡。
2. 結胸
(以下皆壞症也)
病屬於陽。脈必浮數動滑。當以汗解。醫反攻裡。裡虛則邪氣因之而入。動於膈中而為結胸。心下硬滿痛。脈沉疾有力。或如柔痓狀。或心中懊憹。或喘。或舌上燥。而或汗出際頸而還。或水結心下。其兼見之證雖不同。而為結胸之證則一。按之而痛。或痛甚。手不可近。太陽標發熱。
與本經頭痛所傳者。大陷胸湯。太陽標與陽明經潮熱所傳者。大陷胸丸。太陽標與少陽經脅痛所傳者。小陷胸湯。臨症務要審詳。
白話文:
這類病症屬於陽證,脈象必定浮數動滑。應該以發汗的方式治療。如果醫生反倒攻治內裡,內裡虛弱就會導致邪氣趁虛而入,侵入膈肌造成結胸,表現為心下硬滿疼痛,脈象沉疾有力,或像柔痓一樣,或心中煩躁,或呼吸急促,或舌頭乾燥,或汗水只流到頸部就回流,或水氣停積於心下。雖然這些症狀表現不盡相同,但都是結胸的症狀,按壓時會疼痛,甚至疼痛劇烈,手都無法靠近。若伴隨太陽經發熱,則可使用大陷胸湯治療;若伴隨陽明經潮熱,則可使用大陷胸丸治療;若伴隨少陽經脅痛,則可使用小陷胸湯治療。臨床上務必仔細審慎診察。
3. 痞
痞病屬於陰。脈必沉澀弱微弦。誤下之為痞氣。按之不痛。謂之虛邪。其狀心下妨滿。唯所兼之證不同。故所用之方。亦不得而同也。兼熱。則用黃連大黃瀉心湯。兼冷熱不調。則用黃連大黃附子瀉心湯。兼陰盛陽虛。則用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蓋結胸之脈沉實。
其病謂之實邪。故下之也急。痞氣之脈。關脈必浮。其病謂之虛邪。故下之也緩。彼用大黃則煎之。乃取其氣味厚。此用大黃則漬之。取其氣味之薄。雖然亦必脈疾而證熱。然後用此法。否亦不得以易而試之。其餘悉皆陰多陽少者。蓋為病發於陰。是以然也。名為瀉心。非瀉心火之熱。
瀉心下之痞也。讀者毋以辭為主焉。
白話文:
痞病屬於陰,脈象沉澀微弱弦。誤下之為痞氣,按之不痛,謂之虛邪。
痞病屬於陰性疾病,脈象沉而澀,微弱且帶有弦勁。若誤用下法治療,則會導致痞氣,按壓時不痛,稱為虛邪。
其症狀表現為心下痞滿,但所兼證不同,故用藥也不同。
若兼有熱證,則使用黃連、大黃、瀉心湯。
若兼有寒熱不調,則使用黃連、大黃、附子瀉心湯。
若兼有陰盛陽虛,則使用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
結胸之脈沉實,其病稱為實邪,故下法要急。痞氣之脈關脈必浮,其病稱為虛邪,故下法要緩。
用大黃治療結胸,則煎煮,取其濃郁的氣味。用大黃治療痞氣,則浸泡,取其淡薄的氣味。
然而,使用浸泡法必須在脈搏急促且體質偏熱的情況下才可使用,否則不可輕易嘗試。
其餘情況皆為陰氣較盛,陽氣較少者,因病發於陰,故如此。
名為瀉心,并非瀉去心火之熱。
4. 蓄血
陽明證。禁利小便。誤之則蓄血下焦。禁發汗。誤之則蓄血上焦。未至太陽本。五苓散不中與也。而與之。則亦成蓄血焉。外此又有不當汗而汗之。為衄血。為唾血。當汗而不汗之。為嘔血。為吐血。種種各異。蓄血上焦。必顯血證。不待辨而可明也。蓄血中下二焦。本證多有不顯。
不容以不辨焉。大凡得此症候。小便自利。一也。大便褐色。二也。狂言見鬼。小便淋。三也。小腹滿痛。四也。其人如狂喜忘者。五也。不思水。或漱水不欲咽。六也。輕則桃仁承氣湯。重則抵當湯。在上則犀角地黃湯。涼膈散加地黃。中則桃仁承氣湯。下則生地丸。或抵當湯丸。
務以一方對一病。毋容差失。
白話文:
陽明證的病人,小便要禁住,如果錯誤地讓病人利尿,就會導致血積在下焦。同樣地,禁發汗,否則會導致血積在上焦。如果病症還未到太陽病階段,就不可用五苓散,使用了也可能造成血積。除此之外,不該發汗卻發汗了,會導致鼻出血或吐血;該發汗卻沒有發汗,會導致嘔血或吐血,各種情況表現不同。血積在上焦,一定會有明顯的血症,不需要辨別就能夠明瞭。血積在中焦和下焦,本症通常不明顯,不可因為不明顯就忽視。總之,得了這種病,會出現以下症狀:小便自利,大便呈褐色,胡言亂語,小便淋瀝不暢,小腹脹痛,神志恍惚,不愛喝水,甚至漱口也不想吞咽。輕症用桃仁承氣湯,重症用抵當湯,血積在上焦則用犀角地黃湯加涼膈散和地黃,血積在中焦則用桃仁承氣湯,血積在下焦則用生地丸或抵當湯丸。治療時要根據病情的不同,選擇相應的藥方,不可混淆。
