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玠

《松崖醫徑》~ 卷上 (9)

回本書目錄

卷上 (9)

1. 命門部證治之圖

〔命門經〕手少陽手厥陰〔引經藥〕柴胡柴胡〔腑臟平脈〕三焦脈洪散而急包絡脈

〔虛〕補藥。熟地黃耆白朮沉香肉蓯蓉,〔實〕瀉藥。地骨皮青皮

〔冷〕溫藥。附子肉桂,〔熱〕涼藥。地骨皮牡丹皮

手少陽〔浮〕下指即見〔遲〕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虛〕無力(冷)○羸弱少力面色黧黑〔十四味建中湯〕三十一○真氣不足脫精〔巴戟丸〕百二十○下焦冷腳膝痠軟〔八味丸〕百十九○小腹下冷氣衝心〔四逆湯〕七(熱)○小便頻而少遺瀝〔十全大補湯加益智仁〕二十八○夜夢鬼交自汗發熱〔巴戟丸〕百二十〔實〕有力(冷)○小腹氣上嘔逆噁心〔蟠蔥散〕九十四〔茱萸內消丸〕百二十七(熱)○腰腳重發浮腫〔五苓散〕一百八

白話文:

《命門經》指出,手少陽與手厥陰經絡,宜用柴胡引經。三焦脈洪散而急,包絡脈則虛弱。虛證需補,用熟地黃、山藥、白朮、沉香、肉蓯蓉;實證需瀉,用地骨皮、青皮。寒證用溫藥,如附子、肉桂;熱證用涼藥,如地骨皮、牡丹皮。

手少陽脈浮則下指即見,脈遲則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虛證表現為無力、面色黧黑,可服用十四味建中湯;真氣不足、脫精,可服用巴戟丸;下焦冷、腳膝痠軟,可服用八味丸;小腹下冷氣衝心,可服用四逆湯。熱證表現為小便頻而少遺瀝,可服用十全大補湯加益智仁;夜夢鬼交、自汗發熱,可服用巴戟丸。

實證則表現有力,但同樣分為寒熱證。寒證表現為小腹氣上、嘔逆噁心,可服用蟠蔥散、茱萸內消丸;熱證表現為腰腳重、發浮腫,可服用五苓散。

手少陽〔浮〕下指即見〔數〕一息六至以上〔虛〕無力(冷)○上下不交元陽不固驚悸健忘〔八物定志丸〕百二十一(熱)○足下發熱入腹衝上頭面頸多汗〔滋腎丸〕百五十二○癖氣由小腹貫脅下或聚或散走移〔黃連黃柏知母丸〕百五十五○陰虛發熱五臟齊損〔三才封髓丹〕百六十三〔地芝丸〕百四十八出血過多面色痿黃〔升陽去熱和血湯〕五十九〔實〕有力(冷)○目中溜火視物昏花耳鳴寢汗憎風行步不正臥而多驚〔驚益腎肝丸〕百十七○下血便紅〔四物湯〕五十(熱)○小水熱疼如沃湯〔五淋散〕九十五○腳氣發熱紅腫〔清燥湯〕七十一〔當歸拈痛湯〕六十二

白話文:

  1. 手少陽脈搏每分鐘跳動超過六次,虛弱無力(冷)。

  2. 上下脈搏不協調,元陽不穩固,易驚悸、健忘。

  3. 八物定志丸,配方共一百二十一味藥材。

  4. 足部發熱進入腹部,向上沖擊頭面頸部,多汗。滋腎丸,配方共一百五十二味藥材。

  5. 痹氣從小腹穿過脅肋,時聚時散,移動不定。黃連黃柏知母丸,配方共一百五十五味藥材。

  6. 頭部發熱,五臟齊受損傷,陰虛所致。三才封髓丹,配方共一百六十三味藥材。

  7. 地芝丸,配方共一百四十八味藥材,用於治療出血過多,面色萎黃。

  8. 升陽去熱和血湯,配方共五十九味藥材,用於治療出血過多。

  9. 脈搏有力(冷),眼睛有火氣,視物模糊,耳鳴,出寢汗,怕風,行走不穩,臥牀時容易驚醒。驚益腎肝丸,配方共一百十七味藥材。

  10. 下血,便色紅。四物湯,配方共五十味藥材,用於治療小便熱痛如熱湯。

  11. 小便熱疼如熱湯。五淋散,配方共九十五味藥材。

  12. 腳氣發熱紅腫。清燥湯,配方共七十一味藥材。

  13. 當歸拈痛湯,配方共六十二味藥材,用於治療熱症。

〔命門〕三焦附〔中〕微按而見〔平〕四至五至

手厥陰〔沉〕重按始見〔遲〕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虛〕無力(冷)○腰背肩痹痛頭疼不能任勞〔十全大補湯〕二十七○精神短少〔無比山藥丸〕百十六○多吐痰唾〔無比山藥丸〕百十六○時雖盛暑背尤惡寒〔四逆湯〕七(熱)○小水赤五心煩熱〔十全大補湯〕二十七〔實〕有力(冷)○身體沉重疼痛〔真武湯〕二十一○臍下動悸內有水者〔麝香大戟丸〕百三十二(熱)○臍下聲吼大小便澀閉不利〔麝香大戟丸〕百三十二

白話文:

命門三焦的位置在身體的中部,輕輕按壓就能感覺到脈搏跳動,每分鐘跳動四到五下。手厥陰脈搏沉在深處,用力按壓才能感受到,一分鐘跳動一到三下,脈搏虛弱無力,伴有手腳冰冷。腰背肩部疼痛、頭痛、體力不足,可以服用十全大補湯;精神不振,可以服用無比山藥丸;經常咳嗽、吐痰,可以服用無比山藥丸;雖然天氣炎熱,但背部卻怕冷,可以服用四逆湯;小便量少,口渴心烦,可以服用十全大補湯;脈搏有力,伴有手腳冰冷,身體沉重疼痛,可以服用真武湯;肚臍下方跳動,感覺體內有水,可以服用麝香大戟丸;肚臍下方發出聲音,大小便困難,可以服用麝香大戟丸。

手厥陰〔沉〕重按始見〔數〕一息六至以上〔虛〕無力(冷)○氣血不足顏色不意或唇口乾燥〔雙和湯〕三十二○咳嗽氣少嗜臥漸成勞瘵〔地黃丸〕百十八(熱)○房勞損衝任腎三脈足下有火衝入小腹昏冒〔金花丸〕百四十五〔補陰丸〕百五十一○痿軟足不任腳脛腫〔清燥湯〕七十一○莖中作痛小水不通〔滋腎丸〕百五十二○臀尻足腿瘡腫〔當歸拈痛湯〕六十二〔實〕有力(冷)下虛憎寒每遇飲食後頭面皆如水〔金花丸〕百四十五(熱)○下焦蓄血時下黑糞〔桃仁承氣湯〕二十三

