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玠

《松崖醫徑》~

回本書目錄

1. 卷下

2. 中風(一)

中風者。專主正氣。氣虛而痰氣乘之所致也。分氣血而治之。經云。且如舟行於水。人遇於風。舟漏則水入。體湧則風傷。按治法。治痰先治氣。氣順則痰利。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先養血而後去風。必用順氣排風等劑。如左手脈來無力。屬血虛。治以血藥倍多。右手脈來無力。

屬氣虛。治以氣藥倍多。依方隨病制宜。無如膠柱鼓瑟而誤察病。反嗔制方之不精也。

秘傳加減省風湯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羌活,防風,黃芩,白芷,白朮,紅花(有死血者加之)

上細切作一服。用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渣。再用木香磨薑汁竹瀝入藥內攪勻服。血虛者。加當歸。生地黃。熟地黃。去紅花。氣虛者。加人參。黃耆。去白芷。痰盛者。加栝蔞仁。枳實。大便燥閉。脈實者。加大黃。咬牙閉目者。用皂莢末。蘆筒吹入鼻內。或裝於紙。

捻沖。有嚏者可治。否則不治。痰盛者。重用槌法內吐痰甚良。痰大出即蘇。量老幼元氣虛實治之。凡中風口開手撒。眼合遺尿。吐沫直視。喉如鼾睡。肉脫筋痛。髮直搖頭上竄。面赤如妝。汗綴如珠。皆為中風不治之證也。中風灸法風府(二)人中(一)頰車(二)合谷(二)各灸七壯

白話文:

【中風(一)】

談到中風,我們要專注於調理身體的基本能量,也就是正氣。中風發生,主要是因為身體能量虛弱,導致痰濕和氣滯乘虛而入。我們需要根據氣血的不同狀況來治療。就如船在水上行駛,人遭遇風吹。如果船身有漏洞,水就會滲入;同樣地,如果身體的防禦機制失靈,風邪就會侵入傷害身體。

根據治療原則,處理痰濕問題首先應調理氣機,氣機順暢,痰濕就能得到改善。處理風邪問題,則需先調理血液,血液流動順暢,風邪自然會消失。我們應先滋補血液,再去除風邪,使用順氣排風等藥物。例如,如果左手脈搏顯示力量不足,這表示血液虛弱,我們會使用更多滋補血液的藥物。相反地,如果右手脈搏力量不足,這表示氣力虛弱,我們會使用更多滋補氣力的藥物。治療方案應根據病情調整,不能像彈奏固定音節的箏一樣刻板,避免誤解病情,反而抱怨藥方不夠精確。

下面是一張祕傳的加減省風湯處方: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羌活、防風、黃芩、白芷、白朮、紅花(如果有死血情況,可以加入此藥)

將以上藥材細切,配成一服藥。用水兩杯,加入三片生薑,煎煮至一杯,然後去掉藥渣。再加入木香、薑汁和竹瀝,攪勻後服用。如果病人血液虛弱,可以加入當歸、生地黃和熟地黃,並去掉紅花。如果病人氣力虛弱,可以加入人參和黃耆,並去掉白芷。如果痰多,可以加入栝蔞仁和枳實。如果大便祕結,脈象強烈,可以加入大黃。如果病人咬牙閉眼,可以用皁莢末,通過蘆葦管吹入鼻內,或者包裝在紙裡,搓揉後吸入。如果病人能打噴嚏,就表示可以治療;反之,則可能無法治療。對於痰多的病人,可以加強捶擊背部的治療方式,促進痰液排出,效果良好。一旦大量痰液排出,病人就會恢復。治療時,要根據病人的年齡和身體狀況,調整藥物的用量。一般來說,如果中風病人出現嘴巴張開、手腳鬆懈、眼睛閉合、尿失禁、吐沫、目光呆滯、呼吸聲如打鼾、肌肉萎縮、筋骨疼痛、頭髮直立、搖頭、臉色潮紅如化妝、汗水如珠等症狀,這些都是中風的不治之症。對於中風的針灸治療,可以選擇風府穴(2次)、人中穴(1次)、頰車穴(2次)、合谷穴(2次),每次灸七次。

3. 中寒(二)

中寒者。屬冬時中於寒。手足厥冷。或腹痛嘔吐。甚則暈倒昏迷不省人事。脈沉遲無力。治宜辛溫之劑。大法風中則身溫。寒中則身冷者是也。

秘傳加減理中湯(中寒輕者用此方)

