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崖醫徑》~ 卷下 (9)
卷下 (9)
1. 嘔吐噁心(十三)
嘔吐噁心者。宜分氣虛。血虛、痰火、傷食。不可妄治。經云食頓出者名曰吐。食時欲嘔不嘔。欲吐不吐。名曰噁心。食後停寒在膈者。名曰傷食。若右手脈來無力者屬氣虛。有力屬痰火。若左手脈來無力屬血虛。
秘傳加味二陳湯
陳皮,半夏,茯苓,白朮,甘草
上細切。用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一盞。去滓再入薑汁服。若氣虛者。加人參黃耆。若血虛者。加當歸。若痰火者。加薑汁。炒黃連。黃芩。山梔。若胃口有痰火者。加薑汁。炒黃連。炒乾姜。若挾食停寒者。加砂仁。枳實。山梔薑汁。若噁心者。加黃連。炒乾姜。生薑汁。
若脾胃弱者。加砂仁。藿香。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慎勿下。思邈云。嘔家多服生薑。
白話文:
對於有嘔吐噁心症狀的人,應先區分是因為氣虛、血虛、痰火或飲食過量導致的,不能隨便治療。經典醫書上說,食物剛吞下去就吐出來叫做吐,吃東西時想吐又吐不出來,那叫做噁心,飯後食物停滯在胃部感到寒冷,這叫做傷食。如果右手脈象無力,代表是氣虛;脈象有力,則可能是痰火。若左手脈象無力,則代表血虛。
有一個祕傳的加味二陳湯可以使用:
藥材包括陳皮、半夏、茯苓、白朮和甘草。
這些藥材都切成細片,然後用兩碗水,加上三片薑和兩顆棗子一起煮,煮到剩一碗時,濾掉藥渣,再加入薑汁服用。如果是氣虛導致的,可加入人參和黃耆;若是血虛導致的,可加入當歸;若是痰火導致的,可加入薑汁、炒黃連、黃芩和山梔;若是胃口中有痰火,可加入薑汁、炒黃連和炒乾薑;若是因為飲食過量和停滯在胃部的寒冷導致的,可加入砂仁、枳實和山梔薑汁;若是噁心,可加入黃連、炒乾薑和生薑汁。
若是脾胃功能較弱的,可加入砂仁和藿香。張仲景曾說過,即便有陽明證狀,但嘔吐頻繁時,千萬不要進行瀉下。孫思邈也提到,嘔吐的人應該多吃生薑。
2. 吞酸(十四)
吞酸者。飲食入胃不化。濕熱所蒸故也。法宜溫藥散之。若久吞酸不已。宜以寒涼藥調治之。
秘傳加味二陳湯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蒼朮,枳實,厚朴,黃連,黃芩,山梔
上細切。用水二盞。生薑三片。煎一盞服。
秘傳正胃丸
吳茱萸,黃連(各一兩)
上以黃連細切。同吳茱萸。以井花水浸七日。去黃連。將吳茱萸焙乾。每日清晨服四十九粒。米飲湯送下。
白話文:
[吞酸(十四)]
吞酸的情況,指的是飲食進入胃部後無法正常消化,這是由濕熱氣候影響所致。治療上應使用溫性藥物來散除濕熱。但如果長期吞酸不停,則應改用寒涼藥物進行調理。
祕傳加味二陳湯的配方如下:
包括陳皮、半夏、茯苓、甘草、蒼朮、枳實、厚朴、黃連、黃芩和山梔等材料。將這些藥材細切後,取兩杯水與三片生薑一起煎煮至剩一杯量即可服用。
祕傳正胃丸的成分有:
吳茱萸和黃連(各一兩)。將黃連細切,與吳茱萸一起,使用井花水浸泡七天,然後取出黃連,將吳茱萸烘乾。每日清晨空腹時服用四十九粒,可用米飲湯一同吞服。
3. 嘈雜噯氣(十五)
嘈雜者。似飢不飢。似痛不痛。主心血虛少。痰火所撓。而有懊憹不自寧之況者是也。其證或兼噯氣。或兼痞滿。或兼噁心。漸至胃脘作痛。痰火之為患也。治法消其痰。降其火。健脾行濕。是治其本也。
秘傳加味四物湯(治嘈雜。主補血。)
當歸,川芎,熟地黃,白芍藥,人參,白茯苓,黃連,山梔仁,半夏,甘草(炙)
上細切。用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服。若嘈雜心痛。加茯神。生地黃。
秘傳加味二陳湯(治噯氣。主消痰。)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黃連,黃芩,山梔,桔梗(各以生薑汁炒)
上細切。用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嘈雜噯氣」的症狀與治療方法,主要描述的症狀類似飢餓但又不是真的餓,類似疼痛但又不是真的痛,這是由於心血不足,痰火擾亂所導致的不安定感。這種情況可能伴隨著噯氣、脹滿或是噁心的現象,甚至會逐漸發展到胃部疼痛,這都是痰火造成的問題。治療原則是清除痰火,降火,健脾去濕,這是根本的治療方式。