白話文:

  1. 手厥陰:若感到沈重,按壓開始出現脈搏,每分鐘心跳超過六次,表示體內虛弱,缺乏力量。可能因氣血不足導致面色蒼白,或是口脣乾燥。

  2. 雙和湯:配方含有32種草藥,用於治療咳嗽、體力減退,進而可能引發勞瘵(一種慢性肺病)。

  3. 地黃丸:由118種草藥組成,適合治療熱性疾病,特別是因房事過度導致的衝任腎三脈問題,表現為腳底有灼熱感,影響到小腹,造成頭暈或昏迷。

  4. 金花丸:配方包括145種草藥,用於治療疲軟無力、腳脛腫脹等症狀。

  5. 清燥湯:由71種草藥組成,針對腰部疼痛、尿路阻塞等症狀。

  6. 滋腎丸:包含152種草藥,用於治療臀部、大腿及腳部的皮膚癢疹、腫脹等症狀。

  7. 當歸拈痛湯:由62種草藥組合,針對下身有熱感、每遇飲食後頭面部有如水之感,以及下焦蓄積血塊、排泄黑色糞便等症狀。

注意:這些都是中醫傳統方劑的描述,使用前應尋求專業醫師的指導,並非所有症狀都適用。

〔婦人〕諸病屬命准男子治,〔經事〕又見心腎肝,〔血崩〕又見心腎肝

〔小兒〕諸病屬命准大人治,〔疳〕又見腎

白話文:

婦人的各種疾病可以按照男性的治療方法來處理,但涉及到月經、性器官和生殖系統方面的問題時,還需考慮到心臟、腎臟和肝臟。對於兒童的疾病,如果與生命有關的話,應該由成年人進行治療;而對於營養不良或消瘦的情況(即“疳”),則需要注意腎臟方面的問題。

2. 湯類(飲煎附)

桂枝(一)

桂枝(二錢五分),芍藥,生薑(各一錢五分),甘草(炙一錢)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大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云用水一盞。即今之茶盞也。約計半斤許。凡用水。仿此為準。)

桂枝湯加人參(二)

本方加人參(一錢)

黃耆建中湯(三)

黃耆(蜜炒一錢),桂枝(二錢五分),甘草(炙一錢),白芍藥(一錢五分又云三錢),生薑(五片),大棗(一枚)

白話文:

桂枝兩錢五分,芍藥、生薑各一錢五分,甘草炙一錢,將藥材切碎,用一盞半水煎煮,加入兩枚大棗,煎至一盞水量,去渣溫服。桂枝湯加人參,則需在原方基礎上加入一錢人參。黃耆建中湯則以黃耆蜜炒一錢、桂枝二錢五分、甘草炙一錢、白芍藥一錢五分(或三錢)、生薑五片、大棗一枚為藥材。

上細切。用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渣。入餳糖一匙。再煎服。或嘔者。中滿者。勿用餳糖。以甘故也。

大建中湯(四)

桂心(去皮一錢),芍藥,黃耆(蜜炒),半夏(湯泡各七分),人參,當歸(酒洗),甘草(炙各二分),附子(麵裹炮一分五釐),生薑(一錢六分),大棗(二枚)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當歸四逆湯(五)

當歸(酒洗),桂(去皮各一錢),芍藥(酒炒),細辛,通草(去皮),甘草(各六分五釐),棗(二枚)

白話文:

以下是繁體中文版:

【上細切】:把材料切成細片。 【用水二盞】:使用兩杯水來煮。 【煎至八分】:煮到剩下八分滿。 【去渣】:去掉渣滓。 【入餳糖一匙】:加入一勺餳糖。 【再煎服】:再次加熱後服用。 【或嘔者、中滿者,勿用餳糖】:如果出現嘔吐或者胃部脅迫的情況,不要使用餳糖,因為它太甜了。

【大建中湯】

  • 桂心(去皮一錢):桂枝去皮後取一錢。
  • 芍藥:赤芍。
  • 黃耆(蜜炒):蜂蜜炒過的黃芪。
  • 半夏(湯泡各七分):先用清水浸泡半夏七分鐘。
  • 人參:紅參。
  • 當歸(酒洗):用米酒清洗當歸。
  • 甘草(炙各二分):烤熟的甘草。
  • 附子(麵裹炮一分五釐):用麪粉包裹並烘烤的附子。
  • 生薑(一錢六分):新鮮生薑磨碎後取一錢六分。
  • 大棗(二枚):兩個大棗。

【上細切】:把所有材料都切成細片。 【用水一盞半】:使用一杯半的水來煮。 【煎至一盞】:煮到剩下一杯水。 【去渣溫服】:去掉渣滓後趁溫暖時飲用。

【當歸四逆湯】

  • 當歸(酒洗):用米酒清洗當歸。
  • 桂(去皮各一錢):桂枝去皮後取一錢。
  • 芍藥(酒炒):用米酒炒過的白芍。
  • 細辛:小茴香。
  • 通草(去皮):去除外層樹皮的通草。
  • 甘草(各六分五釐):每種材料均為六分五釐。
  • 棗(二枚):兩個大棗。

以上就是繁體中文版本的文字說明。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如其病有久寒者。加吳茱萸生薑主之。

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六)

當歸(酒洗),桂(去皮),芍藥(酒炒),細辛(各一錢),通草(去皮),甘草(炙各六分),吳茱萸(湯泡五個),棗(二枚),生薑(二錢)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

四逆湯(七)

附子(泡七分五釐),乾薑(炒),甘草(炙各一錢五分)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服。未瘥。若急。更作一劑。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用一盞半的水煎煮至七分,去渣後溫溫地喝下。如果病症是久寒造成的,可以加吳茱萸和生薑來治療。

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六)

準備當歸(用酒洗淨)、桂枝(去皮)、芍藥(用酒炒)、細辛、通草(去皮)、甘草(炙烤)、吳茱萸(用湯泡五個)、大棗(兩個)、生薑。

將藥材切碎,用一盞半的水煎煮至八分,去渣後溫溫地喝下。

四逆湯(七)

準備附子(泡至七分五釐)、乾薑(炒)、甘草(炙烤)。

將藥材切碎,用一盞半的水煎煮至七分,去渣後喝下。如果病症未痊癒,病情急迫,可以再煎一劑。

理中湯(八)

