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崖醫徑》~ 卷上 (32)
卷上 (32)
1. 丸類(丹附)
上為細末。糊丸。每服五十丸。滾白水送下。
茱萸內消丸(百二十七)
山茱萸(去核),吳茱萸(湯泡),陳皮(去白),青皮(去穰),馬蘭花(醋炙),山藥(炒),茴香(炒各二兩),川楝子(酒煮去核),肉桂(去皮不見火),木香(不見火各一兩)
上為細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鹽湯下。
沉香鹿茸丸(百二十八)
沉香(一兩),附子(炮四兩),鹿茸(酥炙三兩),熟地黃(酒洗六兩),巴戟(去心一兩),菟絲子(酒浸五兩),麝香(另研一錢五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酒鹽湯下。
附子理中丸(百二十九)
人參,白朮,乾薑(炒),甘草(炙),附子(炮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每一兩作十丸。每服一丸。用水一盞。煎至七分。空心稍熱服。
小菟絲子丸(百三十)
菟絲子(酒洗五兩),石蓮肉(去殼二兩),白茯苓(去皮一兩),山藥(炒二兩七錢五分),
上將山藥除七錢五分為末。打稀糊。其餘共為細末。以山藥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任服下。
青州白丸子(百三十一)
南星(生用),白附子(各二兩),川烏(去皮臍五錢),半夏(好白者湯泡七兩),
上為細末。以生絹袋盛。於井花水內擺出。未出者更以手揉令出。以渣更研。再用絹袋擺盡為度。於瓷盆中日曬夜露。每旦換新水。攪而復澄。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去水曬乾如玉片。碎研以糯米粉煎粥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生薑湯送下。不拘時服。如癱瘓風濕。
用酒送下。小兒驚風。薄荷湯下三五丸。(一方加天麻全蠍各制等分為細末。用生薑自然汁煮麵粉為丸。梧桐子大。法同前。)
麝香大戟丸(百三十二)
川楝子(酒煮去核),訶子(去核),茴香(炮各六兩),葫蘆巴(四兩),大戟(制),附子(炮各五錢),麝香(一錢另研),木香,檳榔(各一兩)
上除川楝子一味。其餘共為細末。將川楝子以好酒二升。蔥白七根。長四寸煮。去核取肉。和前藥末杵和為丸。梧桐子大。每十丸。空心薑湯送下。
感應丸(百三十三)
杏仁(湯泡去皮尖肥者二百四十枚),百草霜(用鄉村人家鍋底上者佳另研細二兩),巴豆(七十粒去皮心膜油研細如粉),乾薑(炮一兩),肉豆蔻(二十個煨),木香(二兩五錢),丁香(一兩五錢)
上除巴豆百草霜杏仁三味外。餘四味為細末。同研勻。用蠟匱先將蠟六兩熔化作汁。以重綿濾滓。更以好酒一升。於銀石器內煮蠟熔。滾數沸。傾出候酒冷。其蠟自浮於上。取蠟稱用。凡春夏修合。清油一兩。秋冬用清油一兩半。於冷銚內熬令香熟。次下酒煮蠟四兩。同化作汁。
白話文:
丸類(丹附)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糊狀物混合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溫開水送服。
茱萸內消丸
山茱萸(去除果核)、吳茱萸(用熱水浸泡)、陳皮(去除白色部分)、青皮(去除瓤)、馬蘭花(用醋炙烤)、山藥(炒過)、茴香(炒過,各二兩)、川楝子(用酒煮過,去除果核)、肉桂(去皮,不經火)、木香(不經火,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酒調和成糊狀,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在空腹時用酒和少許鹽調和的湯送服。
沉香鹿茸丸
沉香(一兩)、附子(炮製過,四兩)、鹿茸(用酥油炙烤過,三兩)、熟地黃(用酒洗過,六兩)、巴戟天(去除心,一兩)、菟絲子(用酒浸泡過,五兩)、麝香(另外研磨成粉末,一錢五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四五十丸,在空腹時用酒和少許鹽調和的湯送服。
附子理中丸
人參、白朮、乾薑(炒過)、甘草(炙烤過)、附子(炮製過,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藥丸。每一兩藥粉製作成十顆藥丸。每次服用一顆,用水一碗煎煮至剩七分時,在空腹時稍微加熱後服用。
小菟絲子丸
菟絲子(用酒洗過,五兩)、石蓮肉(去殼,二兩)、白茯苓(去皮,一兩)、山藥(炒過,二兩七錢五分)
將山藥中的七錢五分研磨成粉末,調成稀糊狀。將剩餘的藥材研磨成細末。用山藥糊混合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在空腹時用溫熱的酒和少許鹽調和的湯隨意送服。
青州白丸子
南星(生用)、白附子(各二兩)、川烏(去除皮和臍,五錢)、半夏(選擇好的白色部分,用熱水浸泡,七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生絹袋裝好,在井水中來回擺動,讓藥粉滲出。未滲出的藥渣再研磨,重複用絹袋擺動至藥粉完全滲出。將滲出的藥液倒入瓷盆中,白天曬太陽,夜晚露天放置。每天早晨換上新水,攪拌後沉澱。春天五天,夏天三天,秋天七天,冬天十天。去除水分曬乾後,藥片如同玉片。將玉片碾碎,用糯米粉煎煮成粥,將藥粉混合做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生薑湯送服,不拘時間服用。對於癱瘓、風濕等症狀,可用酒送服。對於小兒驚風,用薄荷湯送服三五丸。(有一個配方加入天麻和全蠍,各研磨成細末,用生薑自然汁煮麵粉製成藥丸,如梧桐子大小,服用方法同前。)
麝香大戟丸
川楝子(用酒煮過,去除果核)、訶子(去除果核)、茴香(炮製過,各六兩)、葫蘆巴(四兩)、大戟(炮製過)、附子(炮製過,各五錢)、麝香(另外研磨成粉末,一錢)、木香、檳榔(各一兩)
將川楝子之外的藥材研磨成細末。將川楝子用兩升好酒和七根四寸長的蔥白一起煮。去除果核取肉,與之前的藥末混合搗成丸。藥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十丸,在空腹時用生薑湯送服。
感應丸
杏仁(用熱水浸泡,去皮尖,選擇肥大的,二百四十枚)、百草霜(用鄉村人家鍋底上的為佳,另外研磨成細粉,二兩)、巴豆(七十粒,去皮心膜油,研磨成細粉)、乾薑(炮製過,一兩)、肉豆蔻(二十個,煨過)、木香(二兩五錢)、丁香(一兩五錢)
將巴豆、百草霜、杏仁三味之外的四味藥材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研磨。先將六兩蠟熔化成汁,用棉布過濾雜質。再用一升好酒於銀或石製器皿中煮蠟,使蠟熔化。煮沸數次後倒出,待酒冷卻。蠟會浮在上面,取出蠟備用。凡春夏製作藥丸,用清油一兩;秋冬則用清油一兩半。在冷鍋中將油熬至香味散發,再加入用酒煮過的蠟四兩,使其融化成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