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玠

《松崖醫徑》~ 凡例

回本書目錄

凡例

1. 凡例

一治病之要。不過切脈辨證處治三者而已。三者之中。又以切脈為先。苟切脈有差。則臨證施治。未免有實實虛虛之患。但脈有七表八里九道。形狀頗多。形同實異。未易盡之。令將各臟脈證。姑舉其要。括而為圖。雖不能強邃奧妙。以盡古人之本指。初學據此而行。由是而馴至乎古聖人之全書可也。

一脈名二十有四。非深於其道。及有所授受者。未易識也。先賢謂脈道雖多。而浮沉遲數四目。足以該之。然遲數之中。又有虛實冷熱之分。今以遲數屬浮沉。以虛實冷熱屬遲數。曰滑。曰實。曰緊。曰弦。曰洪。曰長。曰促。曰牢。曰動。實熱之候也。曰芤。曰微。曰緩。

白話文:

然而脈象卻有七表八里九道之分,形狀繁多,而且外表相似,實則不同,很難完全掌握。因此,將各個臟腑的脈象證候,簡要地列舉出來,並用圖表的形式歸納整理。雖然不能完全深入奧妙,窮盡古人的精髓,但初学者可以以此为基础,逐渐学习,最终达到理解古圣人著作的境界。

一脈名二十有四,非深於其道,及有所授受者,未易識也。先賢謂脈道雖多,而浮沉遲數四目,足以該之。然遲數之中,又有虛實冷熱之分。今以遲數屬浮沉,以虛實冷熱屬遲數。曰滑。曰實。曰緊。曰弦。曰洪。曰長。曰促。曰牢。曰動。實熱之候也。曰芤。曰微。曰緩。

一個脈象就有二十四種名稱,如果不是深入研究,或者得到師傳,很難辨別。古人認為,雖然脈道很多,但浮沉、遲數這四個方面足以概括。不過,遲數中又包含虛實、冷熱的區分。現在,將遲數歸屬於浮沉,將虛實、冷熱歸屬於遲數,分別稱為:滑、實、緊、弦、洪、長、促、牢、動,這些都屬於實熱的表現。芤、微、緩,則屬於其他的脈象。

曰澀。曰伏。曰濡。曰弱。曰短。曰虛。曰結。曰代。曰細。虛冷之候也。今括為圖說。各具其證與處藥治病之方於下。

一以五臟及命門。分為六圖。各以腑附之。俱分浮中沉三候。浮沉之中。又分遲數平。遲數之中。又分虛實冷熱。至於中與平。則隨其高下而准。准於肌肉之上。為浮為表。肌肉之下。為沉為里。肌肉之間。為半表半裡。是之謂中。各以類相從。徐者為遲。疾者為數。無力者為虛。

有力者為實。遲為陰。陰冷也。鬱則生熱。數為陽。陽熱也。鬱則生寒。初學據此。以求其病。亦庶幾矣。一古人方。固有為一病而設者。亦有數處用者。如四君子湯。可以補氣。可以調氣。又可以降氣。凡涉於氣證者。皆可用之四物湯。可以補血可以調血。又可以止血。凡涉於血證者。

白話文:

  • 濡:脈象細小,輕微而柔軟。
  • 弱:脈象力量不足,脈動緩慢,形態細小。
  • 短:脈象不連貫,間歇性地出現。
  • 虛:脈象細小、散漫,或忽大忽小,表示體內氣血不足。
  • 結:脈象緊繃,脈動不均勻,有如纏繞的線條。
  • 代:脈象忽快忽慢,不規律。
  • 細:脈象細小,脈動細長,表示體內氣血流通不暢。

這九種脈象都是體質虛冷的表現。現在我們將它們整理成圖解,並在下方提供具體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首先,我們將五臟和命門分別分為六個圖表,每個圖表都附有相關的器官,並且將脈象分為浮、中、沈三種。在浮沈之內,還進一步分為遲、數、平三個等級。遲和數分別代表脈象的緩慢和快速,而平則代表脈象的正常節奏。在遲和數之內,又進一步分為虛、實、冷、熱四個等級。在中和平之間,則根據脈象所在的位置(肌肉上、肌肉下或肌肉之間)來判斷它是表、裏還是半表半裡。

脈象的遲緩被認為是陰性的,代表體內有冷感;而脈象的快速被認為是陽性的,代表體內有熱感。當脈象過於遲緩或快速時,可能因為情緒抑鬱而導致體內生成相反的熱或寒。

對於初學者來說,這九種脈象提供了基本的診斷工具,能夠幫助他們瞭解病人的病情。在治療方面,有些藥方如「四君子湯」可以補充體內的氣,同時調節氣血;「四物湯」則可以補充血氣,調節血液循環,止血。這些藥方可以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靈活使用。

皆可用之前輩云。肝腎同歸於一治。愚謂心肺亦當同歸於一治。有如八味丸之類。既可以補腎。又可以補肝。金花丸之類。既可以治心。亦可以治肺。腎也。肝也。心也。肺也。既可以通治。而脾也。獨不可以通治乎。脾居中州。貫乎四臟。故善治四臟者。未有不治乎脾。此承氣湯之類。

又能治四臟之邪者。為是故也。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無不如是。故此一書。皆摘人所常用之方。互可相通者。填注於各證之下。編成序次。使人易於披閱。或病證時有出入。又當以意消息。互相假借而用可也。一如舊方分兩與今不同。謂一分者。即今之二錢半也。謂一字者。

白話文:

