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崖醫徑》~ 卷下 (7)
卷下 (7)
1. 嘔吐噁心(十三)
嘔吐噁心者。宜分氣虛。血虛、痰火、傷食。不可妄治。經云食頓出者名曰吐。食時欲嘔不嘔。欲吐不吐。名曰噁心。食後停寒在膈者。名曰傷食。若右手脈來無力者屬氣虛。有力屬痰火。若左手脈來無力屬血虛。
秘傳加味二陳湯
陳皮,半夏,茯苓,白朮,甘草
上細切。用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一盞。去滓再入薑汁服。若氣虛者。加人參黃耆。若血虛者。加當歸。若痰火者。加薑汁。炒黃連。黃芩。山梔。若胃口有痰火者。加薑汁。炒黃連。炒乾姜。若挾食停寒者。加砂仁。枳實。山梔薑汁。若噁心者。加黃連。炒乾姜。生薑汁。
白話文:
如果有人出現嘔吐噁心,需要先判斷是氣虛、血虛、痰火還是傷食,不能亂治。古書上說,食物突然吐出來叫做吐,吃飯時想吐但吐不出來,叫做噁心。吃飯後寒涼停留在胃中叫做傷食。如果右手脈搏无力,就是气虚,有力就是痰火;如果左手脉搏无力,就是血虚。
若脾胃弱者。加砂仁。藿香。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慎勿下。思邈云。嘔家多服生薑。
白話文:
如果脾胃虛弱的人,可以加上砂仁和藿香。張仲景說:「嘔吐很多的情況下,即使出現了陽明經的症狀,也要謹慎不要使用攻下的方法。」孫思邈也說過:「嘔吐患者多吃生薑有益。」
2. 吞酸(十四)
吞酸者。飲食入胃不化。濕熱所蒸故也。法宜溫藥散之。若久吞酸不已。宜以寒涼藥調治之。
秘傳加味二陳湯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蒼朮,枳實,厚朴,黃連,黃芩,山梔
上細切。用水二盞。生薑三片。煎一盞服。
白話文:
吞酸的人,是因為飲食進入胃中無法消化,濕熱蒸騰所致。治療方法應該用溫和的藥物來散去濕熱。如果長期吞酸不止,就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調治。
秘傳加味二陳湯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蒼朮,枳實,厚朴,黃連,黃芩,山梔
秘傳加味二陳湯的藥材包括陳皮、半夏、茯苓、甘草、蒼朮、枳實、厚朴、黃連、黃芩、山梔。
上細切。用水二盞。生薑三片。煎一盞服。
秘傳正胃丸
吳茱萸,黃連(各一兩)
上以黃連細切。同吳茱萸。以井花水浸七日。去黃連。將吳茱萸焙乾。每日清晨服四十九粒。米飲湯送下。
白話文:
這個配方叫做「祕傳正胃丸」,由兩個草藥組成:吳茱萸和黃連,每種都用了一兩。
首先把黃連切成小塊,然後與吳茱萸一起浸泡在清潔的水中七天。七天後去掉黃連,並將吳茱萸烘烤至乾燥。
每天早上服用49顆這種丸劑,可以搭配稀飯或熱開水吞嚥下去。
3. 嘈雜噯氣(十五)
嘈雜者。似飢不飢。似痛不痛。主心血虛少。痰火所撓。而有懊憹不自寧之況者是也。其證或兼噯氣。或兼痞滿。或兼噁心。漸至胃脘作痛。痰火之為患也。治法消其痰。降其火。健脾行濕。是治其本也。
秘傳加味四物湯(治嘈雜。主補血。)
當歸,川芎,熟地黃,白芍藥,人參,白茯苓,黃連,山梔仁,半夏,甘草(炙)
白話文:
症狀描述
患者會感到像是飢餓卻又不餓,像是疼痛卻又不痛,經常感到煩躁不安,坐立難安。這是由於心血虛少,痰火擾動所致。
伴隨症狀
患者可能伴隨有噯氣、痞滿、噁心等症狀,甚至逐漸發展成胃脘疼痛。痰火為患,需積極治療。
治療方法
治療原則為消痰降火,健脾行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推薦方劑
秘傳加味四物湯,主治嘈雜,補血。
藥材
當歸、川芎、熟地黃、白芍、人參、白茯苓、黃連、山梔仁、半夏、甘草(炙)
上細切。用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服。若嘈雜心痛。加茯神。生地黃。
秘傳加味二陳湯(治噯氣。主消痰。)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黃連,黃芩,山梔,桔梗(各以生薑汁炒)