人參,白朮,乾薑,甘草,乾葛,肉桂,陳皮,半夏,茯苓,細辛

上細切。作一服。用水二盞。姜三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中寒重者。六脈全無。或腹痛瀉痢不止。加附子。如身甚惡寒者。加麻黃。煨生薑。水煎。臨服時。再加薑汁半盞服。其患者皮膚外。仍用生薑搗碎炒熱。款款熨之良。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寒」的情況,也就是在冬天被寒氣侵襲。病徵表現為手腳冰冷,可能伴有腹痛、嘔吐,嚴重的甚至會暈倒昏迷,失去意識,脈搏呈現出沉遲無力的狀態。治療上應使用辛溫的藥物。原則上,風邪入侵身體會發熱,而寒邪則會讓身體感到寒冷。

對於輕微的中寒,可以使用「祕傳加減理中湯」這個處方。藥材包含人參、白朮、乾薑、甘草、乾葛、肉桂、陳皮、半夏、茯苓和細辛。這些藥材要細切,作為一份藥量。用兩杯水,加入三片薑,煮到剩一杯水,濾掉藥材渣滓後溫服。如果中寒情況較嚴重,六脈都摸不到,或是有劇烈腹痛、瀉痢不止,可以在處方中添加附子。如果病人極度畏寒,可以添加麻黃和煨生薑,用水煎煮。在服用前,再加入半杯薑汁一同飲用。此外,還可以在患者的皮膚上,使用搗碎並炒熱的生薑,慢慢進行熱敷,效果更佳。

4. 中暑(三)

中暑者。即夏時所受三伏火也。在天為火。在地為暑。在人臟為心。凡暑氣先中於心。脈虛身熱。自汗背惡寒。毛聳齒燥。避暑深堂大廈。得此證者。名中暑是也。行人沖走長途。或田野力農卒倒者。名中熱是也。夫中暑者。陰證內傷之為病也。中熱者。陽證外感之為病也。經云治暑當降火。宜此飲隨證加減。

秘傳加減香薷飲

香薷,白扁豆,黃連,甘草,麥門冬,五味子,知母,陳皮,茯苓,厚朴

上細切。用水二盞。加薑棗燈芯。煎至一盞。去渣不拘時冷服。身熱者加柴胡。嘔者加半夏姜汗。渴者加天花粉。元氣虛者加人參黃耆。小便短赤或澀者。加山梔仁澤瀉。自汗或水瀉者。加炒白朮升麻。頭痛者加石膏川芎。

清暑益氣湯(治長夏一切等證。)

白虎湯(治暑熱發渴。並見卷上湯類。)

益元散(治中暑身熱煩渴小便不利等證。即六一散。)

五苓散(治濕熱發熱黃證。並見卷上散類。)

若加茵陳。治濕熱發熱黃證最捷。若暑濕二邪交病。加平胃散。名胃苓湯。

白話文:

[中暑(三)]

受到中暑的人,就是在夏天三伏天時被酷熱侵襲。天上的表現為火象,地上的表現為暑氣,而人的臟腑中,暑氣最先影響的是心臟。中暑的人會有脈搏虛弱、身體發熱、自汗、背部畏寒、毛髮豎立、牙齒乾燥的症狀。躲在深宅大廈裡避暑,出現這些症狀的人,我們稱之為中暑。行走長途或在田間勞作突然倒下的人,我們稱之為中熱。中暑,是由於陰證內傷導致的疾病;中熱,是由於陽證外感導致的疾病。古書上說治療暑熱應該要降火,這款飲料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增減成分。

祕傳加減香薷飲的配方:

香薷、白扁豆、黃連、甘草、麥門冬、五味子、知母、陳皮、茯苓、厚朴。以上藥材細切後,加入兩碗水和薑棗燈芯,煎煮至一碗,去掉藥渣,隨時可冷飲。如果身體過熱,可添加柴胡;如果噁心嘔吐,可添加半夏和薑汁;如果口渴,可添加天花粉;如果元氣虛弱,可添加人參和黃耆;如果小便短赤或尿道刺痛,可添加山梔仁和澤瀉;如果自汗或水瀉,可添加炒白朮和升麻;如果頭痛,可添加石膏和川芎。

清暑益氣湯:用來治療夏季所有相關症狀。

白虎湯:用來治療因暑熱引起的口渴,詳情請見上方的湯類部分。

益元散:用來治療中暑、身體發熱、煩渴、小便不利等症狀,也就是六一散。

五苓散:用來治療濕熱引起的發熱和黃疸,詳情請見上方的散類部分。

如果添加茵陳,對於治療濕熱引起的發熱和黃疸效果最佳。如果暑濕兩種邪氣同時存在,可添加平胃散,這種配方就叫做胃苓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