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玠

《松崖醫徑》~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卷上

2. 雜病准傷寒治法

人病不止於傷寒。而特立傷寒一法。凡有病而治之。皆當準此。以為之繩度也。

白話文:

人的疾病並不僅限於傷寒一種,但特別設立了治療傷寒的一套方法。對於所有疾病的治療,都應該以此為參考標準,作為衡量和指導治療的依據。

3. 傷寒傷風辨證

傷寒無汗。惡寒面色慘。脈浮、緊。鼻壅閉而干。傷風自汗。惡風面色光澤。其脈浮而緩。鼻注清涕。凡遇新得之病。須要如此別之。

白話文:

在辨識傷寒與傷風的症狀時,傷寒的特徵是不出汗,會感覺到極度的寒冷,臉色看起來很不好,且脈搏呈現浮而且緊的狀態,鼻子也會有堵塞且乾燥的現象。而傷風則會自行出汗,對風會有不適感,臉色反而較為光澤,脈搏呈現浮而緩的狀況,鼻子會流清涕。若遇到新發病症時,應要以此方法來區分兩者。

4. 傷寒證

足太陽經。頭項痛。腰脊強。以少陽、陽明、太陽三經通論。則此經為表。以本經專論。又當分表之表、表之裡之異焉。此經受邪最先。外來之邪。莫甚於寒。寒不傷衛。而傷榮。衛不受傷則強。寒主收斂閉藏。所以無汗。無汗衛強。表之實也。太陽之經。有標有本。標病。

則身熱。本病。則惡寒。凡傷寒邪。其候必頭項痛。腰脊強。脈浮疾。大略與內傷同。內傷則右關以上。脈大於左口腹為之不利。傷寒則左關以上。脈大於右。鼻息為之不利。一二日宜麻黃湯主之。此特舉其常數而已。然有一日之內。就傳經者。亦有二三日。只在一經者。不可越經而治。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傷寒症」,主要講述了足太陽經的症狀,如頭頸痛和腰背僵硬。如果從少陽、陽明、太陽三條經絡來看,足太陽經是屬於外層的。但如果單獨從足太陽經來看,還可以進一步區分為外層的外層和外層的內層,即表之表和表之裏。

足太陽經是人體最易受到邪氣侵襲的地方,而所有外來的邪氣中,寒氣是最厲害的。寒氣不會傷害到人體的衛氣,而是會傷害到營氣。當衛氣沒有受到傷害時,它就會更強壯。因為寒氣的特性是收斂和封閉,所以會導致不出汗。不出汗,衛氣強壯,就是表面實症的表現。

足太陽經有標有本,標病就是身體發熱,本病就是怕冷。凡是受到寒氣侵襲,必定會出現頭頸痛和腰背僵硬,脈搏快速的症狀。這大致上和內傷的症狀相似,但內傷會使右手關節以上的脈搏比左手大,且口腹不適;而傷寒則會使左手關節以上的脈搏比右手大,且鼻息不順。一般來說,一兩天內應該用麻黃湯治療。這只是一般情況下的處理方式。然而,有些人在一天內就會進入傳經階段,也有兩三天都還在一個經絡的情況,這種情況下不能越過經絡進行治療。

5. 傷風證

風。陽邪也。風喜傷衛。衛既受傷。則腠理為之不密。所以自汗而惡風。與寒邪傷人不同。寒為肅殺之氣。其色必慘。風為鼓舞之氣。其色必和。各從其類也。衛者。外衛也。對榮而言。為表之表。對無汗而言。為表之虛。脈來浮緩。然其所可對者。經絡標本而已。是以頭項腰脊俱疼。

身表亦為之熱。一二日間。宜用桂枝湯主之。其傳經與傷寒無異。當以脈證辨之。但桂枝湯頗燥。非通於脈者。不可用也。遇此經症。莫若用易老神術湯。尤為穩當。

白話文:

[感冒症狀]

風邪是屬性溫熱的病原,風邪喜歡侵襲人體的衛氣。一旦衛氣受損,肌膚毛孔的防禦功能就會下降,因此會出現自發性出汗及怕風的現象。這與寒邪侵襲人體的症狀不同,寒邪具有冷冽特性,人感染後面色通常會顯得蒼白;風邪則具有活躍性,感染後臉色通常較平和。這兩種情況反映的是物以類聚的原理。

所謂的衛氣,是指身體外圍的防護系統,相對於營氣而言,它位於更外層,是表層中的表層。若以有無汗出的角度來看,衛氣不足的情況下,人體表層防禦力會變弱。脈象呈現浮緩,然而能與之相對應的只有經絡的標本而已。因此,頭、頸、腰、背等部位都會感到疼痛,身體表面也會發熱。在感染一至二天內,應使用桂枝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式。其傳播過程與流感並無差別,應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判斷病情。但是桂枝湯比較燥熱,如果不是適合這種脈象的人,不宜使用。遇到這種經絡症狀,不如使用易老神術湯,效果更為穩定。