5. 發黃
脾屬土。其色黃。其性濕。以是知黃為脾病也。濕氣在裡。復瘀熱於外。脾胃蒸濕不散而生。謂之濕黃。當汗不汗。當利小便而不利小便之過也。病屬陽症。而誤用溫藥而生。謂之干黃。濕黃則一身盡痛。色如黃金樣。小便不利。四肢沉重。渴不欲飲。干黃則一身不痛。色如橘樣。
小便自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飲。陽明則茵陳蒿湯。兼太陽。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兼少湯。柏皮湯。若夫陰證發黃。亦當有辨。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可也。
白話文:
脾屬土,顏色為黃,性質為濕。因此,黃色常被認為與脾臟疾病有關。體內有濕氣,再加上外在的瘀熱,導致脾胃不能正常蒸發濕氣,這就是所謂的「濕黃」。如果應該流汗卻沒有流汗,或者應該利尿卻過度利尿,都可能導致這種情況。如果病症屬陽性,卻錯誤地使用溫熱的藥物,就會產生「乾黃」。濕黃症狀會讓全身感到疼痛,皮膚顏色像黃金一樣,尿液不通暢,四肢沈重,口渴但不想喝水。乾黃症狀則不會感到疼痛,皮膚顏色像橘子一樣,尿液可以自由流通,四肢不沈重,口渴時會想喝水。如果是陽明經的黃疸,可以使用茵陳蒿湯,同時結合太陽經的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和少陽經的柏皮湯。對於陰性的黃疸,也需要進行辨別,並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治療。
6. 發斑
(陰症附條下)
斑之為病。其候至重。有下之太早。熱氣乘虛入胃而發。有下之太遲。熱蓄胃中而發。有病屬陽。用熱過多而發。有冬月太暖。人受不正之氣。至長夏而發。凡得此症。切不可發汗。若誤汗。重令開泄。更增斑爛必矣。在肌葛根橘皮湯。在面。陽毒升麻湯。在身。陽毒玄參升麻湯。
若黑斑。非藥所能也。辨此證。當於胸腹求之。若手足之間。或有蚊子所齧。則難憑據。果是斑證。病人兩手脈來浮洪緊數。必有所苦。其斑先紅後赤。果是蚊子所齧。病人兩手脈來恬靜和緩。必無所苦。其斑先紅後黃。以此求之不能遁其情矣。
白話文:
斑症附條下
斑病的症狀非常嚴重,有以下幾種情況:
- 下之太早: 熱氣趁虛而入胃部,導致斑病發作。
- 下之太遲: 熱氣蓄積在胃中,導致斑病發作。
- 病屬陽: 使用過多溫熱藥物,導致斑病發作。
- 冬月太暖: 人體受不正之氣影響,到長夏時節發作斑病。
凡是得了斑病,絕對不可發汗。如果誤用汗法,會加重病情的開泄,進一步導致斑點擴散,病情更加嚴重。
- 若斑點出現在肌膚表面: 可用葛根橘皮湯治療。
- 若斑點出現在面部: 可用陽毒升麻湯治療。
- 若斑點出現在全身: 可用玄參升麻湯治療。
若斑點顏色為黑色,則非藥物所能治療。 辨別斑病,應當仔細觀察胸腹部位,若斑點出現在手足之間,可能是蚊蟲叮咬,則不能作為依據。
如果是真正的斑病,患者兩手脈搏浮洪緊數,一定會伴隨疼痛。 而且斑點顏色先紅後赤。
如果是蚊蟲叮咬,患者兩手脈搏恬靜和緩,一定沒有疼痛。 而且斑點顏色先紅後黃。
通過這些觀察,就可以分辨斑病與蚊蟲叮咬,不會再有誤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