上細切。用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白話文:
秘傳加味二陳湯
(治噯氣,主消痰)
藥材
-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黃連、黃芩、山梔、桔梗 (以上藥材皆以生薑汁炒過)
用法
- 將所有藥材切碎。
- 用兩杯水,加入三片生薑和一顆紅棗,煎煮藥湯。
- 若出現嘈雜心痛的情況,可再加入茯神和生地黃。
註解
- 現代人常將「盞」理解為「碗」,但古時「盞」的容量約為現代的「碗」的兩倍,所以「二盞」約等於現代的「四碗」。
- 生薑汁炒藥材,是為了增強藥效,並減少藥材的寒性。
- 茯神和生地黃具有安神、清熱的作用,可以緩解嘈雜心痛的症狀。
4. 梅核氣(十六)
梅核氣者。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乃厲痰也。此積熱過甚使然。
秘傳加味二陳湯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黃芩,枳殼,蘇子,桔梗,厚朴,肉桂(少許)
上細切。用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臨服薑汁磨木香服之。
白話文:
梅核氣,卡在喉嚨,吐不出也嚥不下,是痰熱凝結所致,因為積熱過盛而引起。可以用加味二陳湯治療,藥材包括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黃芩、枳殼、蘇子、桔梗、厚朴和少許肉桂,將藥材切碎,加水兩杯,薑片三片,紅棗一個煎煮,快喝的時候用薑汁磨木香,一同服用。
5. 水腫鼓脹(十七)
水腫者。皆脾土有虧。不能防制腎水。以致泛溢於皮表也。其證先眼胞上下微腫。皮薄而光。手按成窟。舉手即起滿。小便短赤者是也。治法須先順氣行水。然後實其脾土。滋養肺腎。以制木火二邪。更卻鹽味。斷妄想。以防助邪而保母氣。丹溪有論最詳。治者推而求之。則達其蹊徑矣。
秘傳助脾滲濕湯(治水腫鼓脹。)
蒼朮,白朮,人參,枳殼,枳實,黃連,山梔,厚朴,大腹皮,蘿菔子(炒),豬苓,澤瀉,
白話文:
水腫
的病症,都是因為脾土虧虛,無法防禦腎水,導致腎水溢出於皮表所致。
水腫的初期症狀,會先出現眼皮上下微微腫脹,皮膚薄而光亮,用手按壓下去會留下坑洞,放手後又馬上恢復。小便量少、顏色發紅,這些都是水腫的表現。
治療方法
需要先順氣行水,之後再補益脾土,滋養肺腎,以抑制木火二邪。並且要戒掉鹽味,杜絕妄想,以免助長邪氣,損害母氣。
丹溪先生
對水腫的論述非常詳盡,治療者應仔細研讀,便能找到治療的正確方法。
秘傳助脾滲濕湯
(治療水腫鼓脹)
藥方
蒼朮、白朮、人參、枳殼、枳實、黃連、山梔、厚朴、大腹皮、蘿菔子(炒)、豬苓、澤瀉。
上細切。用水二盞。生薑三片。燈芯一握煎。再用生薑汁磨木香同服。若大便燥結者。加大黃微利之。若小便不利者。加滑石。若皮厚氣短。飽悶腹腫者。為鼓。若見臍凸。腹露青筋。手掌足背俱平者。不治。
丹溪治腫脹大法。宜補中行濕利小便。以人參白朮為君。蒼朮陳皮茯苓為臣。黃芩麥門冬為使。以制肝木。少加厚朴以清腹脹。氣不運加木香木通。氣下陷加升麻柴胡提之。血虛加補血藥。痰盛加利痰藥。隨證加減。用之無不效者。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用兩杯水,加入三片生薑和一小把燈芯煎煮。然後用生薑汁研磨木香,一起服用。如果大便乾燥,可以加一點大黃幫助通便;如果小便不順暢,可以加滑石。如果患者皮膚厚實、呼吸短促、腹部飽脹,則屬於鼓脹。如果出現肚臍突出、腹部青筋暴露、手掌和足背扁平,則無法治療。
丹溪治療腫脹的方法,主要是補中益氣,行濕利尿。以人參、白朮為主藥,蒼朮、陳皮、茯苓為輔藥,黃芩、麥門冬為使藥,以制肝木。適當加入厚朴清解腹脹。如果氣機不暢,可加木香、木通;如果氣機下陷,可加升麻、柴胡提舉。如果血虛,可加補血藥;如果痰多,可加利痰藥。根據症狀加減藥物,無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