接下來介紹兩種治療用的藥方:
一、「祕傳加味四物湯」,主要用於補血,成分包括當歸、川芎、熟地黃、白芍藥、人參、白茯苓、黃連、山梔仁、半夏、甘草(炙)。這些藥材要細切後,加入兩碗水、三片生薑和一顆棗子一起煎煮服用。如果症狀是嘈雜心痛,可以再加入茯神和生地黃。
二、「祕傳加味二陳湯」,主要用於消除痰火,成分包括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黃連、黃芩、山梔、桔梗(以上藥材均需用生薑汁炒過)。同樣地,這些藥材要細切後,加入兩碗水、三片生薑和一顆棗子一起煎煮服用。
4. 梅核氣(十六)
梅核氣者。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乃厲痰也。此積熱過甚使然。
秘傳加味二陳湯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黃芩,枳殼,蘇子,桔梗,厚朴,肉桂(少許)
上細切。用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臨服薑汁磨木香服之。
白話文:
患有梅核氣這種病症,感覺有東西卡在喉嚨,想咳卻咳不出來,想吞又吞不下去,這是因為嚴重的痰所導致的。這種情況是因為體內積累的熱氣過多而產生的。
有一個祕傳的加味二陳湯可以治療這種病症:
藥材包含: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黃芩、枳殼、蘇子、桔梗、厚朴和少量的肉桂。
以上藥材需細切成小塊,然後用兩杯水,加上三片薑和一顆棗一同煎煮。在服用前,再加入一些薑汁與木香一起磨碎後服用。
5. 水腫鼓脹(十七)
水腫者。皆脾土有虧。不能防制腎水。以致泛溢於皮表也。其證先眼胞上下微腫。皮薄而光。手按成窟。舉手即起滿。小便短赤者是也。治法須先順氣行水。然後實其脾土。滋養肺腎。以制木火二邪。更卻鹽味。斷妄想。以防助邪而保母氣。丹溪有論最詳。治者推而求之。則達其蹊徑矣。
秘傳助脾滲濕湯(治水腫鼓脹。)
蒼朮,白朮,人參,枳殼,枳實,黃連,山梔,厚朴,大腹皮,蘿菔子(炒),豬苓,澤瀉,
上細切。用水二盞。生薑三片。燈芯一握煎。再用生薑汁磨木香同服。若大便燥結者。加大黃微利之。若小便不利者。加滑石。若皮厚氣短。飽悶腹腫者。為鼓。若見臍凸。腹露青筋。手掌足背俱平者。不治。
丹溪治腫脹大法。宜補中行濕利小便。以人參白朮為君。蒼朮陳皮茯苓為臣。黃芩麥門冬為使。以制肝木。少加厚朴以清腹脹。氣不運加木香木通。氣下陷加升麻柴胡提之。血虛加補血藥。痰盛加利痰藥。隨證加減。用之無不效者。
白話文:
關於水腫的情況,基本上都是因為脾胃功能不足,無法有效控制腎臟的水分調節,導致水分過多溢出到皮膚表面。這種病狀通常會先從眼皮開始,上下眼皮會輕微浮腫,皮膚看來光亮且薄,用手按壓會出現凹陷,但手一放開就會馬上恢復,而且小便顏色偏紅短少。治療上,首先得順應氣機,促進水分排出,之後再強化脾胃功能,滋養肺腎,抑制肝火和心火兩種病理因素,同時避免攝取鹽分,減少不必要的思慮,以免助長病邪,保護身體的正氣。丹溪先生對此有深入研究,治療者可以進一步探索他的理論,就能找到解決之道。
有一個祕傳的「助脾滲濕湯」,用於治療水腫鼓脹: 成分包含:白朮、蒼朮、人參、枳殼、枳實、黃連、山梔、厚朴、大腹皮、炒蘿蔔子、豬苓、澤瀉。 將這些藥材細切,加入兩杯水,再加入三片生薑和一把燈芯草一起煎煮,最後用生薑汁研磨木香一同服用。如果大便乾燥難解,可添加少量大黃以幫助排便;如果小便不通暢,可以加滑石;如果是皮膚厚實,呼吸短促,飽食後感到悶脹,腹部腫大,那就是鼓脹症狀;若看到肚臍突出,腹部青筋暴突,手掌腳背平坦無力,那病情就非常嚴重,可能無法治癒。
丹溪先生對於治療水腫鼓脹的原則,應當補充中氣,排除濕氣,促進小便排泄。主要以人參和白朮為主藥,輔以蒼朮、陳皮、茯苓,再以黃芩、麥門冬為輔助,用來抑制肝氣。稍許添加厚朴可以消除腹部脹滿感。若氣機不暢,可加入木香和木通;若氣機下陷,則加入升麻和柴胡以提升氣機。若是血虛,就加入補血的藥物;痰多,則加入化痰的藥物。根據具體病情進行調整,這樣使用往往都能收到良好的療效。