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玠

《松崖醫徑》~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中濕(四)

中濕者。須分內外而治也。內濕者。乃飲食生冷所傷也。外濕者。皆山嵐露雨。水土之氣所中也。其人脈俱沉細。經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秘傳加減滲濕湯

蒼朮,厚朴,陳皮,茯苓,半夏,黃連,燈芯

上細切。作一服。用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一盞。去渣納鹽二字服。內濕者。食下必嘔吐。腹中脹滿。小便短赤。加山楂枳實黃連炒蘿蔔子。

白話文:

中濕者治療方法

中濕者,必須區分內外而施治。

內濕者,乃因飲食生冷所傷而致。

外濕者,皆因山嵐露雨、水土之氣侵襲所致。

患濕者,脈象皆沉細。經書上說,治療濕氣不利於小便,並非正確的治療方法。

秘傳加減滲濕湯

**藥材:**蒼朮、厚朴、陳皮、茯苓、半夏、黃連、燈芯

**製作:**將藥材切細,作一劑。用水兩盞,加入薑三片、棗一枚,煎煮至一盞,去渣後加入鹽二字服用。

內濕者,服藥後必會嘔吐,腹中脹滿,小便短赤,可加山楂、枳實、黃連炒蘿蔔子。

外濕者。身體必腫痛。寒熱往來。小便短赤。加羌活木通黃芩。小便不利者。加豬苓澤瀉。發黃者。專主濕熱所成。如盦曲相似。蓋濕熱則易為黃矣。利小便為上策。加茵陳滑石木通豬苓澤瀉山梔黃柏。

白話文:

如果患者外感濕氣,身體必然會腫痛,而且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小便量少且顏色偏紅。這時應該在藥方中加入羌活、木通和黃芩。

如果患者小便不利,則要加豬苓和澤瀉。

如果患者出現發黃的現象,則主要是由濕熱所引起,就像發酵的米麴一樣,因為濕熱容易導致發黃。治療的最佳方法是利尿排濕。因此,藥方中應該加入茵陳、滑石、木通、豬苓、澤瀉、山梔和黃柏。

2. 感冒(五)

感風者。脈多浮數。其證身熱面光。有汗惡風。鼻塞聲重。頭疼涕唾稠黏。感寒者。脈多浮緊。其證身熱面慘。無汗惡寒。腰背拘急。頭項強痛。感冒之初。治此病者。須當診按分別之。

引方參蘇飲(治感風無汗。鼻塞聲重。頭疼。見卷止飲類。)

若冬月外感。惡寒無汗。咳嗽。鼻塞聲重者。加麻黃杏仁金沸草表汗散之。若春夏秋三季咳嗽有痰者。去人參木香。加桑白皮杏仁。若頭痛兼咳嗽者。加川芎細辛。若氣促喘嗽不止者。加知母貝母。若肺寒咳嗽者。加五味子乾薑。若痰熱者加片芩。若胸滿痰多者。加栝蔞仁。

白話文:

參蘇飲方

(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無汗、鼻塞聲音沉重、頭痛,詳見止飲類卷。)

如痰唾如膠者。加金沸草。若嘔逆者。加藿香砂仁。若心下痞悶。或胸中煩熱。或嘈雜噁心。或停酒不散者。倍乾葛陳皮加黃連枳實。若脾泄者。加蓮肉白扁豆。若似瘧者。加草果川芎。若鼻衄者加四物湯。

藿香正氣散(治時令不正瘟疫大行感冒等證。)

大腹皮(制),紫蘇,藿香,白芷,茯苓(各六分),厚朴(制),白朮,陳皮,桔梗,半夏(各四分),甘草(炙二分)

白話文:

如果痰液像膠水一樣黏稠,就加金沸草。如果嘔吐反胃,就加藿香和砂仁。如果覺得心口鬱悶,或胸中煩熱,或胃部嘈雜噁心,或飲酒後酒氣不散,就加倍乾葛、陳皮、黃連和枳實。如果脾胃虛弱,容易泄瀉,就加蓮肉和白扁豆。如果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就加草果和川芎。如果鼻子流血,就加四物湯。

