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崖醫徑》~ 凡例 (1)
凡例 (1)
1. 凡例
一、治病之要,不過切脈、辨證、處治三者而已。三者之中,又以切脈為先。苟切脈有差,則臨證施治,未免有實實虛虛之患。但脈有七表、八里、九道,形狀頗多,形同實異,未易盡之。今將各臟脈證,姑舉其要,括而為圖。雖不能強邃奧妙,以盡古人之本指,初學據此而行,由是而馴至乎古聖人之全書可也。
一、脈名二十有四,非深於其道,及有所授受者,未易識也。先賢謂脈道雖多,而浮、沉、遲、數四目,足以該之。然遲數之中,又有虛實冷熱之分。今以遲數屬浮沉,以虛實冷熱屬遲數。曰滑、曰實、曰緊、曰弦、曰洪、曰長、曰促、曰牢、曰動,實熱之候也。曰芤、曰微、曰緩、曰澀、曰伏、曰濡、曰弱、曰短、曰虛、曰結、曰代、曰細,虛冷之候也。今括為圖說,各具其證與處藥治病之方於下。
一、以五臟及命門,分為六圖。各以腑附之。俱分浮、中、沉三候。浮沉之中,又分遲、數、平。遲數之中,又分虛、實、冷、熱。至於中與平,則隨其高下而准。准於肌肉之上,為浮為表;肌肉之下,為沉為里;肌肉之間,為半表半裡。是之謂中。各以類相從。徐者為遲;疾者為數;無力者為虛;有力者為實。遲為陰,陰冷也;鬱則生熱。數為陽,陽熱也;鬱則生寒。初學據此,以求其病,亦庶幾矣。
一、古人方,固有為一病而設者,亦有數處用者。如四君子湯,可以補氣,可以調氣,又可以降氣,凡涉於氣證者,皆可用之。四物湯,可以補血,可以調血,又可以止血,凡涉於血證者,皆可用之。前輩云:肝腎同歸於一治。愚謂心肺亦當同歸於一治。有如八味丸之類,既可以補腎,又可以補肝;金花丸之類,既可以治心,亦可以治肺。腎也、肝也、心也、肺也,既可以通治,而脾也,獨不可以通治乎?脾居中州,貫乎四臟。故善治四臟者,未有不治乎脾。此承氣湯之類,又能治四臟之邪者,為是故也。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無不如是。故此一書,皆摘人所常用之方,互可相通者,填注於各證之下,編成序次,使人易於披閱。或病證時有出入,又當以意消息,互相假借而用可也。
一、如舊方分兩與今不同。謂一分者,即今之二錢半也;謂一字者,即今之二分半也;謂一升者,即今之一茶盞也。又皆總開若干,倉卒用藥,未免有布算之勞。今於各方之下,悉准今之權量,作一劑折算。
一、人有大小老少,病有新久淺深,故醫者因之而酌為衡量。是以舊方湯液劑量,有用二三錢者,有用四五錢者,有用七八錢者至一兩者。用藥概用大劑,病者請藥,輒喜大劑,殊失古人之意。按局方中,劫藥至多而劑量至少。如嘉禾散、隔氣散,以二錢為劑;五香散、秘傳降氣湯,以三錢為劑。他方中多不過四錢五錢而止。又按《東垣脾胃論》,於除風濕羌活湯,每服稱三錢;升陽散火湯,每服稱半兩。古人制方,或增損,或應病,率以輕劑為則。治之不愈,然後用重劑焉。於偏寒偏熱、峻下之方,既以中劑為率,又在用藥者臨時制宜以加減云。
白話文:
[凡例]
-
治病的核心在於診脈、辨證和治療三步,其中診脈是最首要的。若診脈出錯,後續的治療可能會導致實症更實,虛症更虛的問題。脈象種類繁多,不易完全掌握,現將各臟腑的脈象特徵,簡化成圖表,雖然無法涵蓋所有奧妙,但初學者可由此入手,逐步深入學習古人的智慧。
-
脈象有二十四種,非深入研究且有師傅指導,不易理解。前輩認為,脈象雖然繁多,但大致可歸納為浮、沉、遲、數四種。遲、數脈象中,還分虛實冷熱。我們將遲數脈象歸屬於浮沉,將虛實冷熱歸屬於遲數。實熱脈象有滑、實、緊、弦、洪、長、促、牢、動等;虛冷脈象有芤、微、緩、澀、伏、濡、弱、短、虛、結、代、細等。這些都已整理成圖表,並附上證狀和治療方法。
-
將五臟和命門分成六個圖表,分別描述浮、中、沉三種脈象。浮、沉脈象又分遲、數和平脈。遲、數脈象再分虛實冷熱。中脈和平脈的判斷,依脈象位置決定。肌肉上為浮、表脈,肌肉下為沉、裏脈,肌肉間為半表半里脈,即中脈。各脈象依特性分類,慢為遲脈,快為數脈,無力為虛脈,有力為實脈。遲脈屬陰,陰脈主冷,鬱結則生熱;數脈屬陽,陽脈主熱,鬱結則生寒。初學者以此為基礎,尋找病因,便能掌握要領。
-
古方雖針對特定疾病,但也有適用多種疾病的方子。如四君子湯,可用於補氣、調氣、降氣,涉及氣的疾病都能使用;四物湯,可用於補血、調血、止血,涉及血的疾病都能使用。前輩認為肝腎可同治,我認為心肺也可同治。例如八味丸,既能補腎也能補肝;金花丸,既能治心也能治肺。腎、肝、心、肺都能通治,脾臟難道不能嗎?脾居中州,貫穿四臟,擅長治四臟的人,也必然能治脾。因此,承氣湯這類方子,也能治四臟之邪。引申而言,各類疾病都能如此對應,本書摘錄常用方子,彼此相通,方便讀者查閱。但疾病會有變動,需靈活應用。
-
古方的分量和現代不同,一分即現在的二錢半,一字即現在的二分半,一升即現在的一茶盞。古方多開若干分量,急用藥時不免要計算,現將各處方換算成現代的標準單位。
-
人有大小老少,病有新舊深淺,醫生需根據情況調整藥量。古方湯劑用量不一,從二三錢到一兩都有,但多以小劑量為原則,若效果不佳再加大劑量。對於偏寒、偏熱或劇烈下瀉的藥方,以中等劑量為準,實際應用時,醫生需根據病情加減。
-
根據張仲景的《活人書》,用薑時皆有分量規定,有些方子不用薑。現今方子,每次服藥都用三片薑,本書在需要薑的地方會標明數量,未標明則不必使用。若方子外加用薑,需臨時決定。
-
炮製藥材,自古以來都有規定,本書未另立章節,僅在各處方需要炮製的藥材下詳細說明,使用時務必遵照規定,不得因為麻煩而草率,以免誤人。
-
說明中的「一盞水」即現在的茶盞,約半斤左右,用水量以此為準。
-
除了五臟和命門的六個圖表,還收集了各家的祕方,經過我親自驗證有效,錄於後面,讓學者有權衡的依據。有句俗語說:「傳方優於施藥」,有志之士應明白我的用心,並非為了沽名釣譽。
-
本書外,還收集了脈法指明和醫論集粹,尚未出版,待有空閒時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