人參,白朮,乾薑(炒),甘草(炙各一錢五分)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小續命湯(九)

麻黃(去節),人參(去蘆),黃芩(酒炒),白芍藥(酒灼),甘草(炙),川芎,杏仁(去皮尖另研),桂枝,生薑,防己(去皮各五分),防風(去蘆六分),附子(童便煮去皮臍二分五釐),

白話文:

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炒)、甘草(炙,各一錢五分),細切後用一盞半水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小續命湯:麻黃(去節)、人參(去蘆)、黃芩(酒炒)、白芍藥(酒灼)、甘草(炙)、川芎、杏仁(去皮尖另研)、桂枝、生薑、防己(去皮)、防風(去蘆),各五分;附子(童便煮去皮臍),二分五釐。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白虎湯(十)

石膏(二錢八分),知母(六分),粳米(九錢),甘草(一錢二分)

上細切。用水二盞。煎至八分熱服。(口燥煩渴。脈虛者。加人參一錢)

茵陳蒿湯(十一)

茵陳(七錢五分),梔子(三枚),大黃(一錢五分)

上細切。用水二盞。先煎茵陳減半。再入後二味。煎至八分。去渣溫服。

白話文:

以上兩段古文是描述兩個中醫藥方:白虎湯和茵陳蒿湯的藥材和製作方法。

白虎湯主要由石膏、知母、粳米和甘草組成,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盞,去除藥渣後稍熱服用。此湯方適用於口乾舌燥、脈搏虛弱的症狀。

茵陳蒿湯主要由茵陳、梔子和 大黃組成,先用二盞水煎煮茵陳至一半,再加入梔子和 大黃,煎煮至八分,去除藥渣後溫熱服用。

請注意

大承氣湯(十二)

厚朴(薑汁炒二錢),芒硝,大黃,枳實(麥麩炒各一錢)

上細切。用水二盞。先煎厚朴枳實。至一盞。再入大黃。取煎六分。去渣。再入芒硝。再煎一二沸溫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投一服。

半夏瀉心湯(十三)

半夏(湯泡一錢五分),黃連(二錢五分),黃芩,人參,甘草(各七分),乾薑(一錢),棗(一枚)

上細切。用水二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

白話文:

大承氣湯(十二):

材料:厚朴(用薑汁炒製,二錢),芒硝,大黃,枳實(用麥麩炒製,各一錢)。

做法:將所有材料細切,然後用兩杯水煮沸,先煮厚朴和枳實,至剩下一杯水,再加入大黃,煮至六分熟,過濾去渣,再加入芒硝,再次煮沸一兩次,然後溫熱服用。服用的目的是為了通便,如果沒有通便的效果,可以再服用一次。

半夏瀉心湯(十三):

材料:半夏(用湯浸泡,一錢五分),黃連(二錢五分),黃芩,人參,甘草(各七分),乾薑(一錢),棗(一枚)。

做法:將所有材料細切,用兩又半杯水煮沸,然後煮至剩八分水,過濾去渣,溫熱後服用。

小柴胡湯(十四)

柴胡(二錢),黃芩,人參,半夏(湯泡七次各七分五釐),甘草(六分),棗(一枚),姜(五分),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小柴胡湯加天花粉(十五)

本方加天花粉(七分五釐)

小柴胡湯加青皮枳實山梔(十六)

本方加青皮(去穰),枳實(麥麩炒),山梔(炒各五分)

小柴胡湯加枳殼(十七)

白話文:

小柴胡湯(十四): 用兩錢柴胡、七分五釐黃芩、人參和半夏(都先用熱水浸泡七次)、六分甘草、一枚大棗、五分生薑,一起切成細片。然後加入一杯半的水煮沸,直到剩下一杯為止。去掉渣滓後溫暖地服用。 小柴胡湯加上天花粉(十五): 在基本的小柴胡湯配方中添加七分五釐的天花粉。 小柴胡湯加上青皮、枳實和山梔(十六):在基本的小柴胡湯配方中添加已經剝掉種子的青皮、經過麵糊烘烤的枳實以及炒過的山梔,每樣都是五分。 小柴胡湯加上枳殼(十七)。

本方加枳殼(麥麩炒五分)

小柴胡湯加生地黃(十八)

本方加生地黃(酒洗七分)

小柴胡湯加竹茹(十九)

本方加竹茹(三分)

小柴胡湯加吳茱萸(二十)

本方加吳茱萸(湯泡七次五分)

真武湯(二十一)

芍藥(二錢),附子(炮去皮一錢),生薑(七分五釐),白朮,茯苓(去皮各五分)

上細切。用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渣溫服。

犀角地黃湯(二十二)

白話文:

  1. 本方加枳殼(麥麩炒五分):在原本的方子上加入麥麩炒過的枳殼五分。

  2. 小柴胡湯加生地黃(十八):在小柴胡湯上加上生地黃十八份。

  3. 本方加生地黃(酒洗七分):在原本的方子上加入經過酒洗後的生地黃七分。

  4. 小柴胡湯加竹茹(十九):在小柴胡湯上加入竹茹十九份。

  5. 本方加竹茹(三分):在原本的方子上加入竹茹三分。

  6. 小柴胡湯加吳茱萸(二十):在小柴胡湯上加入吳茱萸二十份。

  7. 本方加吳茱萸(湯泡七次五分):在原本的方子上加入經過七次湯泡後的吳茱萸五分。

  8. 真武湯(二十一):使用真武湯二十一份。

  9. 芍藥(二錢),附子(炮去皮一錢),生薑(七分五釐),白朮,茯苓(去皮各五分):使用芍藥二錢、炮製去皮的附子一錢、生薑七分五釐、白朮和茯苓(去皮)各五分。以上所有藥材都需要細切,然後用兩杯水煎煮至八分,最後去除藥渣溫服。

  10. 犀角地黃湯(二十二):使用犀角地黃湯二十二份。

犀角屑(一錢二分如無以升麻代之),芍藥(酒炒九分),生地黃(酒洗二錢四分),牡丹皮(一錢三分),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桃仁承氣湯(二十三)

桃仁(去皮尖研一錢),大黃(二錢),甘草(炙),芒硝,桂心(各六分)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納芒硝。再煎一二沸。溫服。血盡為度。未盡再服。

小建中湯(二十四)

白話文:

犀角屑一錢二分,如無以升麻代之,芍藥(酒炒九分),生地黃(酒洗二錢四分),牡丹皮一錢三分,以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桃仁(去皮尖研一錢),大黃(二錢),甘草(炙),芒硝,桂心(各六分),以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納芒硝,再煎一二沸,溫服,血盡為度,未盡再服。

小建中湯。

桂枝(一錢),甘草(炙一錢),白芍藥(酒炒三錢),大棗(一枚),生薑(一錢)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入餳糖一匙。再煎化服。

大柴胡湯(二十五)

柴胡(去蘆二錢),黃芩,芍藥,半夏(湯泡七次各七分五釐),枳實(麥麩炒),大黃(各三分),生薑(一錢),大棗(一枚)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投一服。

小半夏湯(二十六)

半夏(湯泡一錢),赤茯苓(去皮一錢六分)

白話文:

桂枝湯: 桂枝(3公克)、甘草(炙,3公克)、白芍藥(酒炒,9公克)、大棗(1個)、生薑(3公克) 將所有材料細切,加水半杯半,煎煮至一杯,去除藥渣後加入1匙糖,再次煮至溶化,即可服用。

大柴胡湯(第25方): 柴胡(去蘆頭,6公克)、黃芩、白芍藥、半夏(湯泡7次,各2.5公克)、枳實(麥麩炒)、大黃(各1公克)、生薑(3公克)、大棗(1個) 將所有材料細切,加水半杯半,煎煮至一杯,去除藥渣,溫熱後服用。以達到通暢為目標。若未見效,可再次服用一次。

小半夏湯(第26方): 半夏(湯泡,3公克)、赤茯苓(去皮,4.8公克) 將所有材料細切,加水半杯半,煎煮至一杯,即可服用。

上細切。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入薑汁一匙。再煎一、二沸溫服。

十全大補湯(二十七)

人參(去蘆),白朮,白茯苓(去皮),甘草(炙),當歸(酒洗),川芎,熟地,白芍藥,黃耆(蜜炙),肉桂(去皮各五分),生薑(一錢),大棗(一枚)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十全大補湯加益智仁(二十八)

本方加益智仁(去殼五分)

羌活愈風湯(二十九)

白話文:

將藥材切成細片,加水兩杯,煎煮至一杯,去渣後加入薑汁一匙,再煮沸一、兩次,趁溫熱服用。

人參去蘆頭,白朮、白茯苓去皮,甘草炙過,當歸用酒洗淨,川芎、熟地、白芍藥、黃耆蜜炙,肉桂去皮,各取五分。生薑一錢,大棗一枚。

將藥材切成細片,加水一杯半,煎煮至一杯,去渣後趁溫熱服用。

在十全大補湯中加入益智仁(去殼五分)。

羌活愈風湯,以羌活為主藥。

羌活,甘草(炙),防風(去蘆),蔓荊子,川芎,麻黃(去節),熟地黃(酒洗),細辛,枳殼(去穰麥麩炒),人參(去蘆),甘菊,薄荷,枸杞子,當歸(酒洗),知母,地骨皮,黃耆,獨活,白芷,杜仲(薑汁炒去絲),秦艽(去蘆),柴胡(去蘆),半夏(湯泡),全胡(去蘆),厚朴(薑汁炒),防己(去皮各二分半),白茯苓(去皮),黃芩,芍藥(各三分五釐),石膏,蒼朮(米泔水浸),生地黃,桂(去皮各一分五釐)

白話文:

羌活、甘草(炙)、防風(去蘆)、蔓荊子、川芎、麻黃(去節)、熟地黃(酒洗)、細辛、枳殼(去穰麥麩炒)、人參(去蘆)、甘菊、薄荷、枸杞子、當歸(酒洗)、知母、地骨皮、黃耆、獨活、白芷、杜仲(薑汁炒去絲)、秦艽(去蘆)、柴胡(去蘆)、半夏(湯泡)、全胡(去蘆)、厚朴(薑汁炒)、防己(去皮各二分半)、白茯苓(去皮)、黃芩、芍藥(各三分五釐)、石膏、蒼朮(米泔水浸)、生地黃、桂(去皮各一分五釐)。

上細切為粗末。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欲汗。加制麻黃三分。如欲利。加大黃三分。如天陰雨。加生薑一錢。

蘇子降氣湯(三十)

當歸(酒洗),甘草(炙),前胡(去蘆),厚朴(薑汁炒),肉桂(去皮),陳皮(去白各五分),紫蘇子(搗碎),半夏曲(各一錢二分五釐),生薑(一錢),大棗(一枚)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不拘時服。

十四味建中湯(三十一)

白話文:

上部的細切藥材應切成粗末。用水量約為一杯半,煎煮至一杯。去除藥渣後,熱服。若希望發汗,可加入制過的麻黃三分。若希望通便,則加入大黃三分。如果天氣陰雨,可加入生薑一錢。

蘇子降氣湯(第30方)

  • 當歸(用酒清洗),甘草(炙烤),前胡(去除蘆葦),厚朴(用生薑汁炒),肉桂(去除皮),陳皮(去除白色部分)各五分。
  • 紫蘇子(搗碎),半夏曲(各一錢二分五釐),生薑(一錢),大棗(一枚)。

所有藥材均需細切。用水量約一杯半,煎煮至一杯。去除藥渣。服用時間不限。

十四味建中湯(第31方) 所有藥材需細切。用水量約一杯半,煎煮至一杯。去除藥渣。不受特定時間限制,隨時可服。

當歸(酒洗),白芍藥(酒炒),白朮,麥門冬(去心),黃耆(蜜炙),甘草(炙),肉蓯蓉(酒浸去甲),人參,川芎,肉桂(去皮),附子(炮),半夏(湯洗),熟地黃(酒洗),白茯苓(各三分),生薑(一錢),大棗(一枚)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

雙和湯(三十二)

白芍藥(酒炒),當歸(酒洗),熟地黃(酒洗),黃耆(蜜炙各七分),川芎,肉桂(去皮),甘草(各五分),大棗(一枚),生薑(一錢)

白話文:

當歸用酒洗淨,白芍藥用酒炒過,白朮、麥門冬去心,黃耆用蜜炙,甘草炙,肉蓯蓉用酒浸泡後去皮,人參、川芎、肉桂去皮,附子炮製,半夏用湯洗淨,熟地黃用酒洗淨,白茯苓各取三分,生薑取一錢,大棗取一枚,以上藥材切碎。用一盞半水煎煮,直至剩下約一盞藥汁,去渣,空腹溫服。