藿香正氣散可以治療時令不正、瘟疫流行、感冒等症狀。

大腹皮(制)、紫蘇、藿香、白芷、茯苓(各六分)、厚朴(制)、白朮、陳皮、桔梗、半夏(各四分)、甘草(炙二分)。

上細切。用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羌活沖和湯(以代桂枝麻黃青龍各半等湯。此太陽經之神藥也。治春夏秋非時感冒。暴寒頭痛。發熱惡寒。脊強無汗。脈浮緊。此是太陽膀胱經受邪。是表證。宜發散。不與冬時正傷寒同治法。此湯非獨治三時暴寒。春可治溫。夏可治熱。秋可治濕。治雜證亦有神也。秘之。勿與庸俗知此奇妙耳。)

羌活,蒼朮(各一錢半),防風,黃芩,川芎,白芷,甘草(各一錢),生地黃(二錢),細辛(五分不可多)

白話文:

這段古文描述了一個名為“羌活沖和湯”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春夏秋三季的感冒等表證。方劑以羌活為君藥,配合蒼朮、防風、黃芩、川芎、白芷、甘草、生地黃、細辛等藥材,具有發散風寒、解表散熱、清熱解毒的功效。

方劑的用量和煎煮方法也描述得非常詳細,例如將藥材切碎,用兩碗水煎煮,並加入薑片和紅棗,以增加藥性。

古文還強調了此方的重要性和秘傳性,說明它不僅能治療三季的暴寒,還可以治療其他各種雜症,具有奇效,但不可讓庸俗之人知道此方的妙用。

注意事項

  • 藥材的品質和來源會影響藥效,請選購正規渠道的藥材。
  • 自行用藥存在風險,請務必在醫師的指導下用藥。

上細切。用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至一盞。槌法加蔥白搗汁五匙。入藥再煎一二沸。若發汗宜熱服。止汗宜溫服。若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去生地黃。若夏月加石膏知母。名神術湯。若服此湯不作汗。加蘇葉。若喘而惡寒身熱。加杏仁生地黃。若汗後不解。宜要服汗下兼行。

加大黃釜底抽薪之法。若春夏秋感冒非時傷寒。亦有頭痛惡寒。身熱。脈浮緩自汗。宜實表。去蒼朮加白朮。汗不止加黃耆。即加減沖和湯。再不止。以小柴胡湯加桂枝芍藥一錢如神。

白話文:

將藥材切成細片。加入兩杯水,三片生薑,兩枚大棗,煎煮至剩下一杯。然後用蔥白搗汁,加入五匙。再將藥材放入藥汁中,煮沸一兩次。若要發汗,則趁熱服用;若要止汗,則溫熱服用。

若胸中感到飽悶,則可加入枳殼和桔梗,去除生地黃。若是在夏季,則可以加入石膏和知母。此方稱為神術湯。

若服用此湯後沒有出汗,則可以加入蘇葉。若患者出現喘息、惡寒、發熱,則可以加入杏仁和生地黃。若出汗後症狀未解,則需服用兼具發汗和瀉下的藥物。

可以使用大黃,如同釜底抽薪般將病邪驅散。若是在春夏秋三季感冒,或是非時傷寒,出現頭痛、惡寒、發熱、脈浮緩、自汗的症狀,則屬於表虛症,應當補益表氣。可以去除蒼朮,加入白朮。若汗出不止,則可以加入黃耆,稱為加減沖和湯。若汗仍不止,則可以服用小柴胡湯,並加入桂枝、芍藥各一錢,如同神效一般。