6. 傷寒見風傷風見寒

太陽症。頭痛。腰脊強。發熱。惡寒。無汗。本傷寒也。又感風邪。其脈浮、緩。是傷寒見風也。太陽症。頭項腰脊俱疼。發熱。惡風。自汗。本傷風也。又感寒邪。其脈浮、緊。是傷風見寒也。舊用各半湯。今用九味羌活湯。

傷寒。傷風。始得之症不同。至傳經皆同。故此後混為一治。

白話文:

在太陽經絡的病症中,會有頭痛,腰背僵硬,發燒,畏寒,不出汗等症狀,這是因為受到寒氣所導致的傷寒。如果再受到風邪影響,脈搏會呈現浮而緩的特徵,這就是原本的傷寒遇到風的情況。同樣地,在太陽經絡中,如果頭部、頸部、腰背都感到疼痛,發燒,畏風,且自發出汗,這是因為受到風邪所導致的傷風。如果再受到寒氣的影響,脈搏會呈現浮而緊的特徵,這就是原本的傷風遇到寒的情況。過去治療這種情況會使用各半湯,但現在則會使用九味羌活湯。

傷寒和傷風在剛開始的時候,症狀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當病邪傳遍全身經絡時,其症狀就會變得相似。因此,在後續的治療上,會將兩者視為同一種病症來處理。

7. 傷寒傷風傳至肌肉

太陽經。傷寒。傷風。失於解表。則傳肌肉之間。肌肉之間者。衛榮之下是也。衛榮屬太陽之標。肌肉屬陽明之標。邪傳至此。當三二日發。其經夾鼻。絡於目眥額中。從頭下至足。行身之前。以太陽一經而論。則衛為表之表。榮為表之裡。以太陽少陽陽明三經而論。則少陽為半表半裡。

陽明為表之裹。太陽為表之表也。去太陽未遠。其脈尚浮。已入陽明。其脈乃長。未至陽明之本。是以几几而熱目疼鼻乾。不得臥也。惡寒症已罷。不可純用辛熱之劑以發之。若誤用麻黃桂枝。則有發黃等症。葛根湯主之。

白話文:

在中醫理論中,如果太陽經受寒或受風,而沒有及時進行解表治療,病邪就會傳入肌肉層。肌肉層位於人體衛氣和營氣之下,其中肌肉與陽明經相關。當病邪到達這一層,通常在感染後的第三或第四天發作。此經脈貫穿鼻樑,連接眼睛周圍,從頭部延伸到腳部,覆蓋身體前側。就太陽經而言,衛氣是表層中的表層,營氣是表層中的內層。而從太陽、少陽、陽明三經的角度來看,少陽經屬於半表半裏,陽明經屬於表層的內部,太陽經則是最外層的表層。離太陽經不遠,脈象仍呈現浮動。一旦進入陽明經,脈象會變長。在未達到陽明經的核心時,會出現全身微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難以入睡的症狀。原本的怕冷症狀已經消失,不能再單純使用辛辣熱性的藥物來發汗。若錯誤地使用麻黃或桂枝,可能會引發黃疸等病症。治療上,可考慮使用葛根湯。

請注意,這只是古文的現代化翻譯,並非專業醫療建議。

8. 傳筋

風寒之襲人。有傷經之邪。有傳經之邪。其傷經之邪。在衛則桂枝湯。在榮則麻黃湯。其傳經之邪。在肌肉。則葛根湯。在筋。則用大青龍湯。高下淺深各不同。蓋榮衛為表之表。肌肉為表之裡。至於筋。邪入深矣。恃其未入腑。故亦屬表之裡焉。表症未已。故頭項腰脊強痛。

身發熱脈浮緊。里症將作。故煩躁引飲。過飲則停水。所以大青龍湯內。用石膏以解煩躁。用杏仁以去水逆。其有身熱嘔噦。脈來浮而滑者。則用小青龍湯主之。

白話文:

【傳筋】

當風寒侵襲人體時,會有傷及經絡的邪氣,以及傳遞經絡的邪氣。對於傷及經絡的邪氣,如果影響到體表防禦系統(衛)的話,我們可以使用桂枝湯;如果影響到了營養系統(榮)的話,則應使用麻黃湯。對於傳遞經絡的邪氣,如果它停留在肌肉層面,我們會使用葛根湯;如果邪氣深入到了筋膜層,那就需要使用大青龍湯了。邪氣影響的深度不同,處理方式也就不同。營養系統和體表防禦系統是表層的表層,肌肉是表層的內層,而到了筋膜層,邪氣已經深入了。但因為它還未進入到臟腑層,所以依然屬於表層的內層。如果表層的症狀尚未消除,頭部、頸部、腰部和背部會感到強烈的疼痛。

身體發熱,脈搏浮動且緊繃,這顯示體內的症狀即將發生,所以病人會感到煩躁並渴望喝水。如果喝太多水,可能會導致水分積聚。因此,在大青龍湯的配方中,我們使用石膏來緩解煩躁,使用杏仁來幫助排出體內的水分。如果出現身體發熱、嘔吐、脈搏浮動且滑順的情況,我們會使用小青龍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