這是一個名為雙和湯的藥方,其中白芍藥、當歸、熟地黃、黃耆各取七分,川芎、肉桂、甘草各取五分,大棗取一枚,生薑取一錢,白芍藥用酒炒過,當歸、熟地黃用酒洗淨,黃耆用蜜炙。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

桔梗湯(三十三)

桔梗,白朮(各八分),半夏曲(一錢一分),陳皮(去白),白茯苓(去皮),枳實(麥麩炒),厚朴(薑汁炒各五分)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調木香散二錢。隔夜空腹溫服。吐漸止。氣漸下。去木香散加芍藥一錢二分。蜜炙黃耆八分。如大便燥結不盡下。以大承氣湯去芒硝微下之。再服前藥補之。

白話文:

將所有藥材細切,加入一碗半的水,煎煮至剩下一碗。去掉渣滓後,趁熱空腹服用。

桔梗湯:

桔梗、白朮各八分,半夏曲一錢一分,陳皮去掉白色部分,白茯苓去皮,枳實用麥麩炒過,厚朴用薑汁炒,各五分。

將所有藥材細切,加入一碗半的水,煎煮至剩下一碗。去掉渣滓後,加入兩錢木香散,隔夜空腹溫服。嘔吐逐漸停止,氣體逐漸排出。若再加木香散,則加入一錢二分的芍藥和八分蜜炙黃耆。如果大便乾燥結硬,無法順利排出,可以用大承氣湯去掉少許芒硝來輕瀉,再用之前的藥方進行補救。

甘桔湯(三十四)

甘草(炙),桔梗(米泔水浸各二錢五分)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六分。去渣溫服。

七氣湯(三十五)

半夏(湯泡一錢五分),厚朴(薑汁炒),桂心(各九分),茯苓(去皮),紫蘇,橘紅(去白各六分),人參(三分),白芍藥(七分),生薑(一錢),大棗(一枚)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蠲痹湯(三十六)

當歸(酒洗),芍藥(酒炒赤者),黃耆(蜜炙),薑黃,防風,羌活(各九分),甘草(三分炙),生薑(一錢),大棗(一枚)

白話文:

甘桔湯由炙甘草、米泔水浸泡的桔梗組成,細切後用一盞半水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七氣湯則由湯泡半夏、薑汁炒厚朴、桂心、去皮茯苓、紫蘇、去白橘紅、人參、白芍藥、生薑和大棗組成,細切後用一盞半水煎至一盞,去渣溫服。蠲痹湯由酒洗當歸、酒炒赤芍藥、蜜炙黃耆、薑黃、防風、羌活、炙甘草、生薑和大棗組成。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橘皮乾薑湯(三十七)

橘皮(去白),通草,乾薑(炒),桂心,甘草(炙各九分),人參(四分)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七氣厚朴湯(三十八),

厚朴(薑製二錢),甘草(炙),大黃(炒各一錢),枳實(麥麩炒一錢六分),桂心(五分),生薑(一錢),棗(二枚)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嘔者。加半夏三分。

省風湯(三十九)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用一盞半的水煎煮,煎至一盞,去掉藥渣,溫熱服用。

防風(去蘆),南星(生各一錢四分),半夏(生用),黃芩,甘草(炙各七分),生薑(一錢),棗(一枚)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大秦艽湯(四十)

秦艽(去蘆),石膏(煆各一錢),甘草(炙),川芎,當歸(酒洗),羌活,獨活,防風(去蘆),黃芩,白芍藥,白芷,白朮,生地黃(酒洗),熟地黃(酒洗),白茯苓(各五分),細辛(二分五釐)

上細切。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天陰加生薑七八片,如心下痞。每服一兩。內加枳實一錢。煎服。

茯苓湯(四十一)

白話文:

藥材

  • 防風(去蘆):去除鬚根,取用防風藥材本身,一錢四分。
  • 南星(生各一錢四分):生南星,一錢四分。
  • 半夏(生用):生半夏,不需炮製,取用量不詳。
  • 黃芩:黃芩,七分。
  • 甘草(炙各七分):炙甘草,七分。
  • 生薑:一錢。
  • 棗:一枚。

製備方法

  • 將以上藥材切碎。
  • 用一盞半水煎煮。
  • 煎煮至剩下一盞水。
  • 去除藥渣,溫熱服用。

藥材

  • 秦艽(去蘆):去除鬚根,取用秦艽藥材本身,一錢。
  • 石膏(煆各一錢):煅燒石膏,一錢。
  • 甘草(炙):炙甘草,取用量不詳。
  • 川芎:川芎,取用量不詳。
  • 當歸(酒洗):酒洗當歸,取用量不詳。
  • 羌活:羌活,取用量不詳。
  • 獨活:獨活,取用量不詳。
  • 防風(去蘆):去除鬚根,取用防風藥材本身,取用量不詳。
  • 黃芩:黃芩,取用量不詳。
  • 白芍藥:白芍藥,取用量不詳。
  • 白芷:白芷,取用量不詳。
  • 白朮:白朮,取用量不詳。
  • 生地黃(酒洗):酒洗生地黃,取用量不詳。
  • 熟地黃(酒洗):酒洗熟地黃,取用量不詳。
  • 白茯苓:白茯苓,五分。
  • 細辛:細辛,二分五釐。

製備方法

  • 將以上藥材切碎。
  • 用兩盞水煎煮。
  • 煎煮至剩下一盞水。
  • 去除藥渣,溫熱服用。

特殊情況

  • 天氣陰冷,可加生薑七八片。
  • 心下痞塊,每服一兩藥,內加枳實一錢,煎服。

備註

  • 一錢、一分、釐等單位為古代重量單位,現今已不再使用,可根據現代藥材規格進行換算。

茯苓(去皮),人參,白朮(各一錢),枳實(麥麩炒六分),陳皮(去白八分),生薑(三分),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四七湯(四十二)

紫蘇葉(七分),厚朴(薑製一錢),茯苓(去皮二錢四分),半夏(湯泡七次一錢七分),生薑(一錢),棗(二枚)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人參石膏湯(四十三)

人參(二分五釐),半夏(湯洗),梔子(炒),黃芩(各四分),川芎,白朮,茯苓(去皮),知母(各七分),甘草(炙一錢四分),石膏(煆四錢一分),生薑(一錢)

白話文:

茯苓去皮,人參、白朮各一錢,枳實用麥麩炒六分,陳皮去白八分,生薑三分,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一盞半煎煮至一盞,去渣溫服,此為四七湯。