所有內容都可以參考前輩們的說法。肝腎同屬一治,愚以為心肺也應該同屬一治。例如八味丸這類藥方,既能補腎,又能補肝。金花丸這類藥方,既能治心,又能治肺。腎、肝、心、肺都能用同一個藥方治療,那麼脾臟為何不能呢?脾臟居於中州,貫穿四臟,所以擅長治療四臟的藥方,一定也包含了治療脾臟的成分。例如承氣湯這類藥方,就能治療四臟的邪氣。

由此類推,觸類旁通,所有藥方都應如此。因此,這本書摘錄了人們常用的藥方,將互通相成的藥方填注在各個症狀之下,並編排順序,方便讀者瀏覽。如果病情略有差異,則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互相借鑒使用。就像舊方中的「一分」與現在的「二錢半」不同,舊方中的「一字」…

說明

  • 此段文字主要論述中醫藥方在治療疾病時的通用性和靈活性。
  • 其中提到了三個藥方:八味丸、金花丸和承氣湯,並以這些藥方為例說明其藥效和應用範圍。
  • 文中強調了脾臟在中醫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治療脾臟的重要性。
  • 最後,作者提醒讀者,在實際應用藥方時,要根據病情變化靈活變通,並注意舊方與現代用量的換算。

  • 八味丸、金花丸、承氣湯 都是中醫藥方,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或醫學網站找到相關信息。
  • 「一分」和「一字」是古代中藥用量的單位,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即今之二分半也。謂一升者。即今之一茶盞也。又皆總開若干。倉卒用藥。未免有布算之勞。今於各方之下。悉准今之權量。作一劑折算。

一人有大小老少。病有新久淺深。故醫者因之而酌為衡量。是以舊方湯液劑量。有用二三錢者。有用四五錢者。有用七八錢者至一兩者。用藥概用大劑。病者請藥。輒喜大劑。殊失古人之意。按局方中劫藥至多而劑量至少。如嘉禾散。隔氣散。以二錢為劑。五香散。秘傳降氣湯。

以三錢為劑。他方中多不過四錢五錢而止。又按東垣脾胃論。於除風濕羌活湯。每服稱三錢。升陽散火湯。每服稱半兩。古人制方。或增損。或應病。率以輕劑為則。治之不愈。然後用重劑焉。於偏寒偏熱。峻下之方。既以中劑為率。又在用藥者臨時制宜以加減云。

白話文:

現在的二分半就是古代的一升,而古代的一升就相當於現在的一個茶盞。古代的藥方大多沒有明確的劑量換算,用藥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推算,十分麻煩。現在將所有藥方都按照現代的重量單位換算,並計算出每一劑的用量。

人有高矮胖瘦、年老幼小之分,疾病也有輕重緩急、新舊不同,所以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決定藥物的用量。古代藥方中,有的用藥量是二、三錢,有的用藥量是四、五錢,有的用藥量是七八錢甚至一兩。有些人認為用藥量越大越好,一味追求大劑量,卻不知這與古人的用藥理念相悖。實際上,很多藥方雖然藥材多,但用量卻很小,比如嘉禾散、隔氣散,每劑只用二錢;五香散、秘傳降氣湯,每劑只用三錢。其他藥方中,用量最多也不過四、五錢。東垣脾胃論中,除風濕羌活湯每服三錢,升陽散火湯每服半兩。古人制方時,會根據病情增減藥量,通常以輕劑為原則,只有在治療效果不佳時才使用重劑。對於偏寒偏熱、峻下之類的藥方,一般也以中劑為原則,並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靈活加減用量。

一按仲景活人書。為醫方之祖。其用姜皆有分兩。及有不用姜者。今世藥劑。每服皆用姜三片。無服無者。故於用姜條下。必開其數。不開者不須用。於本方外加藥有合用姜者。又在臨時去取。一炮製藥料。自古各有法制。今不別立篇目。就於各方當制之藥下細注。臨用之際。必須依法制度。不可厭煩而輕率忽略以誤人也。

一云用水一盞。即今之茶盞也。約計半斤許。凡用水仿此為準。

一布列五臟命門六圖並系方之外。又立各證。散購諸家秘藏妙方。皆愚嘗試應效。備錄於後。欲使學者執衡之有權耳。諺云傳方優於施藥。同志君子。知忱之非沽名也歟。

一集是書外。又集脈法指明一帙。醫論集粹一帙。有志未梓。姑俟優暇云。

白話文:

這本書根據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編寫,是醫學的根本。書中對使用生薑的份量都有明確規定,甚至有些方劑根本不用生薑。現在很多藥方,每服都用三片生薑,不論方子是否需要。因此,在提到生薑的方劑中,必須明確標明用量,沒有標明的就不用生薑。如果需要在原本方劑之外添加其他藥材,並需要使用生薑的話,就要根據實際情況取用。各個藥材的炮製方法,自古以來都有不同的規範。為了方便起見,我們沒有另外編寫篇章,而是將各個方劑中需要炮製的藥材詳細註明在下方。使用藥物時,必須嚴格按照方法炮製,不可因為嫌麻煩而草率忽略,以免誤人。

所謂「用水一盞」,就是現在的茶杯,大約半斤左右。所有需要用到水的方劑,都以此為標準。

除了列出五臟六腑的圖解和方劑外,我們還整理了各種症狀的治療方法,並搜集了許多秘方,這些方子都經過我的驗證,確實有效。我把這些方子都記錄在後面,希望學醫者能以此作為參考。俗話說「傳方勝於施藥」,我用心整理這些方子,不是為了沽名釣譽。

除了這本書之外,我還整理了《脈法指明》和《醫論集粹》兩本書,目前還沒有出版,等有空閒時間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