以上二證。如法治而未愈。或合吐。或合下。更於傷寒論中求之合證。若虞機之省括於度。發無不中矣。

凡傷寒傳經之證。初得太陽經病。惡寒發熱。頭項強。腰脊痛。無汗。急用羌活沖和湯表之而愈。或諸痛悉除。亦不惡寒。但發熱不解。或微汗濈濈然出。此為挾虛證。宜用補中益氣湯為主治。有汗加桂枝芍藥。汗未透。脈尚浮緊。加羌活蒼朮防風葛根。倍升麻柴胡。滿悶者去黃耆。

人參。仍頭痛未除。加川芎白芷荊芥薄荷細辛葛根若渴加五味子麥門冬天花粉。三四日間。不宜前藥。則以小柴胡湯。驗證加減。如寒熱脅痛。少陽外證悉具。只以本方服之。若兼腹滿自利。已見太陰證而少腸證尤未除者。本方中加五苓散。名柴苓湯。熱甚者去桂倍黃芩。渴甚者本方去半夏加五味子天花粉。

白話文:

在這兩種情況下,如果按照正規方法治療但沒有改善,可以考慮使用吐法或者下法,然後在《傷寒論》中尋找相應的對症療法。如果病情像虞淵一樣得到了精確的診斷,那麼治療方案通常都能夠命中要害。

對於傷寒傳經的情況,初次出現太陽經病時,會表現為畏寒發熱、頭痛、頸部僵硬、腰部和背部疼痛、不出汗。這種情況下,應該迅速使用羌活沖和湯來發汗,使病情得到痊癒。或者,所有疼痛都消失了,不再畏寒,只是發熱沒有消退,或者微微出汗,這是因為體內有虛弱的情況。對於這種情況,適宜使用補中益氣湯作為主要治療手段。如果有汗,可以加入桂枝芍藥;如果汗水未能充分排出,脈象仍然浮緊,可以加入羌活、蒼朮、防風、葛根,並且增加升麻和柴胡的劑量。如果感到滿悶,可以去掉黃耆、人參。如果頭痛仍未解除,可以加入川芎、白芷、荊芥、薄荷、細辛、葛根,如果口渴,可以加入五味子、麥門冬、天花粉。在三到四天後,如果這些藥物不再適合,可以改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根據病情調整藥方。如果出現寒熱脅痛等少陽經的症狀,只使用原方即可。如果同時出現腹脹、自利等太陰經的症狀,但小腸經的症狀還沒有完全消除,可以在原方中加入五苓散,成為柴苓湯。如果病情過熱,可以去掉桂枝,增加黃芩的劑量;如果口渴嚴重,可以去掉半夏,在原方中加入五味子、天花粉。

五六日不大便。潮熱引飲。本方中去人參甘草。加芍藥枳殼厚朴大黃。甚者加芒硝。或用河間三一承氣湯。七八日過經不解。熱不退。或黃連解毒湯。涼膈散。選而用之。或仍以小柴胡湯看證調治而愈。或愈後因勞役復熱者。仍用補中益氣湯。多服數帖自安。雖因食復病。切不可輕用大黃芒硝之類下之。

蓋病後氣血大虛。若復下之必死。慎之慎之。

上證治法內方。悉見前集。再不重立。此載大略未備。治此證者。須於仲景傷寒論中。熟覽詳究用藥。庶無誤矣。

白話文:

患者五六日未解大便,出現潮熱口渴症状。

此時,方劑中應去除人參、甘草,加入芍藥、枳殼、厚朴、大黃。病情嚴重者,可加芒硝。或使用河間三一承氣湯。

若患者七八日經期過後,仍然腹痛不消,發熱不退。

可選用黃連解毒湯或涼膈散治療。亦可根據症狀,選用小柴胡湯調治,直至痊癒。

若患者痊癒後因勞累而再次發熱,

可服用補中益氣湯數帖,即可恢復健康。

上述治療方法和方劑,皆已在先前書籍中提及,不再贅述。

本文僅概括說明,並未詳盡論述。欲治此病者,需熟讀仲景《傷寒論》,仔細研究藥物使用,方可避免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