紫蘇葉七分,厚朴用薑製一錢,茯苓去皮二錢四分,半夏用湯泡七次一錢七分,生薑一錢,棗二枚,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一盞半煎煮至一盞,去渣溫服,此為人參石膏湯。

人參二分五釐,半夏用湯洗,梔子炒,黃芩各四分,川芎、白朮、茯苓去皮、知母各七分,甘草炙一錢四分,石膏煆四錢一分,生薑一錢。

上細切。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大棗(四十四)

陳皮(去白一錢三分),白茯苓(八分),甘草(炙六分),半夏(湯泡一錢三分),黃芩(酒炒七分),生薑(一錢),烏梅(一枚),一方加丁香(二分)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時熱服。

二陳湯加黃連(四十五)

本方加黃連(一錢)

歸脾湯(四十六)

白朮,茯神(去皮骨),黃耆,龍眼肉,酸棗仁(去殼炒各七分五釐),人參,木香(各三分),甘草(炙一錢五分),生薑(一錢),大棗(一枚)

白話文:

  1. 上細切。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將藥材細切,加水兩杯,煎煮至一杯,去渣後溫熱服用。

  1. 大棗(四十四)

大棗四十四枚。

  1. 陳皮(去白一錢三分),白茯苓(八分),甘草(炙六分),半夏(湯泡一錢三分),黃芩(酒炒七分),生薑(一錢),烏梅(一枚),一方加丁香(二分)

陳皮一錢三分(去除白色部分)、白茯苓八分、炙甘草六分、半夏一錢三分(先用湯浸泡)、黃芩酒炒七分、生薑一錢、烏梅一枚,其中一方還需加入丁香二分。

  1.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時熱服。

將藥材細切,加水一杯半,煎至六分,去渣,隨意時間熱服。

  1. 二陳湯加黃連(四十五)

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加上黃連一錢。

  1. 歸脾湯(四十六)

使用白朮、茯神(去皮骨)、黃耆、龍眼肉、酸棗仁(去殼炒)各七分五釐、人參和木香各三分、炙甘草一錢五分、生薑一錢、大棗一枚。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不拘時溫服。

四君子湯(四十七)

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炙各一錢二分五釐)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四君子湯加五味子(四十八)

本方加五味子(五分)

四君子湯加五味子桔梗(四十九)

本方加桔梗五味子(各五分)

四物湯(五十)

當歸(酒洗),川芎,熟地黃(酒洗),白芍藥(酒浸炒各一錢五分)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白話文:

  • 使用了現代常用的計量單位「毫升」。
  • 將古代的藥材重量單位「錢」轉換成更直觀的克數。
  • 用更簡單的語言解釋了「炙」、「酒洗」、「酒浸炒」等藥材處理方法。
  • 整體文字更加通俗易懂。

四物湯加桂(五十一)

本方加桂(一錢)

四物湯加木通(五十二)

本方加木通(去皮五分)

四物湯加青皮(五十三)

本方加青皮(去穰麥麩炒五分)

四物湯加炒蒲黃(五十四)

本方加炒蒲黃(一錢)

八物湯(五十五)

當歸(酒洗),川芎,熟地黃(酒洗),黃耆(蜜炙一云人參),白芍藥(酒洗炒),甘草(炙),白茯苓(去皮),白朮(各六分)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溫中湯(五十六)

白話文:

四物湯加桂皮、木通、青皮、炒蒲黃,各有一種用法。八物湯則由當歸、川芎、熟地黃、黃耆、白芍藥、甘草、白茯苓、白朮等八味藥組成,用水煎服。溫中湯則是另一種藥方,但沒有列出藥材和用法。

丁皮(一錢二分五釐),乾薑(炒),丁香,白朮,陳皮(去白各二分五釐),厚朴(薑製一錢二分五釐)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蔥白三寸。荊芥五穗。煎七分。去渣熱服。

橘皮湯(五十七)

橘紅(去白),厚朴(薑製各二錢),藿香(六分),白朮,葛根(各四分),生薑(五分)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黃耆湯(五十八)

白話文:

丁皮一錢二分五釐,乾薑(炒過),丁香,白朮,陳皮(去掉白色部分,各二分五釐),厚朴(用薑汁製成,一錢二分五釐)。

  •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蔥白三寸。荊芥五穗。煎七分。去渣熱服。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一盞半水,加入三寸蔥白和五穗荊芥,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趁熱服用。

黃耆湯(五十八)

  • 橘紅(去白),厚朴(薑製各二錢),藿香(六分),白朮,葛根(各四分),生薑(五分)

橘紅(去掉白色部分),厚朴(用薑汁製成,各二錢),藿香六分,白朮四分,葛根四分,生薑五分。

  •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盞。去除藥渣,溫熱服用。

人參,黃耆(蜜炙),白朮,白茯苓(去皮),白芍藥(酒炒),生薑(各一錢)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吐者。加藿香。生薑陳皮去白。各五分。

升陽去熱和血湯(五十九)

生地黃(酒洗),牡丹皮,生甘草(各五分),炙甘草,黃耆(各一錢),當歸身(酒洗),蒼朮(米泔水浸),秦艽(去蘆),熟地黃(酒洗),肉桂(去皮各三分),陳皮(去白二分),升麻(七分),

上細切。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熱服。一方有白芍藥一錢。

木香順氣湯(六十)

白話文:

藥材

  • 人參:1錢
  • 黃耆(蜜炙):1錢
  • 白朮:1錢
  • 白茯苓(去皮):1錢
  • 白芍藥(酒炒):1錢
  • 生薑:1錢

製法

  1. 將上述藥材切碎。
  2. 用1.5盞水煎煮,煎至1盞水量。
  3. 去渣,溫熱服用。
  4. 若服藥後嘔吐,則加入以下藥材:
  • 藿香:5分
  • 生薑:5分
  • 陳皮(去白):5分

藥材

  • 生地黃(酒洗):5分
  • 牡丹皮:5分
  • 生甘草:5分
  • 炙甘草:1錢
  • 黃耆:1錢
  • 當歸身(酒洗):1錢
  • 蒼朮(米泔水浸):1錢
  • 秦艽(去蘆):1錢
  • 熟地黃(酒洗):1錢
  • 肉桂(去皮):3分
  • 陳皮(去白):2分
  • 升麻:7分

製法

  1. 將上述藥材切碎。
  2. 用2盞水煎煮,煎至1盞水量。
  3. 去渣,熱服。
  4. 有些配方會加入白芍藥1錢。

  • 以上藥材份量以錢為單位,1錢約等於3.75克。
  • 藥方僅供參考,請勿自行服用。
  • 患病請咨詢專業醫師,根據病情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法。

木香,草豆蔻(麵裹炮煨),蒼朮(米泔浸各三分),厚朴(薑製四分),陳皮(去白),青皮(去穰麥麩炒),益智(去殼),白茯苓(去皮),澤瀉(去毛),乾生薑,半夏(湯泡),吳茱萸(湯泡七次),當歸(酒洗),升麻,柴胡(去蘆各一分)

上細切。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熱服。

補中益氣湯(六十一)

黃耆(蜜炙一錢五分),人參,甘草(各一錢炙),當歸(酒洗),白朮,升麻,柴胡(去蘆),陳皮(去白各五分)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食遠服。

白話文:

【木香,草豆蔻(麵裹炮煨),蒼朮(米泔浸各三分),厚朴(薑製四分),陳皮(去白),青皮(去穰麥麩炒),益智(去殼),白茯苓(去皮),澤瀉(去毛),乾生薑,半夏(湯泡),吳茱萸(湯泡七次),當歸(酒洗),升麻,柴胡(去蘆各一分)】

以上藥物均需細切。用兩杯水,煮至一杯,濾掉渣,熱服。

【補中益氣湯(六十一)】

黃耆(蜜炙一錢五分),人參,甘草(各一錢炙),當歸(酒洗),白朮,升麻,柴胡(去蘆),陳皮(去白各五分)

以上藥物均需細切。用一杯半水,煮至一杯,濾掉渣,在飯後服。

當歸拈痛湯(六十二)

羌活,人參,苦參,升麻,葛根,蒼朮(米泔浸各五分),甘草(炙),黃芩(酒洗),茵陳蒿(酒洗炒各一錢二分五釐),防風(去蘆),當歸身(酒洗),知母(酒洗),澤瀉(去毛),豬苓(各七分五釐),白朮(四分)

上細切。用水二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以美膳厭之。臨臥再進一服。不須以膳厭。

疏風湯(六十三)

麻黃(去節二錢),益智(去殼),杏仁(制各六分五釐),甘草(炙),升麻(各三錢三分)

白話文:

當歸拈痛湯由羌活、人參、苦參、升麻、葛根、蒼朮、甘草、黃芩、茵陳蒿、防風、當歸身、知母、澤瀉、豬苓、白朮等藥材組成,將藥材切碎,用兩碗半水煎至一碗,去渣,空腹溫服,可佐以美味食物。睡前再服用一碗,不需佐食。疏風湯則由麻黃、益智、杏仁、甘草、升麻等藥材組成。

上細切。用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渣熱服。腳登熱水葫蘆。以大汗出。去葫蘆。冬月不可用。

通氣防風湯(六十四)

羌活,獨活(各一錢),藁本(去蘆),防風(去蘆),甘草(炙各五分),川芎,蔓荊子(各三分)

上細切。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查。空心溫服。

調中益氣湯(六十五)

黃耆(一錢),人參(有嗽者不用),甘草(炙),蒼朮(米泔水浸各五分),柴胡(此味為上氣不足胃氣與脾氣下溜乃補從陰養陽也),橘紅(如腹中氣不得運轉更加一分),升麻(各二分),木香(一分或二分)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加水一盞,煎煮至六分,去渣後趁熱服用。用熱水浸泡腳,以達到出汗的效果,之後去除葫蘆。冬季不可使用。

羌活、獨活各一錢,藁本(去蘆)、防風(去蘆)、甘草(炙各五分)、川芎、蔓荊子各三分。將藥材切碎,加水二盞,煎煮至一盞,去渣,空腹溫服。

黃耆一錢,人參(有咳嗽者不用),甘草(炙)、蒼朮(米泔水浸各五分)、柴胡(此味為上氣不足,胃氣與脾氣下溜,乃補從陰養陽也)、橘紅(如腹中氣不得運轉,可加一分)、升麻各二分,木香一分或二分。

上細切。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寧心絕思。藥必神功。蓋病在四肢血脈。空心在旦服是也。

升麻順氣湯去黃柏(六十六)

黃耆(一錢),半夏(湯泡六分),甘草(炙),升麻,柴胡(去蘆各二分),當歸身,陳皮(去白),神麯(炒),人參(各三分),草豆蔻(四分),生薑(一錢),

上細切。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

清暑益氣湯(六十七)

黃耆(汗少一錢),蒼朮(米泔水浸各一錢五分),升麻(一錢),人參,白朮,陳皮(去白),神麯(炒),澤瀉(各五分),甘草(炙),黃柏(酒炒),川歸(酒浸),青皮(去穰麥麩炒),麥門冬(去心),乾葛(各三分),五味子(九粒)

白話文:

升麻順氣湯 (去黃柏) 的配方如下:

  • 黃耆:一錢
  • 半夏:湯泡後六分
  • 甘草:炙後
  • 升麻:二分
  • 柴胡:去蘆後,二分
  • 當歸身:一分
  • 陳皮:去白後
  • 神麯:炒後
  • 人參:三分
  • 草豆蔻:四分
  • 生薑:一錢

以上材料需細切,使用兩盞水煎煮至一盞,然後去掉殘渣,在飯前溫熱服用。

清暑益氣湯的配方如下:

  • 黃耆:出汗少時用一錢
  • 蒼朮:米泔水浸泡後一錢五分
  • 升麻:一錢
  • 人參:一分
  • 白朮:一分五
  • 陳皮:去白後
  • 神麯:炒後
  • 澤瀬:五分
  • 甘草:炙後
  • 黃柏:酒炒後
  • 川歸:酒浸後
  • 青皮:去穰後,麥麩炒後
  • 麥門冬:去心後
  • 幹葛:三分
  • 五味子:九粒

以上材料需細切,使用兩盞水煎煮至一盞,然後去掉殘渣,在飯前溫熱服用。

上細切。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胃苓湯(六十八)

蒼朮(米泔水浸),厚朴(薑製),陳皮(去白),甘草(炙),白朮,茯苓(去皮),桂心,豬苓,澤瀉(各五分)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羌活勝濕湯(六十九)

羌活,濁活(各一錢),藁本(去蘆),防風(去蘆),甘草(炙),川芎(各五分),蔓荊子(三分)

上細切。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如身重腰痛。沉沉然。經中有寒濕也。加酒洗漢防己五分。輕者加附子五分。重者加川烏五分。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濾渣後溫服。

[胃苓湯](六十八)

將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厚朴(用薑汁製)、陳皮(去除白色外皮)、甘草(炙烤)、白朮、茯苓(去皮)、桂心、豬苓、澤瀉(各五分)切碎,用一杯半水煎煮至一杯,濾渣後溫服。

[羌活勝濕湯](六十九)

將羌活、濁活(各一錢)、藁本(去除蘆頭)、防風(去除蘆頭)、甘草(炙烤)、川芎(各五分)、蔓荊子(三分)切碎,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濾渣後溫服。如果身體沉重、腰痛,感覺沉沉的,經脈中有寒濕,可以加酒洗過的漢防己五分;輕症者加附子五分;重症者加川烏五分。

一方有以上證。用本方加制黃柏一錢製附子五分。製蒼朮二錢。

升陽散火湯(七十),

升麻,葛根,羌活,獨活,白芍藥,人參(各六分),甘草(炙一分),柴胡(三分),防風(三分五釐),生甘草(二分),生薑(三片)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熱服。忌生泠等物。

清燥湯(七十一)

黃耆(七分五釐),黃連(五分),蒼朮(米泔水浸五分),五味子(四粒),白朮(二分五釐),人參(一分五釐),麥門冬(去心二分),橘紅(制二分五釐),當歸身(酒洗),生地黃(酒洗),神麯(炒各一分),白茯苓(去皮一分五釐),澤瀉(二分五釐),豬苓,黃柏(酒炒各二分),柴胡(去蘆五分),升麻(一分五釐),甘草(炙一分)

白話文:

有一種病症符合上述症狀,使用這個方劑並加入炮製過的黃柏一錢、炮製過的附子五分和炮製過的蒼朮二錢。 另一個方劑是「升陽散火湯」(第 442 個),包含升麻、葛根、羌活、獨活、白芍藥、人參 (每樣六分)、甘草 (炙一分)、柴胡 (三分)、防風 (三分五釐)、生甘草 (二分) 和生薑 (三片)。把這些材料切成小塊,然後放入一杯半水中煮沸,最後倒掉渣滓後趁熱服用。避免食用冷的食物。 另一個方劑是「清燥湯」(第 22597 個),包含黃芪 (七分五釐)、黃連 (五分)、蒼朮 (浸泡在稻穀汁中的五分)、五味子 (四顆)、白朮 (二分五釐)、人參 (一分五釐)、麥門冬 (去掉中心部分的二分)、橘紅 (加工過的二分五釐)、當歸身 (用葡萄酒清洗過)、生地黃 (用葡萄酒清洗過)、神曲 (烤熟後的一分)、白茯苓 (去除表皮後的百分之一點五)、澤瀉 (二分五釐)、豬苓、黃柏 (用葡萄酒清洗過後各佔百分之二十)、柴胡 (除去頂部的五分)、升麻 (百分之一點五) 和甘草 (炙一份)。

上細切。用水二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空心稍熱服。

大羌活湯(七十二)

羌活,獨活,防己,黃芩,黃連,防風(去蘆),蒼朮(米泔水浸),白朮,甘草(炙),川芎,細辛(各三分),知母(酒炒),生地黃(各一錢)

上細切。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熱服。不瘥。再投二三服。

明目細辛湯(七十三)

麻黃根,羌活,防風(各八分),川芎(二分),生地黃(酒洗),蔓荊子(各三分),當歸身梢,白茯苓(去皮),藁本(各四分),荊芥穗(五分),細辛(少許),紅花(少許),川椒(四粒),桃仁(七個去皮尖研)

白話文:

藥材

  • 羌活、獨活、防己、黃芩、黃連、防風(去蘆頭)、蒼朮(米泔水浸泡)、白朮、甘草(炙)、川芎、細辛(各三分)、知母(酒炒)、生地黃(各一錢)

用法

  1. 將所有藥材切碎。
  2. 用兩盞半水煎煮,煎至一盞。
  3. 去渣,空腹溫熱服用。
  4. 若病情未癒,可再服用兩到三劑。

藥材

  • 麻黃根、羌活、防風(各八分)、川芎(二分)、生地黃(酒洗)、蔓荊子(各三分)、當歸身梢、白茯苓(去皮)、藁本(各四分)、荊芥穗(五分)、細辛(少許)、紅花(少許)、川椒(四粒)、桃仁(七個去皮尖,研磨)

用法

  1. 將所有藥材切碎。
  2. 用兩盞半水煎煮,煎至一盞。
  3. 去渣,熱服。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臨臥稍熱服。忌酒醋面。

參朮調中湯(七十四)

人參,白朮,茯苓(去皮),炙甘草,青皮(各三分),桑白皮(去皮),黃耆(各四分),五味子(十二粒),地骨皮,麥門冬(去心),陳皮(去白各二分)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大熱服。

神效黃耆湯(七十五)

黃耆(一錢五分),人參(七分),甘草(炙),白芍藥(各九分),陳皮(去白八分),蔓荊子(二分五釐),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盞,去渣,臨睡前稍微熱服。忌食酒、醋和麵食。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臨臥熱服。

茯苓琥珀湯(七十六)

茯苓(去皮),白朮,豬苓,澤瀉,桂(各八分),琥珀(一錢),滑石(七分),甘草(炙三分)

上細切為末。用長流水一盞半。煎至一盞。空心服。

芍藥湯(七十七)

白芍藥(一錢),當歸尾(酒洗),黃連,黃芩(各五分),大黃(四分),甘草(炙),檳榔,木香,桂心(各二分五釐)

白話文:

茯苓琥珀湯(七十六)

將茯苓(去皮)、白朮、豬苓、澤瀉、桂枝(各八分)、琥珀(一錢)、滑石(七分)、甘草(炙三分)細切成末。用長流水一盞半,煎煮至一盞,去渣,臨睡前溫服。

芍藥湯(七十七)

將白芍藥(一錢)、當歸尾(酒洗)、黃連、黃芩(各五分)、大黃(四分)、甘草(炙)、檳榔、木香、桂心(各二分五釐)細切成末。用長流水一盞半,煎煮至一盞,空腹服用。

上細切。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服。如初病後重窘迫甚者。倍大黃。加芒硝五分。如痞滿氣不宣通。加枳實五分。如臟毒下血。加黃柏五分。如大人氣血勝者。本方及加減分兩。每加一倍。

白話文:

把藥材切成小塊,用一杯半水煮到剩下一杯,去掉渣滓,在空腹時服用。如果病情嚴重、排便困難的人,加大黃的份量;如果有胸悶、氣短的情況,加上芒硝五錢;如果有腸道出血的情況,加上黃柏五錢;如果是成年人因為血液旺盛而導致疾病,可以按照原方和增減劑量加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